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 : 是促使工場手工業發展到大機器生產的一場革命,開始于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后來逐漸向歐美各國擴展。 為什么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 材料一:著名學者錢乘旦先生認為:“光榮革命后英國建立了一個合適的政治制度,這個制度保證社會有寬松、和平的環境,讓人們最大限度地發揮創造能力。” 材料二:英國通過殖民擴張和掠奪擁有更多的、可作工業革命的資金用的流動資本和原料…… ——《全球通史》 英國較早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掃除了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障礙。(制度保障) 英國較早通過海外殖民掠奪,積累了進一步發展生產的資本。(資本條件) 材料三:到18世紀60年代,英國擁有世界上最廣闊的殖民地,形成巨大海外市場……以手工工場為支撐的生產能力變得捉襟見肘,市場上如黑洞般的迫切需求,推動英國生產革新…… ——《大國崛起》 18世紀英國殖民地分布 新航路開辟后,英國世界市場的拓展,擴大了商品生產的需求。(市場條件) 材料四:15世紀后,英國毛紡織業迅猛發展,市場上的羊毛價格開始猛漲,使養羊變得有利可圖,但需要大片的土地。于是英國新興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通過暴力把農民從土地上趕走,把強占的土地圈占起來,變成私有的大牧場、大農場。這就是英國歷史上的“圈地運動”。 圈地運動使大量的農民成為自由廉價的勞動力。(勞動力條件) 1733年,凱伊發明飛梭,提高了織布速度。 工業革命最先發生在棉紡織業。 珍妮紡紗機與舊式紡紗機相比有什么不同? 舊式紡紗機 珍妮紡紗機 紡紗數量增加,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 揭開了工業革命序幕 水力紡紗機 動力來源:人力 水力 時間 發明 特點 動力 1733年 飛梭 提高織布速度 人力 1764年 珍妮紡紗機 提高紡紗速度(但細而易斷) 1769年 水力紡紗機 提高紡紗速度(粗而結實) 水力 1779年 騾機 提高紡紗速度(細而結實) 1785年 水力織布機 織布效率提高40倍 珍妮機的發明引發了棉紡織生產領域一系列發明 使用水力作為動力,仍有什么局限性? 與此前的機器相比,以蒸汽機作為新的動力有何優勢? 蒸汽機效率高,不受季節和地理位置的限制。 18世紀60-80年代,瓦特吸收前人的成果,不斷研究,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臺具有真正實用價值的蒸汽機。 1785年瓦特改進的蒸汽機首先在紡織部門投入使用,后逐步在其他領域推廣開來……到19世紀30年代,蒸汽機成為主要動力來源。 蒸汽機的普遍使用成為工業革命的標志 “蒸汽時代” 蒸汽機鼓風煉鐵爐 富爾頓 史蒂芬森 1814年,史蒂芬森發明第一臺蒸汽機車;1825年,他親自試車成功。 1807年,富爾頓制成世界上第一艘蒸汽機輪船“克萊蒙特號”。 交通運輸業進入以蒸汽為動力的時代。 1709年,亞伯拉罕·達比發明了用焦炭冶鐵的方法。 1779年,塞文河上建起的一座完全用鑄鐵構建的橋梁,成為工業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當革命風暴橫掃整個法國的時候,英國正在進行一場比較平靜的但是威力并不因此減弱的革命。 ——恩格斯 1789年開始,法國大革命 18世紀60年代,英國率先開始了工業革命。 機器時代的享受 1.提高了人們物質生活水平。 材料一:1831年出版的《機器的成績》中對工業革命前后的情況進行了這樣的對比:“兩個世紀以前,一千個人當中沒有一人穿襪子;一個世紀以前,五百個人當中沒有一人穿襪子;現在一千個人當中沒有一人不穿襪子” 工業革命的影響: 2.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 材料二: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的總和還要多…… ——《共產黨宣言》 項目 工業革命前 工業革命后 增長量 棉花 1100萬磅 45900萬磅 40多倍 煤 600萬噸 5700萬噸 8倍多 生鐵 1700多噸 2250000噸 1300多倍 材料三:工業革命前后英國生產力的變化 3.推動了城市化進程。 材料四:英國不同時期城市和人口比重統計表 4.使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 材料五:1854 - 1856年間英國制成品占領1/2的世界市場,工業品占領1/3的世界市場,其中,棉布占世界的1/2以上。 1851年,英國舉辦第一屆世博會,主題是“萬國工業品大博覽會”。 材料六: 歐美資產階級憑借工業革命帶來的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在亞非拉美等地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搶占商品市場,掠奪原料產地,至19世紀中后期,一個以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世界市場初步形成了。 ——《大國崛起》 5.世界形成了西方先進、東方落后的局面。 材料七:自工業革命開始以來,人們一直在以礦物燃料的形式(煤、石油、天然火)把各種形態的碳從地下開采出來,經過燃燒使之轉化為熱量、H2O (水蒸氣)、CO?、少量的SO2、CH4和其他氣體,并釋放出來。--使全球空氣中CO?的體積比節節上升,從前工業化時代的280PPM上升到目前的360PPM。 ——J?格里賓《歷史焦點》 6.造成了環境污染問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