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2張PPT)第一課歷史和人民的選擇第一框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各種政治力量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鴉片戰爭圓明園遺址簽訂馬關條約法國大革命工業革命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中國曾長期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但是,17世紀中葉以后,西方一些國家先后爆發資產階級革命,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相繼完成工業革命,實現近代化機器大生產。當時的清政府對內實行封建專制統治,對外采取閉關鎖國攻策,中國社會發展幾乎陷入停滯狀態。到19世紀三四十年代,清王朝由盛而衰的頹勢日益加深,政治腐敗,軍備廢弛,財政拮據,社會動蕩,危機四伏。1840年,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用堅船利炮轟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其他列強也接踵而至,先后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西方列強迫使清王朝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嚴重損害了中國的領土和主權完整,并一步一步地控制中國的政治、經濟、外交和軍事。帝國主義的入侵打斷了中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正常進程。中國逐漸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的根據。——毛澤東一、近代中國基本國情和主要矛盾1.基本國情:半殖民地半封建名詞點擊半殖民地,即形式上是獨立自主的國家,實際上在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等方面都受到外國殖民主義的控制和奴役。(相對于殖民地而言,從國家政治地位上看,涉及到的是中華民族和外國殖民主義之間的矛盾。)半封建,即形式上仍是封建統治和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實際上社會已逐漸近代化,資本主義在經濟、政治、文化方面不斷發展。(相對于封建社會而言,從社會經濟結構上看,涉及到的是我國社會內部封建統治和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議題一(一)近代中國基本國情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和意義:(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也是認識和解決近代中國一切社會問題的基本依據。(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決定了近代中國有多重矛盾,它們相互交織。議題一2、近代中國社會多重矛盾(1)決定因素:議題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決定了近代中國有多重矛盾,它們相互交織。(2)內容:(3)主要矛盾: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是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3、近代中國兩大歷史任務基本國情主要矛盾歷史任務(1)決定因素: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和主要矛盾決定了近代中國的兩大歷史任務。(2)內容: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統治,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徹底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前提和基礎目的和動力面對苦難,中國人民沒有沉淪、沒有屈服,而是挺起脊梁、奮起抗爭,以百折不撓的精神進行可歌可泣的斗爭,譜寫了氣吞山河的史詩。自從一八四〇年鴉片戰爭失敗那時起,先進的中國人,經過千辛萬苦,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洪秀全、康有為、嚴復和孫中山,代表了在中國共產黨出世以前向西方尋找真理的一派人物。——毛澤東二、各種政治力量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案議題一結合視頻,回答:Ⅰ20世紀上半葉中國出現了哪些建國方案?Ⅱ這些建國方案的結果分別怎樣?由此我們得到什么結論?1.三種建國方案20世紀上半葉,在中國的出路、前途和命運問題上,各種政治力量分別提出自己的方案,進行了異常激烈的較量。20世紀上半葉中國出現了三種建國方案。1.第一種方案先后以北洋軍閥和國民黨統治集團為代表,極力維護地主階級和買辦資產階級統治,繼續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結果:被中國人民拋棄了,其代表者的統治也被推翻了。軍閥割據蔣介石三種建國方案議題一2.第二種方案以某些中間派或中間人士為代表,幻想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走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結果:沒有得到人民群眾認可,它的多數代表者后來也承認這個方案在中國無法實現。黃炎培三種建國方案3.第三種方案以中國共產黨為代表,主張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共和國,經過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結果:最終贏得包括民族資產階級在內的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2.中國共產黨成立議題一(1)誕生:(2)初心和使命:(3)意義: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誕生,這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中國人民在斗爭中有了主心骨,看到了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和希望。有比較才有鑒別。在近代中國三種主要政治力量所提出的三種方案中,中國共產黨的方案在歷史和人民的檢驗中脫穎而出,最終成為唯一正確的選擇。中國共產黨執政,既是歷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選擇。1.指導思想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俄國十月革命馬克思列寧主義馬列主義在中國傳播三、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1.產生:①中國在由封建社會逐漸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中,其社會結構和階級結構也在發生變化。②隨著官辦和外國人開辦的工業企業的創建,中國出現了最早的近代產業工人。2、階級基礎1919年五四運動后,工人階級成為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力量。2.工人階級能夠成為革命力量的原因:①中國工人階級人數不多,但集中分布在大城市,有利于組織成為階級力量。②他們處于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重壓迫之下,富有斗爭精神,具有革命性。③同時,他們與先進的生產方式相聯系,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具有先進性。中國產業工人成為一支日趨重要的社會力量。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中國社會各階級、各階層對外國侵略者和本國封建統治者所進行的斗爭,存在的兩個根本性弱點:1.沒有認清革命的目的和對象,不能團結真正的朋友以打擊真正的敵人3、其他階級、階層斗爭中的弱點2.沒有廣泛地發動人民群眾特別是工農群眾,未能形成有組織的、持久的群眾運動。1.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義無反顧地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2.對“為什么革命、怎樣革命”的根本問題給出了正確的答案。中國共產黨深刻認識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4、中國共產黨的優勢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經過28年浴血奮戰,終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于1949年10月1日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從此,中國人民掌握了國家的權力,成為國家和自己命運的主人。議題二5、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的貢獻議題二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斗爭經驗的歷史總結,是中國人民在長期探索、艱苦奮斗的基礎上共同確認的歷史真理。“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本課小結一多重矛盾基本國情兩大歷史任務中國共產黨成立三種建國方案二人民的選擇(中國共產黨能夠確立執政地位的原因)中國共產黨的優勢指導思想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的貢獻階級基礎其他政治力量的弱點歷史背景(新中國成立前各種政治力量和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案)謝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各種政治力量.ppt 中國國內的三種建國方案.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