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二節生物對環境的適應與影響【學習目標】1.舉例說明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2.培養保護環境和珍愛生命的情感。【學習過程】一、溫故互查1.環境因素分為因素和因素。其中非生物因素又包括、溫度、和等。2.生物因素是指影響某種生物生活的其他,主要指之間的相互作用,它包括:生物之間和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二、設問導讀(一)生物對環境的適應閱讀課本P46~48的有關內容,思考下列問題:1.適應的普遍性現存的每一種生物都具有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和,生物的適應性是存在的。2.適應的相對性生物對每一種環境因素都有一定的,只有在內,生物才能存活。植物一般生活在的溫度范圍內,大多數動物則生活在的溫度范圍內。環境中一個或幾個因素發生急劇變化,就會影響生物的生活,甚至導致生物死亡。3.動物適應環境的特征什么是保護色、警戒色、擬態?對生物有什么好處?生物對環境的影響閱讀課本P48-49的有關內容,思考下列問題:1.演示實驗:蚯蚓對土壤的翻耕注意事項:①實驗裝置在外觀上一定要分層明顯,以便獲取實驗結論。②蚯蚓用體壁呼吸,裝置內一定要。③蚯蚓需要進行呼吸,裝置的上面要留。④蚯蚓是晝伏夜行性動物,該裝置需放置在。⑤過一段時間后,分層現象不再明顯,說明,改變了環境。⑥實驗完畢,應將蚯蚓放回。2.生物能改變環境生物影響環境舉例影響結果結論地衣加速巖石,形成土壤植物的蒸騰作用增大空氣,增加降水生物不僅適應環境,而且改變環境植物的光合作用維持一平衡細菌的分解作用動植物尸體或遺體三、自主檢測1.[2020·牡丹江、雞西,3.2分]北極熊的體色與白雪皚皚的環境相似,體現了( )A.生物影響環境??B.生物適應環境C.環境影響生物D.環境改變生物2.(2018?聊城)現實中有許多實例能說明生物既能適應環境,也能影響環境。下列實例中能體現生物影響環境的是( )A.北方多種樹木入冬會自動落葉B.仙人掌的葉變成剌C.部分寵物犬進入盛夏脫毛D.城市綠化改變了空氣質量3.(2018?萊蕪)下列詞語不能體現生態因素對生物影響的是( )A.人間四月,草長鶯飛B.密樹繁葉,遺天蔽日C.種豆南山,草盛苗稀D.螳螂捕蟬,黃雀在后4.[2020·臨沂,2.2分]生物與環境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下列能體現生物影響環境的是()A.大樹底下好乘涼B.雨露滋潤禾苗壯C.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D.春江水暖鴨先知四、鞏固訓練5.(2019黑龍江中考)地衣生活在巖石表面,從巖石中獲得營養物質:地衣又能夠分泌地衣酸,對巖石有腐蝕作用,這一事實說明()A.生物適應環境B.生物能影響環境C.生物不能適應環境,也不能影響環境D.生物既能適應環境,又能影響環境6.[2019·江蘇泰州]生物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形態。下列生物的形態與干旱缺水環境相適應的是( )A.枯葉蝶的葉狀翅B.豬籠草的捕蟲囊C.仙人掌的刺狀葉D.老虎身上的斑紋7.[2019·湖北武漢]武漢市具有多處濕地生態公園,濕地能保持水土、調節氣候、凈化空氣等。這體現了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是( )A.生物影響環境B.生物適應環境C.環境影響生物D.環境適應生物8.[2020·內蒙古鄂爾多斯,1.1分]下列有關生物與環境關系的敘述,與其他三項不一致的是( )A.城市綠化改善了空氣質量B.北方多種樹木入冬前會落葉C.浮水植物的氣孔主要分布在葉的上表皮D.荒漠中生長的仙人掌的莖具有儲水功能9.[2020?濰坊,1.2分]同一株水毛茛,裸露在空氣中的葉和浸在水中的葉,能表現出兩種不同的葉形,這體現了生物基本特征的()A.能夠生長和發育B.能對各種刺激作出反應C.具有新陳代謝現象D.對環境有一定的適應性10.生物既能適應環境,又受到環境的影響。下列各項中不能說明生物受環境影響的是()A.北風吹,雁南飛B.夏天大雨過后,蚯蚓常常會爬出地面C.森林中空氣濕度較大D.沙漠中的仙人掌,葉退化成刺11.[2020?南允,1.4分]南充某景區吸引了大批游客利用周末游玩或燒烤。由于部分游客亂扔垃圾、踩踏草坪、破壞植被,導致該景區被迫臨時關閉整頓。以上體現了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是()A.生物影響環境B.環境影響生物C.生物適應環境D.環境改變生物12.[2020·內蒙古鄂爾多斯,1.1分]下列有關生物與環境關系的敘述,與其他三項不一致的是( )A.城市綠化改善了空氣質量B.北方多種樹木入冬前會落葉C.浮水植物的氣孔主要分布在葉的上表皮D.荒漠中生長的仙人掌的莖具有儲水功能13.生物體的結構總是與功能相適應的,以下敘述能用這一觀點解釋的是()A.神經分布到全身各處,有利于對刺激作出反應B.腎小管外布滿毛細血管,有利于對血液的濾過作用C.仙人掌具有肉質莖、刺狀葉,有利于在沙漠地區吸收更多的水分D.沙漠中的蝎子白天常藏在數厘米深的沙中,有利于躲避地表的高溫14.(2019·甘肅武威中考)甘肅省河西走廊地區有大片的戈壁灘,此處生活的蜥蜴體色大都是黃褐色的,這體現了()A.生物能夠適應環境B.生物能夠影響環境C.環境能夠改變生物D.環境能夠適應生物15.生物既能影響環境,又能適應環境。下列屬于生物適應環境的實例是()A.大樹底下好乘涼B.綠色植物能夠更新空氣C.森林可保持水土D.仙人掌的葉退化為刺16.(2019·四川樂山中考)下列描述中,不屬于生物與環境關系的是()A.雨露滋潤禾苗壯B.風吹草低見牛羊C.大樹底下好乘涼D.葵花朵朵向太陽17.(2018·泰安中考)如圖是生長在美洲沙漠中仙人掌科植物甲和生長在非洲沙漠中大戟科植物乙。有關分析錯誤的是()A.甲、乙都有綠色肉質主干,有利于儲存水分和進行光合作用B.甲、乙都沒有寬大的葉,有利于降低蒸騰作用保存水分C.甲、乙形態結構的差異是同種植物適應不同地域環境的結果D.環境中影響甲、乙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水18.下圖是四種不同動物體形的簡圖,各部分的比例是依據動物原型確定的。你認為單從體形來看,哪一種動物最適宜生活在寒冷的環境中()19.請運用你所學過的生物學名詞或生物學原理填空。(1)荒漠地區動植物種類稀少,是因為那兒缺少生物生長所需要的______。(2)“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引起草地季節性變化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______,“枯草”在草地上不能長久留存,是因為______把它們分解成了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3)“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體現了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是______。(4)向陽窗臺上的盆栽植物總是彎向窗外生長,說明生物具有______。(5)樟樹的蒸騰作用是對陸生環境的一種適應,樟樹通過蒸騰作用又可以增加空氣濕度,改善氣候,這一事例說明______。(6)“一豬生九仔,連母十個樣”是生物的______現象。20.閱讀下列材料,分析回答問題:材料一:下圖中的兩只狐,一只是生活在北極的北極狐,另一只是生活在非洲沙漠中的沙漠狐。材料二:科學工作者發現,過去20年里北極冰蓋面積減少了45%,平均厚度從3米減少到1.5米;2005年北極冰蓋面積為530平方千米,2007年9月為413萬平方千米,創歷史新低。這些都表明,地球氣候在變暖。(1)圖所示為北極狐,推測的理由是耳、。(2)由兩種狐頭部的某些特征可以說明,生物的形態結構往往與相適應。(3)如果地球“變暖”進一步加劇,北極狐的數量將會。(4)為了減緩地球持續“變暖”,你認為應該采取的措施有(回答一條即可)。21.下圖是一幅竹節蟲的形態圖,識圖填寫有關內容。(1)竹節蟲的形態像,這種現象在生物學上叫作擬態。(2)影響竹節蟲生存的非生物因素有;竹子屬于影響竹節蟲的因素。(3)竹節蟲靜止不動時,可以使不容易發現它,這有利于。竹節蟲的這種現象是竹節蟲對的適應。22.(2018春?泌陽縣期末)下圖甲表示1940﹣1960年某地的降雪天數,圖乙表示在同一時間內該地區白色老鼠占同種個體的百分數。請分析并完成問題。(1)生活在雪地中的老鼠的毛色是白色的,這是生物對環境的 現象,它的形成是 的結果。(2)隨著降雪天數的增加,白色老鼠的數量 ,白色老鼠占同種個體的最高百分比出現在降雪天數最大值 (填“之前”或“之后”)。從1940﹣1960年的降雪天數看,開始是逐漸上升,以后逐漸下降,這種變化的環境對老鼠的毛色起 作用。23.[2019·廣西百色]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2019賀歲大片《流浪地球》,影片上映以來收獲了非常高的評價和口碑。《流浪地球》的故事發生在離現在不太遠的未來,那時科學家發現,太陽正在急劇老化,迅速膨脹,很快就要吞沒地球。人們集結全球之力,建造了一萬臺行星發動機,將地球推離軌道,在宇宙中“流浪”,尋找新家園。(1)《流浪地球》告訴人們地球與人類息息相關。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家園是,保護它就是保護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2)地球為生物提供了陽光、、水、適宜的溫度、營養物質和生存空間等賴以生存的條件。(3)“萬物生長靠太陽”,太陽光能是影響生物生活的因素,所有生物生命活動所需能量歸根到底都來自太陽光能。(4)如果人類不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超出了它的承載量和支付力,就會造成資源被破壞和環境惡化,影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這說明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是(答案合理即給分)。(5)人類賴于生存的地球只有一個,保護環境,從我做起。請列舉你在日常生活中保護環境的行為:(答案合理即給分)。(答兩點即可)24.[2020·泰安,18.7分]地球上的生物多種多樣,依據一定的特征,可將生物分成不同類群。在漫長的進化歷程中,不同類群的生物形成了與各自生存環境相適應的特征。請分析回答:(1)植物多樣性的進化中,蕨類植物比藻類、昔蘚植物高等,主要表現在蕨類植物有根、莖葉的分化在這些器官中有專門的,植株高大得多。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高等主要表現在被子植物一般都能,種子外面有起保護作用的果皮。(2)動物多樣性的進化中,與環節動物相比,節肢動物身體各部分有進一步的分工,運動能力增強,主要原因是節肢動物的分節。與兩棲動物相比,爬行動物的生殖和發育擺脫了對水環境的依賴,主要原因是爬行動物體內受精,在陸上產卵,。哺乳動物是動物中的高等類群,能夠靈敏地感知外界環境的變化,對環境的復雜多變及時作出反應,主要原因是哺乳動物具有高度發達的。(3)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億萬年進化的結果。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實質上是。通過自然選擇,逐漸積累,導致生物更好地適應特定的環境,不斷出現適應各種環境的生物新類型。五、拓展探究25.生物的生存適應一定的環境,環境的變化也對生物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影響。請根據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這句話體現的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是______。(2)植物的蒸騰作用是對陸生環境的一種適應,同時蒸騰作用也能增加空氣的濕度,這一事實說明______。(3)蓮的根狀莖和葉柄中都有發達的并相連的氣腔,適于______環境生活;生活在寒冷地區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達60毫米,該事例體現的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是______。(4)圖中的兩種植物,一種是生活在干早的沙漠地區,一種生活熱帶地區,圖______所示的為熱帶植物,其推測理由是______。兩種植物的結構特征也可以說明,生物的形態結構往往與______相適應。26.某班同學學習了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后,決定選擇黃粉蟲作為實驗材料開展探究,黃粉蟲又叫面包蟲,常常成群聚集在糧食堆里。(1)提出問題:______?(2)作出假設:黃粉蟲會選擇陰暗的環境。該實驗的變量是______.(3)制定并實施方案:取方形鐵盤,在中央放入一定數量的大小基本相等、活性相同的黃粉蟲,一側蓋上不透明的紙板,另一側蓋上______的玻璃板。(4)分析結果,得出結論:觀察和記錄5分鐘內兩側黃粉蟲的數量,每隔1分鐘記錄一次。結果如表格?環境?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明亮?1?0?2?0?2?陰暗?9?10?8?10?8若全班有10各小組開展探究,應取10組數據的______作為得出結論的依據。(5)如圖哪條曲線能表示陰暗環境中這種數量變化?27.為了探究“溫度、濕度、光照”三種因素對鼠婦分布的影響,某生物興趣小組進行了相關實驗。請根據圖1和圖2回答有關問題:(1)圖1為興趣小組的實驗探究設計方案,圖中的大圓代表圓形紙盤,其中的A區是實驗開始時放入鼠婦之處,在甲、乙、丙、丁四組圖中,對照組是______,實驗組是______。(2)圖2表示在圖1中的A區放入20只鼠婦后,對丁組鼠婦每2分鐘統計一次,記錄較上次增加的鼠婦數量,共記6次。從第______分鐘開始,該組區域內鼠婦的數量總數達到最高值。本探究實驗的結論是溫度、濕度、光照三種因素對鼠婦的分布(填“有”或“沒有”)______影響。(3)溫度、濕度、光照三種生態因素均是(填“生物”或“非生物”)______因素。(4)在圖1中的A區放入4只鼠婦行嗎?______,為什么?______。(5)實驗結束后,鼠婦應如何處理?______。參考答案:【自主檢測】1.B解析:具有保護色的動物不容易被其他動物發現,這對它躲避敵害或捕食都是有利的。北極熊的體色往往與它們所處環境中的白雪的色彩非常相似。這樣不易被敵害發現,是對自身的一種保護,也是適應環境的一種表現。2.D解析:北方多種樹木入冬會自動落葉,可以減少體內水分的消耗,適應寒冷的環境;仙人掌的葉變成剌,是為了減少水分的散失,是對干旱環境的一種適應;部分寵物犬進入盛夏脫毛,是生物適應環境;城市綠化改變了空氣質量,是生物對環境的影響。3.B解析:“密樹繁葉,遺天蔽日”的大體意思是密樹繁葉能夠遮蔽天空和太陽,體現生物對環境的影響。4.A【鞏固訓練】5.D解析:地衣生活在巖石上,可以從巖石中得到所需要的營養物質,體現了生物適應環境;地衣又能夠分泌地衣酸,對巖石有腐蝕作用,體現了生物影響環境。因此這一事實說明生物既能適應環境,又能影響環境。6.C7.A解析:植物的蒸騰作用能夠為大氣提供大量的水蒸氣,使當地的空氣保持濕潤,并降低氣溫,讓當地的雨水充沛。8.A9.D10.C解析:鳥類遷徙是環境因素溫度對生物的影響:夏天大雨過后,蚯蚓常爬出地面是為了呼吸,體現了環境因素空氣對生物的影響;森林中植物的蒸騰作用可以增加大氣的濕度,降低周圍環境的溫度,體現了生物對環境的影響;沙漠中的仙人掌葉片退化成刺,可以降低蒸騰作用,減少水分的散失,適應干旱缺水的沙漠環境。11.A12.A13.A解析: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各種刺激作出反應,神經分布到全身各處,有利于接受刺激并傳導興奮刺激,體現了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腎小管外布滿毛細血管,有利于對原尿的重吸收作用;仙人掌的葉片退化成刺,有利于降低蒸騰作用,減少水分的散失,適應干旱缺水的沙漠環境:沙漠中的蝎子白天常藏在數厘米深的沙中,因為沙漠表面溫度較高,但是數厘米深處的溫度較低,比較涼爽,適合蝎子生存,這不能反映生物體的結構總是與其功能相適應。14.A解析:動物適應棲息環境而具有的與環境色彩相似的體色,叫保護色。具有保護色的動物不容易被其他動物發現,這對它躲避敵害或捕食都是有利的。蜥蜴黃褐色的體色與其生活的環境色彩幾乎一致,有利于躲避敵害和捕食,說明了生物能夠適應環境。15.D解析:夏天,大樹下比較涼快,體現了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綠色植物能調節氣候、更新空氣,體現了生物對環境的影響;森林可以防風固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體現了生物對環境的影響;仙人掌的葉片退化為刺,可以降低蒸騰作用,減少水分的散失,適應干旱缺水的沙漠環境,體現了生物對環境的適應。16.B解析:“雨露滋潤禾苗壯”,禾苗可以吸收水分,滿足生長需要,體現了非生物因素水分對生物的影響;“風吹草低見牛羊”描述的是草原上牛羊成群的景象;“大樹底下好乘涼”,大樹的蒸騰作用可以增加大氣的濕度,降低溫度,同時大樹遮陰,也能降低溫度,大樹還能進行光合作用釋放氧氣,使周圍氧氣增多,體現了生物對環境的影響;“葵花朵朵向太陽”體現了非生物因素陽光對植物的影響。17.C解析:不論是生長在美洲沙漠中的仙人掌科植物甲,還是生長在非洲沙漠中的大戟科植物乙,二者都有綠色肉質主干,都沒有寬大的葉,葉片退化成刺,有利于降低蒸騰作用,減少水分的散失。影響甲、乙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水,因此兩種生物均能適應干旱缺水的沙漠環境。甲是仙人掌科植物,乙是大戟科植物,二者不是同種植物。18.B解析:任何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都是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生活在寒冷環境中的動物往往耳朵較小,尾巴較短,體毛較多,這樣有利于保持體溫,抵御寒冷的環境。19.(1)水分(2)溫度;細菌和真菌(或分解者)(3)捕食(4)應激性;(5)生物既適應環境,又影響環境;(6)變異解析:(1)生物的生活需要一定的基本條件,如營養物質、陽光、空氣、水分、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等,荒漠地區動植物種類稀少,就是因為缺少生物生長所需的水分。(2)“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引起草地季節性變化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溫度。?分解者主要是指細菌、真菌等營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們能將動植物殘體等含有的有機物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歸還到無機環境中,促進了物質的循環。因此,“枯草”在草地上不能長久留存,是因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把枯草分解成了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3)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主要有捕食關系、競爭關系、合作關系等,“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意思是黃雀捕捉螳螂為食,螳螂以蟬為食,體現了生物與生物之間的捕食關系。(4)向陽窗臺上的盆栽植物總是彎向窗外生長,說明生物能夠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即應激性。(5)樟樹的蒸騰作用是對陸生環境的一種適應,表現了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樟樹通過蒸騰作用又可以增加空氣濕度,改善氣候,這表現了生物對環境的影響,這一事例說明生物既適應環境,又影響環境。(6)“一豬生九仔,連母十個樣”,體現了親子間的差異,屬于生物具有變異現象。20.(1)B小短(2)生活環境(3)減少甚至滅絕(4)樹造林保護植被,減少廢氣排放或開發綠色能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等21.(1)竹節(2)水分、光、空氣、溫度等生物(3)敵害逃避敵害環境22.(1)適應自然選擇(2)增多之后定向選擇解析:(1)達爾文認為,在生存斗爭中,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容易在生存斗爭中獲勝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則容易在生存斗爭中失敗而死亡。這就是說,凡是生存下來的生物都是適應環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對環境不適應的,這就是適者生存。達爾文把在激烈的生存斗爭過程中,適應者生存下來,不適應者被淘汰掉的過程叫做自然選擇,自然界的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的結果。因此,生活在雪地的老鼠的毛色為白色,使體色與環境一致,不容易被敵害發現,這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現象,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如果降雪推遲,白色老鼠易被天敵發現而被捕食,表明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相對的,只能適應一定的環境。(2)隨著降雪天數的增加,白色老鼠是有利變異,能適應環境,因此白色老鼠的數量增加,隨著降雪天數的減少,白色老鼠是不利變異,不能適應環境,因此白色老鼠的數量減少。白色老鼠占同種個體的最高百分比出現在降雪天數最大值之后。從1940~1960年的降雪天數看,開始是逐步上升,以后逐漸下降,這種變化的環境對老鼠的毛色起定向選擇的作用。【拓展延伸】23.(1)生物圈(2)空氣(3)非生物(4)相互依賴、相互影響(5)綠色出行、不使用一次性筷條、少用塑料袋等24.(1)輸導組織開花結果(2)身體和附肢卵表面有堅韌的卵殼神經系統、感覺器官(3)基因的多樣性可遺傳的有利變異25.(1)環境影響生物(或溫度影響生物)(2)生物影響環境?(3)水中(或缺氧);生物適應環境(4)圖乙;植株較高大葉子寬大;生活環境解析:生物與環境是一個統一不可分割的整體.環境能影響生物,生物適應環境,同時也不斷的影響環境.在各種環境的共同作用下,生物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都對其生活環境表現出一定的適應.(1)“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這個詩句體現出的山寺中的桃花由于受溫度的影響而晚開放的現象,體現了環境對生物的影響.(2)在沙漠地區植物造林可以防風固沙,在沙漠栽種植物,植物能夠對于多風沙的地區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屬于生物對環境的影響.蒸騰作用是水分從活的植物體表面(主要是葉子)以水蒸汽狀態散失到大氣中的過程,植物的蒸騰作用能夠為大氣提供大量的水蒸氣,使當地的空氣保持濕潤,使氣溫降低,讓當地的雨水充沛,形成良性循環,因此植物的蒸騰作用能夠影響周圍環境的溫度和濕度。(3)蓮“中通外直”,其地下莖(蓮藕)和荷葉葉柄中都有貫通的氣腔,以滿足呼吸的需要.適于在有水的地方生存.生活在寒冷地區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較厚,有利于保持體溫,減少熱量的散失,適應寒冷的環境。(4)觀察如圖兩張圖片,圖中的兩種植物,一種是生活在干旱的沙漠地區,如圖甲.一種是生活在熱帶、雨量多而充沛的地區.圖乙所示為熱帶作物.其推測理由是植株較高大葉子寬大,蒸騰作用旺盛,因此由兩種植物的結構特征也可以說明,生物的形態結構往往與?生活環境相適應.26.(1)黃粉蟲幼蟲喜歡生活在陰暗的環境中嗎(2)光照(3)透明(4)平均值(5)D解析:(1)提出問題:嘗試從日常生活、生產實際或學習中發現與生物學相關的問題。根據黃粉蟲幼蟲的生活環境,提出的問題是:黃粉蟲幼蟲喜歡生活在陰暗的環境中嗎?(一定是問句“?”)(2)、(3)作出假設:黃粉蟲會選擇陰暗的環境。該實驗的目的是探究“光照對黃粉蟲幼蟲生活的影響”,實驗變量是有無光照,在設計實驗時,要給黃粉蟲幼蟲提供明亮和陰暗兩種環境,各放入等量的黃粉蟲幼蟲10條,一側蓋上不透明的紙板,另一側蓋上透明的玻璃板。過一段時間后,觀察黃粉蟲幼蟲對環境的選擇。如果陰暗環境中黃粉蟲幼蟲多,則說明假設是正確的;如果明亮環境中黃粉蟲幼蟲多,則說明假設是錯誤的。就是形成以光照為惟一變量的對照實驗。(4)分析結果,得出結論:實驗材料達一定數量或設置重復組并計算平均值是為了排除由于偶然性引起的誤差,為了提高實驗的準確性。(5)由實驗記錄可知,黃粉蟲幼蟲大都趨向陰暗的環境,說明光會影響黃粉蟲幼蟲的生活,陰暗環境中的黃粉蟲幼蟲分布較多,因此可用曲線D表示。27.(1)丁;甲乙丙(2)8;有(3)非生物(4)不行;因為數量太少,偶然性大;(5)放回大自然。解析:(1)“在甲、乙、丙、丁四組圖中”,丁與甲、乙、丙分別都只有一個變量溫度、濕度、光照,因此能形成對照實驗的組是甲組和丁組;乙組和丁組;丙組和丁組。其中對照組為丁組,實驗組是甲組乙組和丙組。(2)“圖2表示在圖1中的A區放入20中鼠婦后,對丁組鼠婦每2分值統計一次,記錄較上次增加的鼠婦數量,共記6次”,第2、4、6、8分鐘都較上次增加鼠婦的數目,而第10、12分鐘較上次的數目不在增加。因此,從第8分鐘開始,該組區域內鼠婦的數量總數達到最高值。?本探究實驗的結論是溫度、濕度、光照三種因素對鼠婦的分布有影響。(3)環境中影響生物形態、生理和分布的各種因素叫做生態因素,分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溫度、濕度、光照三種生態因素均是非生物因素。(4)在圖1中的A區放入4只鼠婦數量太少,偶然性太大,很可能會導致結論不正確。(5)要養成愛護動物的好習慣,保護動物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這樣對于保護我們生存的環境非常有利,所以要把鼠婦放回到適宜它生長的自然環境中。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