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四 社會進步的動力和歷史發展的趨勢 歷史與社會 【課標條目】 2-3-4 列舉工業革命的重大發明,描述工業革命給社會生產、社會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 2-4-1 綜觀中外歷史發展的一般過程,明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本原因。 【配套練習】 1.蒸汽機的改良解決了棉紡織業動力不恒定的問題,后來又引發了其他部分的技術變革。能佐證這一觀點的史實為( ) A.蒸汽機的改良促使工人階級的產生 B.棉紡織業的發展改善了人們的生活 C.人們開始使用內燃機作為交通動力 D.機器制造業引發了冶鐵技術的革新 D 2.下面是工業革命動力演進示意圖,從中可以得出蒸汽機的作用是( ) ①用機械力取代了自然力,把人類帶入“蒸汽時代” ②標志著工業革命的完成 ③為汽船、火車的發明提供了動力,促進了交通運輸業的革新 ④出現了機器化大生產,提高了生產效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C 3.18世紀中期,英國人用馬車在路上或者用風力和水力在海上將貨物緩慢地運到市場。到1850年,火車冒著蒸汽在英國2000英里的鐵軌上轟鳴運行,將人和貨物迅速、便宜、可靠地運到分布在各地的車站,給制造業、商業和貿易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上述材料反映了工業革命對英國的影響是( ) A.改變了生產方式 B.提高了運輸能力 C.促進了城市發展 D.加劇了環境污染 B 4.下圖是英國城鎮人口比重變化圖,出現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就業機會的變化 B.外來人口的增加 C.工業革命的影響 D.大規模資本輸出 C 5.科技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下列現象可能出現在19世紀中期的是( ) A.在電燈下學習 B.用電腦發郵件 C.坐火車去旅行 D.坐汽車去上班 6.第二次工業革命深刻地改變了世界面貌。 下列現象不屬于此次工業革命影響的是( ) A.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B.壟斷組織開始出現 C.電氣時代到來 D.工廠替代了手工工場 C D 7.19世紀70年代,美國人貝爾發明了電話,90年代意大利人馬可尼試驗無線電報取得了成功,都為迅速傳遞信息提供了便利。 這充分說明第二次工業革命( ) A.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 B.導致帝國主義國家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C.促進了電力的廣泛應用 D.進一步加強了世界的聯系 D 8.下圖是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發展示意圖,從中可以看出資本主義工業 發展速度在1870年后發生顯著變化。導致變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殖民擴張 B.資本主義制度開始確立 C.開始使用大機器生產 D.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 D 9.“科學開始對工業沒什么影響。……不過1870年以后,科學開始起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漸漸地成為所有工業生產的組成部分。電力時代,也就是第二次技術革命,其引發力量不是來自生產技術本身,而是來自似乎同生產沒有關系的科學研究成果。” 材料反映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特點是( ) A.興起于重工業 B.科學和技術緊密結合 C.首先發生在英國 D.電力的廣泛使用 B 10.“新能源的大規模應用直接促進了重工業的大跨步前進,使大型的工廠能夠方便、廉價地獲得持續有效的動力供應,進而使大規模的工業生產成為可能,并為之后的經濟壟斷奠定基礎。”這反映了( ) A.蒸汽機的發明促進了經濟發展 B.蒸汽機的使用改變了工業結構 C.新能源的應用改變了經濟結構 D.新能源的應用直接促成了經濟壟斷 C 11.二戰后,西方各國的經濟布局發生變化,新興工業區不需要建立 在煤鐵資源豐富的地方,而是要綜合考慮人才、交通、環境等條件, 如美國舊金山以南的“硅谷”和俄羅斯新西伯利亞的科學公園等。 產生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經濟全球化的推動 B.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 C.政治多極化的需要 D.國家發展重工業的要求 B 12.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下,“大煙囪工業”“夕陽工業”(如鋼鐵采礦)比重逐漸下降,而電子、原子能、生物工程等“朝陽工業”迅猛發展。它充分說明這次科技革命( ) A.進一步引起世界經濟結構的變化 B.大機器生產已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方式 C.人們的生活方式有了巨大改變 D.科技的各個領域之間相互滲透 A 13.吳國盛在《科學的歷程》中寫道:“……,在科學的背后,我們必須看到一個潛在的危險在顯露出來:人類通過大規模地開發大自然,雖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卻動搖了人類生存的根基”,他的主要觀點認為科技革命影響了( ) A.人類社會的生態環境 B.世界經濟的發展 C.國家之間的關系 D.人類生活的方便舒適 A 14.在世界近現代史上,有過三次科技革命,科技革命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直到今天,我們仍在享受著科技所帶來的成果,感受著科學技術在推動歷史發展過程中神奇而巨大的力量,其中第三次科技革命帶給我們的便利是( ) A.出遠門乘坐火車 B.與同學視頻聊天 C.開著汽車旅行 D.給國外朋友發電報 B 15.新技術從發明到應用的時間:蒸汽機為84年,電動機為65年, 原子能為6年,晶體管為4年,這說明第三次科技革命使( ) A.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加快 B.新技術更新換代的速度加快 C.學科的分工越來越細 D.科學技術競爭趨于激烈 A 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如圖。 圖一 珍妮紡紗機 圖二 蒸汽機車 (1)分別寫出圖一、圖二中機器的發明者。 圖一:哈格里夫斯;圖二:史蒂芬孫。 材料二 英國國民經濟結構變化表。 (2)材料二表明英國經濟結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推動這一變化的重大事件是什么? 變化:工業比重上升,農業比重下降。 重大事件:發生了第一次工業革命。 年份 所占比例(農業) 所占比例(工業) 1770年 40% 16% 1821年 24% 31% 材料三 煤的大量開采和使用,在提供動力以推進工廠的開辦和蒸汽機的運轉,并在方便人們生活的同時,又釋放出大量的煙塵、二氧化硫……18世紀末期,倫敦上空出現煙霧現象,造成植物枯死,甚至造成許多居民患病或死亡。 (3)閱讀材料三,從正反兩方面談談工業化帶來的影響。 影響:工業化在方便人們生活的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 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下圖為瓦特改良的蒸汽機。 材料二 19世紀七十年代,電力作為新能源進入生產領域。由于發電機和電動機的發明和使用,電力的應用日益廣泛。人類開始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并迅速運用于生產領域,形成了革命浪潮。這次革命進一步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在享受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感受著科學技術在推動社會發展過程中神奇而巨大的力量。 ——摘編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 然而,恰恰是工業革命所帶來的這種多少有點無規則的市場波動,在同時代人們之間引發了恐慌。在……公共醫療衛生取得重大進展之前,工業城市的死亡率一直比農村更為糟糕。 ——[英]尼爾·弗格森《文明》 (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瓦特改良蒸汽機的使用產生了什么深遠影響?它推動了哪些新的交通工具的誕生? 深遠影響: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交通工具:汽船(輪船)、蒸汽機車(火車)的誕生。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哪幾個方面?舉兩例說明“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在享受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電力的應用、新交通工具的創制和通信技術的發明等。 舉例:用電燈照明、打電話、發電報,看電影,乘坐汽車、飛機等。 (3)材料三反映了工業革命有何影響? 影響:工業革命造成環境污染、死亡率上升等問題。 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動力的革命解放了人的手,運輸的革命又使人類遠距離的生產與銷售成為可能,這便是在英國興起的廣泛而深刻的工業革命。……正是這場工業革命使英國由農業——鄉村的經濟體制轉變為工業——城市為主體的經濟體制,即開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電視機、收錄機、VCD、DVD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洗衣機……提高了人類的生活質量……網絡的出現和發展更為人類創造了嶄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但是科技的發展也帶來許多負面影響……以科技進步為核心的人類文明如何發展,已成為人類邁向知識經濟時代的重大課題。 (1)列舉工業革命中“動力的革命”和“運輸的革命”的成就各一例,根據材料一,概括工業革命對英國產生的影響。 動力的革命:瓦特改良蒸汽機;運輸的革命:史蒂芬孫發明火車機車,富爾頓發明汽船。影響:英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次科技革命的成果?請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其特點。 第三次科技革命。特點:大大加快了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縮短了知識改變為物質財富的過程,科技的各個領域之間互相滲透,新技術成為社會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 (3)“科技的發展也帶來許多負面影響”,請分別以工業革命和材料二反映的那次科技革命為例加以說明,并就“以科技進步為核心的人類文明如何發展”談談你的認識。 工業革命過程中排放出大量的廢氣、廢渣、廢水造成環境污染,資源的過度開發破壞生態環境等,第三次科技革命后,大量學生沉迷網絡游戲,荒廢學業,高科技犯罪等;要大力發展科技創新,趨利避害,讓科技為我們服務等。 19.史論結合是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工業革命是促使工場手工業發展到大機器生產的一場革命。” ——《八下人教版歷史與社會教材》(2018年12月) 材料二 清政府中……“自強”的音符日益響亮,并在此后三四十年間成為中國為實現近代化的第一次努力。——《復興之路》(上) (1)仿照材料一定義概念的方式,定義材料二的歷史事件。 洋務運動是促使腐朽落后清王朝走向富國強兵發展道路的一次變革。 (2)結合材料一與材料二的相關史實,簡述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 工業革命后英國為了掠奪原材料和市場,把侵略的矛頭指向了中國,發動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大門,破壞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使中國開始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了挽救封建統治危機,維護清朝的統治,地主階級洋務派萌發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發起了洋務運動。 (3)請總結上述兩則材料共同的發展主題及對我國今天發展的啟示。 經濟現代化(或工業化、近代化)。 啟示:堅持改革開放;加強科技創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落后就要挨打,發展才是硬道理等等。 【課標條目】 2-2-7 列舉實例,展現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地的交往,知道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相互影響的歷史。 2-3-1 描述開辟新航路的主要人物和路線圖,評估開辟新航路的原因和意義。 2-4-4 比較不同時期區域之間相互交流與影響的事例,體會區域聯系日益密切的歷史趨勢。 【配套練習】 1.小華同學開展了以“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的相互影響”為主題的研究性學習。以下能納入研究的史實有( ) ①馬可·波羅來華 ②鑒真東渡 ③玄奘西行 ④迪亞士航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張騫出使西域對世界最重要的貢獻是( ) A.帶回了西域各國想與漢朝往來的愿望 B.了解到西域各國的風土人情 C.解除了匈奴對西域各國的控制 D.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 A D 3.漢代東西方陸上的商路開辟后,葡萄、胡椒、古羅馬的魔術表演等經此傳入中國,中國的陶瓷、鐵器等商品傳入西方。這表明該路在當時( ) A.促進了西方工業文明成果在中國的傳播 B.溝通了亞非歐三大洲 C.實現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 D.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與貿易往來 4.我國唐朝時期對外交往頻繁,當時與唐朝往來的國家,從東向西有日本、新羅、天竺、大食等,大食指的國家是( ) A.羅馬帝國 B.埃及 C.拜占廷(東羅馬帝國) D.阿拉伯帝國 D D 5.有人說:“中華民族既有為人類文化發展作貢獻的能力,又有吸收世界先進文化精華的魄力。”以下能夠說明中華民族吸收世界先進文化精華魄力的史實是( ) A.日本派遣唐使來華學習 B.新羅商人來長安經商 C.鑒真東渡日本傳播佛法 D.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經 6.“6世紀起……學者、教師、工匠和僧侶從大陸渡海而來,隨身除了帶來新的宗教信仰外,還帶來了新的生活方式。而那些游歷‘天朝’的日本人,作為熱情的皈依者,回國后所起的作用更為重大。”對這里所說的“作用”理解正確的是( ) A.促進了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B.沉重打擊了封建貴族勢力 C.使日本列島基本得到統一 D.推動歐美文化在日本傳播 D A 7.“指南針的使用,大大推動意大利各商業共和國航海業的發展,氣候因素再也不能成為航海的障礙,到了13世紀最后二十五年里,一艘船完全可以繞地中海兩次環行,甚至冬季里也能開船。”這說明( ) A.新航路的開辟從意大利開始 B.指南針促進了意大利經濟的發展 C.指南針由意大利人傳入歐洲 D.指南針不受氣候因素干擾 8.宋元時期陸路和海路交通的暢通,使中外經濟、文化和科技的交流進一步發展起來,這一時期從西方傳到我國的科技文化內容不包含( ) A.藥物 B.天文 C.數學 D.驛站制度 B D 9.《鄭和下西洋》是中央電視臺出品的大型歷史電視劇。 下列情節可能出現在電視劇中的是( ) A.明太祖是大航海的決策者和組織者 B.海外番國隨鄭和船隊到達中國 C.下西洋的目的是為了發展海外貿易 D.鄭和船隊最遠抵達地中海沿岸 B 10.鄭和所率船隊載滿中國優質絲綢、精美瓷器、上等茶葉和漆器,這些物品有的用于送禮,展現大國風度,有的用于貿易。材料說明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A.對外殖民擴張 B.發展海外貿易 C.展示中國富強 D.爭奪世界霸權 11.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 關于這一壯舉的歷史意義,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加強了明朝與亞非國家友好往來 B.使明朝獲得良好經濟效益 C.一種民間經濟文化友好交流 D.促進了明朝手工業的發展 C A 12.某歷史學家認為:“全球意義上的世界歷史直到哥倫布、達·伽馬和麥哲倫進行遠洋探險時才開始。”形成該認識的主要依據是哥倫布等人的探險活動( ) A.加劇了“三角貿易” B.使用了蒸汽輪船 C.傳播了文藝復興思想 D.打破了人類彼此隔絕的狀態 13.“人類文明的發展靠的是什么?不是新資源的涌入,而是人類的交流。哥倫布不僅是看到了美洲,并且把這一信息帶回了歐洲,是信息的一來一往奠定了這件事的地位。”此觀點意在強調( ) A.哥倫布最早到達了美洲 B.交流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 C.哥倫布完成了環球航行 D.歐洲知道了歐洲以外的世界 D B 14.新航路開辟后,歐洲的主要商道從地中海區域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倫敦成為世界貿易的中心。這一變化帶來的影響是( ) A.刺激英國工商業發展 B.意大利商業地位上升 C.歐洲手工工場興起 D.早期殖民掠奪開始 A 15.有學者認為:“新航路開辟以后,歐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歐洲、亞洲、非洲和美洲之間建立了直接的商業聯系。”結合相關史實解讀這番話,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 A.證明了地圓學說的正確性 B.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雛形開始出現 C.亞非拉地區資本主義經濟發展 D.各大洲之間的經濟交流取代了戰爭 B 16.新航路開辟后,真正的“世界歷史”開始了,“從此,國別和種族為主的地域性歷史開始演變為真正意義上的統一的世界歷史……人類社會終于迎來了近代的曙光。”其確切理解應該是( ) A.資本主義殖民體系建立 B.資產階級革命時代到來 C.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 D.世界從此由分散走向整體 D 17.一位社會學家曾說:“思想是行動的基礎。”能夠佐證這一觀點的有( ) ①新航路開辟使世界開始走向一個整體 ②文藝復興推動了近代科學革命的發展 ③啟蒙運動為法國大革命奠定思想基礎 ④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共產黨成立準備了思想條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D 18.歷史學家吳于廑認為,近代世界由分散向整體發展,以1500年左右為世界近代史的開端。下列史實可以作為這種歷史分期依據的是( ) A.文藝復興 B.新航路開辟 C.啟蒙運動 D.法國大革命 B 19.經濟全球化過程中,許多著名的汽車廠家,在全世界采購零配件,價格低、質量高,不僅大大降低了汽車的生產成本,而且也促進了汽車零配件的生產。這則材料表明了( ) A.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經濟相互依存、相互競爭 B.當今世界政治格局正朝著多極化的方向發展 C.經濟全球化使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處于不利地位 D.國際經濟風險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增大 A 20.“世界變得越來越小,因為通訊和交通越來越方便。沒有國家可以孤立存在。”“……這個世界上……這樣的舞臺,使各國的命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國家都不可能成為世界經濟海洋中的孤島。” 這兩則材料說明經濟全球化( ) A.沖擊了發展中國家的國家主權 B.使得各國經濟相互依存性進一步加強 C.帶來了日益增多的全球性問題 D.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B 21.“經濟全球化將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發展中國家有機會吸引更多的外資、技術和管理經驗,……由于經濟全球化包含著市場經濟的全球化,因而市場經濟所具有的盲目性、自發性、滯后性等缺點也被全球化了。”對這段材料理解準確的是( ) A.全球化促進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 B.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 C.全球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D.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是機遇 B 2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為了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公元前138年,張騫出使西域,輾轉十多年回到長安,向漢武帝報告了西域的見聞。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張騫率領使團,帶著上萬頭牛羊和大量絲綢,訪問西域的許多國家,西域各國也派使節回訪長安。漢朝和西域的交往從此日趨頻繁,《漢書》曰:“張騫始開西域之跡。” 材料二 如圖所示。 材料三 絲綢和香料從原產地向西,運輸到達中亞、伊朗、阿拉伯和羅馬帝國的消費者手里,羅馬帝國生產的玻璃器皿、葡萄酒等也在絲綢之路上大量流動。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都通過絲綢之路吸引了遠方的信教者。 (1)根據材料一,說出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說說張騫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目的: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成就:加強了西域與內地之間的聯系,促進了西域的開發,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基礎。 (2)結合材料二與所學知識,說出絲綢之路的起點和終點各是哪里? 漢代絲綢之路的起點是長安,終點是歐洲。 (3)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西漢實行怎樣的對外政策? 對外開放。 (4)根據材料三,概括絲綢之路的作用。 作用: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了東西方各國繁榮發展,有利于東西方文化交流合作。 23.留學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630年,日本派遣第一批遣唐使來唐……渴望采納中國文化和政治模式。649年,日本朝廷發動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改革,將日本重建成一個在法律、軍事制度等和唐朝相似的中央集權制國家。 ——陸威儀《世界性的帝國:唐朝》 (1)據材料一指出日本派遣唐使的主要目的。 學習唐朝先進文化,推動國內改革,仿效唐朝建立中央集權國家。 材料二:十九世紀末,帝國主義吞噬顛覆,國家民族處境險惡。一些知識分子曾通過變法,救亡圖存,但愛國愿望破滅。清廷也感到按照日本模式改革,不失為遏止民主革命發展的最佳途徑,于是派學生赴洋。但留日學生在學習日本和西方的過程中進一步覺醒,走上了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新路。 ——摘編自丁煥章《試論留日學生運動》等 (2)據材料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留日學生走上“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新路”的原因。(要求:史論結合,邏輯嚴密) 采用分層評價。水平1:視角模糊,簡單羅列。水平2:至少二個視角,提煉部分信息,史實清楚,論述清晰。水平3:至少三個視角,充分提煉信息,史實清楚,論述清晰,邏輯嚴密。水平4:在水平3的基礎上能夠提煉觀點。 示例:甲午戰爭中國失敗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狂潮,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機。戊戌變法失敗使更多人認為,要救中國必須進行革命;清政府試圖通過學習日本君主立憲進行改革遏止革命;留日學生在留學過程中更多受日本、歐美民主文化影響,接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走上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新路。留日學生走上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新路是由多種歷史因素促成的。 材料三:至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出國留學生遍及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達到24萬人。2004年中國出國留學生高達70萬人。2017年共有48.92萬名外國留學生在中國高等院校學習,規模增速連續兩年保持在10%以上。 ——摘編自李喜所《百年留學潮與中國現代化》等 (3)分析材料三中的中外留學交流趨勢。 改革開放后,中國出國留學人數增加、范圍擴大;來中國留學人數增加。 2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明朝前期,國家實力雄厚,財政收入是元代的2倍。手工業有了進一步發展,蘇州、杭州絲織業很發達,景德鎮的青花瓷器暢銷國內。福建、廣東的造船業發達,建造的海船適合遠洋航行。……1405-1433年,明成祖先后派鄭和七次下西洋,促進了我國與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 ——摘編自岳麓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1)根據材料一,概括鄭和下西洋的有利條件。 有利條件:①國家實力雄厚。②手工業發展。③造船業發達。 材料二 鄭和的船隊到達各地,先會見當地的國王、首領,贈送禮品,表示通好的愿望,邀請他們訪問中國。接著,就同當地的官府和商人開展貿易。在古里進行交易時,國王派人和他們商議貨價,寫成合約,最后握手、擊掌為定,不再悔改。 ——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2)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哪里?根據材料二,概括鄭和下西洋的影響。 地點: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影響: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 材料三 鄭和下西洋,并沒有刺激中國手工業的發展,沒有推動商品經濟的發展。而且這種貿易,對國計民生關系不大,因為輸入的商品多為香料、珍寶等高檔消費奢侈品。同時也助長了中國封建統治者的不思進取,固步自封以及夜郎自大,更加不利于中國的政治經濟革新。明政府的目的僅僅是為了顯示中國的強大與富有,貿易背后巨大的耗費給人民增添了巨大的負擔,從長遠來看不利于社會的穩定。 ——人教網 (3)根據材料三及所學知識,分析鄭和下西洋沒有給中國發展帶來機遇的原因。 原因:這種貢賜貿易主要出于政治目的而非經濟目的,僅僅是為了顯示中國的強大與富有;輸入的商品多為高檔消費奢侈品,助長了封建統治者的不思進取,盲目自大的心態,更加不利于中國的政治經濟革新。 25.近代以來,世界不斷由孤立、分散走向整體。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為什么世界歷史應從1500年開始……回答是,1500年以前,人類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絕的地區中……直到1500年前后,各種族集團之間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從那時起,它們才終于聯系在一起。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1)在材料一中,作者提出了一個什么觀點?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他得出這一觀點的史實依據。 觀點:“世界歷史應從1500年開始”。史實依據:新航路開辟使世界由分散走向整體。(答出“新航路開辟”也可) 材料二 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西歐各國的統治者和形成中的資產階級都渴望從東方獲取黃金、白銀和貴重商品。而這時,東西方之間的交通要道被奧斯曼土耳其控制,貿易受阻,西歐人開始尋找通往東方的新航路。新航路的開辟使孤立、分散的世界走向整體發展,經濟全球化的雛形開始出現。 ——摘編自岳麓版《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 (2)根據材料二,歸納新航路開辟的原因。 原因:資本主義的萌芽;西歐各國的統治者和資產階級對黃金白銀的渴望;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控制了東西方的陸路交通。 材料三 歐洲人發現南北美洲并來此定居時,帶到新大陸來的禽畜和作物,加上偷偷溜上船的老鼠,不小心帶來的雜草種子,所有這些組成了一個“生物旅行箱”,這個旅行箱由原產于歐洲的,加上來自非洲的和亞洲的一些物種組成。 (3)發現“新大陸”的航海家是誰?依據材料三,概括新航路開辟的主要影響。 人物:哥倫布。主要影響:促進了新舊大陸的人員、物種交流(或豐富了人類物質生活);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或各個地區各個民族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其他符合事實,言之成理亦可) 材料四 近500年來,近現代世界歷史發生過三次結構性的權力轉變……第一次轉變始于15世紀西方世界(歐洲)的崛起;第二次轉變發生在19世紀中后期美國的崛起……目前我們正在經歷的則是現代史上的第三次權力轉變,或可稱為“群雄競起”的時代。 ——[美]法里德·扎卡里亞《后美國世界》 (4)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5世紀推動“歐洲崛起”的兩個歷史事件。 兩個歷史事件:文藝復興;新航路開辟。 26.近代世界由孤立、分散而不斷走向彼此交融、聯系。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美洲的發現和經由好望角抵達東印度的航線的開辟,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最重要的兩件事……這兩個事情某種程度上把世界上相距遙遠的部分連結在一起,使它們能互通有無,促進彼此的工業,因此,它們的總體趨勢似乎是有益的。 ——摘自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國富論》 (1)“美洲的發現”和“抵達東印度的航線” 分別是由哪兩位航海家實現的? 哥倫布、達·伽馬 材料二 早期歐洲人(給亞非拉人民)留下一份痛苦的遺產,這些地區至今仍由于殖民地時期的基本問題,而遭受嚴重破壞。歐洲人在這一過程中所受到的影響全是積極的,18世紀末開始的工業革命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功于這一份遺產。 ——摘編自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2)材料一、二中表達了對新航路開辟的不同看法,請表明你的觀點并進行論述。(要求:觀點明確,論證嚴密) 有三種觀點:①贊同亞當·斯密;②贊同斯塔夫里阿諾斯;③綜合兩種看法。(任選其一均可,要在材料論述與結論之間建立邏輯關系) 參考示例:對于歐洲人而言,新航路的開辟具有積極影響。因為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歐洲資本的原始積累;將相距遙遠的部分連結在一起有利于加強各大陸間的聯系,使世界開始走向整體;互通有無既促進了國際貿易也促進了新物種的傳播與交流等。這些充分說明新航路開辟是人類歷史上的重要事件。但是新航路開辟后,歐洲殖民者在亞非拉等地區進行殖民活動,掠奪財富和資源,屠殺和販賣奴隸,破壞當地的文明,給人類文明的發展帶來深重災難。因此,新航路的開辟給人類帶來的影響是雙重的,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的一面。 材料三 下圖分別為1500年與1900年西方國家對世界的認識范圍。其中最大的變化當屬從亞非歐等洲擴展至六大洲(南極洲除外)和三大洋(北冰洋除外),顯然,單純的冒險精神是無法實現這一點的,還需要有更加強大的推動力。 (3)結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1500—1900年世界版圖的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 新航路開辟,促成了地理上的大發現,開拓人類的認識視野;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為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對外擴張掃清了發展障礙;工業革命推動生產力發展,在全球范圍內尋找商品市場和原料場地;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了新交通工具和通訊工具的發明,為世界連通創造條件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