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課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一、重難點分析安史之亂安史之亂是本課的重點內容,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教材從原因、經過和影響三個方面進行了敘述。“原因”這一部分,教材講了三點:一是唐玄宗后期朝政的腐敗;二是各種社會矛盾的尖銳;三是內輕外重局面的形成。關于朝政腐敗問題,教師可指導學生把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統治所采取的措施進行對比,特別是用人方面的不同,通過比較即可以了解安祿山等節度使勢力發展與唐玄宗的識人用人的密切關系。玄宗統治后期,重用善于逢迎的李林甫,任用邊將安祿山等掌管重兵,種下了安史之亂及藩鎮跋扈的禍根。李林甫死后,楊國忠代為右相,他身兼40余職,妒賢嫉能,結黨營私,生活奢侈。楊國忠所作所為,引起公憤。故安祿山以誅楊國忠為名起兵。關于內輕外重局面的形成,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障礙。所謂“內”與“外”是中央政府與地方勢力關系的一種形象描述。當中央政府軟弱而地方政府強硬的時候便是“內輕外重”。唐朝“內輕外重”局面的形成與節度使的設置密切相關,而節度使的設置又與邊疆的形勢有關。為了防御外來的強敵,保障邊陲的安全,節度使的權力不斷擴大。節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較大的自主權,經濟上控制著財權,軍事上擁有強悍的武力,逐漸發展成為割據勢力。“經過”這一部分,可讓學生以故事形式,也可讓學生以課堂劇的形式再現事件過程。講述或表演時需要講清事件的時間(755—763年),叛亂的首領(安祿山、史思明),起兵的地點和攻占過的重要地點(范陽、洛陽、潼關、長安),平叛的主要將領(郭子儀、李光弼),以及叛亂的性質(企圖奪取唐中央政權)。“影響”這一部分,重點要讓學生理解“為什么說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是安史之亂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破壞;二是藩鎮割據局面的形成。關于經濟破壞,提供相關史料,學生可以直觀認識。如:安史之亂前,全國戶數890多萬,亂后僅剩190多萬。北方黃河流域所受破壞最重,“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于相土,人煙斷絕,千里蕭條”(《舊唐書》卷一二○《郭子儀傳》),鋒鏑余生的人民甚至“以紙為衣”(《舊唐書》卷一九五《回紇傳》),幾乎整個黃河流域,一片荒涼。關于藩鎮割據,要講清“藩鎮的割據性”,說明一些藩鎮在行政、財政、軍政以及節度使職位的繼承等方面各行其是,不受中央節制。所以,它名義上是唐朝的藩鎮,實際上是割據勢力,是獨立的小王國。藩鎮割據局面阻礙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削弱了中央的兵力和財力。特別是到了唐朝后期,朝政更加腐敗,農民起義爆發,中央政府徹底喪失了對藩鎮的控制,唐朝最終走向了滅亡。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是本課的重點。教師要幫助學生厘清兩個事件之間的關系。關于黃巢起義,教材重點講述了起義爆發的原因,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教材進行分析,進行歸納總結。同時,要強調黃巢起義的影響,農民戰爭瓦解了唐王朝,給唐朝統治以致命的打擊,但并未使之滅亡。唐朝是在農民戰爭已經失敗20多年之后,被農民軍的叛將、唐的節度使朱溫所滅。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前面所學,討論唐朝滅亡的原因。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首先,教師可利用教材《五代十國形勢圖(后周時期)》,向學生講明,黃河流域的五代是相繼建立的;而十國除北漢外,都在南方,是先后并存的。其中,前蜀和后蜀、吳和南唐是前后相繼的。這一時期歷史發展的突出特點是政權分立。其次,要說明統一趨勢勢不可當。這是因為,盡管南北雙方在政治上處于分立割據狀態,但南方相對穩定,雙方在經濟上依然保持著緊密的聯系,既有直接的商業往來,又有以“朝貢”和“賜予”為主要形式的官方貿易,這有利于促進南北經濟的發展,為全國的統一準備了條件。二、史料解讀寂寞天寶后①,園廬但②蒿藜③。我里④百余家,世亂各東西。……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唐]杜甫:《無家別》【注釋】①天寶后:指安史之亂爆發以后。②但:只,僅。③蒿藜:泛指雜草。④里:街坊。古代五家為鄰,五鄰為里。【解讀】《無家別》作于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春。詩中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征去當兵的單身漢,既無人為他送別,他也無人可以告別,無家可別的悲痛溢于言表。主人公回鄉之后,看到家鄉面目全非,一片荒涼,于是撫今憶昔,訴說了家鄉的變化,既表現出戰亂對社會的巨大沖擊,又表達了主人公觸目傷懷的悲涼心情。三、問題解答1.材料研讀想一想:這場戰亂給人民造成了什么樣的災難?安史之亂給社會經濟造成了極大破壞,尤其是廣大北方地區田地荒蕪,十室九空;人民家破人亡,流離失所。2.課后活動(1)下列各項,哪些是安史之亂爆發的主要原因?請在□內畫“√”。√皇帝荒廢朝政發生嚴重災荒楊貴妃得寵√節度使權力膨脹農民負擔過重√軍隊戰斗力薄弱(2)想一想:作者在詩中表達了什么樣的愿望?這首詩以菊喻志,借物抒懷,通過刻畫菊花的形象,歌頌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現了作者等待時機改天換地的英雄氣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