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課第二框題 成長的不僅僅是身體 班級: 姓名: 小組: 【學習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感受青春成長的力量,體會青春的美好。 (2)發揮青春思維的長處,培養思維的獨立意識,弘揚批判精神和創造精神。 2.能力目標 (1)運用獨立思維、批判性思維的方法,積極開發創造潛力。 (2)學會與他人交往,提升交往品質。 3.知識目標 知道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的表現。 【學習重難點】 1.學習重點:批判精神作用大,思維批判有技巧。 2.學習難點:批判精神作用大,思維批判有技巧。 【學習過程】 導:發揮你的想象力,暢想青春。步入青春期我們的思維有什么變化? 思:自學深思(7分鐘) 1、獨立思考的表現?(背誦,常考材料題) 2、批判性思維的表現?(背誦,常考材料題) 3、批判性思維的意義、作用(為什么要發展批判性思維)?(背誦,常考材料題) 4、怎樣培養批判性思維?(背誦,常考材料題) 怎樣開發青春的創造潛力?(背誦,常考材料題) 議:小組學習(14分鐘) 討論筆記區: 四、檢:遷移應用(10分鐘) (一)選擇題(下列各題4個備選答案中,只有1個是最符合題意的。請選出正確答案并將其填入題目后面的括號內。) 1.(2020福建莆田,20,★★★)生理發育是青春成長的重要信號,與此同時,我們的思想和精神也在發生巨變。人是有思想的高等動物,為此,處于青春期的我們除了要關注我們的身體變化之外,還要() ①發展我們的獨立思考能力 ②培養我們的批判精神 ③開發我們的創造潛能 ④擺脫父母和老師的監護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莫泊桑說過:“應該時時刻刻躲避那些走熟的路,去另尋一條新的路。”尋找-條新路需要我們( ) ①發展獨立思維 ②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③人云亦云 ④接納他人合理、正確的意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七(1)班要集體去春游,班會上大家討論制定出游方案,小剛和小敏建議大家去離學校100公里的野三坡。下列同學的思維,具有獨特性的是( ) A.小剛:騎自行車出游是新時尚,我建議大家騎自行車去 B.曉紅:小剛說的對,我們騎自行車去野三坡吧 C.小強:我也同意小剛的建議,一起騎自行車去野三坡 D.小敏:剛才小明說的有道理,騎自行車太遠也不安全,我們應采納小明的建議,坐旅游公司的大巴車去 4.“學貴有疑”,在學習中我們需要批判的精神和勇氣。思維的批判性表現在 A.對事沒有自己的看法 B.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 C.敢于對不合理的事情說“不” D.不敢向權威挑戰 5.魯班從小就跟隨家人參加土木建筑工程施工,逐漸掌握了各項生產勞動技能。他在勞動中受到啟發,經過反復研究、試驗,最終發明創造了鋸、鉆等。上述材料說明( ) ①創造離不開實踐 ②只有在土木建工工程中勞動,才能發明創造 ③社會實踐是創造的源泉 ④青春蘊涵著偉大的創造力,人只有在青春期才能發明創造 A.①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③④ 6.趙偉針對數學老師煩瑣的解題步驟提出自己的簡便方法;孫麗就班級管理問題與班長看法不同。這說明了() A.他們的思想都已經走向了成熟 B.他們都具有批判的精神和勇氣 C.批判性思維就是要敢于否定一切 D.他們通過與別人的“不同”來張揚自己 7.青春的創造存在于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存在于我們每個人身上。開發創造潛力,需要( ) ①在遵守法律和道德規范的前提下,敢于打破常規,追求創新與生活的豐富多彩,開創前人未走之路 ②關注他人和社會,看重創造的意義和價值 ③放棄學校的學習,全身心投入到發明創造中去 ④積極參加社會實踐,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去嘗試、探索、實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非選擇題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8.(2020四川綿竹孝德中學期中,21,★★*)材料一進入青春期以后,中學生除了生理發育,思想和精神方面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隨著社會交往的增多,他們對家庭的依賴性越來越小,擺脫成人控制的意識越來越強烈。 材料二小閩在讀完課文《愚公移山》后,?向老師提出了質疑:“愚公為什么不搬家呢?移山耗時耗力還破壞生態環境。”聽了小閩的質疑,老師決定讓同學們圍繞這個話題闡述自己的觀點,并為小閩頒發了最佳質疑獎” (1)材料告訴我們,步人青春期的中學生渴望哪一方面的獨立?你是如何理解這種獨立的? (2)材料二中老師的舉措主要是為了鼓勵學生的什么精神?為什么要鼓勵這種精神? (3)請你談談同學們在發揚上述精神時應注意什么。 參考答案:1-5DBADA 6-10BC (1)心理 批判精神 ①批判性思維有助于我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探索解決方案; ②批判能調動我們的經驗,激發我們新的學習動機,促使我們解決問題,改進現狀。 (3)①要有質疑的勇氣; ②有表達自己觀點、提出合理化建議的能力; ③要考慮他人的感受,容易被人接受并解決問題; ④要掌握批判的技巧(對事不對人,要具有一定的建設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