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12屆高考時政熱點講義:聚焦南非德班氣候大會一、【背景資料】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7次締約方會議在南非德班召開,《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存續問題,是德班大會期待解決的首個關鍵問題。但在這一議題上,各國矛盾重重,達成一致殊非易事。大會通過4份決議,體現了發展中國家的兩個根本訴求:發達國家在《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進一步減排;啟動綠色氣候基金。《議定書》1997年簽署,是氣候談判進程中關于減排唯一一個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文件,第一承諾期將于2012年年末到期。二、【知識精析】1、經濟生活:(1)綠色消費的含義和特征。綠色消費是以保護消費者健康和節約資源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環境保護標準的各種消費行為的總稱,核心是可持續性消費。特征是: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綠色生活,環保選購;重復使用,多次利用;分類回收,循環再生;保護自然,萬物共存。要求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建立文明的消費模式,倡導綠色消費。(2)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應積極采用新技術,更新設備,提高素質,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國務院積極推進經濟和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能源結構、實施鼓勵節能、提高能效等政策措施。(3)財政的巨大作用。財政能集中力量辦大事。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優化資源配置;調控經濟平穩進行;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協調發展。我國不斷增加應對氣候變化科技研發投入,努力減緩溫室氣體排放,增加森林碳匯,提高適應能力(4)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市場調節的不足,存在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等固有的弊端。決定到2020年我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并提出相應的政策措施和行動,是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的體現。(5)堅持科學的發展觀。科學發展觀包括以人為本(本質與核心)、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片面追求經濟快速增長,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甚至出現“沒有發展的增長”,導致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科學的發展觀是我們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理論創新的重大成果。能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全面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就能更加卓有成效地推向前進。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決定到2020年我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并提出相應的政策措施和行動,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體現。2、生活與哲學:(1)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是人類有意識地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前提。這就要求我們:我們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時候,務必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這要求我們要認真研究部署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決定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并提出相應的政策措施和行動。(2)意識的能動作用。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決定到2020年我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并提出相應的政策措施和行動。(2)物質與意識辯證關系。要求我們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又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地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物質與意識關系,要求我們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中國政府從本國國情和長遠利益出發,本著對世界人民福祉高度負責的精神,制定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和一系列政策措施。(3)規律的普遍性和客觀性。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都是有規律的,規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規律的存在和發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規律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規律的客觀性突出地表現在它是不可違抗的。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必須遵循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而不能違背規律否則就要遭到規律的懲罰。世界各國要加強協調配合,維護共同利益,為應對氣候變化和實現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4)堅持聯系地、發展地、全面地看問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于相互聯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世界上的每個國家不可能孤立。妥善應對氣候變化,事關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事關各國人民的福祉和長遠發展。(5)正確的價值觀對人們的活動具有指導作用。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和導向作用。要求我們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決定到2020年我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并提出相應的政策措施和行動,正是堅持正確的價值觀的體現。(8)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我們要重視認識的反作用,特別是科學理論對實踐的巨大指導作用,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做到理論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中國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基本框架,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主張嚴格遵循巴厘路線圖授權,加強《公約》及《議定書》的全面、有效和持續實施,統籌考慮減緩、適應、技術轉讓和資金支持,推動哥本哈根會議取得積極成果。3、政治生活:(1)國家性質和國家職能。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體現了我國政府擔負著社會公共服務的職能。(2)對人民負責是我國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則。國務院研究部署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是對人民負責的具體體現。體現了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工作態度和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3)國家利益是決定國際關系得主要因素。國家之間存在著復雜的利益關系,既存在著共同利益,又存在著利益的差別和對立。維護本國國家利益,是主權國家制定和推行對外政策的基礎,是對外活動的目的。中國主張加強各國協調配合,維護共同利益,為應對氣候變化和實現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4)我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是維護我國的獨立和主權,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我國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中國主張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基本框架,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主張嚴格遵循巴厘路線圖授權,加強《公約》及《議定書》的全面、有效和持續實施,統籌考慮減緩、適應、技術轉讓和資金支持,推動哥本哈根會議取得積極成果。三、【 創新精練】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決定到2020年我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并提出相應的政策措施和行動。據此回答以下1—2題。1. 人類不是氣候的主宰者,而是依存者。人與氣候的關系是互動的,因此也應該是友好的。這從哲學上來說: A.人們在實踐中逐步加深了對自然、對周圍環境的認識B.雖然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斷增強,但還不能擺脫大自然的束縛C.人與氣候之間的聯系是客觀的、無條件的D.人類應該善待大自然,大自然也應該善待人類2.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在近一個世紀以來大量使用礦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多種溫室氣體,這啟示我們要走新興工業化道路。走新興工業化道路有利于:①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降低生產成本 ②加快產品更新換代,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③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④提高單位商品的價值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中國政府從本國國情和長遠利益出發,本著對世界人民福祉高度負責的精神,制定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和一系列政策措施。從哲學上講說明: A.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 B.意識對物質的依賴性 C.一切從實際出發 ,實事求是 D.規律是客觀的,能被人們改變4.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中南海紫光閣會見了參加中國、印度、巴西、南非“基礎四國”氣候變化部長級協調會的外方代表和七十七國集團的代表。溫家寶說,氣候變化問題關系各國發展和人類生存,需要全球合作應對。中國政府從本國國情和長遠利益出發,本著對世界人民福祉高度負責的精神,制定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和一系列政策措施。這表明中國政府履行了:①政治統治職能 ②文化職能 ③社會公共服務職能 ④對外交流職能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問題上,我國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基本框架,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這與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有著不同的觀點,存在著利益的爭論和交鋒。回答5—6題。5.在對待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問全球氣候問題上的態度形成如此鮮明的反差表明: A.仁者見仁,智者見智B.立場不同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有不同的導向作用 C.事物之間的聯系有時是有條件的,有時是無條件的D.各國的國體、政體不同6.美國等一些國家堅持在溫室氣體排放目標上稱發展中國家應為減排負更多責任,這說明:A.美國對外政策的核心是維護美國的國家利益B.美國政府加強了對溫室氣體排放的行政領導C.美國政府準備用計劃經濟來取代市場經濟D.美國政府準備加大對石油等能源的生產數量7.中國制定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積極推進經濟和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能源結構、實施鼓勵節能、提高能效等政策措施,通過不斷增加應對氣候變化科技研發投入,努力減緩溫室氣體排放,增加森林碳匯,提高適應能力等措施,使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 這體現的認識論道理是:A.因果聯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處于因果聯系之中B.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聯系在一起的C.正確的認識對人們的實踐能起指導作用 D.正確的認識對事物的發展起決定作用8.我國政府積極推進經濟和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能源結構、實施鼓勵節能、提高能效等政策措施,其實質是:A.貫徹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 B.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C.效益是企業的生命,必須著力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D.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9.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問題上,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了有關決議。從政治學角度看,反映出:A.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B.全國人大常委會擁有最高立法權C.認識是不斷發展的,我們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D.全國人大常委會擁有決定權10.中國政府主張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基本框架,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主張嚴格遵循巴厘路線圖授權,加強《公約》及《議定書》的全面、有效和持續實施,統籌考慮減緩、適應、技術轉讓和資金支持,推動哥本哈根會議取得積極成果。中國政府的上述態度和做法,從政治生活角度表明:A.國家的共同利益是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B.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宗旨C.世界多極化趨勢是當今國際形勢的一個突出特點D.我國已經成為處理國際社會各種矛盾和危機的霸主11.越來越多的人都認識到,全球氣候變化是人類活動帶來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增多所引起。這表明:A.物質的運動絕對性和多樣性 B.任何事物的聯系得條件性C.任何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 D.因果聯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12.中國政府從本國國情和長遠利益出發,本著對世界人民福祉高度負責的精神,制定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和一系列政策措施。這說明中國政府:A.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B.走可持續發展道路C.正確地處理生產與消費的關系 D.按價值規律辦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13.據專家分析和論證,近年來,中國和世界各國自然災害頻發,與全球氣候變暖有一定聯系。這啟示我們:A.必須自覺認識客觀規律,遵循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B.充分發揮人的自覺能動性,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C.必須遵循客觀規律,絕對服從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D.堅持用矛盾的觀點看問題,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14.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問題上,我國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這條原則的哲學依據是:A.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B.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爭性之中C.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辨證統一的15.據專家估算,2008年大概有200億噸左右二氧化碳被排入大氣,有50億噸礦物變成燃料粉塵和有毒氣體滯留在大氣中,由此導致2008年全球出現酸雨、自然災害等異常氣候:A.一切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發展過程中 B.事物運動變化是有規律的C.規律是可以被人們認識和利用的 D.違背規律客觀性,就會受到規律懲罰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決定到2020年我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并提出相應的政策措施和行動。會議認為,妥善應對氣候變化,事關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事關各國人民的福祉和長遠發展。(1)從經濟生活角度,請你為我國政府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提出相應的具體政策措施。材料二:中國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國家,主張通過切實有效的國際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我們將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基本框架,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主張嚴格遵循巴厘路線圖授權,加強《公約》及《議定書》的全面、有效和持續實施,統籌考慮減緩、適應、技術轉讓和資金支持,推動哥本哈根會議取得積極成果。(2)結合材料,運用政治生活的有關知識,說明世界各國應該怎樣切實有效的國際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材料三:氣候變化問題最初是作為環境問題而由科學家討論的,與氣候變化相關的文章較早也大多出現在科學類雜志上。1970年代有人開始將環境、氣候變化、外交和安全等問題聯系起來,直到1988年,氣候變化問題才逐漸引起了大眾關注,有了上升為國家安全和外交政策的可能。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國際關系、經濟發展、環境與資源、能源、科技研發等領域內舉世矚目的重大戰略性問題。2009年9月22日,聯合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氣候變化峰會在紐約聯合國總部閉幕,這次峰會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彌合分歧和建立互信提供了一次面對面的對話機會,同時也為推動國際氣候變化談判凝聚了急需的政治動力。(3)結合對“氣候變化問題”的認識,說明人類追求和發展真理的特點材料四:為了承擔國際義務,中國近幾年先后制訂了《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環經濟促進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并加強了監督檢查,在哥本哈根會議期間,中國政府展示了負責任的大國形象,首次自主提出減排目標。溫家寶總理在會議上指出,中國政府確定的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是中國根據國情采取的自主行為,不附加任何條件,不與任何國家的減排目標掛鉤。(4)結合材料,運用所學政治常識分析我國國家機關在節能減排中應如何發揮作用?參考答案及解析:1、A. B、C、D說法都不科學。2、A. 提高單位商品的價值量的做法與走新興工業化道路無直接聯系,排除④。3、C. D錯誤;A、B材料沒有直接體現。4、C 材料沒有體現政治統治職能和文化職能。5、B. C表述錯誤;材料表明的不是簡單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問題,A不選;D與材料沒有聯系。6.A B、C、D本身錯誤,并且與材料都不符合。7、C A是辯證法,排除;B既不是認識論,有本身錯誤;D的“決定作用”表述錯誤。8、B D的主體是黨,排除;A、D材料根本沒有體現。9、D A錯誤;C不是政治學;全國人大才擁有最高立法權,B也不能選。10、B D說法不符合現實;A、C與材料沒有直接聯系。11、D 全球氣候變化是人類活動帶來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增多所引起表明因果聯系是普遍客觀存在的。12、B 制定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和一系列政策措施說明中國政府走可持續發展道路。13、A C錯誤;B、D材料沒有體現。14、D “共同”是矛盾普遍性,“區別”是矛盾特殊性。15、D A、B、C材料都不能直接體現。16、(1)①綜合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強宏觀調控。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制定和完善各項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加大財政支持力度,認真落實節能減排責任制,努力實現節能減排目標。②加強科技創新,加強研究和推廣低碳技術,轉變經濟發展方式。③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和綠色經濟。④堅持對外開放,擴大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⑤發揮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加大宣傳力度,樹立環保意識,轉變消費模式,建設節約型社會。(2)①各主權國家要本著對世界人民福祉高度負責的精神,自覺接受國際法和國際公約的約束,在享受基本權利的同時,積極履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國際義務,維護國家間的共同利益。②各主權國家要遵循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建立以世界各國共同利益為基礎,有利于和平與發展的國際新秩序,反對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上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③各主權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應著力于提高能源生產和利用技術,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3)追求和發展真理以實踐為基礎。關于氣候變化問題重要性的認識來源于人類社會實踐,氣候變化問題重要性是人們在長期觀察實驗的基礎上形成并由實踐檢驗而不斷發展的,反映了人類解決氣候變暖問題、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強烈愿望和迫切要求。追求和發展真理是一個在不同觀點爭鳴中不斷克服謬誤、逐步接近真理的反復過程。人類對氣候變化問題重要性的認識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實踐和認識的循環往復中獲得的。追求和發展真理沒有止境。隨著實踐的繼續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氣候變化問題將越來越重視,世界各國將加強協調配合,維護共同利益,為應對氣候變化和實現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4))①國家立法機關要與時俱進,不斷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并加強全國人大和各級地方人大對節能減排法律法規執行情況的監督力度。②國家行政機關要充分行使經濟和社會公共服務職能,嚴格依法行政,依法加強對新建項目的行政審批,嚴禁高耗能高排放企業的重復建設。③國家司法機關要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對違反節能減排的行為要嚴肅查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