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導入 從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已有哪些國家建立并鞏固了資產階級政權?這些國家在完成歷史轉折的過程中,采用的方式上有什么共同點嗎? 英國、美國、法國 自下而上的資產階級革命 溫故知新 第七單元 席卷全球的工業文明浪潮 第三課 資本主義的擴展 俄國農奴制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 1.背景: ①16世紀中期,俄國盛行農奴制,社會經濟發展遠遠落后于西歐國家。那時的俄國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英國的輪船 ◎俄國落后 能說出與下列圖片相關的人物信息嗎? 從兩幅圖的比較中你能得出什么認識? ←俄國在莊園作坊中勞動的農奴 地主監督農奴在田間勞動 農奴是歐洲封建社會的一個特定階級,依附于封建主。農奴使用農奴主的土地(稱為份地)。農奴只有使用權,可以世代相傳,封建主可以沒收農奴的份地。農奴有自己的生產工具,可以自由結婚。農奴要向封建主繳納人頭稅、結婚稅、財產繼承稅。農奴還要向封建主服勞役和交納一定數額的實物作為地租。封建主不能任意殺死農奴,但可以買賣或轉贈。簡單地說,農奴是人身權利受到限制的人。 此時,幾乎控制了全球貿易的荷蘭已經輝煌了近百年;通過海外貿易和掠奪積累了大量財富并占有廣闊市場的英國,正在孕育工業革命;而當時俄國經濟完全依賴于農業,全國只有幾十個手工工場,商業幾乎全部把持在外國人手中。教育由東正教壟斷,普通民眾知識貧乏。即使在首都莫斯科,一百個人中間識字的也不超過三個?!洞髧绕稹方庹f詞 通過以上材料你會有怎樣的認識呢? 俄國盛行農奴制,社會經濟發展 遠遠落后于西歐國家。 國別 人均收入(盧布) 鐵產量 (萬噸) 鐵路長度(千米) 制度 俄國 71 26 1606 農奴制和封建專制 英國 323 385 14603 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 法國 150? 108 9160 資產階級共和制 德國 175 40.2 10065 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 19世紀中期俄國與西方經濟比較 請結合上表思考: 19世紀中葉俄國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如何? 農奴制嚴重障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俄國工業發展遠遠落后于英法等國 彼得一世改革 17世紀末,西歐各國發展迅速,幾乎控制了全球貿易的荷蘭已經輝煌了近百年;通過海外貿易和掠奪積累了大量財富并占有廣闊市場的英國,正在孕育工業革命. 當時俄國只有21個手工工廠,主要使用農奴勞動。中央部門職責不清,效率低下,貪贓枉法盛行。地方“督軍”權力廣泛,往往成為獨霸一方的小沙皇。當時的俄國只有陸軍沒有海軍。文化教育十分落后,即使在首都莫斯科,一百個人中間識字的也不超過三個。 俄國基本上還是一個閉塞落后的內陸國家。強鄰瑞典和土耳其分別在北方和南方控制著俄國通向西歐的通道。1689年,彼得一世正式執掌大權后,急于控制波羅的海和黑海,打開“通向歐洲的窗戶”。他微服出訪西歐,擴大了視野,進一步了解了國際形勢。 1.背景: ①16世紀中期,俄國盛行農奴制,社會經濟發展遠遠落后于西歐國家。那時的俄國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②17世紀,俄國開始出現手工工場,但是工場里主要使用農奴勞動,工商業發展緩慢。 1649年,沙皇阿列克謝頒布《法律大全》,取消了農民的一切出走權,賦予農奴主對逃亡農奴有永久的追捕權。 農奴的房屋 睡覺的農奴的孩子 以上材料說明農奴哪些情況? 農奴沒有人身自由,完全束縛在土地上。 所受的剝削和壓迫十分嚴重。 下列圖表說明了什么? 時間 俄國農民暴動次數 1800——1810 年均20次 1811——1820 年均25次 1821——1830 年均30次 1831——1840 年均36次 1840——1851 年均43.5次 俄國農奴制激化了社會矛盾,農民暴動不斷. 彼得一世改革 1.背景: ①16世紀中期,俄國盛行農奴制,社會經濟發展遠遠落后于西歐國家。那時的俄國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②17世紀,俄國開始出現手工工場,但是工場里主要使用農奴勞動,工商業發展緩慢. ③1689年,羨慕西歐先進科技文化的沙皇彼得一世掌握實權. 彼得一世 彼得一世到西歐匿名留學的的目的是什么?也反映了當時俄國怎樣的狀況? 學習西歐的科學技術,改變俄國現狀;俄國遠遠落后于西歐。 彼得一世改革 1861年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 彼得大帝,被稱為“俄國之父”,他親手將俄國推入了現代世界。他深知“拖延就是死亡”,所以挑戰數百年的無知與孤立,推動巨大的變革,將數百萬人脫離黑暗時代,使俄國 逐步成為橫跨歐亞兩洲的大帝國。同時,彼得大帝的改革與擴張 充滿了血腥和殺戮,他將很多人推上了斷頭臺,甚至親手執行他們的死刑。他嚴刑拷打逆亂的兒子,并且毫不留情地宣判了他的死刑。 彼得一世 1697—1698年,彼得一世微服出訪,隨俄國“大使團”訪問了西歐的荷蘭、英國等國家。在荷蘭,彼得一世化名米哈伊洛夫在造船場認真學習造船技術。圖為圣彼得堡的彼得一世學習造船雕像。 牛津大學(17世紀) 在英國,彼得一世參觀了科學院、牛津大學,拜訪了牛頓,旁聽了英國議員的辯論。 閱讀卡 彼得一世改革 彼得一世打破過去的貴族世襲制度,根據每個官員的知識水平、才能高低、貢獻大小,選拔和任用官吏。當時規定,對10—15歲的貴族子弟,實行強迫教育,未受教育的以后不準結婚。彼得要求俄國人學習西歐的生活方式,強迫俄國人脫下長袍,換上西歐的短裝。他還強迫俄國男人剪掉長胡子。 十二月黨人廣場(俄國圣彼得堡) 彼得大帝 亞歷山大一世·巴甫洛維奇 1777~1825 1801~1825在位 “與其等農民自下而上起來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來解放農民。” ——亞歷山大二世(1856年) “繼續拖延只會引起更大的災禍,對整個國家,特別 是對地主會造成有害的、災難性的后果。” ——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在國務會議上 沙皇的抉擇 彼得一世改革 目的: 內容: 影響: 性質: 改變落后面貌,鞏固沙皇的封建專制統治 加強中央集權: 擴大軍事力量: 發展經濟: 推廣學校教育: 積極:推動社會進步,增強了俄國的經濟、軍事實力,俄國開始躋身于歐洲強國之列。 消極:保留了農奴制,走上了擴張道路。 封建農奴制改革 彼得一世 俄國之父 A、實行征兵制; B、重視發展海軍,建立龐大的軍隊 A、在中央設立最高機關:參政院 B、地方設立總督 聽命于沙皇 A、鼓勵私人開辦企業 B、實行重商主義:保護關稅,進行稅制改革 A、派遣留學生,聘請外國人傳授先進的科技 B、發展各種公共事業 C、推行西方的文明方式 彼得一世改革時期發放的“胡須稅”牌,留胡須者必須交納高額稅金。稅牌上文字為“稅金已付”。 彼得一世改革中的剪須運動 1.性質: 2.影響: 農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帶有資本主義色彩的封建性改革。 局 限 性 ①改革僅限于學習西方的技術文明和生活方式,并沒有學習西方制度; ②手段的過于野蠻和粗暴(鎮壓近衛軍;處死太子); ③農民沒有從中得到任何利益;(加重了農民的負擔:征兵和征調勞工) ④從長遠看,改革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使得改革后的俄國仍然是一個落后的封建農奴制國家。 積 極 ①取得巨大成效,俄國躋身于歐洲強國的行列,改變了歐洲原有的政治格局; ②宣告了強大的俄羅斯帝國的正式誕生; ③客觀上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俄羅斯帝國的崛起——影響 問題探究:彼得一世的改革有何利弊? 注意:彼得一世的改革鞏固的是貴族地主和商人的統治,只是對外擴張創造了條件,并不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而是沙皇專制王朝推行的封建性改革。 實質:強化了農奴制 試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以下材料的理解。 1.馬克思說:“彼得一世用野蠻制服了俄國的野蠻。” 2.斯大林說:“這是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種獨特的嘗試。” 3.普希金說:“俄國在斧頭的敲擊聲和大炮的隆隆聲中作為一艘新下水的軍艦進入了歐洲強國的行列?!? 第一個“野蠻”——指彼得一世改革的強硬手段和堅決態度以及對反對者的殘酷無情。第二個“野蠻”——指改革前俄國在經濟、政治、軍事、科技、文化方面的相對落后。 “獨特”——指既學習西歐的先進技術、教育體制,又保留并強化落后的農奴制。以專制甚至粗暴殘忍的手段去推動俄國的進步。 斧頭、大炮、軍艦——俄國的強大伴隨著不斷擴大的對外擴張和征服。 克里米亞對俄國來說有怎樣戰略意義? 出海口 思考: A、俄國發動克里米亞戰爭的目的有哪些? B、為什么俄國最終戰???根本原因是什么? 通過對外戰爭轉移人民視線; 控制土耳其; 爭奪中近東霸權 政府的腐??;裝備的落后 克里米亞戰爭失敗——激化了社會矛盾 探究:克里米亞戰爭失敗對俄國產生的影響? 材料一:1856年 簽定《巴黎和約》規定:不準俄國在黑海保有艦隊,俄國撤除黑海沿岸 的軍事要塞。 材料二: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給俄國丟了丑,同時也在俄國面前給自己丟了丑。 A、大大降低了俄國的國際地位; B、暴露了俄國的腐朽落后; C、進一步激化了俄國的社會矛盾; D、使統治者認識到改革是俄國的唯一出路 1.經濟上,農奴制嚴重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發展. 2. 政治上,農奴制引發尖銳的階級矛盾. 3.思想上:出現反對農奴制和專制統治的新思潮 4.軍事上:克里木戰爭的的失敗 1861年改革的原因 顯然:你們已經意識到了,現存的農奴制不可能一成不變。自上而下地廢除農奴制總比坐等它被自下而上地廢除要好的多。 ——亞歷山大二世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式各是什么方式? 改革 革命(農民起義) 關于亞歷山大二世改革的法令 1861年2月19日法令共17個文件,其中比較重要的是:《1861年2月19日宣言》《關于脫離農奴依附關系的農民的一般法令》《關于脫離農奴依附關系的農民贖買其宅園地及政府協助這些農民把耕地購為私有的法令》《關于省和縣處理農民事務的機構的法令》《關于安頓脫離農奴依附關系的家奴的法令》。此外,還有一些關于解決不同地區土地關系的《地方法令》,關于各種農奴工人的《補充法令》等。 《關于脫離農奴依附關系的農民的一般法令》是一系列法令中根本的法令。它涉及到農民生活的兩個重要方面: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 在人身權利方面,《一般法令》規定:脫離了農奴依附身份的農民享有其他自由的農村居民同等的權利,諸如自由買賣,依法開辦和經營工廠以及各種工業、商業和手工業作坊,加入行會、同業公會,有權起訴、出庭作證、參加選舉、受教育和服兵役等等。農民結婚和處理自己的家庭事務不必取得地主的同意。根據這些規定,農民獲得了“人”的權利。他們不再像牲畜那樣可以任人買賣、典押或贈予了。 在財產權利方面,《一般法令》規定:“每個農民可以遵照自由農村居民有關法規,獲得不動產和動產為私產,可以轉賣、抵押和把它們作一般處理。”不動產有兩種:一種是宅園地,農民可以贖買;另一種是耕地及其他土地(牧場、森林等),地主在保留對這些土地所有權的情況下,作為份地分給農民使用。份地數額不等,非黑土地帶,最高數額為3~7俄畝,最低為1~2.33俄畝;黑土地帶,最高者為2.75~6俄畝,最低為2,200平方沙繩至2俄畝;草原地帶根據各省農作物性質來定。農民可將份地贖買為私產,但須向地主繳納大大超過土地價格的贖金。同時法令還規定,如果現有份地超過最高數額時,地主有權割去超過部分。據統計,在非黑土地帶,割地占改革前農民使用土地的9.9%,而黑土地帶21省則26.2%。 不僅如此,農民贖買份地之前,還必須承擔一定的義務,交納貨幣代役租和工役租。這樣的農民稱臨時義務農。農民在征得地主同意,將份地贖為私產時,才終止臨時義務,成為自主農。 ——摘自徐云霞《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 農奴有人身自由 地主不得買賣農奴 不得干涉他們的婚姻和家庭生活 農奴有占有動產和不動產 從事工商業活動等權利 農奴解放時 可從地主那里贖買一塊份地 農奴制改革的內容 措施 內容 進步 局限 政治 經濟 農奴在法律上成為自由人。 農奴獲得人身自由——自由勞動力 僅是法律上的自由,仍受限制。 農民可以得到一塊份地,但必須高價贖買, 為資義發展提供了必要資本和市場 需高價贖買,數量少 、貧瘠是對農民的殘酷掠奪。 閱讀P72資料 19世紀60~70年代俄國機器制造業統計表 時間 企業數 工人數(人) 產值(千盧布) 1860年 99 11600 7954 1879年 187 42000 51937 這些數據材料給我們提供了哪些歷史信息?說明了什么問題? 對1861年改革的評價 1、性質: 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運動; 也是地主階級對農民一次公開、野蠻的掠奪。 2、進步性: 封建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過渡的轉折點 廢除了農奴制,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推動了俄國的現代化,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 學習探究 美國黑奴與俄國農奴的共同點和不同點 ←美國黑奴在種植園勞動 ↓俄國農奴在田間勞動 相同點: 不同點: 意 義: 兩種制度都是極端殘暴、野蠻的制度,都嚴重阻礙了兩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俄國農奴制帶有封建社會的性質,是與封建生產方式相聯系的;美國的黑奴制則與資本主義生產相連,是寄生在資本主義制度上的一顆毒瘤。 俄國1861年改革,廢除了農奴制,緩解了國內的社會矛盾,使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美國內戰廢除了黑奴制,維護了國家統一,極大地加快了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彼得一世改革 1861年改革 時間 領導者 內容 性質 影響 課堂小結 彼得一世 加強中央集權、擴大軍事力量、發展經濟和推廣學校教育。 1689年 自上而下的帶有資本主義色彩的封建性改革。 推動社會進步,增強了俄國的經濟、軍事實力,俄國開始躋身于歐洲強國之列。 1861年 亞歷山大二世 “解放”農奴; 贖買份地。 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廢除了封建農奴制,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保留大量封建殘余。 讀史明智 在社會歷史發展中,會有一些落后的規章制度束縛我們前進的步伐,只有改革,不斷的改革,才能擺脫束縛,獲得成功。 改革要順應歷史的潮流。 改革要有堅強的決心和勇氣。 改革要有切實可行的措施……. 并談談你對改革的認識。 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 1.在工業文明的沖擊下,面對嚴重的國內危機,19世紀中期,俄國沙皇采取了重大舉措,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和資金,也有利于俄國工業革命的開展。這一重大舉措是( ) A.實行農奴制改革 B.發動十月革命C.實施新經濟政策 D.推行農業集體化2.19世紀60年代,俄國在崛起的道路上進行了一場具有轉折意義的改革。其主要措施是( ) 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A.提倡“文明開化” B.廢除黑人奴隸制 C.“廢藩置縣” D.廢除農奴制3.美國解放黑人奴隸和俄國廢除農奴制的相同意義是( )①維護了專制統治 ②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③消滅了各族歧視 ④推動了文明進程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課堂練習 1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與其等農民自下而上起來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農民。 ——亞歷山大二世材料二 農民這樣地獲得一定數量的土地為私產后,因為贖買了土地,他們就擺脫了對地主的義務,而成為擁有私產的完全自由的農民……地主領地上現存的秩序應維持到應有的準備工作完成,新辦法開始實行時為止。材料三 農民抱怨……負擔的義務過重,特別是在原來利用的附屬地面積超過了現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們不肯繳代役金;他們拒絕服役或希望保留原來三天的勞役的辦法。 ——1863年沙皇政府報告書 (1)結合材料一,分析亞歷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 為了挽救統治危機,維護貴族地主的利益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2)據材料二,改革后俄國農奴的地位有了怎樣的變化? 農奴在法律上成為“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許買賣農奴和干涉他們的生活,農奴又通過贖買獲得一些土地(3)材料三說明了什么? 改革加重了農民的負擔,農民十分不滿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4)根據上述材料分析這場改革的意義。 農奴制的廢除有利于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它使俄國從此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推動了俄國的現代化進程,是俄國歷史上的一重大轉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