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濱州市沾化區第一實驗學校教學案年級:八年級時間:主備人:王思穎使用人:袁珍課題預防犯罪課型新授課序號教材分析本框所依據的課程標準相應部分是“成長中的我”中的“心中有法”。具體對應內容標準是“了解違法與犯罪的區別,知道不良心理和行為可能發展為違法犯罪,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增強自我防范意識?!?br/>學情分析部分學生對法律存在認識和態度上的偏差,比如誤認為未成年人違法行為不受法律制裁,片面認為違法犯罪的成本不高等。教學目標知識目標:能夠準確判斷犯罪行為,表述其基本特征、刑罰種類; 能力目標:通過對案例的理性分析、辨別,對違法犯罪行為的危害有更全面的認識; 價值觀目標:感受法律尊嚴,增強法治觀念,防微杜漸。教學重難點重點:刑事違法行為及其特征難點:違法犯罪的成本分析課前準備預習課本教學課時1課時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導入新課(展示教材P52“運用你的經驗”)思考:我國刑法對四百多種犯罪行為分別規定了刑罰。查閱刑法,分析圖片中行為的性質和應該承擔的法律責任。教師講述:1.砸破汽車玻璃偷盜車內物品屬于盜竊罪。2.在食品生產過程中添加非法食品添加劑,屬于犯罪行為。3.為了逼對方還債而綁架他人屬于犯罪行為。教師總結、過渡:這三則事例說明當事人的行為構成了犯罪。二、新課講授目標導學一:了解罪與罰(一)刑法與犯罪的含義活動一:自主學習——了解刑法與犯罪閱讀教材P52—53內容,回答:(展示問題)1.什么是刑法?2.什么是犯罪?學生自主學習,回答問題。教師講解:1.刑法規定了什么行為是犯罪,以及對犯罪應當判處什么樣的刑罰。2.根據刑法規定,犯罪是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觸犯了刑法、應當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二)犯罪特征活動二:認清犯罪特征(展示下列材料)毆打他人,未對他人造成重傷→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屬于一般違法行為;毆打他人而導致他人重傷甚至死亡→觸犯了刑法→屬于犯罪行為思考:試對比分析上述行為。教師總結:一般違法行為和犯罪行為的不同之處在于:(1)對社會的危害程度不同:一般違法行為對社會危害程度較輕,犯罪對社會危害嚴重。(2)違反的法律不同:一般違法行為觸犯的是刑法以外的法律,犯罪行為觸犯的是刑法。(3)承擔的法律責任不同:一般違法行為要承擔行政制裁或者民事責任,犯罪要接受刑罰處罰。由此可以看出,社會危害性、刑事違法性和應受刑罰處罰性是犯罪的三個基本特征。(三)刑罰含義及種類活動三:了解刑罰1.思考:周永康的行為是一種什么行為?2.周永康受到的處罰是什么處罰?3.法院的判決中,哪些是主刑?哪些是附加刑?教師講述:周永康的行為是犯罪行為,他受了刑罰處罰,其中無期徒刑是主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是附加刑。了解刑罰的具體內容。目標導學二:加強自我防范(四)預防犯罪、遠離犯罪活動四:預防犯罪思考與討論:說說陳某的經歷給你的啟示。陳某的經歷告訴我們:(1)我們作為社會成員,要珍惜美好生活,認清犯罪危害,遠離犯罪。(2)從小事做起,預防違法犯罪。活動五:杜絕不良行為教師講述:教師總結:預防犯罪,需要我們杜絕不良行為。我們要明辨是非,依法自律,做一個自覺守法的人。活動六:防患于未然思考:讀了父親給兒子的信,你從中明白了什么?教師總結:我們要從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習氣,自覺遵紀守法,防患于未然。判斷犯罪類別對比一般違法行為和犯罪行為的區別分析總結犯罪的特征根據事例區分刑罰種類布置作業完成跟蹤訓練板書設計犯罪特征刑罰教學反思本節課主要學習認清犯罪特征,加強自我防范,預防違法犯罪。通過比較法、案例分析法、填表分析法等把握知識內涵,培養學生樹立法律意識,防患于未然,多種教學手段的應用,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