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六年級下冊信息技術教學計劃 一、學情分析 福建省義務教育教科書(2020 年修訂版)小學信息技術六年級上冊教材供六年級學生使用,我校六年級共有 2 個班。學生經過一學期對 Scratch 的學習, 大部分學生已培養較好的信息技術操作與應用能力,少部分學生在計算機的應用方面還不夠熟練或不規范,少部分學生正確使用計算機的習慣還沒形成,本學期還應提升這部分學生的信息意識,養成良好的信息技術使用習慣。 小學六年級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是逐漸從直觀的、感性的思維理解向理性思維發展,理解能力也進一步提升。根據這一認知特點,特別關注讓學生閱讀理解的內容。讓學生通過閱讀,來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感受信息技術對社會各行各業的促進作用。 二、教材分析 (一)全冊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 9 課和 3 個綜合活動,原則上1 課安排 1 課時,1 個綜合活動安排 2 課時,全冊安排 15 課時完成。每個課時的課堂教學,注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活動,關注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保證全體學生都能完成教材中的探究活動任務,創新活動體現層次性,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挑戰性學習機會。讓學生在活動中理解 掌握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體驗信息技術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教師可根據課程的需要,將教材中每一課的開闊視野內容設計成 3 至 5 分鐘的教學情境導入,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單元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由“人工智能基礎:體驗人機互動”與“人工智能基礎:體驗機器人編程”兩個單元模塊組成。 第一單元“人工智能基礎:體驗人機互動”由 4 課和 1 個綜合活動組成,共設計 6 課時。本單元主要介紹如何在 Scratch 教學中學習以下內容;會用鼠標控制角色運動。了解按鍵偵測指令功能,會使用“計時器”指令,了解偵測模塊中的響度指令功能,用聲音響度控制角色及編寫體感人機互動游戲程序進行人機互動。 第二單元“人工智能基礎:體驗機器人編程”由 5 課和 2 個綜合活動組成, 共設計 9 課時,由于小學階段對機器人編程相關的內容學習較少,因此第二單元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本單元從認識機器人開始,對機器人的構成和驅動機器人工作進行較為系統的學習。通過進一步提高學生編程能力與創新素養,增強其信息意識。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按鍵偵測指令功能。 2、了解“偵測”模塊中的響度指令功能。 3、認識“偵測”模塊中的視頻偵測指令。 4、認識“偵測”模塊中的視頻透明度指令。 5、了解機器人的發展,認識機器人的特征,認識機器人傳感器及其功能。 6、了解加速度傳感器、溫度傳感器。 7、 了解土壤含水量檢測儀的基本工作原理。 (二)過程與方法 1、會用鼠標控制角色運動。 2、會使用生成隨機數的指令 3、學會變量的簡單應用。 4、會使用“計時器”指令。 5、會編寫用鍵盤控制角色運動的人機交互腳本。 6、用聲音響度控制角色進行人機互動。 7、編寫體感人機互動游戲程序。 8、編寫程序,在虛擬環境中模擬掃地機器人躲避障礙行走。 9、編寫自動控溫程序。 10 用“顯示 LED”指令控制 LED 點陣屏。 11、用“亮度級別”作為控制 LED 的變量。 12、通過模擬光調節來體驗環境光的變化。 13、編寫主控器的計步功能程序。 14、 利用導電金屬和鱷魚夾制作檢測儀的探針。 15、選用 micro:bit的 LED 屏幕顯示土壤含水量信息。 16、編寫程序顯示土壤的含水量信息。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感受信息技術對社會各行各業的促進作用。 2、提高編程能力與創新素養,增強信息意識和培養信息素養。 3、體驗人機互動的樂趣。 四、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會用鼠標控制角色運動。 2、會使用生成隨機數的指令 3、學會變量的簡單應用。 4、會使用“計時器”指令。 5、會編寫用鍵盤控制角色運動的人機交互腳本。 6、用聲音響度控制角色進行人機互動。 (二)教學難點 1、編寫體感人機互動游戲程序。 2、編寫程序,在虛擬環境中模擬掃地機器人躲避障礙行走。 3、編寫自動控溫程序。 4、編寫主控器的計步功能程序。 5、編寫程序顯示土壤的含水量信息。 五、教學措施 為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本學期擬采取如下教學措施: 1、任務驅動思想。《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中確立了“任務驅動”的教學原則,明確指出:知識及技能的傳授應以完成典型的“任務”為主。這個原則突出了“在‘做’中‘學’”的思想。任務驅動教學策略對主體性教學,發揮學生積極主動性,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培養創造性能力具有積極性作用。 2、抓好課堂常規,使學生養成良好的上課習慣。本學期,把“課堂表現” (上課紀律、舉手發言等)作為評價之一,期末采用“自評、互評、他評、師評” 的方式進行考評。 3、課程整合思想。(1)與相鄰學科的課程整合,特別是美術學科,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2)與德育整合,培養學生愛護公物,愛護電腦設備。 4、趣味性思想。 (1)語言的趣味化(2)內容趣味化。 5、培養學生信息素養。(1)結合實例進行應用介紹(2)貫穿編程知識, 6、教學面向全體學生,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差異,設置了適合不同層次、不同水平學生的學習任務,教學時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取舍。 7、教學以活動為重心,通過活動,呈現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信息技術應用的全過程。同時,在教學范例的選擇上,注意貼近生活, 滲透人文精神,引導學生在信息技術的學習與應用過程中,提高思想道德素養, 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