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章 第2節 人體內能量的利用 【課題】人體內能量的利用 【學習目標】 了解能量的攝取和釋放; 掌握影響能量消耗的因素; 【重難點】 消化吸收的過程; 【自主學習1】 參考課本30-34頁內容,完成以下問題: 食物所含能量的多少可以用 表示。食物的熱價指1克食物 (或在體外燃燒)時釋放的熱量。 “三大營養物質”中, 的熱價最高。(糖類的熱價為17.15千焦/克,蛋白質的熱價為17.15千焦/克,脂肪的熱價為38.91千焦/克,) 人體需要的能量來源于食物中的 。 人體內能量的釋放過程:氧化分解有機物,消耗 ,產生 ,釋放 。所消耗的氧氣由 系統不斷地補充,產生的二氧化碳也通過 系統排出體外。 呼吸作用的意義:釋放的能量用于進行各項生理活動和維持 。 每個人維持生命活動所需要消耗的能量,因年齡、 、體質的不同而不同;發育期消耗的能量也比較多; 的不同同樣會影響能量的消耗。 【對應練習1】 1.探究某種食物中含有能量的多少,可以用食物燃燒放出的能量使水溫升高的方法來測定。已知1毫升水每升高1℃需要吸收4.2焦(能量單位)的熱能,某生物興趣小組對不同食物中的能量進行測定,實驗結果如下:從小組的實驗結果可以看出含能量最少的是( ) 食物名稱 花生仁 大米 核桃仁 黃豆 質量(克) 20 20 20 20 水(毫升) 50 50 50 50 溫度上升(℃) 2.2 1.3 3 1.4 A.?花生仁?????????????????????????B.?大米?????????????????????????C.?核桃仁?????????????????????????D.?黃豆 2.呼吸作用的實質是( ) ?①吸收氧氣?? ②放出二氧化碳?? ③有機物分解?? ④釋放能量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課后練習】 1.不同食物含有能量的多少可以用( )表示。 A.熱價 B.重量 C.溫度 D.濕度 2. 下列有關能量及呼吸作用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 測定食物中的能量可用燃燒的方法 B.不同食物中所儲存的能量含量是相同的 C. 呼吸作用的意義是為生命活動提供動力 D.呼吸作用的實質是分解有機物, 釋放二氧化碳 3.?我們的身體是由上萬億個細胞構成的,每個細胞就像一個小小的“工廠”,每時每刻都釋放著能量,能量釋放器是( ) A.綠葉體 B.線粒體 C.細胞核 D.細胞質 4.下列等量的食物中,能為我們的學習和鍛煉提供能量最多的是( ) A.饅頭 B.花生 C.牛肉 D.蘋果 5.將小白鼠和青蛙從25℃的環境轉移到5℃的環境中,它們的耗氧量的變化是( ) A.都增加 B.都減少 C. 前者增加,后者減少 D. 前者減少,后者增加 6.人在寒冷環境中出現不由自主的“寒顫”現象是由于( ) A.怕冷的緣故 B. “寒顫”使產熱量和散熱量保持平衡 C.皮膚受寒冷刺激,溫度降低 D.使產熱量增加,防止體溫下降 7.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人在睡覺和靜臥時不需要消耗能量 B.一切生理活動都需要消耗能量 C.活動強度不同,消耗的能量不同 D.同一種活動不同的人需要消耗的能量不同 8.下列關于人體與外界氣體交換的敘述,正確的是( ) A.人體吸氣結束的瞬間,肺內氣壓等于外界大氣壓 B.呼吸運動只需肋間肌提供動力 C.人體呼出氣體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二氧化碳 D.人工呼吸依據的原理是氣體擴散作用 9.圖是某人在一次平靜呼吸中肺內氣壓與外界氣壓差曲線,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在曲線AB段的變化中,肋間肌和膈肌處于收縮狀態 B.B點是本次呼吸中吸氣結束的瞬間,此時肺內氣壓等于外界氣壓 C.在曲線BC段的變化中,胸廓的前后徑和左右徑由小變大 D.C點是本次呼吸中呼氣結束的瞬間,此時肺內氣壓與外界大氣壓差為0 10.如圖甲是某人在一次平靜呼吸中肺內氣壓的變化曲線,圖乙是人體內的氣體交換示意圖,請據圖回答問題: (1)圖甲中表示吸氣過程的是曲線_____段,吸氣時肋間肌和膈肌都處于_______狀態,胸廓的前后徑和左右徑由____變_____。 (2)圖乙中____(填序號)過程表示肺泡內的氣體交換,肺泡內的氣體交換是通過 _____________完成的。 (3)組織細胞產生的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由 _____________運送,最后由_______系統排出體外。 【參考答案】 一、自主學習1 熱價 氧化分解 脂肪 有機物 氧氣 二氧化碳 能量 呼吸 呼吸 體溫 性別 活動強度 二、對應練習1 BB 三、課后練習 1-5AABBC 6-9DAAC 10.【答案】(1)AB 收縮 小 大 (2)2 氣體擴散作用 (3)血漿和紅細胞 呼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