資源簡介 社會法治試題答案 2021.1 一、選擇題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A C B B A D B D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B C C A A C C B B 二、非選擇題 21.(10分)(1)改革開放。(2分) (2)從“共享發展成果”和“創新”兩個角度答題,每個角度2分。言之有理酌情給分,不結合材料相應扣分。(4分) 答案示例:①黨和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強調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讓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引領全體人民攜手邁入全面小康社會,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②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將有利于實現共同富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③發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進民生福祉。只有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才能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黨的奮斗目標。黃杜村幫扶貧困地區有利于讓改革開放成果惠及全體人民。⑤用創新理念引領脫貧;創業不分男女、不分城鄉、不分行業,每個人都是創業者,都可以通過創新為國家和人民做出貢獻。 (3)黃杜村幫扶貧困地區發展白茶產業,把生態保護和脫貧攻堅結合在一起,進行生態扶貧。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或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決不能以犧牲環境、浪費資源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或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有金山銀山。如果金山銀山要以失去綠水青山為代價,那么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走綠色發展道路,堅持綠色富國,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效益。堅持綠色惠民,將良好生態環境作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發人民群眾的綠色創造熱情,實現綠色富國之夢。(4分)(言之有理酌情給分,不結合材料相應扣分) 22.(1)①打造公園路文化街區有利于保護溫州的文化遺產,提升溫州市民的文化自信;②有利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共享發展成果;③有利于豐富溫州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④有利于溫州經濟的發展等(答出3點得6分) (2)①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適應何引領溫州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 ②科技創新能力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③刷臉技術的應用體現創新促進生產力發展、增加社會財富。④創新讓生活更美好等(從創新的作用和創新的重要性方面回答,3點6分) (3)①“問計于民”欄目的設計符合我國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人民當家做主;②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是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廣泛的民主,這體現了主體廣泛的特點。③“問計于民”欄目有利于促進公民廣泛參與民主決策,有利于決策方認真各方意見,集中民智,促進決策科學化。(2點4分) 23. (1)孫中山創立興中會、同盟會;提出資產階級革命綱領“三民主義”;領導辛亥革命;創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促成國共第一次合作,建立黃埔軍校,推動國民大革命的開展。(4分,任意寫出2點即可) (2)全國各界人民積極參與五四運動,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人罷市,中國的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五四運動是一場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革命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人們的思想獲得極大解放,開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國、看世界。五四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轉折。(4分) (3)為總結大革命失敗的教訓,中國共產黨人發動南昌起義,召開八七會議,確立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毛澤東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重要論斷,中國革命開始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歷史性轉變;秋收起義失敗后,轉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進軍,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提出“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探索中國革命新道路;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召開遵義會議,糾正“左”的錯誤,肯定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成為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6分) 24.(1)A\C (2) (3)(6分)本題采用分層評價,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評分量表如下: 等級 等級描述 得分 水平4 能從“抗日戰爭勝利的過程”,“抗日戰爭勝利的結果”兩個方面來論證“抗日戰爭的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團結的巨大力量”。并能結合“日本的侵略和罪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全國人民支持抗戰”等多個史實,做到史實、觀點與論證三者一致,邏輯完整,表達清晰。 5-6 水平3 能從過程和結果兩個方面來論證,但史實例舉較少,論證較為簡單,邏輯關系不嚴密。 僅從一個方面來論證,但例舉了多個史實,史實、觀點與論證三者一致,邏輯完整,表達清晰。 3-4 水平2 僅從一個方面來論證,但史實例舉較少,論證較為簡單,邏輯關系不嚴密。 1-2 水平1 沒有應答;應答與題目無關;簡單地照抄材料。 0 答案示例: 抗日戰爭的勝利的過程和結果都顯示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團結的巨大力量。 1931年,日本發動了九一八事變;1937年,日本發動了七七盧溝橋事變,對中國發動了一系列侵略戰爭。又通過南京大屠殺,細菌戰、毒氣戰、大轟炸、三光政策等,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日本的侵略行徑和滔天罪行激發了中國人民民族意識的覺醒,使中國人民空前團結,抵御外侮。 民族意識的覺醒使得全名族空前團結起來:國共實現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國民黨正面戰場的英勇抗戰;共產黨敵后戰場的游擊戰,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建設;全國人民、海外華人華僑支持抗戰等;正是因為民族意識的覺醒和全民族的團結抗戰,抗日戰爭才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近代以來,中國在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戰爭中都經歷了失敗,而抗日戰爭成為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的勝利,正是因為民族的覺醒和民族的空前團結。 綜上所述,抗日戰爭的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團結的巨大力量。 25.(1)農業生產快速發展,開展了土地改革 (2)政策是否順應經濟發展規律、是否符合國情,1957年八大二次會議提出了“多快好省的建設社會主義”違背基本經濟規律,文化大革命提出以“階級斗爭為綱”違背基本國情都使我國經濟發展遭受嚴重挫折;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促進了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事實證明“政策制定的正確與否,影響到事業的成敗”的觀點是正確的。 (3)社論言之有理即可如:共和國百年華誕,理由:新中國誕生100周年;走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時代,理由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