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專題一 20世紀的革命與戰爭年代 練習課件-2021屆中考歷史與社會一輪復習(金華專版)(152張PPT)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專題一 20世紀的革命與戰爭年代 練習課件-2021屆中考歷史與社會一輪復習(金華專版)(152張PPT)

資源簡介

專題一 20世紀的革命與戰爭年代
歷史與社會
【課標條目】
3-1-1 概述20世紀初世界和中國的局勢,解釋造成這種局勢的復雜因素。
3-1-2 簡述辛亥革命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探討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配套練習】
1.《中華民國史》寫道:“他提議將分散的革命組織(合)成一個大團體,協力從事反清革命。這個建議獲得一致贊成。”“大團體”是指( )
A.強學會 B.興中會 C.中國同盟會 D.國民黨
2.1905年,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將同盟會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綱領闡發為“民族主義”。這一思想( )
A.完全符合當時的中國國情 B.與維新派的政治目標一致
C.延續了民主共和國的精神 D.推動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
C
D
3.下列有關武昌起義的敘述,正確的有( )
①中國同盟會直接領導了武昌起義 ②四川保路運動是武昌起義的導火線 ③武昌城內新軍工程營打響了起義第一槍 ④起義軍占領武昌后,成立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有學者認為:“1912年2月12日,由隆裕太后頒布的這道詔書……終結了秦始皇以來周而復始的王朝輪回,沒有流血漂櫓、尸橫遍野……以最小的代價,和平完成了政權的更迭。”該觀點的主旨是( )
A.辛亥革命結束了封建制度 B.改良比革命更能改造中國的政治
C.中國的封建專制統治漫長 D.辛亥革命是中國式的“光榮革命”
B
D
5.時至今日,無論是在大陸還是臺灣,都有大量以“孫中山”的名字命名的公共設施和紀念場館。
孫中山先生之所以為后世所敬仰,最主要是因為他( )
A.建立了光復會 B.創辦了《民報》
C.領導了保路運動 D.創立了中華民國
6.孫中山在《臨時大總統宣言書》中表示,“中華民國締造之始,……建設之事,更不容緩。”并明確指出:“亟當振興實業,改良商貨,于國計民生有所裨益。”這說明南京臨時政府( )
A.徹底摧毀了封建制度 B.為民族工業發展掃除了障礙
C.鼓勵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
D.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D
C
7.“革命把自古以來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人們之間不許稱‘老爺’‘大人’,而改稱為‘先生’‘同志’等。”這場“革命”( )
A.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B.開始了中國近代化的歷程
C.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D.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
8.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大會上指出,
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
之所以這樣評價孫中山,是因為他領導的辛亥革命( )
A.宣告中國君主專制制度和封建思想的終結
B.開啟了中國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近代化
C.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D.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實現了民族獨立
D
C
9.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次年2月12日,清宣統帝溥儀下詔退位,
成為末代皇帝。這一歷史事件的深遠意義在于使中國( )
A.擺脫了殖民統治 B.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C.開啟了近代化探索 D.改變了中國的社會性質
10.與中國以往近代化探索相比,辛亥革命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 )
A.以自強求富為口號 B.主張學習西方政治制度
C.建立中華民國 D.宣傳民主和科學的思想
B
C
11.“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使中國發生了歷史性的巨變,中國人的思想也由此而獲得了一次巨大的解放。”
材料中的“一次巨大的解放”主要是指( )
A.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B.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C.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 D.宣傳了維新變法的思想
A
1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我們革命的目的,是為中國謀幸福。因不愿少數滿洲人專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專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數富人專制,故要社會革命。
——孫中山《三民主義與中國前途》
材料二 余致力于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
——孫中山《國事遺囑)(1925年)
材料三 第二條 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
第五條 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
第十六條 中華民國之立法權以參議院行之。……
第三十條 臨時大總統代表臨時政府,總攬政務,公布法律。……
第四十九條 法院依法律審判民事訴訟和刑事訴訟。……
第五十條 法院之審判須公開之。……
第五十一條  法官獨立審判不受上級官廳之干涉。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節選)
(1)根據材料一,請你用自己的語言解釋三民主義的含義。
含義:民族主義就是要推翻清政府的統治;民權主義就是要推翻君主專制;民生主義就是要改變少數富人專制的局面。
(2)為實現材料二中“求中國之自由平等”,孫中山在1905年建立了哪一政黨?根據材料二,指出孫中山認為實現“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的途徑是什么?
政黨:中國同盟會。途徑:爭取民眾及世界上平等待我的民族的支持。
(3)材料三中第二、五條體現了三民主義中的哪一主張?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辛亥革命成功了嗎?為什么?
主張:民權主義。沒有成功,因為袁世凱竊取了革命果實,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13.民主政治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英美民主政治建立發展簡要過程:
英國:1688年光榮革命推翻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1689年《權利法案》頒布,明確了議會主權,國家主權的重心從國王轉到議會。 美國:1776年第二屆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告北美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1787年制定了《美利堅合眾國憲法》,這是世界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成文憲法,至今仍然有效。
(1)根據材料一指出英美兩國在民主政治確立過程中各自取得的成果。
英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確立的君主立憲制一直延續到今天,并為其他一些國家所效仿。美國:通過1787年憲法,確立了三權分立的共和體制,自由、平等、共和理念進一步傳播。
材料二 “在中國,不懂得皇帝的權威,就不會懂得辛亥革命打倒皇帝的偉大意義。”“辛亥革命…… 為2132年的歷史打了一個用鐵和血鑄成的句號。只有漫長的歷史才能稱量出這個句號的真正意義和重量。它是一條分界線。”
——摘編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民主政治的角度說明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的“一條分界線”。
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政體;頒布《臨時約法》,確立了民主共和政體;推翻清朝統治,建立中華民國。
【課標條目】
3-1-3 簡述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過程,
說明五四運動為何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配套練習】
1.下列關于新文化運動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A.代表人物是陳獨秀、胡適等 B.高舉民主和科學的旗幟
C.為傳播馬克思主義創造了條件 D.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D
2.新文化運動是一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思想解放運動。
之所以說該運動具有“劃時代意義”,主要是因為( )
A.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出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
B.前期提倡民主和科學,后期宣傳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
C.《新青年》和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
D.魯迅發表《狂人日記》,抨擊“吃人”的禮教
B
3.把科學和民主結合起來,作為衡量一切社會現象的價值原則,
合之者則接受、信仰,反之者則摒棄、批判。
在近代中國首先倡導這一“原則”的代表人物是( )
A.魏源 B.嚴復 C.孫中山 D.陳獨秀
4.胡適在《文學改良芻議》中說:“務去濫調套語、不講對仗、
不用典、不避俗字俗語。”由此可知,新文化運動( )
A.反對儒家學說 B.主張白話寫作
C.宣傳民主科學 D.提倡平等自由
D
B
5.20世紀初中國興起了創辦白話文刊物的潮流,以下是部分白話文刊物情況簡表。
創刊名稱
創辦時間地點
報刊宗旨
《紹興白話報》
1903紹興
“喚起民眾愛國和開通地方風氣”
《寧波白話報》
1903寧波
主張實業救國,倡導文明,移風易俗
《白話雜志》
1904東京
“旨在開通婦女界,鼓吹革命”
《吉林白話報》
1907吉林
“宣上德,通民隱,開通風氣,改良社會,使一般人咸具普通之知識,以預備立憲國民之資格”
據此表信息,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
A.新文化運動促進“文學革命”
B.白話文刊物主要宣傳民主革命思想
C.清末朝廷輿論管控能力喪失
D.白話文刊物希冀開啟民智改良社會
D
6.1918年,李大釗在《新青年》上連續發表了《庶民的勝利》和
《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兩篇論文。這體現了新文化運動( )
A.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 B.積極倡導文學革命
C.對傳統文化存在絕對否定偏向 D.開始宣傳馬克思主義
7.據載:中國外交失敗的消息被蔡元培先生所獲悉,他于5月2日將此消息告訴北大學生……5月3日晚,北大全體學生和其他北京高校的學生舉行動員大會,提出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字……材料描述的是中國近代一場著名運動的情景,這場運動( )
A.是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B.是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
C.斗爭主力始終是無產階級 D.終被北洋政府鎮壓而失敗
D
B
8.有學者指出:“五四運動是第一次歷史巨變的補課,又是第二次歷史巨變的起點。”這里的“補課”和“起點”的含義分別指( )
A.補充明確民主革命任務 實現各階級聯合
B.明確反對帝國主義 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
C.明確徹底反帝反封建綱領 無產階級政黨開始領導革命
D.完善以往的民主科學思想 啟迪宣傳馬克思主義
B
9.五四運動是一場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下列最能體現五四運動性質的是( )
A.誓死力爭,還我青島 B.取消“二十一條”
C.外爭主權,內懲國賊 D.取消對德和約
10.《申報》的報道稱:五四運動是一場阻止北洋政府在巴黎和會簽署對德“和約”、要求懲辦親日賣國賊的全國性學生愛國運動,日本媒體在報道五四運動時,卻將其定性為“排日”學生的一場暴動。中日媒體對五四運動的報道不同說明了( )
A.新聞報道不能作為研究史料 B.年代久遠使歷史真相難還原
C.立場不同影響對歷史的解釋 D.原始記錄比研究文獻更可靠
C
C
11.據1919年6月12日《晨報》載,天津總商會致電北京政府指出:
“查棲息于津埠之勞動者數十萬眾,現已發生不穩之象,倘遷延不決,
演成事實,其危厄之局,痛苦有過于罷市者,恐市面欲收拾而不能矣。”
這充分說明( )
A.五四運動是由工人階級發動的
B.無產階級已經開始形成一個政治力量
C.資產階級自始至終不支持五四運動
D.五四運動取得了初步勝利
B
12.1919年5月24日,青州舉行了由社會各界人士參加的萬人大會,
各界代表歷數帝國主義罪行,一致聲援北平學生愛國運動。
這表明當地的五四運動( )
A.工人階級是主力軍 B.共產黨員起了領導作用
C.群眾基礎較為廣泛 D.運動中心開始轉向農村
C
13.1923年,陳獨秀說:“五四運動雖然未能達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運動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想,由空想而實際行動,開始了中國革命之新的方向。”
材料中所說的“世界的革命思想”指的是( )
A.維新思想 B.馬克思主義
C.三民主義 D.毛澤東思想
B
14.20世紀初,中國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和一批愛國的青年學生分別掀起了一場空前的運動,即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
對這兩次運動的認識,正確的有( )
①新文化運動為五四運動爆發創造了條件 ②工人階級都是兩次運動的主力軍 ③五四運動進一步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 ④兩次運動都促進了民族的覺醒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C
15.新文化運動讓國人看到了新時代的曙光。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吾國之維新也,……,共和也,帝制也,……,而國民若觀對岸之火,熟視國人思想倘未有根本之覺悟,直無非難執政之理由。”“欲使共和名副其實,必須改變人的思想。”
——陳獨秀
(1)根據材料一,概括陳獨秀的觀點或認識。為此,他創辦的哪一雜志吹響了新文化運動的號角?
觀點:要建立名副其實的共和國,必須要改變國人的思想。
材料二 陳獨秀:“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李大釗:“孔子者,歷代專制之護符也;憲法者,現代國民自由之證券也;專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當存于憲法。”魯迅:“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
(2)材料二中,新文化陣營為什么反對儒家的傳統道德?你認為該如何評價這一史實?
原因:以孔子為代表的傳統道德和文化構成了中國封建統治的理論和思想基礎。評價:猛烈抨擊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傳統道德和文化,從新文化在當時和后世的進步影響上來看,是正確的。但是在新文化運動的過程中,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看法帶有片面性,從這個角度看,新文化運動又有歷史的局限性。
材料三 五四運動中,陳獨秀、李大釗等這些新文化運動的闖將,起了領導作用,在他們的推動下,全國掀起了反帝浪潮,五四運動取得了初步勝利。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的聯系。
聯系: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禮教的統治地位,為五四運動起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
16.20世紀初的中國,外有列強入侵,內有封建腐朽統治,變革自強呼聲日益高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民國”之取代自秦以來兩千多年的“帝國”……是一種前無古人的變化。…觸動了傳統社會的各條神經,是政治制度和社會思想的一大躍進。——《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1)“民國”取代“帝國”是哪一歷史事件的成果?結合所學知識理解“政治制度和思想制度的一大躍進”的意思。
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宣告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的結束,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
材料二: 1916年《新青年》載:“袁世凱之廢共和復帝制,乃惡果非惡因。主張人治,反對民權之思想學說,實為制造專制帝王之根本惡因。吾國思想界不將此根本惡因鏟除凈盡,則無數廢共和復帝制之袁世凱,當然接踵應運而生,毫不足怪。
(2)為“將此根本惡因鏟除凈盡”,中國哪些先進知識分子做了什么嘗試提出了什么主張?
李大釗、魯迅、胡適、蔡元培、陳獨秀(任選其中2個以上即可)  
發起新文化運動 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專制和迷信盲從 
材料三:思想的閘門一經打開,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騰向前,不可阻擋了。辛亥革命后,人們又大膽地尋求新的救中國的出路了。……十月革命炮聲一響和中國工人階級力量的發展,不久便迎來了“五四”運動,開始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中國近代歷史上的豐碑——辛亥革命》
(3)根據所學知識,分析“五四運動開始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的原因。(4分)
①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革命運動,中國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②十月革命以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人們的思想獲得極大解放,開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國,看世界。
17.五四運動從形式上看是一場由北京學生引發的反帝運動,但從社會發展的層面來看,它的影響既波及中國思想文化、政治發展方向等方面,也對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19年五四運動大事記(部分)。
時間
大事
五月五、六日
北京總商會為學生被捕一事召開緊急會議,決定以實力贊助學生
五月七日
上海舉行國民大會,天津、南京等城市群眾也先后集會聲援北京學生
五月二十日
北京、武漢等地商界議決抵制日貨辦法
六月五日
上海工人開始罷工,要求釋放學生,罷免曹、章、陸,各地工人紛紛響應
材料二 五四時期提倡新生活成為當時進步青年的主張。當時婦女的面貌(服飾、發型等)變化較大,提倡個性解放,主張男女平等和婦女參政。新式知識分子對傳統家庭進行了批判,家庭婚姻觀念發生了根本變化。
——五四運動研究綜述
材料三 五四運動是“中國人的國家情感存在與力量的突出證明,如果還有什么地方的人對中國人愛國主義的力量和普及程度抱懷疑態度,那么這種證明就是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教訓”。“(五四)新文化運動為中國未來的希望打下了最為堅實的基礎。”
——杜威《中國人的國家情感》
(1)根據材料一,概括五四運動的進程具有哪些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愛國民眾積極參與五四運動的直接原因。
特點:青年學生揭開運動序幕;運動范圍從北京擴展到全國;參與的社會階層迅速擴大。直接原因: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
(2)材料二反映的是五四運動哪一方面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一變化是新文化運動中哪些思想直接影響的結果?
方面:社會生活風俗。思想:提倡民主、科學、新道德。
(3)材料三所說的“中國人的國家情感”具體指的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指出五四運動“為中國未來的希望”打下了哪些“最為堅實的基礎”?
情感:愛國主義情感。思想基礎: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階級基礎: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
【課標條目】
3-1-4 講述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意義;
列舉事實,說明中國共產黨人怎樣開辟了中國革命的新道路。(一)
【配套練習】
1.五四運動以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特點是( )
A.與工人運動相結合 B.高舉社會主義旗幟
C.研究團體紛紛建立 D.在知識分子中傳播
2.在中國,李大釗率先舉起社會主義旗幟。
李大釗比較全面系統介紹、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是( )
A.《共產黨宣言》 B.《庶民的勝利》
C.《我的馬克思主義觀》 D.《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
A
C
3.1920年,第三國際的代表來華就組黨一事與李(李大釗)、陳(陳獨秀)進行會談。后決定在上海建立由陳領導的黨支部,在北京建立由李領導的黨支部。“只要聯合兩個黨支部,便可將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統一起來。”材料反映的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條件是( )
A.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B.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
C.共產國際的幫助 D.先進人物個人的作用
C
4.1921年中國共產黨召開了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下列關于中共一大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1921年7月在上海召開
B.通過了第一個黨綱,確定黨的名稱是中國共產黨
C.選舉陳獨秀為中央局書記
D.提出了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5.你參加假期“紅色之旅”,
目的地是中共一大會址,旅行社應帶你去( )
A.杭州 B.紹興 C.北京 D.上海
D
D
D
7.1921年中共一大上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綱領》中規定:“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由勞動階級重建國家,直至消滅階級差別”;“采用無產階級專政,以達到階級斗爭的目的——消滅剝削”;“廢除資本私有制,沒收一切生產資料,如機器、土地、廠房、半成品等,歸社會所有”。上述材料沒有反映的信息是( )
A.中國共產黨是新型的無產階級革命政黨
B.實現共產主義是黨的奮斗目標
C.明確反帝反封建是黨的主要任務
D.建立無產階級政權
C
8.《百年中國》解說詞中說:“1921年注定照耀史冊,
它并非世紀起點的標志,卻是一個全新時代的開始。”
這是因為1921年( )
A.推翻了清朝統治 B.建立了中華民國
C.成立了中國共產黨 D.爆發了五四運動
C
9.下圖是一部反映中國革命的影片《開天辟地》的宣傳畫,
以下選項中與片名最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
A.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B.南昌起義
C.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 D.紅軍長征
A
10.中國共產黨誕生后,中國革命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新”主要體現在( )
①新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 ②新的斗爭方式——武裝起義 ③新的指導思想——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④新的奮斗目標——推翻資產階級專政,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C
11.魯迅先生曾這樣詠贊中國共產黨誕生:“它是遠方地平線上已經看得見桅桿的那一艘輪船,是掙脫母腹的嬰兒的第一聲啼哭,是林中的響箭,是報春的驚雷。”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
A.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
B.是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的關鍵
C.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
D.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A
1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 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由學生、工人、市民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五四運動時,馬克思主義得到進一步傳播,中國出現了一批馬克思主義者。他們到工人中宣傳馬克思主義,使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為共產黨的成立準備了條件。
材料三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中國各個階級都進行了救國道路的探索。這些探索都相繼失敗了。歷史證明,中國的農民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由于他們的歷史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都不能領導民主革命取得勝利。就在中國人民為屢次的探索失敗而迷茫的時候,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為在黑暗中探索的中國先進分子帶來了一絲喜悅,使他們認識到也許還有另一種拯救中國的道路。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是一個只有 50 幾名黨員的小黨,但卻是接受先進理論指導的新型政黨,從此,中國共產黨挑起了歷史賦予的使命……
(1)材料一的圖一是哪一會議在哪里的會址?此會議的召開有何意義?
中共一大,上海。標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
(2)材料一圖二中兩位人物是誰,他們分別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做出了哪些貢獻?
“南陳”是指陳獨秀,“北李”是指李大釗;他們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分別在上海和北京建立了共產黨早期組織,為黨的成立奠定了組織基礎;他們都是新文化運動的領袖;陳獨秀創辦《新青年》雜志,積極宣傳新思想;李大釗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是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
(3)從材料二可以得知,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存在怎樣的關系?
五四運動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和階級基礎。
(4)材料三說明了什么?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不是偶然的,是適應近代以來中國社會進步和革命發展的客觀需要,是近代歷史選擇的必然結果。
13.根據材料,探究問題。
90多年前,中國共產黨人點燃了第一簇革命星火。隨后不久,在嘉興南湖之上,中國共產黨人的“紅船”正式起航。某歷史興趣小組以“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為主題,設計了以下幾個欄目,請你一起參與并完成相關問題。
【成立條件】
五四運動后,一批先進知識分子與工農民眾相結合,積極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準備。1920年,金華籍教育家陳望道翻譯出版了《共產黨宣言》,同年參與了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的創建。
(1)陳望道等人的活動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哪些準備?
準備:①宣傳馬克思主義。②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
【重大意義】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2)在中國共產黨誕生的重大意義中,請你談談對“煥然一新”的理解。
理解:中國革命有了科學的指導思想;
中國革命有了正確的方向和堅定的領導者;
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工農運動日益高漲。
【課標條目】
3-1-4 講述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意義;列舉事實,說明中國共產黨人怎樣開辟了中國革命的新道路。(二)
【配套練習】
1.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毛澤東指出:“農民在鄉里造反,攪動了紳士們的酣夢……土豪劣紳、不法地主階級是幾千年專制政治的基礎,帝國主義、軍閥、貪官污吏的墻腳。打翻這個封建勢力,乃是國民革命的真正目標。”據此可知,此時毛澤東已經關注( )
A.農村農民革命 B.工農武裝割據
C.人民民主專政 D.人民內部矛盾
A
2.黨的十九大構設強軍新布局,明確把人民軍隊建設成為世界一流軍隊的時代課題。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和創建人民軍隊開始于( )
A.黃埔軍校的建立 B.南昌起義 C.秋收起義 D.井岡山會師
3.鑒于大革命失敗的教訓,毛澤東在某次會議的發言中提出“以后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這次會議是指( )
A.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B.八七會議
C.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D.遵義會議
B
B
4.毛澤東曾說“我們鬧革命,光是跑來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個家,不然就很困難,……我們以家為依托,不斷向外發展,把我們四周的敵人一點點地吃掉……”中國共產黨獨立“鬧革命”后建立的第一個“家”是( )
A.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B.陜甘寧革命根據地
C.閩浙贛根據地 D.中央革命根據地
5.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余部和湘南農民武裝來到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隊伍勝利會師。成立了( )
A.國民革命軍 B.工農革命軍
C.工農紅軍第四軍 D.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C
C
6.秋收起義受挫后,毛澤東力排眾議,率領起義軍向湘贛邊區的羅霄山脈進軍,建立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是( )
A.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B.閩浙贛革命根據地
C.左右江革命根據地 D.川陜革命根據地
7.劉大為、苗再新創作的巨幅繪畫《井岡山會師》,圖中部隊高舉的紅旗上,五角星內有鐮刀與錘頭(一說斧頭)的徽標設計。這一設計的寓意是( )
A.部隊主要成員是工人和農民 B.中共領導下的工農武裝
C.開展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 D.中共開始武裝反抗反動勢力的斗爭
A
B
8.1929年,毛澤東在《清平樂·蔣桂戰爭》一詞中寫道:“風云突變,軍閥重開戰。灑向人間都是怨,一枕黃粱再現。紅旗越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這首詞描述歷史場景客觀上( )
A.推動了北伐的順利進軍 B.打擊了各派軍閥
C.為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創造了有利條件
D.有利于取得反“圍剿”斗爭的勝利
9.《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是毛澤東在革命生活中撰寫的,這些文章對中國革命的重大影響是( )
A.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B.推動國民革命運動的開端
C.中共獨立領導革命戰爭開始 D.開創農村包圍城市的正確道路
C
D
10.詩言志,史鑄詩。下列詩句再現了中國近代史上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重大歷史事件,其中與中國共產黨有關的是( )
①日頭一出紅又紅,朱德來會毛澤東 ②霹靂一聲天地動,贛湘暴動筑高樓
③共爭青島歸還,同看國賊罷黜 ④戰士雙腳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11.在實踐中前行,在反思中創新。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為了總結大革命失敗的教訓,中共中央在湖北漢口召開緊急會議。會后,毛澤東等人發動群眾,進行了武裝暴動。在遭受較大損失后,毛澤東指著地圖說,“我們要到這眉毛畫得最濃的地方去當山大王”。
——摘編自胡繩《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等
(1)指出材料一中緊急會議上確定的方針,并說明武裝暴動受挫后毛澤東所作出的戰略轉變。
方針: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轉變:放棄攻打城市,轉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
材料二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到達井岡山,建立第一個革命根據地。工農紅軍先后攻占茶陵、遂川、寧岡等地,建立縣區鄉工農兵政府。各級政府先后沒收土豪的一切土地,發動群眾開展分田運動。邊界建立了赤衛隊、暴動隊、獨立團等地方武裝。
——摘編自楊河主編《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史讀本》
(2)根據材料二,提煉井岡山斗爭實踐為“革命之路”的探索提供的經驗。
經驗:建立革命根據地,領導人民建立革命政權,開展武裝斗爭和土地革命。
材料三 1928年起,毛澤東先后寫下了許多著作,其中指出“馬克思主義書本上并沒有講到中國湖南、湖北,它講的只是基本原理”,“共產黨的任務……不是先占城市后取鄉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逐步形成了中國革命新道路的理論。
——摘編自石崇科《毛澤東選集》(第二版)等
(3)綜合三則材料,分析這條新道路是如何開辟的?并指出開辟的目的。
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在不斷實踐中開辟了革命新道路。
目的: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實現人民解放。
12.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序號
時  間
毛澤東年譜(部分)

1920年11月間
應陳獨秀函約,創建長沙共產主義組織

1921年7月23日—8月初
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1927年8月7日
出席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的緊急會議

1928年11月25日
代表中共紅四軍前委給中央寫報告,全面
地總結井岡山斗爭的革命經驗
材料二 所謂割據,必須走武裝的。哪一處沒有武裝,或者武裝不夠,地方就立即被敵人占去了。黨的組織,現分連支部、營委、團委、軍委四級。連有支部,班有小組。紅軍所以艱難奮戰而不潰散。“支部建在連上”是一個重要原因,沒收一切土地重新分配,是能得到大多數人擁護的。
——摘編自毛澤東《井岡山的斗爭》
材料三 經過了一次大革命的大國,強大的敵人,弱小的紅軍……這些特點,規定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指導路線及其許多戰略戰術的原則。在這里,共產黨的任務,基本地不是經過長期合法斗爭以進入起義和戰爭,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鄉村,而是走相反的道略。——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1)閱讀年譜,指出佐證“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的事實。
(寫序號)
①②
(2)根據材料二,概括毛澤東“總結的井岡山斗爭的革命經驗”。
經驗:工農武裝割據;開展土地革命。
(3) 材料三中“相反的道路”是一條怎樣的道路?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
指出當時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選擇這樣一條道路的原因。
在農村建立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原因:由于敵人力量過于強大,攻打城市損失較大,
所以改向力量薄弱的農村進軍。
【課標條目】
3-1-5 敘述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歷程,知道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使中國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一)
【配套練習】
1.孫中山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說:“軍閥之專橫,列強之侵蝕,日益加厲,令中國深入半殖民地之泥犁地獄。此全國人民所為疾首蹙額,而有識者所以彷徨日夜,急欲為全國人民求一生路者也。”
這表明國共第一次合作的主要任務是( )
A.建立中華民國,實現民主共和
B.建立一個獨立、自由、統一的新民主主義國家
C.成立黃埔軍校,建立革命軍
D.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
D
2.1924年5月,國民黨創辦黃埔軍校,蔣介石任校長,后來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第一期學員645人中有十分之一是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
這說明國民革命運動( )
A.由國共兩黨合作領導 B.軍隊由共產黨組成
C.由國民黨獨立領導 D.國共兩黨合作破裂
A
3.下表反映的是1926年12月廣東省中國國民黨黨員的職業統計。
這一職業分布應出現于( )
A.辛亥革命時期 B.五四運動時期
C.國民革命運動時期 D.紅軍長征時期
職業
農民
工人
學生
商人及其他
比例
40%
25%
25%
10%
C
4.隨著北伐的勝利進軍,各地的工農革命運動蓬勃發展。到1926年11月底,湖南已有54個縣建立農民協會組織,會員達107萬人;到1927年1月,會員又增加到了200萬人。1926年7月,湖北全省農民協會會員有3萬多人,到11月增加到20萬人左右。城市工會組織和工人運動也得到很大的發展。
與材料所述意思相符的是( )
A.工農群眾是北伐的主力軍 B.北伐的勝利有利于工農運動的發展
C.湖南、湖北是北伐的主戰場 D.北伐勝利后在各地建立了政權
B
5.自1924年開始,在短短兩三年的時間內,中國大地上展開了席卷全國的國民革命運動,國民革命取得的重大成果是( )
A.基本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 B.洗雪了中華民族的百年恥辱
C.使中國革命開始轉危為安 D.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
6.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發布的第一號命令就是“清黨”通緝令,通緝毛澤東、周恩來等一大批共產黨員,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失敗了。這里所說的“失敗”,主要是指( )
A.沒有打倒軍閥張作霖 B.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被反動派大肆屠殺
C.國民黨實行“清共”政策 D.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完成
A
D
7.在中國近代史上,曾經出現過“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的土地革命,下列關于土地革命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出現在解放戰爭時期
B.出現在農村革命根據地
C.調動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
D.使農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生活上有了保障
A
8.1927年12月,瞿秋白在《武裝暴動問題》一文中指出:“中國革命現時的階段,顯然到了工農武裝暴動的時期……中國革命在斗爭方式與發展形式方面,有極可注意的特點。”符合材料中“特點”的是( )
A.建立工農聯盟,推翻北洋軍閥
B.發動秋收起義,建立紅色政權
C.開展土地革命,進行武裝斗爭
D.糾正“左”傾錯誤,迎接革命高潮
C
9.“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毛澤東在《七律·長征》中概括了長征的艱難,贊揚了紅軍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長征途中紅軍渡過下列河流的先后順序是( )
①碧血戰湘江 ②四渡赤水河 ③巧渡金沙江 ④強渡大渡河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①④② D.①②④③
A
10.下面是聞名中外的瀘定橋和遵義會議舊址圖,這兩幅圖見證了中國革命史上的一個重大壯舉,此壯舉的意義是( )
A.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B.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
C.是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的關鍵
D.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
C
11.毛澤東曾說:因為困難的時候不動搖,長征后不到三萬人的隊伍,要比長征前三十萬人更強大。毛澤東強調的是( )
A.反“圍剿”積累了斗爭經驗 B.遵義會議作出了正確決策
C.長征鍛煉了紅軍的基干力量 D.紅軍三大主力得以勝利會師
C
12.紅軍在所經過的許多地區,幫助各民族群眾建立了革命政權,組織了革命武裝,而且留下許多紅軍干部和戰士,與他們一起戰斗。僅在少數民族地區建立的紅色政權,著名的就有黔邊南腰界土家、苗漢各族蘇維埃,大涼山彝、漢人民聯合政府——寧縣革命委員會,茂縣回族蘇維埃,陜甘寧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等。這些民族自治政府有許多都建立了革命武裝,在紅軍走后仍然堅持斗爭。上述材料說明長征( )
A.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 B.廣泛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種
C.為建立國民革命軍奠定了基礎 D.是中國共產黨創建革命軍隊的開始
B
13.孫中山是偉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共產黨人是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的繼承者。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孫中山先生是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為紀念孫中山,某校要舉辦一系列紀念活動,活動的主題分別確立為“構想共和”“浴血共和”“締造共和”“維護共和”。
材料二  國共兩黨經歷了兩度分合,歷史證明兩黨合則兩利,斗則俱傷。
(1)依據確定的四個主題,活動方準備在東京、武漢、南京和廣州舉辦相關的紀念活動。請你結合相關史實,說說選擇這幾個城市的理由。
“構想共和”——創立同盟會;“浴血共和”——武昌起義; “締造共和”——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維護共和”——召開國民黨一大,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或創辦黃埔軍校)
(2)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國共兩黨,合則兩利。請你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史實說明國共兩黨,合則兩利。
1924年—1927年,國共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創辦黃埔軍校,進行北伐戰爭,展開了聲勢浩大的國民革命運動,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
(3)孫中山先生的一生在民主革命指導思想上有過兩次大的認識,分別是什么?
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新三民主義—聯俄、聯共、扶助農工。
1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1949年2月7日,毛澤東第一次登上具有“世界史庫”之稱的美國《時代》周刊封面。本期封面人物報道以《風流人物》為標題,比較詳細地介紹了毛澤東和他開辟的中國革命新道路。
(1)毛澤東在此時登上《時代》周刊封面的重大歷史背景是什么?
三大戰役的勝利,基本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主力。
(2)簡述中國革命新道路的主要內容,新道路的“新”是相對什么而言的?
內容: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黨集中力量領導工人運動(城市中心論)。
材料二:中國革命新道路的歷程
(3)請在年代尺的方框內填上相應的歷史事件,并簡述毛澤東在其中作出的突出貢獻。
秋收起義:毛澤東決定放棄攻打城市的計劃,改向敵人薄弱的農村進軍。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開辟:毛澤東帶領工農紅軍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 遵義會議:毛澤東軍事上的正確主張在遵義會議上得到了肯定,在中共中央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得以確立,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課標條目】
3-1-5 敘述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歷程,知道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使中國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二)
【配套練習】
1.1931年9月18日,日本突然襲擊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隨即占領沈陽,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九一八事變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從材料中可以得出的正確信息是( )
A.日本首次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
B.中國抗日戰爭從九一八事變開始
C.國民黨正面戰場開始了全面抗戰
D.中國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B
2.如圖所示材料中“雙十二抗日救國運動”是指( )
A.九一八事變 B.西安事變 C.盧溝橋事變 D.八一三事變
B
3.1936年12月,經過中國共產黨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西安事變得以和平解決。由此帶來的影響是( )
A.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B.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發展
C.基本結束了國共十年內戰 D.揭開了中華民族抗戰的序幕
C
4.1937年9月的一天,在陜西省三原縣石橋鎮的一個大壩上,一萬多穿著灰軍服、戴著紅星帽的工農紅軍,在這里召開整編誓師大會。會場上,每位官兵的手中都拿著一套即將穿上的國民黨軍隊的黃軍服和即將戴上的綴有國民黨黨徽的黃軍帽。紅軍脫帽換裝的原因是( )
A.九一八事變后,日本扶植偽滿洲國傀儡政權
B.日本策劃“華北獨立”,全國人民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C.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十年內戰基本結束
D.日本全面侵華,國共兩黨合作抗日的實現
D
5.盧溝橋事變后,日軍進犯山西,國民政府組織太原會戰。
八路軍一一五師開赴抗日前線,取得了會戰中的平型關大捷。
這說明了( )
A.國共兩黨軍隊的合作抗戰 B.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C.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到來 D.日本武力侵華的行動被制止
A
6.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主席德國人約翰·拉貝用日記記錄了他親眼目睹的1937年9月到1938年2月間侵華日軍的暴行,這就是著名的《拉貝日記》(如圖)。《拉貝日記》可以作為研究南京大屠殺一手史料的最主要理由是( )
A.作者身份的特殊性
B.日記時間的一致性
C.作者經歷的真實性
D.日記內容的豐富性
C
7.蔣介石電文:“此次臺兒莊之捷,幸賴我前方將士之不惜犧牲,后方同胞之共同奮斗,乃獲此初步之勝利。”材料說明臺兒莊大捷的原因是( )
A.全民族團結抗戰 B.國民黨軍隊英勇抗戰
C.共產黨領導人民抗戰 D.華僑華人支援抗戰
8.美國記者史沫特萊在抗戰時期曾這樣描述一場戰役:“整個華北地區,從晉西北到東海岸,從南面的黃河到北面的長城,都成了戰場……打擊了敵人整個經濟、交通線和封鎖線。”她描述的戰役是( )
A.臺兒莊戰役 B.武漢會戰 C.淞滬會戰 D.百團大戰
A
D
9.丘吉爾在談到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時說:“如果日本進軍西印度洋,必然會導致我方在中東的全部陣地崩潰,能防止上述局勢出現的只有中國。”材料直接反映了( )
A.全民族抗戰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保證
B.中國抗日戰爭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大力支援
C.中國人民取得了反帝斗爭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D.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D
10.抗日戰爭期間,抗日根據地內停止實行沒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普遍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政策。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壯大抗日力量 B.打倒北洋軍閥
C.改善農民生活 D.消滅地主階級
A
11.某同學想通過看電影了解抗日戰爭的歷史,下列影片按照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來觀看,正確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①④② D.②①③④
D
12.據《日軍侵華八年抗戰史》一書統計,國民政府指揮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先后與日軍進行大會戰22次,重要戰斗1117次,小規模戰斗3.89萬余次,斃傷日軍85.9萬余人,同時也付出了322萬余人的重大傷亡。這說明( )
A.淞滬會戰沉重打擊日本侵略者氣焰
B.國共雙方協同作戰取得重大勝利
C.國民政府在軍事上積極組織抗戰
D.東方戰場是反對日本侵略的主戰場
C
13.毛澤東曾經說過,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戰爭“教育了中國人民,把一盤散沙的中國人民打得團結起來了”。下列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A.抗日戰爭促進了中華民族覺醒 B.抗日戰爭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C.抗日戰爭是一場民族解放戰爭 D.中國在抗日戰爭中遭受巨大損失
A
14.右面材料可以說明( )
A.共產黨是抗戰的中流砥柱
B.國民黨的抗戰對戰爭的勝利起了決定性作用
C.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D.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
C
15.彰顯正義,祈禱和平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
依據所學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完成下表史實的填寫,并根據史實說說中國抗戰勝利的根本原因。
A九一八事變、B七七事變、C臺兒莊戰役、D南京大屠殺、E百團大戰 抗戰勝利最根本的原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2)一直以來,日本國內右翼勢力始終不愿承認當年侵華戰爭中犯下的罪行。請你舉出兩例事實(材料中提及的事件之外)證明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犯下的罪行。
實行“三光”政策;細菌戰和毒氣戰;轟炸后方城市等。(兩例即可)
(3)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你認為當前我們紀念抗戰勝利有何意義?
以史為鑒,珍視和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激發人們愛國熱情,增強民族凝聚力等。(言之有理即可)
1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對于抗日戰爭何時開始,在中共七大《論聯合政府》的報告中說過:“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在曲折的道路上發展起來的。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從1931年開始的。”顯然,自1931年算起,到1945年,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整整是14年,而不是8年。
——摘編自中國干部學習網
材料二 自事變發生后,在東北三省,中共滿洲省委指示各地黨組織,加強與抗日義勇軍的聯系,執行民族革命統一戰線的策略,主動地爭取團結各種抗日力量,收編和改造各種義勇軍。……組織黨領導下的抗日武裝,從1932年起,先后組織了十余支抗日游擊隊,直接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極其艱苦的斗爭。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上冊
材料三 面對日本侵略帶來的嚴重的民族危機,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全民族的抗戰開始了。經過浴血奮戰,中國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難,付出了巨大犧牲,終于同美、英、蘇等反法西斯同盟國一道打敗了窮兇極惡的日本帝國主義,取得了抗戰的最后勝利。
——摘自中華書局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
(1)根據材料一,寫出“14年抗戰”開始的時間。結合所學知識,寫出“14年抗戰”開始和全民族抗戰開始的標志性歷史事件。
時間:1931年。“14年抗戰”開始的標志性歷史事件:九一八事變。全民族抗戰開始的標志性歷史事件:盧溝橋事變(或七七事變)。
(2)根據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國共產黨在東北地區為抗擊日本侵略做了哪些工作?
實行民族革命統一戰線策略,主動爭取團結各種抗日力量;組織和領導抗日武裝,直接同日本侵略者進行斗爭。(答出兩點即可)
(3)根據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取得最后勝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主要原因:中國共產黨堅定而正確的領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或中華民族團結抗戰);中國人民的堅決抗戰;國際反法西斯力量的幫助和支持。(答出兩點即可)
0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歷程,知道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使中國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三)
1.“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實現,舉凡國際國內各種重要問題,亟待解決,特請先生克日惠臨陪都,共同商討。”
下列事件與電文內容相關的是( )
A.創辦黃埔軍校 B.北伐戰爭 C.西安事變 D.重慶談判
D
2.“愿所有的人從這張照片上能夠理解和體會,在抗日戰爭勝利以后,我們的國家處在十字路口,處在兩種命運、兩個前途決定勝敗的嚴峻時刻。我們的黨和毛主席為國家和人民作出了怎樣的貢獻!”
如圖這張照片可以用來研究( )
A.毛澤東“進京趕考”,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黨政權垮臺
B.艱難的較量——重慶談判
C.國共兩黨由內戰到和平,由分裂對峙到合作抗日
D.轉戰陜北,粉碎國民黨軍隊的重點進攻
B
3.圖片無言,歷史有聲。下列對如圖反映事件的敘述正確的是( )
A.雙方簽訂了《會談紀要》,停止了內戰
B.國民黨承認了解放區民主政權和人民軍隊的合法地位
C.為和平爭取到了一線希望
D.中共爭取到了國內和平
C
4.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破壞和平,發動內戰。
全面內戰爆發的標志是( )
A.重慶談判失敗 B.國民黨軍圍攻中原解放區
C.三大戰役的舉行 D.國民黨軍發動重點進攻
B
5.內戰爆發后,中共調整了土地政策,在解放區開展土地改革運動,
以下對此次土地改革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1947年頒布了《中國土地法大綱》
B.所有農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糧食和衣物
C.激發了廣大農民生產和革命的積極性
D.為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B
6.下列四幅圖反映的是解放戰爭時期的重大事件,
其中標志著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反攻的是( )
C
7.劉鄧大軍以銳不可當之勢,先后跨越重重障礙,經過20多天的艱苦跋涉和激烈戰斗,完成了一次無后方依托,以長驅直入插進敵人戰略縱深為特點的特殊形式的進攻行動。這一“行動”( )
A.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B.是解放戰爭中最大規模戰役
C.揭開人民解放軍戰略反攻序幕 D.標志著解放戰爭取得徹底勝利
C
8.林彪意識到:“東北敵軍孤立分散,所占地區十分狹小,補給困難,
而且敵軍戰略意圖或撤或守,還舉棋不定。”由此判斷他是在謀劃( )
A.遼沈戰役 B.平津戰役 C.淮海戰役 D.渡江戰役
A
9.1946年7月到1948年9月,山東有580余萬農民,冀中有480余萬農民支援前線。淮海戰役中,華東解放區組織出動民工150萬人,擔架30.5萬副,大小車88萬輛,牲畜6300頭,為淮海戰役勝利提供了有力保障。以至陳毅司令員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這段材料反映了解放戰爭勝利的一個重要原因是( )
A.民眾的大力支援 B.解放軍作戰勇敢
C.國民黨軍戰斗力低下 D.黨中央指揮正確
A
10.徐中約在《中國近代史》中寫道:蔣介石將大批部隊派往東北,結果便是令其中的47萬人被消滅或被俘……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指揮不當,再次導致了無可挽回的兵員損失。作者旨在說明影響戰爭結局的因素是( )
A.人心的向背 B.軍隊的士氣
C.決策者的作用 D.外部勢力的介入
11.解放戰爭時期,下列通過和平方式解放的城市是( )
A.錦州 B.徐州 C.北平 D.西藏
C
C
12.1949年4月,毛澤東、朱德下達進軍命令:“奮勇前進,堅決、徹底、干凈、全部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敢于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國人民,保衛中國領土主權的獨立和完整。”至此,人民解放軍開始( )
A.挺進大別山 B.遼沈戰役 C.淮海戰役 D.渡江戰役
13.某中學生的學習筆記有“轉戰陜北”“躍進大別山”“渡江戰役”等關鍵詞。據此判斷,她學習的專題是( )
A.國民革命 B.十年內戰 C.抗日戰爭 D.解放戰爭
D
D
1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周恩來總理曾說:“新民主主義的歷史就是從天安門到天安門。”回顧中國新民主主義三十年的歷史,既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一步步走向成熟的三十年,也是國共關系風云激蕩的三十年……
材料一 
……偉大的中國革命遇到了極艱巨的磨折。今年四月間蔣介石在上海發起了反革命政策……只有廣大的勞動群眾積極起來反抗,實行革命的斗爭,才能撲滅反革命。
——1927《中共“八七”會議告全黨黨員書》    ……當此國難極端嚴重民族生命存亡絕續之時,我們為著挽救祖國的危亡,在和平統一團結御侮的基礎上,已經與中國國民黨獲得了諒解,而共赴國難了。
       ——1937《國共合作宣言》
材料二 “我們希望和平,而不求茍安;準備應戰,而決不求戰。我們知道全國應戰以后之局勢,就只有犧牲到底,無絲毫僥幸求免之理。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1937年7月17日蔣介石《對盧溝橋事件之嚴正聲明》
材料三 “比較敵我的實力,無論就哪一方面而言,我們都占有絕對的優勢,軍隊的裝備、作戰的技術和經驗,……重要的交通據點、大都市和工礦的資源,也完全控制在我們的手中……一切之條件,皆操之在我,我欲如何,即可如何。”
——汪朝光《1945—1949:國共政爭與中國命運》
(1)根據材料一,用史實說明中國共產黨是如何一步步從幼稚走向成熟的。
國共第一次合作失敗后,中國共產黨認識到了國民黨的反動本質,開始武裝反抗國民黨,獨立領導中國革命。
隨著日本對中國侵略的不斷加劇,中國共產黨從民族大義出發,由原來的武裝反抗國民黨,開始聯合國民黨,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共同抗日。
(2)從材料二、三中可以看出蔣介石的態度發生了什么變化?這一變化給后來的中國帶來怎樣的影響?
由聯合共產黨共同抗日變為發動內戰,消滅共產黨,實行獨裁統治;使剛剛結束八年抗戰的中國,又陷入內戰之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內戰以中國共產黨的勝利告終,并成立了新中國,也造成臺灣與祖國大陸分離的現狀。
(3)以上材料為我們今天的民族復興帶來哪些思考或警示?
實事求是,從國情出發制定黨的方針政策;國共兩黨合則利,分則傷,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團結包括國民黨在內的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
15.辨析史料,回答問題。
【得道多助】
材料一 解放戰爭時期,解放區老百姓高呼的口號:“前方打老蔣,后方挖蔣根”,“支援大反攻,參加勝利軍,打倒蔣介石,拔掉老禍根”。
(1)“挖蔣根”是指什么?該措施的核心法律文件是什么?它為什么會成為扭轉戰局的關鍵?
“挖蔣根”:解放區土地改革。核心法律文件:《中國土地法大綱》。原因:經過土地改革,解放區有1億多農民獲得了土地。翻身后的農民踴躍參軍,積極支援前線,成為解放戰爭迅速勝利的可靠保證。
【戰略反攻】
材料二 毛澤東指出:“這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這是蔣介石的二十年的反革命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是一百多年以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由發展到滅亡的轉折點。”
(2)材料二中的“這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指的是什么軍事行動?“蔣介石的二十年”是指從哪一年到哪一年?
軍事行動: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時間:從1927年到1947年。
【戰略決戰】
材料三 文獻紀錄片《走近毛澤東》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在西柏坡的小院里,警衛員給毛澤東梳頭時拔下一根白發,毛澤東打趣地說:“打了三個戰役,白了一根頭發,值得。”
(3)“三大戰役”中解放東北全境,使人民解放軍在數量上取得優勢的戰役是哪一戰役?毛澤東為什么說“值得”?
戰役:遼沈戰役。原因: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從而大大加快了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
【走向勝利】
材料四 人民解放軍強渡長江——促使了“一個城市的解放,一個政權的垮臺”。
(4)材料四反映了哪一戰役?“一個城市、一個政權”分別指什么?
戰役:渡江戰役。一個城市:南京。一個政權:南京國民政府。
【總結反思】
材料五 1946年8月,毛澤東指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看起來,反動派的樣子是可怕的,但是實際上并沒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從長遠的觀點看,真正強大的力量不是屬于反動派,而是屬于人民。”
(5)結合材料五,分析解放戰爭中共產黨最終取得勝利的因素。
因素:中國共產黨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擁護和大力支持。
【課標條目】
3-1-8 知道影響兩次世界大戰進程的重要人物和事件,探究戰爭的起因、性質和后果。
【配套練習】
1.學習歷史需要有清晰的時序感。小王同學繪制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年代尺”,請幫他在其中的①處填上相應的內容( )
A.《三國同盟條約》簽訂 B.日本偷襲珍珠港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D.雅爾塔會議召開
C
2.1942年1月,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保證全力對法西斯國家作戰。《聯合國家宣言》的發表標志著( )
A.法西斯軸心國集團的形成 B.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形成
C.雅爾塔體系的形成 D.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3.標志第二次世界大戰規模不斷擴大的事件有( )
①德國閃擊波蘭,英、法對德宣戰 ②德國進攻蘇聯,蘇德戰爭爆發 
③德國占領法國、空襲英國 ④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B
D
4.“1942年6月,美國海軍和空軍毀滅性打擊了日軍,……日軍損失了訓練有素的海空軍骨干力量,再也無力進行戰略進攻了,喪失了海戰的主動權。”該材料描述的戰役是( )
A.中途島海戰 B.阿拉曼戰役
C.西西里島登陸戰 D.諾曼底登陸戰
A
5.觀察分析下表,
從該表信息中你能得出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正確結論是( )
第二次世界大戰情況統計表
A.人類歷史上空前的浩劫
B.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戰爭
C.民族解放戰爭
D.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持續時間
卷入戰爭國家
死傷人數
軍費開支及物資損失
6年多
61個
5000多萬人
5萬多億美元
A
6.1943年發表的一份國際文件明確要求:日本所竊據的中國領土,
如中國東北、臺灣和澎湖列島等,必須歸還中國。這份國際文件是( )
A.《凡爾賽和約》 B.《獨立宣言》
C.《開羅宣言》 D.《聯合國家宣言》
7.右圖反映的是諾曼底登陸的場景。該歷史事件標志著( )
A.國際反法西斯聯盟建立
B.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
C.日本法西斯徹底覆滅
D.歐洲第二戰場的開辟
C
D
8.號外是一種臨吋編印的報刊,一般在當日有突發重大新聞時出版。
根據《新華日報·號外》(右圖)可以推斷( )
①此號外的出版時間應該在1945年 ②該宣言可能由中美蘇三國共同發表 ③當天日本正式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 ④此時中國抗日戰爭已經持續14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9.歷史是基于時空坐標上的人類活動,歷史事件彼此關聯、相互影響。下列與二戰有關的歷史事件,按時間先后排列正確的是( )
①雅爾塔會議召開 ②日軍偷襲珍珠港 
③諾曼底登陸成功 ④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A.①④②③ B.②④③① C.③②①④ D.④①③②
B
10.讀表,表格中二戰的進程表明( )
時間
概況
1937年7月
盧溝橋事變爆發,中國全民族抗戰開始
1941年6月
蘇德戰爭爆發,歐洲戰爭規模進一步擴大
1941年12月
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卷入戰爭
1942年1月
《聯合國家宣言》發表,世界反法西斯聯盟正式形成
D
A.各國開展局部反法西斯斗爭 B.法西斯擴張給世界人民帶來災難
C.二戰達到了真正的世界規模 D.二戰真正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11.學習“國際反法西斯聯盟成立”“諾曼底登陸”“德日法西斯投降”等內容后,王剛同學有些新的認識,其中之一就是( )
A.大規模登陸作戰是未來戰爭的主要形式
B.國際合作是謀求世界和平的重要途徑
C.德日法西斯投降后世界永無戰爭威脅
D.妥協退讓會增長國際邪惡勢力的氣焰
B
12.1936年德國、意大利、日本勾結起來,組成了法西斯軸心國集團,一場重新瓜分世界的大戰拉開了,給世界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全世界人民組成了反法西斯同盟……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每一個政府各自保證對各該政府作戰的三國同盟成員國及其附從者使用全部資源,不論軍事的或經濟的;每一個政府各自保證與本宣言簽字國政府合作,并不與敵人締結單獨停戰協定或和約。
(1)說出材料一中這部文獻的名稱是什么?在二戰期間有著怎樣的意義?
文獻名稱:《聯合國家宣言》。意義: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建立,徹底改變了敵我雙方力量的對比,鼓舞了人們的士氣,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
材料二 會議制訂了最后擊敗德國的計劃,決定戰后德國由蘇美英等國分區占領,蘇聯在歐戰結束后三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會議還討論了組建聯合國的有關問題。
(2)材料二介紹的是哪次重要會議的內容?
會議:雅爾塔會議。
(3)結合所學知識,總結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戰對世界格局有何重大影響?
影響:深刻地改變了世界格局,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被徹底打敗,曾經是世界一流強國的英、法受到嚴重削弱,美、蘇兩個大國崛起。世界歷史在戰后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1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見下圖
圖1 1935年北平學生舉行抗日游行        圖2 張楊發動兵諫
材料二: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節選)“親愛的同胞們: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謹以極大的熱忱向我全國父老兄弟諸姑姊妹宣言,當此國難極端嚴重民族生命存亡絕續之時,我們……已經與中國國民黨獲得了諒解,而共赴國難了……”。
材料三:抗日戰爭的勝利,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所占的地位實在太重要了。它成為中華民族從衰敗走向復興的重要樞紐。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主要戰場之一,中國抗日戰爭受到了國際社會的肯定和尊重。
(1)結合所學知識,說說材料一中的圖片分別反映了哪一歷史事件?其中圖2事件發生后,經多方努力得以和平解決,這對當時國內形勢產生了怎樣的積極影響?
圖1:“一二·九”運動;圖2:西安事變。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從此,十年內戰基本結束,以第二次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2)根據所學知識,指出哪一歷史事件最終促成材料二國共兩黨“共赴國難”?并據此分析國共兩黨此次合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七七事變、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3)根據材料三說明抗戰勝利成為中華民族從衰敗走向復興的重要樞紐的理由。
抗日戰爭的勝利,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在反抗侵略的斗爭中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抗日戰爭的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團結的巨大力量;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付出巨大犧牲,做出了重要貢獻,大大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晋江市| 错那县| 澎湖县| 中卫市| 大英县| 五莲县| 丹阳市| 五峰| 罗山县| 忻州市| 安阳市| 屯门区| 佛冈县| 彰化县| 砀山县| 章丘市| 宜春市| 临高县| 咸宁市| 泸溪县| 襄城县| 常熟市| 鄂伦春自治旗| 托克逊县| 延安市| 丹寨县| 寿光市| 武邑县| 清原| 黔江区| 安义县| 曲麻莱县| 马尔康县| 九江县| 广州市| 德庆县| 汤阴县| 抚松县| 乌兰浩特市| 泰州市| 栾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