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1屆高三二輪復習生物專題(新高考廣東專版)專題5遺傳的基本規律及人類遺傳病(課件249張PPT+word文檔)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1屆高三二輪復習生物專題(新高考廣東專版)專題5遺傳的基本規律及人類遺傳病(課件249張PPT+word文檔)

資源簡介

(共249張PPT)
專題五 遺傳的基本規律及人類遺傳病
核心問題梳理
核心概念落實
核心素養達成
專題作業
本課結束
0
提示
答案
解析專題五 遺傳的基本規律及人類遺傳病
[核心素養] 1.通過學習孟德爾的雜交實驗過程,以及對實驗結果的解釋和驗證,學會假說—演繹的基本思路和方法。2.通過分析摩爾根的果蠅眼色遺傳實驗,掌握假說—演繹的基本思路和方法。3.嘗試用假說—演繹法解釋伴性遺傳現象。4.根據材料分析各類遺傳病在人體不同發育階段的發病風險曲線的意義,學會運用生物學原理解釋生物學社會議題,承擔社會責任。
核心問題梳理
考點1 基因的分離和自由組合定律
1.豌豆花傳粉和受粉的特點是什么?對豌豆做雜交實驗的過程是什么?哪一個環節處理不好易造成母本自交?對于單性花,上述過程可以省略哪個環節?
提示:豌豆是自花傳粉、閉花受粉植物。豌豆雜交實驗過程:母本去雄→套袋→人工授粉→再套袋。去雄不徹底易造成母本自交。對于單性花,可以省略人工去雄。
2.假說—演繹法的內容是什么?孟德爾一對相對性狀實驗中最關鍵的假說是什么?演繹推理的內容是什么?
提示:假說—演繹法的內容:提出問題、作出假說、演繹推理、驗證推理、得出結論。孟德爾一對相對性狀實驗中最關鍵的假說是產生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彼此分離。演繹推理的內容:設計了測交實驗,并預測了測交實驗的結果。
3.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的現代解釋是什么?適用什么范圍?發生在什么時期?
提示:分離定律實質:在雜合子的細胞中,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在減數分裂形成配子過程中,等位基因會隨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分別進入兩個配子中,獨立地隨配子遺傳給后代。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適用范圍:真核生物有性生殖過程中核基因的傳遞規律。發生時期: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
4.雜合子Aa產生含顯性與隱性的配子的比例是1∶1;雜合子Aa測交后代表現型比例是1∶1;雜合子Aa自交后代的表現型比例是3∶1;這三種現象最直接體現分離定律實質的是哪個?
提示:最直接體現分離定律實質的是雜合子Aa產生含顯性與隱性基因的配子的比例是1∶1。
5.雄性動物Aa產生的A配子和雌性動物Aa產生的a配子的比例是1∶1嗎?為什么?
提示:不是,因為雄性動物產生的雄配子數量遠遠多于雌配子數量,所以不能比較雌、雄配子之間的比例。
6.解釋Aa自交后代出現3∶1的原因?如果出現2∶1,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如果出現1∶1,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雜合子Aa產生配子時顯性與隱性基因的配子的比例是1∶1,雌、雄配子隨機結合產生的后代是AA∶Aa∶aa=1∶2∶1,表現型比例為3∶1。如果出現2∶1,最可能的原因是顯性純合致死。如果出現1∶1,最可能含顯性基因的雄(雌)配子致死。
7.驗證動植物的顯性性狀是純合子還是雜合子最常用的方法分別是什么?
提示:動物:最常用的方法是測交法,植物:最常用的方法需根據植物的生殖方式確定,能自交的則用自交,不能自交的則用測交。
8.高稈玉米Aa自交后代中有高稈和矮稈,取子代的高稈再自交一代;同時在另一個區域對子代的高稈人工自由傳粉一代,兩種情況下F2的性狀分離比分別是什么?
提示:高稈玉米Aa自交后代中有高稈和矮稈,取子代的高稈再自交一代,子代aa為×=,后代性狀分離比為5∶1;高稈玉米Aa自交后代中有高稈和矮稈,子代的高稈產生配子為A、a,自由傳粉一代,后代性狀分離比為8∶1。
9.雜合子Aa連續自交3次后,AA占多少?自交n次呢?有何規律?
提示:雜合子Aa連續自交3次后,AA占;自交n次,顯性純合子比例=×;隨自交次數增多,顯性純合子比例增加。
10.一個AaBb的個體,自交后代可能出現哪些性狀分離比?(不考慮致死)
提示:如果兩對基因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則可能出現9∶3∶3∶1、9∶6∶1、9∶7、12∶3∶1、12∶4、15∶1等分離比。如果兩對基因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則可能出現3∶1或者1∶2∶1的性狀分離比。
11.具有兩對相對性狀的純種親本雜交(控制兩對性狀的基因分別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子二代中重組類型占的比例是多少?
提示:子二代中重組類型占或。
12.如果一個AaBb的個體自交后代出現分離比為6∶2∶3∶1的分離比,解釋出現這個現象的原因?
提示:兩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其中一對基因顯性純合致死。
考點2 伴性遺傳與人類遺傳病
1.薩頓提出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假說,摩爾根通過果蠅雜交實驗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他們分別采用了什么科學研究方法?
提示:薩頓提出假說應用了類比推理法。摩爾根應用了假說—演繹法。
2.摩爾根的果蠅雜交實驗中,發現子二代中白眼只在雄性中出現,對此摩爾根提出了合理的假說,假說內容是什么?后又進行了演繹推理,演繹推理的內容是什么?
提示:假說內容:控制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Y染色體上沒有其等位基因。演繹推理的內容:設計了測交實驗,用白眼雌與F1中紅眼雄雜交,預期實驗結果為:雄性全部為白眼,雌性全部為紅眼。
3.什么是伴性遺傳?伴性遺傳有哪幾種類型?伴性遺傳有什么實踐應用?
提示:位于性染色體上的基因,遺傳上總是和性別相關聯的現象,叫做伴性遺傳。伴性遺傳分為伴Y染色體遺傳、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伴X、Y染色體遺傳等。伴性遺傳應用:推測后代發病率、指導優生優育、根據性狀推斷后代性別、指導生產實踐等。
4.伴性遺傳與常染色體遺傳最大的不同點是什么?玉米和豌豆等植物有性染色體和常染色體的區分嗎?
提示:伴性遺傳常常是性狀與性別相關聯,而常染色體遺傳性狀與性別無關聯。玉米和豌豆為雌雄同體的植物,雌雄同體的植物沒有常染色體和性染色體之分。
5.對于細胞核遺傳來說,具有相對性狀的純種親本雜交,如果正反交結果相同說明什么?不同說明什么?(不考慮XY的同源區的遺傳)
提示:如果正反交結果相同則相關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如果不同則位于X染色體上。
6.什么是人類遺傳病?可以分為哪些類型?
提示:人類遺傳病通常是指由于遺傳物質改變而引起的人類疾病。人類遺傳病分為:單基因遺傳病、多基因遺傳病、染色體異常遺傳病(染色體結構異常遺傳病和染色體數目異常遺傳病)。
7.監測和預防遺傳病的手段和意義是什么?
提示:手段:主要包括遺傳咨詢和產前診斷等。意義: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有效地預防遺傳病的產生和發展。
8.不攜帶致病基因的人可能患有遺傳病嗎?
提示:可能,如21三體綜合征、貓叫綜合征等由染色體數目或結構變異導致的遺傳病。
9.21三體綜合征的病因是什么?
提示:減數分裂時,父方或者母方減數第一次分裂或者減數第二次分裂時,21號染色體不能正常分離,形成異常的生殖細胞,與正常生殖細胞結合,就會形成染色體異常的受精卵,進而發育形成21三體綜合征患者。
10.若一對基因(A、a)位于XY染色體的同源區段上,則群體中可能出現哪幾種基因型?
提示:7種,涉及同源區段的基因型女性為XAXA、XAXa、XaXa,男性為XAYA、XAYa、XaYA、XaYa。
核心概念落實
知識點一 闡明有性生殖中基因的分離和自由組合使得子代的基因型和表型有多種可能,并可由此預測子代的遺傳性狀
[例1] (2020·河北衡水中學周測)孟德爾的“一對相對性狀雜交實驗”中,孟德爾對豌豆的七對相對性狀單獨分析時,F2總是出現3∶1的性狀分離比,于是他提出假說并作了4點解釋,以高莖(D)和矮莖(d)這一對相對性狀為例,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如果遺傳因子不是獨立遺傳而是融合遺傳,則F2仍會出現3∶1的性狀分離比
B.若純合個體的體細胞中每種遺傳因子有4個(其他假說內容不變),則F2中高莖∶矮莖=15∶1
C.若形成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不分離(其他假說內容不變),則F2中高莖∶矮莖=1∶1
D.若雌雄配子存活率不同,含d的花粉有1/2不育(其他假說內容不變),則F2中高莖∶矮莖=5∶1
答案 D
解析 如果遺傳因子不是獨立遺傳而是融合遺傳的,則F2將不會出現3∶1的性狀分離比,A錯誤;如果純合個體的體細胞中每種遺傳因子有4個,則F1的基因型為DDdd,表現型是高莖。F1產生的配子為DD∶Dd∶dd=1∶4∶1,F2中高莖∶矮莖=∶=35∶1,B錯誤;若形成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不分離(其他假說內容不變),則F1的基因型為DDdd,F2全是高莖,C錯誤;若雌雄配子存活率不同,含d的花粉有不育(其他假說內容不變),F1產生的卵細胞有D、d,花粉有D、d,則F2中高莖∶矮莖=5∶1,D正確。
[例2] 某植物紅花和白花這對相對性狀同時受多對等位基因(A、a,B、b,C、c……)控制,當個體的基因型中每對等位基因都至少含有一個顯性基因時才開紅花,否則開白花。現將兩個純合的白花品系雜交,F1開紅花,再將F1自交,F2中的白花植株占37/64。若不考慮變異,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每對基因的遺傳均遵循分離定律
B.該花色遺傳至少受3對等位基因控制
C.F2紅花植株中雜合子占26/27
D.F2白花植株中純合子基因型有4種
答案 D
解析 本實驗中,將兩個純合的白花品系雜交,F1開紅花,再將F1自交,F2中的白花植株占37/64,紅花植株占1-37/64=27/64=(3/4)3,根據n對等位基因自由組合且完全顯性時,F2代中顯性個體的比例為(3/4)n,可判斷以上雜交組合中涉及到3對等位基因,則F1的基因型為AaBbCc,F2紅花植株中純合子占(1/4×1/4×1/4)÷(27/64)=1/27,故F2紅花植株中雜合子占26/27,C正確;F1的基因型為AaBbCc,F2白花植株中純合子基因型有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共7種,D錯誤。
[例3] 玉米是雌雄同株的植物,頂生的垂花是雄花序,側生的穗是雌花序。已知玉米中有兩對獨立遺傳的基因(T和t,B和b)可以改變玉米的性別,即把雌雄同株轉變為雌株或雄株。當基因b純合且t不純合時,使植株沒有雌花序成為雄株;當基因t純合時,使垂花序為雌花序,不產生花粉,如圖所示。
(1)雄株的基因型為________,雌株的基因型有________種。
(2)將基因型為BBTT植株與bbtt植株相間種植,子代基因型可能為________、________。
(3)將(2)中不同株間雜交所獲得的F1植株自交,得到的F2表現型及比例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使后代中只含有雌株和雄株且比值相等,在F2代中應選擇怎樣的基因型個體作親本?試用遺傳圖解說明。
答案 (1)bbTT、bbTt 3 (2)BBTT BbTt (3)雌雄同株∶雌株∶雄株=9∶4∶3 (4)選擇bbTt作父本,bbtt作母本,遺傳圖解如下:
解析 (1)根據題中信息可知,當基因b純合且t不純合時為雄株,即雄株的基因型為bbT_,包括bbTT、bbTt;當基因t純合時,即__tt使垂花序為雌花序,不產生花粉(基因型包括BBtt、Bbtt、bbtt)。
(2)將基因型為BBTT植株與bbtt植株相間種植,由于BBTT是雌雄同株,可以進行自交,產生的后代的基因型為BBTT;bbtt是雌株,不能進行自交,只能與BBTT雜交,雜交后的基因型為BbTt。
(3)由(2)小題可知,雜交的種子F1的基因型是BbTt,表現型為雌雄同株,自交產生的F2有B_T_、bbT_、B_tt和bbtt,比例為9∶3∶3∶1,由以上分析可推知,F2表現型為雌雄同株、雄株、雌株,其分離比為9∶3∶4。
[例4] (2020·河北衡水中學周測)蕁麻草雌雄異株,且經常出現雌雄敗育(無花蕊)現象,雜交實驗發現,F1總是無花蕊∶雄株∶雌株=2∶1∶1,再將F1雄株和雌株雜交,F2也出現無花蕊∶雄株∶雌株=2∶1∶1。怎么解釋這種遺傳現象呢?如下圖解:
請進一步分析回答:
(1)以上圖解,屬于假說—演繹法的________環節,其核心內容至少包括:
①當基因A和基因B同時存在時(A_B_)和aabb一樣不育(無花蕊);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不同對的基因可以自由組合(獨立遺傳)。有人對核心內容中的③提出質疑,你認為對此質疑有道理嗎?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者采用________育種方法能很快得到純合的雄株,準備將此雄株與天然雌株雜交,預測子代的性狀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提出假說 ②只含有A基因(不含B基因)時表現為雄株,只含有B基因(不含A基因)時表現為雌株(或基因型為A_bb的個體為雄株,基因型為aaB_的個體為雌株)
③有道理,因為當不同對的基因位于同對同源染色體上時,雜交的結果和以上解釋相同,所以不能確定不同對基因可以自由組合(獨立遺傳)
(2)單倍體 無花蕊∶雄株=1∶1
[例5] (2020·河北衡水中學一模)某植物的花色由三對等位基因(A/a、B/b、R/r)共同控制,三種顯性基因同時存在時表現為紅花,其余均為白花。現用同一紅花植株分別與三種白花植株雜交,結果如表。不考慮交叉互換和基因突變,回答下列問題:
組別
雜交組合
F1表現型及比例

紅花植株×白花植株甲(AAbbrr)
紅花∶白花=1∶3

紅花植株×白花植株乙(aaBBrr)
紅花∶白花=1∶3

紅花植株×白花植株丙(aabbrr)
紅花∶白花=1∶3
(1)據表中數據可初步判斷:親本紅花植株的基因型為________。控制花色的三對等位基因中,A/a與B/b位于________(填“一對”或“兩對”)同源染色體上;B/b與R/r位于________(填“一對”或“兩對”)同源染色體上;A/a與R/r位于________(填“一對”或“兩對”)同源染色體上。
(2)若要進一步驗證A/a與B/b的位置關系,能否用白花植株甲、乙、丙為實驗材料,設計雜交實驗予以驗證?若能,請寫出雜交方案和預期結果;若不能,請說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aBbRr 一對 兩對 兩對 
(2)不能,這三種白花植株均不含R基因,任意兩個白花植株雜交后代全為白花,故無法對A/a與B/b的位置關系作出判斷
解析 (1)基因型為A_B_R_表現為紅花,其他基因表現為白花(至少有一對基因隱性純合),A_B_R_與AAbbrr雜交,子代紅花∶白花=1∶3,說明紅花的基因型為A_BbRr,可以產生BR、Br、bR、br四種配子,因此R(r)、B(b)遵循自由組合定律:A_BbRr與aaBBrr雜交,子代紅花∶白花=1∶3,說明紅花的基因型為AaBbRr,可以產生AR、Ar、aR、ar四種配子,因此R(r)、A(a)遵循自由組合定律;AaBbRr與aabbrr雜交,子代紅花∶白花=1∶3,說明3對基因中有2對基因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因此A(a)、B(b)不遵循自由組合定律。
(2)由于紅花植株的基因型為A_B_R_,而白花植株甲、乙、丙均不含R基因,其中任意兩個白花植株雜交后代均為白花,故無法利用白花植株甲、乙、丙的雜交實驗,對A/a與B/b的位置關系作出判斷。
[例6] 某生物興趣小組的同學,為了研究果蠅翅型的遺傳機制,進行了如下實驗:一只長翅果蠅和一只殘翅果蠅雜交,取得受精卵。如果受精卵在25
℃環境下培養,子一代全是長翅,子二代(A)出現長翅和殘翅兩種性狀,且比例為3∶1;如果受精卵在35
℃環境下培養,子一代和子二代(B)全是殘翅。
(1)果蠅翅型的顯性性狀是________,是由______________決定的。
(2)子二代(A)中的長翅果蠅自由交配,受精卵在25
℃環境下培養,子三代中長翅和殘翅果蠅的比例大約是________,其中長翅果蠅中純合子的比例為__________。
(3)為了確定子二代(B)中某只果蠅的基因型,甲、乙兩位同學的設計如下:
甲:取子二代(B)中一只殘翅異性果蠅和其交配,受精卵在25
℃環境下培養,觀察后代的性狀分離比。
乙:取子二代(A)中一只殘翅異性果蠅和其交配,受精卵在25
℃環境下培養,觀察后代的性狀分離比。
比較甲乙同學實驗設計的優劣,并陳述理由。
答案 (1)長翅 基因、環境共同 (2)8∶1 1/2(50%) (3)乙優于甲。甲同學從子二代(B)中取的異性果蠅基因型不確定,如果是顯性純合子,不管待測果蠅的基因型如何,后代的性狀都是長翅;而乙同學從子二代(A)中取的殘翅異性果蠅的基因型確定是隱性純合子,和待測果蠅交配后,通過后代的性狀及比例就可以確定其基因型。
解析 (1)由題干可知,長翅果蠅與殘翅果蠅雜交,子一代全是長翅,子二代出現長翅和殘翅兩種性狀,且比例為3∶1,說明長翅為顯性,35
℃環境下,性狀發生變化,說明果蠅翅型是由基因和環境共同決定的。
(2)設果蠅的翅型由一對基因D、d決定,長翅為顯性性狀,25
℃環境下長翅果蠅與殘翅果蠅雜交,子一代全是長翅,則親本的基因型為DD和dd,子一代的基因型為Dd,子二代的基因型為DD、Dd、dd,比例為1∶2∶1,子二代(A)中的長翅果蠅中DD占1/3,Dd占2/3,則D的基因頻率為2/3,d的基因頻率為1/3,自由交配后子三代中殘翅果蠅dd占1/3×1/3=1/9,DD占4/9,Dd占4/9,長翅果蠅(DD、Dd)占1-1/9=8/9,因此子三代中長翅和殘翅果蠅的比例大約是8∶1,其中長翅果蠅中純合子占=1/2。
知識點二 概述性染色體上的基因傳遞和性別相關聯
[例7] (2020·北京等級考)甲型血友病(HA)是由位于X染色體上的A基因突變為a所致。下列關于HA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HA是一種伴性遺傳病
B.HA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
C.XAXa個體不是HA患者
D.男患者的女兒一定患HA
答案 D
解析 由題干可知,該病由位于X染色體上的A基因突變為a所致,因而可以判斷該遺傳病屬于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A正確;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的患者中,男患者多于女患者,B正確;XAXa是攜帶者,不是患者,C正確;男患者產生Xa和Y兩種基因型的精子,如果與基因型為Xa的精子結合的卵細胞的基因型是XA,那么所生女兒的基因型為XAXa,是攜帶者而不是患者,D錯誤。
[例8] 烏骨雞具有藥用、觀賞等價值,烏骨雞烏膚的品質與產蛋率均是在雜交育種過程中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研究發現,烏骨雞膚色受隱性基因(d)和顯性增色基因(B)的控制,其基因型與表現型的關系如表所示。研究人員用川南常羽烏骨雄雞(深烏膚)與白膚蛋雞(淺膚)的雜交來研究膚色間的遺傳關系及其雜交效果,F1中雄雞均為淺烏膚,雌雞均為深烏膚,回答下列問題:
基因型
表現型
B_ZdZd(或ZdW)
深烏膚
B_ZDZ-(或ZDW)
淺烏膚
bbZ-Z-(或Z-W)
淺膚
(1)烏骨雞膚色的遺傳遵循________________定律。雜交親本的基因型為________________。
(2)用F1中雌雞與親本川南常羽烏骨雄雞回交,回交后代膚色表現型為________。讓回交后代自由交配,后代雌雞中深烏膚個體所占比例為________。這表明適當引入淺膚血緣后,仍可保持后代烏骨雞的烏膚性狀。據此初步推斷,研究人員用川南常羽烏骨雄雞(深烏膚)與白膚蛋雞(淺膚)雜交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對選育出的439只純合烏骨雞進行膚色觀察時發現,有4.3%的個體由初生時的深烏膚變成淺烏膚,而絕大多數雞的膚色沒有發生變化,保持初生時的烏膚性狀。由此推測,烏骨雞烏膚性狀的形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基因的自由組合(或基因的分離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組合) BBZdZd、bbZDW
(2)深烏膚 15/16 獲得較高產蛋率的烏骨雞(或提高烏骨雞的產蛋率)
(3)由遺傳因素決定的,但同時也受環境因素的影響
解析 (1)據題中信息可知,D、d基因位于Z染色體上,B、b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兩對基因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則烏骨雞膚色的遺傳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據題干信息,親本川南常羽烏骨雄雞(B_ZdZd)與白膚蛋雞(bbZ-W)雜交,子代雄雞均為淺烏膚B_ZDZ-,ZD由親本雌雞提供,逆推親本雌雞的基因型為bbZDW,子代雄雞表現型一致,雌雞表現型一致,說明親本都是純合子,進一步推斷可知,親本雄雞的基因型為BBZdZd。
(2)F1中雌雞的基因型為BbZdW,其與親本川南常羽烏骨雄雞(BBZdZd)回交,回交后代的基因型為B_ZdZd、B_ZdW,都表現為深烏膚。回交后代個體(1/4BBZdZd、1/4BbZdZd、1/4BBZdW、1/4BbZdW)自由交配,后代雌雞中深烏膚個體所占比例為1-1/2×1/2×1/4=15/16。據題干信息,烏骨雞烏膚的品質與產蛋率均是在雜交過程中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而題中適當引入淺膚血緣后,仍可保持烏骨雞的烏膚性狀,因此推斷,研究人員用川南常羽烏骨雞與白膚蛋雞雜交的目的是提高烏骨雞的產蛋率。
(3)據題干信息,選育的439只純合烏骨雞中有4.3%的個體由初生時的深烏膚變為淺烏膚,而絕大多數雞的膚色沒有發生變化,由此推測,烏骨雞烏膚性狀的形成既受基因控制,也受環境因素影響。
[例9] 果蠅的灰體和黑體是一對相對性狀,受基因A、a控制;紅眼和粉紅眼是一對相對性狀,受基因B、b控制。現有甲、乙兩個果蠅純合品系,甲品系為黑體、粉紅眼,乙品系為灰體、紅眼。甲品系雄果蠅與乙品系雌果蠅雜交,F2為灰體紅眼、灰體粉紅眼、黑體紅眼和黑體粉紅眼,比例為9∶3∶3∶1。請回答下列問題:
(1)果蠅的上述性狀中,顯性性狀是________。控制兩對性狀的基因獨立遺傳,判斷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__。
(2)對兩對基因在染色體上位置的假設有多種:
假設① 控制體色的基因和控制眼色的基因均位于常染色體
假設② 控制體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體,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
假設③ 控制體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體,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Y的同源區段
類似的合理假設還有________種。若要減少假設的種類,可補充F2表現型的________數據。
(3)請利用甲、乙兩個品系果蠅設計實驗,確定上述兩對基因的位置為假設①、假設②還是假設③。要求寫出雜交方案、預期實驗結果并得出結論(實驗結果不統計體色性狀)。
答案 (1)灰體、紅眼 F2分離比為9∶3∶3∶1
(2)2 性別
(3)將甲品系雌蠅與乙品系雄蠅雜交得F1,若F1均為紅眼,則繼續將F1雌、雄個體交配得F2。統計果蠅的眼色和性別;
若F1中雌蠅為紅眼、雄蠅為粉紅眼,則兩對基因的位置為假設②;若F2中紅眼雌∶紅眼雄∶粉紅眼雌∶粉紅眼雄=3∶3∶1∶1,則兩對基因的位置為假設①;
若F2中紅眼雌∶紅眼雄∶粉紅眼雌=1∶2∶1,則兩對基因的位置為假設③。
[例10] (2020·山東濱州高三二模)果蠅的體色由多對基因控制,野生型果蠅為灰體。現有三種體色的單基因突變體果蠅(與野生型果蠅只有一對基因不同),相關信息如下:
突變體
體色特征
突變基因的位置及遺傳特點
黃體
呈淺橙黃色

黑檀體
呈黑亮的烏木色,有條紋

黑體
呈深黑色,有條紋
Ⅱ號染色體上的隱性基因
為探究黃體和黑檀體突變基因的位置及遺傳特點,某同學利用上述果蠅的純合品系進行了一系列雜交實驗。
實驗一:黃體(雌)×野生型(雄)→F1雌性均為灰體,雄性均為黃體。
實驗二:黃體(雌)×黑檀體(雄)→F1雌性均為灰體,雄性均為黃體。
(1)由實驗一可知,黃體相對于灰體為________(填“顯性”或“隱性”),該突變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體上。
(2)根據上述實驗結果能否判斷黃體基因和黑檀體基因是否是等位基因?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將實驗二中的F1果蠅相互交配,F2的雌雄果蠅中灰體∶黃體∶黑檀體約為3∶4∶1,其中黃體果蠅的基因型有________種,F2中純合灰體雌果蠅所占比例為________。
(4)實驗三:黑檀體×黑體→F1均為灰體,F2中有灰體果蠅288只,黑體色的果蠅共224只(包括黑檀體與黑體,但因兩者體色相差不大,統計時未具體區分)據此判斷,黑檀體基因________(填“是”或“否”)位于Ⅱ號染色體上,判斷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隱性 X
(2)能 若黃體基因和黑檀體基因是等位基因,則實驗二中F1果蠅應均為黃體或雌性均為黑檀體,雄性均為黃體(或不出現灰體果蠅),與實驗結果不符,因此兩者為非等位基因
(3)6 0
(4)否 F2中灰體∶黑體色為9∶7,符合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因此黑體與黑檀體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
解析 (1)根據實驗一的結果可知,黃體相對于灰體為隱性且相關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
(2)根據上述實驗結果能判斷黃體基因和黑檀體基因的關系。假設黃體基因和黑檀體基因是等位基因,若黃體相對于黑檀體為隱性,則實驗二中F1果蠅應為雌性均為黑檀體,雄性均為黃體,而不出現灰體果蠅,若黃體相對于黑檀體為顯性,則實驗二中F1果蠅應均為黃體,但實驗結果卻出現了灰體果蠅,因此控制兩種性狀的基因為非等位基因。
(3)根據上述分析,假設控制黑檀體和黃體基因分別用(A/a,B/b)表示,則實驗二中親本的基因型為AAXbXb(黃體)、aaXBY(黑檀體),則F1果蠅的基因型為AaXBXb(灰體)、AaXbY(黃體),二者相互交配產生F2的基因型為3A_XBXb(灰體)、3A_XbXb(黃體)、1aaXbXb、1aaXBXb(黑檀體)、3A_XBY(灰體)、3A_XbY(黃體)、1aaXbY、1aaXBY(黑檀體),F2的雌雄果蠅中灰體∶黃體∶黑檀體約為3∶4∶1,由題意分析可知,aaXbY、aaXbXb應該也為黃體,黃體果蠅的基因型有6種,分別為A_XbXb、aaXbXb、A_XbY、1aaXbY,F2中純合灰體雌果蠅所占比例為0。
(4)根據F2中有灰體果蠅288只,黑體色的果蠅共224只,灰體∶黑體色為9∶7,顯然兩種性狀的遺傳符合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即控制兩對性狀的基因為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也就是說,黑檀體基因不位于Ⅱ號染色體上。
 遺傳信息控制生物性狀,并代代相傳
[例4] 以下哪些不是同一類的可遺傳變異。
a.基因工程 b.四分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的片段交換 c.受精作用 d.減數第一次分裂分裂后期,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組合 e.果蠅2號染色體上的一個片段和3號的一個片段發生的互換
答案 c、e
核心素養達成
 (2020·山東等級考)玉米是雌雄同株異花植物,利用玉米純合雌雄同株品系M培育出雌株突變品系,該突變品系的產生原因是2號染色體上的基因Ts突變為ts,Ts對ts為完全顯性。將抗玉米螟的基因A轉入該雌株品系中獲得甲、乙兩株具有玉米螟抗性的植株,但由于A基因插入的位置不同,甲植株的株高表現正常,乙植株矮小。為研究A基因的插入位置及其產生的影響,進行了以下實驗:
實驗一:品系M(TsTs)×甲(Atsts)→F1中抗螟∶非抗螟約為1∶1
實驗二:品系M(TsTs)×乙(Atsts)→F1中抗螟矮株∶非抗螟正常株高約為1∶1
(1)實驗一中作為母本的是________,實驗二的F1中非抗螟植株的性別表現為________(填“雌雄同株”“雌株”或“雌雄同株和雌株”)。
(2)選取實驗一的F1抗螟植株自交,F2中抗螟雌雄同株∶抗螟雌株∶非抗螟雌雄同株約為2∶1∶1。由此可知,甲中轉入的A基因與ts基因________(填“是”或“不是”)位于同一條染色體上,F2中抗螟雌株的基因型是________。若將F2中抗螟雌雄同株與抗螟雌株雜交,子代的表現型及比例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選取實驗二的F1抗螟矮株自交,F2中抗螟矮株雌雄同株∶抗螟矮株雌株∶非抗螟正常株高雌雄同株∶非抗螟正常株高雌株約為3∶1∶3∶1,由此可知,乙中轉入的A基因________(填“位于”或“不位于”)2號染色體上,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2中抗螟矮株所占比例低于預期值,說明A基因除導致植株矮小外,還對F1的繁殖造成影響,結合實驗二的結果推斷這一影響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2抗螟矮株中ts基因的頻率為________,為了保存抗螟矮株雌株用于研究,種植F2抗螟矮株使其隨機受粉,并僅在雌株上收獲籽粒,籽粒種植后發育形成的植株中抗螟矮株雌株所占的比例為________。
此題為解決實際應用的遺傳題,將是以后高考考查的方向。對于兩個基因是否在同一條染色體上(連鎖)這類題,如果僅在腦中通過重現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極易出錯,若把基因標注在染色體上,然后再分析,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根據題干信息推導出相應結論,并標注于一側
(1)雌株突變體產生原因是2號染色體上的Ts突變為ts,Ts對ts為完全顯性
?
雌株基因型為tsts,純合雌雄同株M基因型為TsTs,雜合子基因型為Tsts,性別表現為雌雄同株。
(2)將抗玉米螟的基因A轉入該雌株品系中獲得甲、乙兩株具有玉米螟抗性的植株
2.結合由題干推導出的結論及每小題問題作答,(1)實驗一中作母本的應為雌株,其基因型為tsts,所以甲作母本,實驗二的F1植株關于性別的基因型均為Tsts,所以性別表現為雌雄同株。
(2)①選取實驗一中F1抗螟植株自交,F2出現2∶1∶1的比例→符合基因的分離定律比→A基因與ts基因是位于同一條染色體上,如上圖②。
②求F2抗螟雌株的基因型:
方法一:畫出染色體圖(此題中基因是連鎖的)
因此F2中抗螟雌株基因型為AAtsts
方法二:由于是求F2中抗螟雌株的基因型,則其關于性別的基因型為tsts,又因為A基因與ts連鎖,所以其基因型為AAtsts。

(3)由實驗二的F1抗螟矮株自交,F2中出現3∶1∶3∶1的分離比―→符合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乙中轉入的A基因與ts基因不位于2號染色體上,如圖①。
實驗二出現3∶1∶3∶1原因分析的方法:假說—演繹法。
①提出假說
②演繹假說內容
Ⅰ.若胚胎致死,F1不會出現抗螟植株,不符合題干信息。
Ⅱ.若雌配子致死,實驗二中親本乙產生的配子為Ots,F1中不會出現抗螟矮株,不符合題干信息。
Ⅲ.若含A的雄配子致死,實驗二F1中抗螟矮株基因型為AOTsts,F1產生的雌配子為ATs,Ats,OTs,Ots,雄配子為OTs,Ots。
符合實際,假設成立。
求ts基因頻率:F1抗螟矮株為,ts的基因頻率為,因無自然選擇,F2中的ts基因頻率仍為。
答案 (1)甲 雌雄同株
(2)是 AAtsts 抗螟雌雄同株∶抗螟雌株=1∶1
(3)不位于 抗螟性狀與性別性狀間是自由組合的,因此A基因不位于Ts、ts基因所在的2號染色體上 含A基因的雄配子不育 1/2 1/6
[練1] (2020·全國卷Ⅰ)已知果蠅的長翅和截翅由一對等位基因控制。多只長翅果蠅進行單對交配(每個瓶中有1只雌果蠅和1只雄果蠅),子代果蠅中長翅∶截翅=3∶1。據此無法判斷的是(  )
A.長翅是顯性性狀還是隱性性狀
B.親代雌蠅是雜合子還是純合子
C.該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體還是X染色體上
D.該等位基因在雌蠅體細胞中是否成對存在
判斷基因位于常染色體還是X染色體上,采用假說—演繹法。
1.提出假設
該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或X染色體上。
2.演繹假設內容
由題干多只長翅果蠅進行單對交配,子代果蠅中長翅∶截翅=3∶1―→長翅為顯性性狀,截翅為隱性性狀(相關基因用A、a表示)
(1)位于常染色體上:Aa×Aa―→AA∶Aa∶aa=1∶2∶1―→長翅∶截翅=3∶1,符合題干,假設成立。
(2)位于X染色體上:XAXa×XAY―→XAXA∶XAXa∶XAY∶XaY=1∶1∶1∶1―→長翅∶截翅=3∶1,符合題干,假設成立。
3.結論
該等位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體上,也可能位于X染色體上。
答案 C
解析 根據無中生有為隱性可知,截翅為隱性性狀,長翅為顯性性狀,A不符合題意;根據后代中長翅∶截翅=3∶1可知,控制翅形的基因符合基因的分離定律,親本雌蠅一定為雜合子,故可推測該等位基因在雌蠅體細胞中是成對存在的,B、D不符合題意。
[練2] (假說—演繹法練習)(2016·全國卷Ⅰ)已知果蠅的灰體和黃體受一對等位基因控制,但這對相對性狀的顯隱性關系和該等位基因所在的染色體是未知的。同學甲用一只灰體雌蠅與一只黃體雄蠅雜交,子代中♀灰體∶♀黃體∶♂灰體∶♂黃體為1∶1∶1∶1。同學乙用兩種不同的雜交實驗都證實了控制黃體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并表現為隱性。請根據上述結果,回答下列問題:
(1)僅根據同學甲的實驗,能不能證明控制黃體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并表現為隱性?________。
(2)請用同學甲得到的子代果蠅為材料設計兩個不同的實驗,這兩個實驗都能獨立證明同學乙的結論。(要求:每個實驗只用一個雜交組合,并指出支持同學乙結論的預期實驗結果。)
第(1)題用假說—演繹法解題
1.提出假設:(1)控制黃體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黃體為隱性。
(2)控制黃體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黃體為顯性。
(3)控制黃體的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黃體為隱性。
(4)控制黃體的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黃體為顯性。
2.演繹假設內容
(1)控制黃體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黃體為隱性,則子代表現型及比例為♀灰體∶♀黃體∶♂灰體∶♂黃體=1∶1∶1∶1,符合題意,假設成立。
(2)控制黃體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黃體為顯性,則子代表現型及比例為♀黃體∶♂灰體=1∶1,不符合題意,假設不成立。
(3)控制黃體的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黃體為隱性,則子代表現型及比例為♀灰體∶♀黃體∶♂灰體∶♂黃體=1∶1∶1∶1,符合題意,假設成立。
(4)控制黃體的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黃體為顯性,則子代表現型及比例為♀灰體∶♀黃體∶♂灰體∶♂黃體=1∶1∶1∶1,符合題意,假設成立。
3.結論
根據上面的內容,說明僅根據同學甲的實驗,不能證明控制黃體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并表現為隱性。
第(2)題運用假說—演繹法
1.提出假設,同學甲得到的子代果蠅有♀灰、♀黃、♂灰、♂黃,可設計四種雜交組合♀灰×♂灰;♀灰×♂黃;♀黃×♂灰;♀黃×♂黃。
2.演繹假設內容
要證明控制黃體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表現為隱性,選擇的雜交組合的子代性狀應與位于X染色體上表現為顯性和位于常染色體上時的子代性狀不同,以♀黃×♂灰為例進行演繹:
由上述子代表現型可以看出,黃體基因位于X染色體,表現為隱性的子代表現型與其他三種不同,故♀黃×♂灰雜交組合可以證明黃體基因位于X染色體,
表現為隱性。
3.結論
支持同學乙的結論的雜交組合為雜交組合1:♀黃×♂灰;
雜交組合2:♀灰×♂灰。
答案 (1)不能
(2)實驗1:
雜交組合:♀黃體×♂灰體
預期結果:子一代中所有的雌性都表現為灰體,雄性都表現為黃體。
實驗2:
雜交組合:♀灰體×♂灰體
預期結果:子一代中所有的雌性都表現為灰體,雄性中一半表現為灰體,另一半表現為黃體。
[練3] (假說—演繹法解題)(2018·全國卷Ⅰ)果蠅體細胞有4對染色體,其中2、3、4號為常染色體。已知控制長翅/殘翅性狀的基因位于2號染色體上,控制灰體/黑檀體性狀的基因位于3號染色體上。某小組用一只無眼灰體長翅雌蠅與一只有眼灰體長翅雄蠅雜交,雜交子代的表現型及其比例如下:

性別
灰體長翅∶灰體殘翅∶黑檀體長翅∶黑檀體殘翅
1/2有眼
1/2雌
9∶3∶3∶1
1/2雄
9∶3∶3∶1
1/2無眼
1/2雌
9∶3∶3∶1
1/2雄
9∶3∶3∶1
回答下列問題:
(1)根據雜交結果,__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斷控制果蠅有眼/無眼性狀的基因是位于X染色體還是常染色體上,若控制有眼/無眼性狀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根據上述親本雜交組合和雜交結果判斷,顯性性狀是________,判斷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控制有眼/無眼性狀的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請用上表中雜交子代果蠅為材料設計一個雜交實驗來確定無眼性狀的顯隱性(要求:寫出雜交組合和預期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控制有眼/無眼性狀的基因位于4號染色體上,用灰體長翅有眼純合體和黑檀體殘翅無眼純合體果蠅雜交,F1相互交配后,F2中雌雄均有________種表現型,其中黑檀體長翅無眼所占比例為3/64時,則說明無眼性狀為________(填“顯性”或“隱性”)。
第(2)題解題方法:假說—演繹法解題
1.提出假設
確定顯隱性狀的方法有雜交和自交,所以假設選擇雜交子代中的無眼×無眼、無眼×有眼、有眼×有眼組合來確定無眼性狀的顯隱性。
2.演繹假說內容
(1)分析題圖:已知控制有眼/無眼性狀的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親代無眼雌蠅與有眼雄蠅雜交,雜交子代中有眼∶無眼=1∶1―→親代雜交為測交實驗,雜交子代中表現顯性性狀的為雜合子,表現隱性性狀的為純合子。
(2)演繹過程
①無眼×無眼―→若子代中無眼∶有眼=3∶1,則無眼為顯性性狀;若子代全部為無眼,則無眼為隱性性狀,可以確定無眼性狀的顯隱性。
②無眼×有眼―→子代中有有眼、無眼,無法確定無眼性狀的顯隱性。
③有眼×有眼―→若子代中有眼∶無眼=3∶1,則有眼為顯性性狀;若子代全部為有眼,則有眼為隱性性狀,可以確定無眼性狀的顯隱性。
3.結論
雜交子代中無眼×無眼、有眼×有眼的雜交組合可確定無眼性狀的顯隱性。
答案 (1)不能 無眼 只有當無眼為顯性時,子代雌雄個體中才都會出現有眼與無眼性狀的分離
(2)雜交組合:無眼×無眼。預期結果:若子代中無眼∶有眼=3∶1,則無眼為顯性性狀;若子代全部為無眼,則無眼為隱性性狀
(3)8 隱性
解析 (1)單獨分析親子代的有無眼,親本為無眼雌和有眼雄,而子代雌雄都是1/2有眼和1/2無眼。假設控制眼的有無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眼的有無受等位基因D/d控制,由于子代雄果蠅既有有眼也有無眼,則親本雌果蠅的基因型為XDXd,雄果蠅基因型為XdY,二者交配后子代符合雌雄都是1/2有眼和1/2無眼。假設控制眼的有無的基因位于常染色體,則親本組合為Dd、dd,子代也符合表中數據,因此無法判斷基因的位置。若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親本雌果蠅基因型為XDXd,親本表現型為無眼,因此無眼為顯性性狀。
(3)4號染色體為常染色體,翅形和體色基因分別位于2、3號染色體,則控制體色、翅形和有無眼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三對基因遵循自由組合定律,假設體色受A/a控制,翅形受B/b控制,親本灰體長翅有眼純合體與黑檀體殘翅無眼純合體雜交,F1基因型為AaBbDd,F2中表現型的種類為2×2×2=8(種)。分析表格,灰體長翅在子代中占9份,則灰體、長翅為顯性,AaBbDd雌雄交配,子代黑檀體長翅無眼所占比例為3/64,該比值可拆成3/64=1/4×1/4×3/4,其中子代中黑檀體aa為1/4,長翅B_為3/4,因此無眼為1/4,由此判斷無眼為隱性性狀。
[練4] (解決應用練習)(2020·北京平谷一模)大豆花葉病毒會嚴重降低大豆的產量和品質。為預防抗病大豆品種乙的抗病能力減弱,科研人員用EMS誘變感病大豆,獲得新的抗病品種甲。科研人員利用甲、乙兩個品種對抗性遺傳進行研究。
(1)因為基因突變具有________性,EMS誘變后,非入選大豆植株可能含有________的基因,需要及時處理掉這些植株。
(2)利用甲、乙兩品種大豆進行雜交實驗,結果如下表:
據表分析,甲、乙兩品種抗病性狀依次為________性性狀。
(3)已知乙品種的抗性基因位于14號染色體上,為探究甲品種抗性基因的位置,科研人員設計如下雜交實驗:甲、乙雜交,F1自交,統計F2性狀分離比。
①預期一:若F1均抗病,F2抗病∶易感為13∶3,說明兩品種抗病性狀的遺傳是由________對等位基因控制的,且位于________染色體上。
②預期二:若F1、F2均抗病,說明甲、乙兩品種抗病基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同一對染色體上不發生交叉互換的兩個突變基因。
(4)SSR是DNA中的簡單重復序列,非同源染色體上的SSR不同,不同品種的同源染色體上的SSR也不同,常用于染色體特異性標記。科研人員擴增出實驗一若干個體中的SSR序列,用于確定甲品種抗病基因的位置,電泳結果如圖所示:
注:F2中的1、4、7表現抗病,其余表現易感。
圖中結果說明甲品種抗病基因在________號染色體上,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定向 不利
(2)隱、顯
(3)①2 非同源 ②同一位點上的兩個突變基因
(4)2 F2抗病個體的SSR與親本甲2號染色體相同,與14號染色體上的SSR無關聯
解析 (1)誘變育種時,非入選植株可能產生不符合目前需要的不利基因,因此需要及時處理掉這些植株,這源于基因突變的不定向性。
(2)由實驗一中甲與易感親本雜交,F1均為易感,可判斷易感性狀相對于甲品種抗病性狀來說為顯性,故甲品種抗病性狀為隱性性狀;由實驗二中乙與易感親本雜交,F1均為抗病性狀,可判斷乙品種的抗病性狀相對于易感性狀為顯性,故乙品種抗病性狀為顯性性狀。
(3)基因與基因的關系可能為位于同源染色體上的相同基因或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完全連鎖或不完全連鎖)、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①F2中抗病∶易感為13∶3,是9∶3∶3∶1的變式,符合基因自由組合定律,故可推測兩品種抗病性狀的遺傳是由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兩對等位基因控制的。②由預期二結果與①中的預期一結果不同,可排除非同源染色體上非等位基因的可能性,由甲、乙品種相對于易感性狀的顯隱性不同,可排除同源染色體上相同基因的可能性。那甲、乙兩品種抗病基因關系可能是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或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完全連鎖或不完全連鎖),可通過假說—演繹法進行驗證,假設甲、乙抗病基因分別為a、B,(或者為a1、a2),那么甲、乙抗病基因各種情況下的雜交實驗結果如圖:
若甲、乙抗病基因為同源染色體上不完全連鎖的非等位基因,則F1在形成配子的時候可能發生交叉互換,導致形成Ab型配子,從而使F2出現易感個體(AAbb),與預期二結果不同,排除這種可能性。綜上,甲、乙兩品種抗病基因可能是等位基因或同一對染色體上不發生交叉互換的兩個突變基因。
(4)若抗病基因位于×號(某一號)染色體上,則與×號染色體上的SSR序列連鎖,并且可以作為一個整體遺傳,與其他染色體上的SSR序列符合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獨立遺傳,最終在F2的抗病純合個體中只有×號染色體上的SSR序列,無其他SSR序列。結合電泳結果,F2抗病個體的SSR與親本甲2號染色體相同,與14號染色體上的SSR無關聯,說明甲品種抗病基因在2號染色體上。
[練5] (解決應用練習)研究人員發現某野生稻品種甲7號染色體上具有抗病基因H,12號染色體上具有耐缺氮基因T,而華南秈稻優良品種乙染色體相應位置均為隱性基因。將甲、乙雜交,F1自交,用PCR方法檢測F2群體中不同植株的基因型,發現不同基因型個體數如下表。
HH
Hh
hh
TT
Tt
tt
12
71
60
54
97
49
(1)耐缺氮性狀的遺傳遵循________定律,判斷的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F2群體中HH、Hh、hh基因型個體的數量比總是1∶6∶5,________(填“符合”或“不符合”)典型的孟德爾遺傳比例。研究人員推測“F1產生的雌配子育性正常,而帶有H基因的花粉成活率很低。”請設計雜交實驗檢驗上述推測,并寫出支持上述推測的子代性狀及數量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進一步研究發現品種乙7號染色體上有兩個緊密連鎖在一起的基因P1和P2(如右圖),P1編碼抑制花粉發育的毒性蛋白,P2編碼能解除該毒性蛋白作用的保護性蛋白。品種甲7號染色體上無基因P1和P2。
①據此可知,F1帶有H基因花粉成活率低的原因是P1在____________________分裂時期表達,而P2在____________________中表達。
②P1和P2被稱為自私基因,其“自私性”的意義是使________________更多地傳遞給子代,“自私”地維持了物種自身的穩定性。
(4)科研人員利用雜交育種技術改良乙水稻,獲得了HHTT型乙水稻新品種。最終選出的植株中,部分個體含P1P2基因,部分不含,應保存其中哪一類?請分析說明理由。
答案 (1)基因分離 F2中TT、Tt、tt的比例為1∶2∶1(F2中耐缺氮植株比例為)
(2)不符合
以F1為母本,品種乙為父本,子代中抗病個體與不抗病個體比例是1∶1;以F1為父本,品種乙為母本,子代中抗病個體與不抗病個體比例為1∶5
(3)①減數第一次 精細胞(或花粉或次級精母細胞)
②親本的遺傳信息(親本的遺傳物質、親本的DNA)
(4)有P1P2基因。有P1P2基因能夠保持品系的優良性狀、無P1P2基因有利于進一步雜交進行性狀改良。
解析 (1)根據甲、乙雜交,F1自交后代F2中,TT、Tt、tt的比例為1∶2∶1,可推出控制缺氮性狀的遺傳遵循基因的分離定律。
(2)HH∶Hh∶hh=1∶6∶5不符合典型的孟德爾遺傳比例。由題意知“F1產生的雌配子育性正常,而帶有H基因的花粉成活率很低”,假設F1產生的雄配子H的概率為x,則雄配子h的概率為1-x,而產生的雌配子都能正常成活,H=,h=。由F2群體中HH∶Hh∶hh=1∶6∶5,可知HH==x,x=,即雄配子H的概率為,h的概率為1-=,即F1產生的雄配子H∶h=1∶5。再可通過正交反交實驗判斷,具體為F1為母本,品種乙為父本的雜交實驗,預測結果子代中抗病個體與不抗病個體比例是1∶1;以F1為父本,品種乙為母本,預測結果子代中抗病個體與不抗病個體比例為1∶5,二者正反交結果不同,則可驗證。
(3)①P1能夠編碼抑制花粉發育的毒性蛋白,P2編碼能解除該毒性蛋白作用的保護性蛋白,花粉屬于減數分裂產生的精子,產生的F1依然能自由交配,但帶有H基因的花粉成活率很低,可知P1在減數第一次分裂時期表達,P2在精細胞(或花粉或次級精母細胞)中表達。②通過維持物種自身的穩定性可知“自私性”的意義是使親本的遺傳信息更多地傳遞給子代。
(4)根據以上分析可知,有P1P2基因能夠保持品系的優良性狀、無P1P2基因有利于進一步雜交進行性狀改良,因此應保存含P1P2基因的種類。
 (2019·全國卷Ⅰ)某種二倍體高等植物的性別決定類型為XY型。該植物有寬葉和窄葉兩種葉形,寬葉對窄葉為顯性。控制這對相對性狀的基因(B/b)位于X染色體上,含有基因b的花粉不育。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窄葉性狀只能出現在雄株中,不可能出現在雌株中
B.寬葉雌株與寬葉雄株雜交,子代中可能出現窄葉雄株
C.寬葉雌株與窄葉雄株雜交,子代中既有雌株又有雄株
D.若親本雜交后子代雄株均為寬葉,則親本雌株是純合子
此題為高考常考遺傳題,因為題干已明確基因位置及性狀的顯隱性,這類題的解題方法是:據選項信息,直接將基因型代入。
A項:由題干信息可知:
Xb精子不存在?XbXb不存在
B項:XBXb×XBY―→XBXB、XBXb、XBY、XbY(窄葉雄株)
XBXB×XBY―→XBXB、XBY
C項:XBXB×XbY―→XBY(Xb花粉致死)
XBXb×XbY―→XBY、XbY(Xb花粉致死)
D項:由B、C推導可知。
答案 C
[練6] (2019·全國卷Ⅰ)某實驗室保存有野生型和一些突變型果蠅。果蠅的部分隱性突變基因及其在染色體上的位置如圖所示。回答下列問題。
(1)同學甲用翅外展粗糙眼果蠅與野生型(正常翅正常眼)純合子果蠅進行雜交,F2中翅外展正常眼個體出現的概率為________。圖中所列基因中,不能與翅外展基因進行自由組合的是________。
(2)同學乙用焦剛毛白眼雄蠅與野生型(直剛毛紅眼)純合子雌蠅進行雜交(正交),則子代雄蠅中焦剛毛個體出現的概率為________;若進行反交,子代中白眼個體出現的概率為________。
(3)為了驗證遺傳規律,同學丙讓白眼黑檀體雄果蠅與野生型(紅眼灰體)純合子雌果蠅進行雜交得到F1,F1相互交配得到F2。那么,在所得實驗結果中,能夠驗證自由組合定律的F1表現型是________,F2表現型及其分離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驗證伴性遺傳時應分析的相對性狀是______________,能夠驗證伴性遺傳的F2表現型及其分離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3/16 紫眼基因 (2)0 1/2
(3)紅眼灰體 紅眼灰體∶紅眼黑檀體∶白眼灰體∶白眼黑檀體=9∶3∶3∶1 紅眼/白眼 紅眼雌蠅∶紅眼雄蠅∶白眼雄蠅=2∶1∶1
解析 (1)依題意可知,同學甲所用果蠅的基因型為dpdpruru(翅外展粗糙眼)和DpDpRuRu(正常翅正常眼),兩者雜交產生F1,F1的基因型為DpdpRuru,根據自由組合定律,F2中翅外展正常眼(dpdpRuRu或dpdpRuru)個體出現的概率為1/4×3/4=3/16。圖中所列基因中,紫眼基因與翅外展基因在同一條染色體上,不能進行自由組合。
(2)依題意可知,同學乙所用果蠅的基因型為XsnwY(焦剛毛白眼雄蠅)和XSnWXSnW(直剛毛紅眼純合子雌蠅),兩者雜交(正交),后代雌雄果蠅均為直剛毛紅眼,XSnWXsnw和XSnWY,則子代雄果蠅中出現焦剛毛的概率為0。若進行反交(XsnwXsnw和XSnWY),子代中雌果蠅均為直剛毛紅眼(XSnWXsnw)、雄果蠅均為焦剛毛白眼(XsnwY),故子代出現白眼即XsnwY的概率為。
(3)依題意可知,同學丙所用果蠅的基因型為eeXwY(白眼黑檀體雄果蠅)和EEXWXW(紅眼灰體雌果蠅),兩者雜交產生F1,F1的基因型為EeXWXw和EeXWY,兩對基因能夠自由組合,故能夠驗證自由組合定律,F1的表現型是紅眼灰體雌果蠅、紅眼灰體雄果蠅,F2的表現型及其比例是(3灰體∶1黑檀體)(3紅眼∶1白眼),即紅眼灰體∶紅眼黑檀體∶白眼灰體∶白眼黑檀體=9∶3∶3∶1。驗證伴性遺傳時相應基因在性染色體上,故應分析的相對性狀是紅眼(XWXW)和白眼(XwY),能夠驗證伴性遺傳的F2的表現型及其比例是紅眼雌果蠅∶紅眼雄果蠅∶白眼雄果蠅=2∶1∶1。
[練7] 果蠅是遺傳學研究的模式生物,有染色體少、容易飼養、繁殖周期短、子代數目多等優點,目前已有八個諾貝爾獎就是以果蠅為研究對象的。生物興趣小組的同學某天突然發現了一只紫眼雌性果蠅,讓這只紫眼果蠅和野生型紅眼雄果蠅雜交,發現子一代全是紅眼果蠅,子二代中紅眼果蠅489只,紫眼果蠅151只。問:
(1)紫眼是________性性狀,控制紫眼的基因位于________(填“常”或“性”)染色體上,判斷的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果蠅缺失一條Ⅳ號染色體仍能正常生存和繁殖,當缺失兩條Ⅳ號染色體則胚胎致死。有位同學用紫眼果蠅和一只缺失一條Ⅳ號染色體的異性紅眼果蠅交配,當后代性狀出現________________分離比時,說明控制紫眼的基因在Ⅳ號染色體上。若實際結果不符合該假設,說明該基因不在Ⅳ號染色體上。
(3)已知Ⅲ號染色體上有裂翅(L基因控制)雙平衡致死系,即除裂翅基因(L)純合致死外,其所在同源染色體上,還存在一個隱性純合致死基因(s),只有s和L基因座位同時為雜合時,其后代才能存活,如圖。
某同學用紫眼處女果蠅(L、s的位置上對應為++/++:無致死基因)和一只異性的裂翅雙平衡致死系果蠅交配,后代中有紅眼裂翅和紅眼正常翅兩種果蠅,用紅眼裂翅果蠅相互交配。如果后代性狀出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離比時,說明紫眼基因位于Ⅲ號染色體上;如果位于Ⅱ號染色體上時,就會出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狀分離比(不發生交叉互換)。最后證明控制紫眼的基因位于Ⅱ號染色體上。
答案 (1)隱 常 由于紫眼是隱性性狀,假設控制紫眼的基因位于性染色體(X)上,子一代的雄性果蠅就會是紫眼,和實際不符,所以位于常染色體上
(2)紅眼∶紫眼=1∶1
(3)紅眼裂翅∶紫眼正常翅=2∶1 紅眼裂翅∶紅眼正常翅∶紫眼裂翅∶紫眼正常翅=6∶3∶2∶1
解析 (1)由題干可知,紫眼雌果蠅和野生型紅眼雄果蠅雜交,發現子一代全是紅眼果蠅,則紅眼為顯性性狀,紫眼為隱性性狀。控制紫眼的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如果控制紫眼的基因位于性染色體(X)上,子一代的雄性果蠅就會是紫眼,和實際不符,所以位于常染色體上。
(2)紫眼果蠅和一只缺失一條Ⅳ號染色體的異性紅眼果蠅交配,如果控制紫眼的基因在Ⅳ號染色體上(假設控制眼色的基因為A和a),則紫眼為aa,紅眼為AO,故后代性狀分離比為紅眼(Aa)∶紫眼(aO)=1∶1;如果控制紫眼的基因不在Ⅳ號染色體上,則后代全為紅眼。
(3)如果紫眼基因位于Ⅲ號染色體,則親代紫眼果蠅()與裂翅雙平衡致死系果蠅()交配,后代有紅眼裂翅()和紅眼正常翅()兩種,后代中紅眼裂翅相互交配,后代情況分析如下:
,故紅眼裂翅∶紫眼正常翅=2∶1;如果紫眼基因位于Ⅱ號染色體上,則紅眼∶紫眼=3∶1,裂翅∶正常翅=2∶1(裂翅LL純合致死),故紅眼裂翅∶紅眼正常翅∶紫眼裂翅∶紫眼正常翅=6∶3∶2∶1。
 (不定項)(2020·山東等級考)下圖表示甲、乙兩種單基因遺傳病的家系圖和各家庭成員基因檢測的結果。檢測過程中用限制酶處理相關基因得到大小不同的片段后進行電泳,電泳結果中的條帶表示檢出的特定長度的酶切片段,數字表示堿基對的數目。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甲病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乙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
B.甲病可能由正常基因發生堿基對的替換導致,替換后的序列可被MstⅡ識別
C.乙病可能由正常基因上的兩個BamHⅠ識別序列之間發生堿基對的缺失導致
D.Ⅱ4不攜帶致病基因、Ⅱ8帶致病基因,兩者均不患待測遺傳病
答案 CD
解析 由Ⅱ3患病,而Ⅰ1和Ⅰ2均正常可知甲病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根據電泳結果,Ⅰ6有一個條帶,Ⅰ5有兩個條帶,且含有與Ⅰ6相同的條帶,但Ⅰ5正常,Ⅰ6患病,表明Ⅰ5關于此致病基因為雜合子,排除致病基因只位于X染色體上,乙病基因可能位于XY同源區段上,也可能位于常染色體上,A錯誤;根據電泳結果,Ⅱ3只有1350一個條帶,而Ⅰ1和Ⅰ2除1350的條帶外還有1150和200兩個條帶,可推知甲病可能由正常基因發生堿基對的替換導致,替換前的序列能被MstⅡ識別,替換后的序列則不能被MstⅡ識別,B錯誤;Ⅰ5為雜合子且不患乙病,說明Ⅰ6為隱性純合子,故1.0×104為隱性基因的條帶,1.4×104為顯性基因的條帶,所以乙病可能由正常基因上的兩個BamHⅠ識別序列之間發生堿基對的缺失導致,C正確;Ⅱ4電泳結果只有1150和200兩個條帶,為顯性純合子,不攜帶致病基因,Ⅱ8電泳結果有兩個條帶,為攜帶者,二者都不患待測遺傳病,D正確。
[練8] 遺傳工作者在進行遺傳病調查時發現了一個先天性垂體性侏儒癥的家系(設相關基因為A、a,系譜如下圖所示)。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據系譜圖分析,該病為________染色體上的________性基因控制的遺傳病,推測Ⅱ3的基因型是________。
(2)該病患者由于垂體產生的________不足,引起侏儒癥。
(3)研究人員采集了10位家系成員(系譜圖中有編號的個體)的血樣,提取了這些成員的DNA,采用________技術對該病相關基因—GHRHR基因片段(260bp,bp代表堿基對)進行大量擴增,然后用限制性核酸內切酶BstUⅠ對其切割,并進行瓊脂糖凝膠電泳分析,電泳圖譜如下圖所示。
據系譜圖和電泳圖譜分析可知:
①該病患者的GHRHR基因片段有________個BstUⅠ酶切點。
②在提取DNA的部分家系成員中,________是致病基因的攜帶者。
③若Ⅱ10與Ⅱ11再生育一個孩子,這個孩子患病的概率是________。
答案 (1)常 隱 AA或Aa (2)生長激素 (3)PCR(聚合酶鏈式反應) ①0 ②Ⅲ1、Ⅰ2、Ⅲ6 ③0
解析 (1)由第一代的雙親正常,生出Ⅱ2、Ⅱ7、Ⅱ10的患者可知該病為常染體上的隱性遺傳病,雙親的基因型均為Aa,Ⅱ3正常,故其基因型為AA或Aa。
(2)侏儒癥是由于垂體分泌的生長激素不足造成的。
(3)體外擴增DNA常用的方法是PCR技術;①由遺傳圖譜和電泳圖譜可知,該病患者(如Ⅱ2、Ⅱ7、Ⅱ10)的GHRHR基因片段沒有限制性核酸內切酶BstUⅠ的酶切位點,所以患病者的GHRHR基因片段有0個BstUⅠ酶切位點。②從電泳圖譜中可以看出BstUⅠ將Ⅲ1、Ⅰ2、Ⅲ6
DNA中的GHRHR基因片段一部分切成了169bp和91bp,還有一部分沒有切除,可知Ⅲ1、Ⅰ2、Ⅲ6的基因型是雜合子Aa,即也就是致病基因的攜帶者。③Ⅱ10是患者,其基因型為aa,Ⅱ11從圖譜中可以看出全部被BstUⅠ切成了169bp和91bp,所以其基因型是純合子AA,所以Ⅱ11和Ⅱ10再生育一個孩子,這個孩子不可能患病,因此這個孩子患病的概率是0。
專題作業1——
一、選擇題(每道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
1.孟德爾遺傳實驗中,F1(Dd)由于等位基因分離產生兩種類型的配子(D和d),導致F2出現性狀分離,下列哪項不是出現3∶1性狀分離比的條件(  )
A.F1產生的雌雄配子數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
B.F2不同基因型的個體存活率相同
C.統計子代樣本的數目足夠多
D.F1產生的雌雄配子結合的機會相等
答案 A
解析 孟德爾研究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中,F2出現3∶1性狀分離比的條件是:①真核生物的性狀遺傳,②有性生殖過程中的性狀遺傳,③細胞核遺傳,④所研究的每一對相對性狀只受一對等位基因控制,而且等位基因要完全顯性,⑤不同類型的雌、雄配子都能發育良好,且受精的機會均等,⑥所有后代都應處于比較一致的環境中,而且存活率相同,⑦供實驗的群體要大,個體數量要足夠多。F1產生的雄配子數目遠多于雌配子,因此,選A。
2.某種植物的羽裂葉和全緣葉是一對相對性狀。某同學用全緣葉植株(植株甲)進行了下列四個實驗:①植株甲進行自花傳粉,子代出現性狀分離 ②用植株甲給另一全緣葉植株授粉,子代均為全緣葉 ③用植株甲給羽裂葉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緣葉與羽裂葉的比例為1∶1 ④用植株甲給另一全緣葉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緣葉與羽裂葉的比例為3∶1。其中能夠判定植株甲為雜合子的實驗是(  )
A.①或②
B.①或④
C.②或③
D.③或④
答案 B
解析 全緣葉植株甲進行自花傳粉,子代出現性狀分離,說明植株甲為雜合子,雜合子表現為顯性性狀,新出現的性狀為隱性性狀,①正確;用植株甲給另一全緣葉植株授粉,子代均為全緣葉,說明雙親可能都是純合子,既可能是顯性純合子,也可能是隱性純合子,或者是雙親均表現為顯性性狀,其中之一為雜合子,另一個為顯性純合子,因此不能判斷植株甲為雜合子,②錯誤;用植株甲給羽裂葉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緣葉與羽裂葉的比例為1∶1,只能說明一個親本為雜合子,另一個親本為隱性純合子,但誰是雜合子、誰是純合子無法判斷,③錯誤;用植株甲給另一全緣葉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緣葉與羽裂葉的比例為3∶1,說明植株甲與另一全緣葉植株均為雜合子,④正確。綜上分析,B正確。
3.控制禿頂這一性狀的不同基因型在男女性別中的表現情況如下表。相關說法正確的是(  )
基因型
表現型


BB
禿頂
禿頂
Bb
正常
禿頂
bb
正常
正常
A.控制禿頂性狀的基因是顯性基因,且為不完全顯性
B.禿頂性狀的遺傳與紅綠色盲遺傳方式相同
C.控制這一性狀的基因不遵循基因的分離定律
D.基因型為Bb的男女表現型不同,可能是基因的表達受環境影響
答案 D
解析 控制禿頂性狀的基因是顯性基因,屬于完全顯性,A錯誤;由于男性禿頂的基因型是BB和Bb,正常的基因型是bb,所以禿頂性狀的遺傳不可能是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因此與紅綠色盲遺傳方式不相同,B錯誤;控制禿頂性狀的基因為一對等位基因,所以遵循基因的分離定律,C錯誤;由于基因型為Bb的男孩和女孩的表現型不同,可推測該禿頂性狀與性別有關,原因可能是基因的表達受環境影響,D正確。
4.兔毛色的遺傳受常染色體上兩對等位基因控制,分別用C、c和G、g表示。現將純種灰兔與純種白兔雜交,F1全為灰兔,F1自交產生的F2中,灰兔∶黑兔∶白兔=9∶3∶4。已知當基因C和G同時存在時個體表現為灰色,基因c純合時個體表現為白色。下列相關說法中錯誤的是(  )
①C、c與G、g兩對等位基因的遺傳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
②親本的基因型是CCGG和ccgg
③F2白兔中能穩定遺傳的個體占1/2
④若F1灰兔測交,則后代有4種表現型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由F1自交產生的F2中,灰兔∶黑兔∶白兔=9∶3∶4可知,兔毛色由兩對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①正確;同時也可知灰兔的基因型為C_G_,F1基因型為CcGg,又因為基因c純合時個體表現為白兔,所以黑兔基因型為C_gg,白兔基因型為ccG_和ccgg。因為親本是純種灰兔與純種白兔,F1基因型為CcGg,所以親本的基因型為CCGG和ccgg,②正確;F2白兔(ccG_、ccgg)都能穩定遺傳,占1,③錯誤;F1灰兔測交,后代有3種表現型,為灰色、黑色、白色,④錯誤。故C符合題意。
5.某種鼠中,黃鼠基因A對灰鼠基因a顯性,短尾基因B對長尾基因b顯性。且基因A或b在純合時使胚胎致死,這兩對基因是獨立遺傳的。現有兩只雙雜合的黃色短尾鼠交配,理論上所生的子代表現型比例為(  )
A.2∶1
B.9∶3∶3∶1
C.4∶2∶2∶1
D.1∶1∶1∶1
答案 A
解析 兩只基因型均為AaBb的雌雄鼠交配,兩對基因是獨立遺傳,由于基因A或b在純合時使胚胎致死,后代基因型為:2AaBB、4AaBb、1aaBB、2aaBb,所生的子代表現型比例為黃色短尾∶灰色短尾=2∶1,A正確。
6.某班同學對一種單基因遺傳病進行調查,繪制并分析了其中一個家系的系譜圖(如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該病只會出現男性患者
B.該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
C.Ⅱ-5是該病致病基因的攜帶者
D.Ⅱ-5和Ⅱ-6再生一個患病男孩的概率為1/2
答案 C
解析 Ⅱ-5和Ⅱ-6均正常,但他們卻有一個患此病的兒子,說明該病是隱性遺傳病,可能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也可能是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所以該病不會只出現男性患者,A、B錯誤;若該病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設該病由A、a控制,則Ⅲ-10的基因型為aa,Ⅱ-5和Ⅱ-6的基因型為Aa,Ⅱ-5和Ⅱ-6再生一個患病男孩的概率為×=,若該病是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由B、b控制,則Ⅲ-10的基因型為XbY,Ⅱ-5的基因型為XBXb,Ⅱ-6的基因型為XBY,則Ⅱ-5和Ⅱ-6再生一個患病男孩的概率為×=,C正確,D錯誤。
7.一只雌鼠的一條染色體上某個基因發生了突變,野生型性狀變為突變型性狀。該雌鼠與野生型雄鼠雜交,F1的雌、雄中均既有野生型,又有突變型。若要通過一次雜交實驗鑒別突變基因在X染色體還是在常染色體上,選擇雜交的F1個體最好是(  )
A.突變型(♀)×突變型(♂)
B.野生型(♀)×突變型(♂)
C.野生型(♀)×野生型(♂)
D.突變型(♀)×野生型(♂)
答案 B
解析 根據題意,某個基因突變導致野生型性狀變為突變型性狀,故突變型性狀為顯性性狀,要通過一次雜交實驗鑒別突變基因在X染色體還是在常染色體上,選擇雜交的親本最好是隱性雌性與顯性雄性。設突變型和野生型由一對基因B、b控制,若突變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即野生型雌鼠的基因型為bb,該突變型雄鼠的基因型為Bb,F1的雌、雄中均既有野生型(bb),又有突變型(Bb),且野生型中和突變體中雌雄比例均為1∶1;若突變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野生型雌鼠的基因型為XbXb,突變型雄鼠的基因型為XBY,F1的雌鼠均為突變型(XBXb),雄性均為野生型(XbY)。綜上所述,B符合題意。
8.已知果蠅長翅和短翅、紅眼和棕眼各為一對相對性狀,分別受一對等位基因控制。某同學讓一只雌性長翅紅眼果蠅與一只雄性長翅棕眼果蠅雜交,發現子一代中表現型及其分離比為長翅紅眼∶長翅棕眼∶短翅紅眼∶短翅棕眼=3∶3∶1∶1。由上述材料可知(  )
A.長翅為顯性性狀,但不能確定控制長翅的基因的位置
B.長翅為顯性性狀,控制長翅的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
C.紅眼為隱性性狀,控制紅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
D.紅眼性狀的顯隱性未知,控制紅眼的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
答案 A
解析 后代中長翅紅眼∶長翅棕眼∶短翅紅眼∶短翅棕眼=3∶3∶1∶1,即長翅∶短翅=3∶1,則長翅為顯性性狀,但根據題目信息不能確定控制長翅的基因的位置。后代中紅眼∶棕眼=1∶1,則無法確定紅眼與棕眼的顯隱性,更無法確定其所在染色體位置。綜上所述,A正確,B、C、D錯誤。
9.遺傳學家在兩個純種小鼠品系中均發現了眼睛變小的隱性突變個體,欲通過一代雜交實驗確定這兩個隱性突變基因是否為同一基因的等位基因,下列方案正確的是(  )
A.突變個體與本品系正常個體雜交
B.突變個體與非本品系正常個體雜交
C.兩個品系突變個體之間相互交配
D.同一品系突變個體之間相互交配
答案 C
解析 由于已經確定眼睛變小為隱性性狀,若讓A品系中眼睛變小的突變型個體與B品系中眼睛變小的突變型個體交配,如果子代全部表現為眼睛變小,可判斷它們為同一基因的等位基因;如果子代全部表現為正常,可判斷它們不是同一基因的等位基因,C正確。
10.下列關于遺傳病與人類健康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原發性高血壓、青少年型糖尿病等多基因遺傳病易受環境因素的影響
B.調查紅綠色盲、白化病等單基因遺傳病的發病率是在多個患者家系中調查
C.遺傳咨詢和產前診斷是預防遺傳病的有效措施
D.遺傳病患者體內不一定存在致病基因
答案 B
解析 原發性高血壓、青少年型糖尿病屬于多基因遺傳病,易受環境因素的影響,在群體中發病率較高,A正確;調查紅綠色盲、白化病等單基因遺傳病的發病率是在人群中隨機調查,調查遺傳方式是在多個患者家系中調查,B錯誤;進行遺傳咨詢和產前診斷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預防遺傳病的發生,C正確;染色體異常遺傳病患者體內不存在致病基因,D正確。
11.某二倍體植物體內常染色體上具有三對等位基因(A和a,B和b,D和d),已知A、B、D三個基因分別對a、b、d基因完全顯性,但不知這三對等位基因是否獨立遺傳。某同學為了探究這三對等位基因在常染色體上的分布情況,做了以下實驗:用顯性純合個體與隱性純合個體雜交得F1,再用所得F1同隱性純合個體測交,結果及比例為AaBbDd∶AaBbdd∶aabbDd∶aabbdd=1∶1∶1∶1,則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
A.A、B在同一條染色體上
B.A、b在同一條染色體上
C.A、D在同一條染色體上
D.A、d在同一條染色體上
答案 A
解析 根據題意,用顯性純合個體與隱性純合個體雜交得F1,即AABBDD×aabbdd→AaBbDd,F1同隱性純合個體測交,即AaBbDd×aabbdd。隱性純合個體aabbdd產生的配子是abd,子代為AaBbDd∶AaBbdd∶aabbDd∶aabbdd=1∶1∶1∶1,所以AaBbDd產生的配子是ABD∶ABd∶abD∶abd=1∶1∶1∶1,所以A、B在一條染色體上,a、b在一條染色體上,A正確。
12.某研究所將擬南芥的三個抗鹽基因SOS1、SOS2、SOS3導入玉米,篩選出成功整合的耐鹽植株(三個基因都表達才表現為高耐鹽性狀)。如圖表示三個基因隨機整合的情況,讓三株轉基因植株自交(無交叉互換),后代高耐鹽性狀的個體比例最小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三者相同
答案 C
解析 甲圖中SOS1、SOS2、SOS3在同一條染色體上,而同源染色體上沒有抗鹽基因,相當于基因型Aa的個體自交(A代表3種抗鹽基因),后代高耐鹽比例為3/4;乙圖3個抗鹽基因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相當于AaBb個體自交(A代表2種抗鹽基因、B代表1種抗鹽基因),后代高耐鹽(A、B同時出現)比例9/16;丙圖中3個耐鹽基因中有2個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一個耐鹽基因位于另一條非同源染色體,相當于基因型AaBbDd的個體自交(A、B、D代表3個抗鹽基因,Ab和aB基因分別在1對同源染色體上的兩條染色體上),后代高耐鹽(A、B、D同時出現)比例為6/16;綜上所述丙圖自交后代高耐鹽比例最低。
二、非選擇題
13.有生物學家在某海島上發現多年前單一毛色的鼠種群演變成了具有黃色、灰色和黑色三種毛色的種群,鼠群中的毛色表現型與基因型的關系如下表(注:AA純合胚胎致死)。請回答下列問題:
表現型
黃色
灰色
黑色
基因型
Aa1
Aa2
a1a1
a1a2
a2a2
(1)據表可判斷A、a1和a2的顯隱性關系,在決定毛色性狀上,A是________基因。
(2)多年前鼠的單一毛色不可能是________色,多種毛色的出現說明了基因突變具有________的特點。
(3)若親本基因型為Aa1×Aa2,則其子代的表現型及其比例為________。
(4)基因型為________和基因型________的鼠雜交,后代出現的表現型種類最多,它們再生一只黑色雄鼠的概率是________。
(5)該鼠群中雙親為Aa2、a2a2的雜交組合中,適宜條件下雌鼠平均每窩生8只小鼠,則Aa2×Aa2雜交,適宜條件下雌鼠每窩平均生________只小鼠。
(6)現有一只黃色雄鼠,請完成鑒定該雄鼠基因型的實驗設計:
①選用該黃色雄鼠與________________雜交。
②__________________。
結果分析:如果后代中____________________,則該黃色雄鼠的基因型為Aa1,如果后代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則該黃色雄鼠的基因型為Aa2。
答案 (1)顯性 (2)黃 不定向性
(3)黃色∶灰色=2∶1
(4)Aa2 a1a2 1/8 (5)6
(6)①多只黑色雌鼠 ②觀察后代的毛色
結果分析:出現黃色和灰色(或黃色︰灰色=1︰1) 出現黃色和黑色(或黃色︰黑色=1︰1)
解析 (1)據表中基因型和表現型的關系分析,A是顯性基因。
(2)多年前鼠的單一毛色不可能是黃色的,因為AA純合胚胎致死;雜交后代有黃色、灰色和黑色,多種毛色的出現說明了基因突變具有不定向性的特點。
(3)Aa1×Aa2雜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為1AA(致死)∶1Aa1(黃色)∶1Aa2(黃色)∶1a1a2(灰色);所以,子代的表現型及比例為黃色∶灰色=2∶1。
(4)基因型為Aa2和a1a2的鼠雜交,后代出現的表現型種類最多,它們再生一只黑色雄鼠的概率是1/8。
(5)Aa2×Aa2雜交,后代的基因型為AA∶Aa2∶a2a2=1∶2∶1,但基因A控制黃色,純合子致死,有1/4的致死率,所以預計每窩平均生6只小鼠,表現型及比例為黃色(Aa2)∶黑色(a2a2)=2∶1。
(6)多只黑色雌鼠與黃色雄鼠雜交,觀察后代的毛色,若出現黃色和灰色(或黃色∶灰色=1∶1),說明黃色雄鼠的基因型為Aa1;若出現黃色和黑色(或黃色∶黑色=1∶1),則說明黃色雄鼠的基因型為Aa2。
14.彩椒的顏色受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的兩對等位基因控制,其中B(紅皮)對b(綠皮)為顯性,但A(黃皮)存在時,基因B和b均不表達。
(1)AaBb與AaBb雜交所得子代中結黃果皮果實的植株基因型有________種,其中純合體占________。
(2)現有3包基因型分別為AABB、AABb和AaBB的彩椒種子,由于標簽丟失而無法區分。請完成下列確定每包種子基因型的實驗方案和結果預測。
實驗方案:
①用3包種子長成的植株分別與________植株雜交,得F1種子。
②F1種子長成植株結出果實后,按果皮的顏色統計植株的比例;若只有一種顏色的果皮,則讓F1自交,得到F2種子。
③F2種子長成植株結出果實后,按果皮的顏色統計植株的比例。
結果預測:
①F1種子長成的植株中,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則包內種子基因型為AaBB。
②F2種子長成的植株中,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則包內種子基因型為AABB。
答案 (1)6 1/6
(2)實驗方案:①綠果皮
結果預測:①黃果皮∶紅果皮=1∶1
②黃果皮∶紅果皮∶綠果皮=12∶3∶1
解析 (1)AaBb與AaBb雜交所得子代中結黃果皮果實的植株(A_B_或A_bb)基因型有6種,其中純合體基因型為AABB、AAbb,占2/12,即1/6。
(2)現有3包基因型分別為AABB、AABb和AaBB的彩椒種子,由于標簽丟失而無法區分。請完成下列確定每包種子基因型的實驗方案和結果預測。
實驗方案:①用3包種子長成的植株分別與綠果皮植株(aabb)雜交,得F1種子。②F1種子長成植株結出果實后,按果皮的顏色統計植株的比例;若只有一種顏色的果皮,則讓F1自交,得到F2種子。③F2種子長成植株結出果實后,按果皮的顏色統計植株的比例。結果預測:①F1種子長成的植株中,若黃果皮∶紅果皮=1∶1,則包內種子基因型為AaBB。原因是AaBB×aabb→F1:1AaBb(黃果皮)∶1aaBb(紅果皮)。②F2種子長成的植株中,若黃果皮∶紅果皮∶綠果皮=12∶3∶1,則包內種子基因型為AABB。原因是AABB×aabb→F1:AaBb(黃果皮)F2:12(9A_B_+3A_bb)(黃果皮)∶3aaB_(紅果皮)∶1aabb(綠果皮)。
15.果蠅灰身(A)對黑身(a)為顯性,剛毛(B)對截毛(b)為顯性。現有純合灰身剛毛和純合黑身截毛果蠅若干,兩種純合果蠅均有雄有雌。
(1)一只剛毛雌蠅與截毛雄蠅交配,得到的子一代雌雄個體全部為剛毛。子一代雌雄交配,子二代表現型及其比例為雌性剛毛∶雄性剛毛∶雄性截毛為2∶1∶1。則__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斷B/b基因只位于X染色體上,還是在X和Y染色體同源區段上?如果能,請說明理由;如果不能,請從題干所給果蠅中選取材料設計實驗,寫出親本組合方式,并預期實驗結果和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上一小題的親代為純合灰身剛毛雌蠅和純合黑身截毛雄蠅且A/a位于常染色體上,B/b位于X和Y染色體同源區段上,則子一代的基因型為______________;其子二代的基因型有________種,雌蠅中純合灰身剛毛所占的比例為________。
答案 (1)不能 親本組合:截毛雌蠅與剛毛雄蠅交配。
預期實驗結果和結論:若F1中有剛毛和截毛,則B/b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若F1只有剛毛,則B/b基因位于X和Y染色體同源區段
(2)AaXBXb和AaXBYb 12 1/8
解析 (1)若B/b基因只位于X染色體上,則親本剛毛雌蠅(XBXB)與截毛雄蠅(XbY)雜交,子一代雌雄個體全部為剛毛(XBXb、XBY),子一代雌雄交配,子二代為雌性剛毛(XBXB、XBXb)∶雄性剛毛(XBY)∶雄性截毛(XbY)=2∶1∶1;若B/b基因在X和Y染色體同源區段,則親本剛毛雌蠅(XBXB)與截毛雄蠅(XbYb)雜交,子一代雌雄個體全部為剛毛(XBXb、XBYb),子一代雌雄交配,子二代為雌性剛毛(XBXB、XBXb)∶雄性剛毛(XBYb)∶雄性截毛(XbYb)=2∶1∶1。兩者結果一致,因此不能判斷B/b基因只位于X染色體上,還是在X和Y染色體同源區段上。若采用截毛雌蠅與剛毛雄蠅交配,可判斷出B/b基因只位于X染色體上,還是在X和Y染色體同源區段上。若B/b基因只位于X染色體上,則截毛雌蠅(XbXb)與剛毛雄蠅(XBY)交配,F1中有剛毛(XBXb)和截毛(XbY);若B/b基因在X和Y染色體同源區段,則截毛雌蠅(XbXb)與剛毛雄蠅(XBYB)交配,F1中只有剛毛(XBXb、XbYB)。
(2)若A/a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B/b位于X和Y染色體同源區段上,則純合灰身剛毛雌蠅(AAXBXB)和純合黑身截毛雄蠅(aaXbYb)雜交,子一代的基因型為AaXBXb和AaXBYb。子一代雜交,僅考慮A/a基因,子二代基因型為AA、Aa、aa,僅考慮B/b基因,子二代基因型為XBXB、XBXb、XBYb,XbYb,則子二代的基因型有3×4=12種。雌蠅中純合灰身剛毛(AAXBXB)所占的比例為1/4×1/2=1/8。
專題作業2——
一、選擇題(每道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
1.紫羅蘭單瓣花和重瓣花是一對相對性狀,由一對基因B、b決定。育種工作者利用野外發現的一株單瓣紫羅蘭進行遺傳實驗,實驗過程及結果如下圖。據此作出的推測,合理的是(  )
A.重瓣對單瓣為顯性性狀
B.紫羅蘭單瓣基因純合致死
C.缺少B基因的配子致死
D.含B基因的雄或雌配子不育
答案 D
解析 根據題干信息和遺傳過程圖解可知,親代單瓣紫羅蘭自交F1代出現性狀分離,說明親代單瓣紫羅蘭為雜合子(Bb),單瓣為顯性性狀,重瓣為隱性性狀(bb),F1代單瓣紫羅蘭與重瓣紫羅蘭比例是1∶1,而不是3∶1,可能是含B基因的雄或雌配子不育,含b基因的雄或雌配子可育,親本單瓣紫羅蘭(Bb)自交,親本之一產生兩種配子,比例為1∶1,而另一親本只產生一種配子(b),符合題意。
2.“母性效應”是指子代某一性狀的表現型由母體的染色體基因型決定,而不受本身基因型的支配,椎實螺是一種雌雄同體的軟體動物,一般通過異體受精繁殖,但若單獨飼養,也可以進行自體受精,其螺殼的旋轉方向有左旋和右旋的區分。旋轉方向符合“母性效應”,遺傳過程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與螺殼旋轉方向有關基因的遺傳不遵循分離定律
B.螺殼表現為左旋的個體和表現為右旋的個體的基因型都是3種
C.將圖示中F2個體進行自交,其后代螺殼都將表現為右旋
D.欲判斷某左旋椎實螺的基因型,可用任意的右旋椎實螺作父本進行交配
答案 D
解析 與螺殼旋轉方向有關基因是一對等位基因,其遺傳遵循基因的分離定律,A錯誤;分析遺傳圖示,螺殼表現為左旋的個體,其母本基因型為dd,則螺殼左旋個體的基因型為Dd或dd,而表現為右旋的個體,其母本基因型為DD或Dd,則右旋個體基因型為DD、Dd或dd,B錯誤;將圖示中F2個體進行自交,Dd和DD的后代螺殼都將表現為右旋,而dd的后代螺殼將表現為左旋,C錯誤;欲判斷某左旋椎實螺的基因型,可用任意的右旋椎實螺作父本進行交配,D正確。
3.鮮食玉米顏色多樣、營養豐富、美味可口。用兩種純合鮮食玉米雜交得F1,F1自交得到F2,F2籽粒的性狀表現及比例為紫色非甜∶紫色甜∶白色非甜∶白色甜=27∶9∶21∶7。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紫色與白色性狀的遺傳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
B.親本性狀的表現型不可能是紫色甜和白色非甜
C.F1的花粉離體培養后經秋水仙素處理,可獲得紫色甜粒純合個體
D.F2中的白色籽粒發育成的植株隨機受粉,可獲得紫色籽粒個體的基因型為AaBb
答案 B
解析 統計F2:紫色(27+9)∶白色(21+7)=9∶7;非甜(27+21)∶甜(9+7)=3∶1。假定紫色和白色受兩對基因A、a和B、b控制;非甜與甜受D、d基因控制。由紫色∶白色=9∶7,可知控制這對性狀的基因A、a和B、b遵循自由組合定律,A正確;親本表現型可以是紫色甜(AABBdd)和白色非甜(aabbDD),B錯誤;F1的基因型為AaBbDd可以產生ABd的花粉,經單倍體育種可以得到紫色甜粒純合體(AABBdd),C正確;F2的白色個體的基因型及比例(1aaBB∶2aaBb∶1AAbb∶2Aabb∶1aabb),F2的白色籽粒發育的植株隨機受粉所得紫色籽粒基因型為AaBb,D正確。
4.番茄易軟化受基因A控制,但該基因的表達被基因B抑制,且B在另一對同源染色體上。若在培育過程中篩選得到了基因型為AaB+B-(A對a為顯性,B+表示具有B基因,B-表示沒有B基因)的植株。該植株自交后代中,抗軟化番茄的比例為(  )
A.13/16
B.12/16
C.6/16
D.3/16
答案 A
解析 根據題意可知:該植株基因型為AaB+B-,由于A對a為顯性,B+表示具有B基因,B-表示沒有B基因,AaB+B-自交的結果相當于AaBb自交的結果,所以該植株自交后代為9A_B+_、3A_B-、3aaB+_和aaB-B-。由于番茄易軟化受顯性基因A控制,但該基因的表達受基因B的抑制,推出抗軟化番茄的基因型為9A_B+_、3aaB+_和aaB-B-,所以該植株自交后代中,抗軟化番茄的比例為13/16,A正確。
5.某二倍體高等植物表現為雌雄異株,有寬葉、窄葉兩種葉型,寬葉(B)對窄葉(b)為顯性,該對等位基因位于X、Y染色體同源區段上,其中X染色體上的b基因會使花粉不育。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窄葉植株可以是雌株,也可以是雄株
B.如果親代雄株為寬葉,則子代雄株全部是寬葉
C.如果親代全是寬葉,則子代不會出現窄葉植株
D.如果親代雄株是寬葉,子代全是寬葉雄株,則親代雄株基因型為XbYB
答案 D
解析 A項錯誤:分析題干信息“該對等位基因位于X、Y染色體同源區段上”,若不考慮花粉不育,則寬葉雌株的基因型為XBXB、XBXb,窄葉雌株的基因型為XbXb;寬葉雄株的基因型是XBYB、XBYb、XbYB,窄葉雄株的基因型是XbYb。由于“X染色體上的b基因會使花粉不育”,所以雄株不會產生含Xb的配子,故該植物不會出現窄葉雌株(XbXb),即雌株中只有寬葉,其基因型為XBXB或XBXb。B、C項錯誤:若親代雄株是寬葉,則其基因型可能是XBYB、XBYb、XbYB,若為XBYb,當親代寬葉雌株基因型為XBXb時,子代可能出現窄葉雄株(XbYb)。D項正確:如果親代雄株是寬葉,子代全是寬葉雄株,無雌株出現,則親代寬葉雄株基因型為XbYB。
6.某遺傳病的遺傳涉及非同源染色體上的兩對等位基因。已知Ⅰ-1基因型為AaBB,且Ⅱ-2與Ⅱ-3婚配的子代不會患病。以下系譜圖,正確的推斷是(  )
A.Ⅰ-3的基因型一定為AABb
B.Ⅱ-2的基因型一定為aaBB
C.Ⅲ-1的基因型可能為AaBb或AABb
D.Ⅲ-2與基因型為AaBb的女性婚配,子代患病的概率為3/16
答案 B
解析 根據題目信息可知該遺傳病由兩對獨立遺傳的基因控制,由Ⅰ-1基因型為AaBB,表現正常,說明A、B為正常基因;Ⅱ-2為患者,且具有父親Ⅰ-1遺傳給她的一個正常的B基因,因此Ⅱ-2的致病基因必定為aa,基因型為aaB_;Ⅲ-1和Ⅲ-2表現正常,他們的基因型均為A_B_;Ⅱ-3也是患者,Ⅱ-2的基因型為aaB_,他們的子代不會患病,所以,Ⅱ-2的基因型為aaBB,Ⅱ-3的基因型為AAbb,Ⅰ-3的基因型為A_Bb。Ⅲ-2基因型為AaBb,與基因型為AaBb的女性婚配子代患病的概率為7/16。
7.孟買血型是由兩對等位基因I/i(位于第9號染色體)和H/h(位于第19號染色體)相互作用產生的,使ABO血型的表型比例發生改變,其機理如下圖所示,以下敘述錯誤的是(  )
A.兩對基因的遺傳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
B.H基因表達的產物是A、B血型表現的基礎
C.父母均為O型血時,可生出B型血的后代
D.根據ABO血型可以明確判斷親子關系
答案 D
解析 由圖可知,兩對等位基因I/i(位于第9號染色體)和H/h(位于第19號染色體)相互作用產生了不同血型,因此兩對基因的遺傳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A正確;由圖可知,只有H基因存在的條件下,才表現出A型、B型和AB型,所以H基因表達的產物是A、B血型表現的基礎,B正確;父母均為O型血時,如果他們的基因型為IB_hh和iiHH時,可生出B型血的后代,C正確;根據ABO血型不能明確判斷親子關系,因為基因型不同的個體能夠生出同一血型的個體,D錯誤。
8.果蠅的眼色有一種隱性突變體——猩紅眼(r1r1)。研究者獲得了兩個新的朱砂眼隱性突變體——朱砂眼a(r2r2)和朱砂眼b(r3r3),做了如下雜交實驗。據此分析不合理的是(  )
組別
親本組合
F1

朱砂眼a×猩紅眼
野生型

朱砂眼a×朱砂眼b
朱砂眼

朱砂眼b×猩紅眼
野生型
A.r1和r2不是等位基因
B.r2和r3是等位基因
C.r1和r3一定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
D.Ⅲ組F1的自交后代一定出現性狀分離
答案 C
解析 r1和r2都是隱性基因,如果它們是等位基因,Ⅰ組F1不可能是野生型,A正確;r2和r3相對于野生型都是隱性基因,它們是等位基因,Ⅱ組F1才為朱砂眼,B正確;r1和r3控制的是不同的性狀,可能位于同源染色體不同位置,也可能是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C錯誤;Ⅲ組F1的基因型為R1r1R3r3,自交后代一定出現性狀分離,D正確。
9.蝗蟲的性別決定屬于XO型,雄蝗蟲(22+X),雌蝗蟲(22+XX),控制體色褐色(A)和黑色(a)的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控制復眼正常(B)和異常(b)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且基因b使精子致死。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蝗蟲基因組測序,應測定12條染色體的DNA序列
B.蝗蟲的種群中,與體色、眼型相關的基因型最多有15種
C.褐色復眼正常雌蝗蟲和黑色復眼異常雄蝗蟲雜交,后代可能有4種表現型
D.黑色復眼異常雄蝗蟲減數分裂時,產生的次級精母細胞基因組成是aa和aaXbXb
答案 B
解析 若要測蝗蟲的基因組序列,應測定11條常染色體和性染色體X,共12條染色體上的DNA的堿基序列,A正確;蝗蟲的種群中,與體色相關的基因型有AA、Aa、aa三種,與眼型相關的基因型有XBO,XbO,XBXB,XBXb,因為基因b使精子致死,所以不存在XbXb個體,因此與體色、眼型相關的基因型最多有12種,B錯誤;褐色復眼正常雌蝗蟲(A_XBX_)和黑色復眼異常雄蝗蟲(aaXbO)雜交,后代可能出現褐色復眼正常、褐色復眼異常、黑色復眼正常、黑色復眼異常4種表現型,C正確;黑色復眼異常雄蝗蟲(aaXbO)減數分裂時,經過減數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體分開,每條染色體含兩條姐妹染色體單體,產生的次級精母細胞基因組成是aa和aaXbXb,D正確。
10.油菜為兩性花,其雄性不育(不能產生可育的花粉)性狀受兩對獨立遺傳的等位基因控制,其中M基因控制雄性可育,m基因控制雄性不育,r基因會抑制m基因的表達(表現為可育)。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基因型為Mmrr的植株自交子代均表現為雄性可育
B.基因型為mmRr的植株的自交后代中雄性可育∶雄性不育=1∶3
C.存在兩株雄性可育植株進行雜交,后代均為雄性不育植株的情況
D.用基因型為mmRR的植株作為母本進行雜交實驗前要進行去雄處理
答案 A
解析 基因型為Mmrr的植株自交,產生的子代中都含有rr基因,r基因會抑制m基因的表達,所以都是雄性可育,A正確;基因型為mmRr植株的雄性不育,不能產生可育的花粉,所以該植株不能自交,B錯誤;雄性可育植株的基因型有M_R_、M_rr、mmrr,由此可推知,不存在兩株雄性可育植株進行雜交,子代均為雄性不育(mmR_)的現象,C錯誤;m基因控制雄性不育性狀,所以基因型為mmRR的植株不能產生可育的花粉,其作為母本進行雜交實驗前不需要做去雄處理,D錯誤。
二、非選擇題
11.大豆花葉病毒會嚴重降低大豆的產量和品質。科研人員篩選出了A、B和C三個抗大豆花葉病毒的純合品系,并對抗性遺傳進行研究。
(1)用三個抗大豆花葉病毒的品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沙湾县| 黄梅县| 泌阳县| 扶余县| 陵川县| 甘孜| 濮阳市| 镇沅| 武乡县| 新营市| 抚顺县| 旬阳县| 汝阳县| 洪洞县| 会泽县| 鄂托克旗| 即墨市| 凤城市| 东山县| 沙雅县| 青岛市| 潜江市| 马山县| 叶城县| 临汾市| 隆尧县| 鄂伦春自治旗| 衡水市| 祁东县| 祁阳县| 内江市| 涟源市| 万山特区| 文昌市| 曲阳县| 汾阳市| 城步| 梓潼县| 湖南省| 苏尼特右旗| 清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