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鍵入文字] 2021屆高考政治統編版必修四《哲學與文化》答題模板 哲學 一、“哲學的基本問題”的相關知識 (1)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①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思維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問題; ②二是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 (2)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首先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遇到的和無法回避的基本問題;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貫穿哲學發展的始終,是一切哲學不能回避、必須回答的問題。 二、運用唯物論的知識分析問題 1.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 設問模式:請結合材料,運用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或意識能動作用原理分析……原因(意義)或措施 答題模式:物質決定作用+意識能動作用(總體+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措施+意義 答題要素 (1)物質決定意識,要求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2)意識能動作用原理:①意識具有能動作用,正確的意識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要樹立正確意識,克服錯誤意識,發揮正確意識(或科學理論)的促進作用。 ②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自覺選擇性和能動創造性,能正確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③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 2、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 設問模式:請結合材料,運用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分析……原因(意義)或措施 答題模式:客觀規律+主觀能動性+結合+措施+意義 答題要素 (1)規律是客觀的、普遍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要求我們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 (2)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從實際出發,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在運動變化中利用規律。 (3)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 三、運用唯物辯證法的知識分析問題 1.聯系觀 設問模式:請結合材料,運用唯物辯證法聯系觀的知識(或聯系客觀性原理或整體與部分關系原理)分析......的原因(意義)或措施 答題模式:聯系的普遍性+客觀性+多樣性+整體和部分的關系+措施+意義 答題要素 ①聯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們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材料 ②聯系具有客觀性,要求我們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建立新的聯系。+材料 ③聯系具有多樣性,要求我們要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材料 ④整體和部分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離開了部分,整體就不復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要求我們樹立全局觀念,重視局部的作用。+材料 ⑤系統具有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要求我們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用綜合的思維方式認識事物。+材料 發展觀 設問模式:請結合材料,運用唯物辯證法發展觀的知識(或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原理)分析......的原因(意義)或措施 答題模式:發展的普遍性和實質+發展的狀態+發展的趨勢+其他觀點+措施+意義 答題要素 ①發展具有普遍性,要求我們用發展的觀點去看問題。+材料 ②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材料 ③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事物發展的狀態)。要求我們重視量的積累;不失時機,促成質的飛躍;堅持適度原則。+材料 ④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發展的趨勢)。要求我們要對未來充滿信心,熱情支持和悉心保護新事物,促使其成長、壯大,還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勇敢地面對挫折與考驗。+材料 3.唯物辯證法的矛盾觀 1.對立統一規律的體現 【答題要素】 斗爭性的表現+同一性的表現(相互依賴、相互轉化)+同一性與斗爭性的關系 【答題模板】 ①原理內容(對立統一: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②具體關系(具體表述二者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相互影響)。 ③如何做(兩者并重,既要……又要……)。 2.運用矛盾分析法解決問題 【答題要素】 一分為二+承認矛盾的普遍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堅持共性與個性結合+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統一 【答題模板】 ①在對立中把握統一,在統一中把握對立,堅持一分為二地看問題。 ②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④在認識事物時要遵從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認識順序,在處理問題時要堅持“一般號召與個別指導相結合”“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的工作方法。 ⑤既要善于抓住重點,又要學會統籌兼顧。 ⑥既要把握主流、識大體、顧大局,又不能忽視支流。 ⑦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反對均衡論和一點論。 哲學第二單元答題模板 一、運用認識論的知識分析問題 運用認識論的知識分析問題 設問模式:如何運用認識論的知識分析問題的原因(意義)或措施 答題模式實踐決定認識+認識的反作用+真理的特點+認識過程 答題要素 (1)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對人們的實踐起促進作用,錯誤的認識對實踐起阻礙作用。 (3)真理是客觀的、具體的、有條件的。 (4)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要求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二、運用馬克思主義真理觀分析問題 1.馬克思主義的真理觀 設問模式結合材料說明馬克思主義的真理觀 答題模式:真理的特點+真理的檢驗標準+真理的發展+真理的作用+材料 答題要素 (1)真理的基本屬性是客觀性,真理與謬誤不容混淆。 (2)一切真知都源于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在實踐中真理才能得到發展。 (3)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真理與謬誤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真理與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4)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追求真理永無止境。 2.馬克思主義認識論 設問模式:上述材料是怎樣體現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相關道理的 答題模式:可知論+實踐論+認識的基礎+認識的發展 答題要素 (1)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之物,只有尚未被認識之物。 (2)實踐特點: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社會歷史性。 (3)實踐決定認識:來源+動力+唯一標準+目的 (4)認識過程: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三、運用唯物史觀(或歷史唯物主義)知識分析問題 1.運用唯物史觀的知識分析材料 設問模式:如何運用唯物史觀的知識分析問題的原因(意義)或措施 答題模式: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價值觀+人民群眾+其他觀點 答題要素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是辯證統一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可以反作用于社會存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2)價值觀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和導向作用。這要求我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3)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這要求我們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另外應注意的觀點: ①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②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追求。另外應與時俱進,使價值判斷、價值選擇跟上時代的步伐。 2.根據材料領會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設問模式:運用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對材料進行分析 答題模式辯證關系(從一般到個別決定作用+反作用+相對獨立性)+分析材料 答題要素 決定作用(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分析材料。 (2)反作用(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不同性質的社會意識具有不同的反作用)+分析材料。 (3)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先于或滯后于社會存在的發展)。 3.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 設問模式:結合材料,運用“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的知識說明…的依據 答題模式: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社會歷史發展的趨勢+材料分析 答題要素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材料分析。 (2)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材料分析。 (3)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其根本目的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礎的發展。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材料分析。 (4)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材料分析。 4.社會歷史的主體 設問模式:結合材料,分析…是怎樣堅持社會歷史主體觀的 答題模式: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的基本觀點+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材料分析 答題要素 (1)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主體的原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歷史的主體。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材料分析。 (2)方法論: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材料分析。 5.“關注民生”的理論依據 設問模式:結合材料說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答題模式:人民群眾的歷史地位+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兩個標準 答題要素 (1)歷史地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歷史的主體,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結合材料。 (2)導向作用(先進的價值觀具有促進作用)+結合材料。 (3)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兩個標準(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結合材料。 四、運用人生價值的知識分析問題 設問模式:如何運用人生價值的知識分析問題的原因(意義)或措施 答題模式:人的價值+價值觀+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實現人生價值的途徑 答題要素 (1)人的價值就在于創造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我們應該積極為社會作貢獻。 (2)價值觀對人的行為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和導向作用,我們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3)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應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立場上、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4)實現人生價值的途徑。 ①弘揚勞動精神,積極投身于為人民服務的實踐。 ②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創造和實現價值。正確處理好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在奉獻社會中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 ③在砥礪自我中創造和實現價值。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增長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個人素質;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確價值觀的指引;需要錘煉品德修為,不斷打牢道德根基。 文化 一、運用文化功能的知識命題 設問模式:運用文化功能的知識,說明發展……文化的意義答題模式: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文化的核心+文化的功能(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民族國家 答題要素 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經濟是基礎,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經濟、政治,先進健康的文化為經濟、政治的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文化的核心: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響著人們的文化實踐與文化生活。 引領風尚:文化引導人們認識真善美,為人們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養。 (4)教育人民:文化教化育人,幫助人們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5)服務社會:文化服務社會,滿足人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為人們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 (6)推動發展:文化推動發展,是國家繁榮振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對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7)民族國家: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軟實力,增強綜合國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二、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知識命題 1.傳承和保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設問模式:請結合材料分析,傳承和保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答題模式:文化價值(繼承創新、國家、人民、文化遺產、對外)+教育功能+經濟價值+政治價值+其他角度 答題要素 文化價值。 ①繼承創新: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筑牢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挖掘…文化的深刻內涵,注入時代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②國家: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助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民族文化認同和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③人民:采取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使人民感受傳統文化獨特魅力,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增強文化獲得感。 ④文化遺產: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⑤對外:促進文化交流、借鑒、融合,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提高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教育功能:引導人們認識真善美,為人們提供精神指引,幫助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滿足人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經濟價值: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發展旅游業、文化產業、商業貿易等,變文化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政治價值:為黨治國理政提供智慧和經驗,提高公民的政治素養;為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傳承和保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措施 設問模式:請結合材料分析,如何傳承和保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答題模式:繼承(保護、選擇)+創新+中華民族精神+傳播(途徑手段、借鑒、走出去)+人民+科技+方向 答題要素 繼承:文化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要批判繼承,繼承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好…文化的物質載體;選擇……的優秀傳統文化;挖掘深刻文化內涵和道德價值(時代價值) 創新:立足實踐,注入時代精神,在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上進行創新,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中華民族精神: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弘揚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 傳播: ①途徑手段:通過商業貿易、教育和人員往來等促進秀傳統文化交流傳播。通過大眾傳媒等弘揚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②借鑒: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平等交流,相互借鑒,既要學習借鑒世界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又要做到以我為主,為我所用,保持民族特色。 ③走出去: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推進中華優秀傳統化的傳播,推動其走向世界,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5)人民:發揮人民的主體作用,調動人民廣泛參與,發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優秀文化。 (6)科技: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如信息技術),創新傳播手段和形式,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創新、傳播。 (7)方向: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樹立社會主義心價值觀,堅定文化自信,反對文化虛無主義。 三、運用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知識命題 1.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及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原因 設問模式:結合材料說明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并談談為什么要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 答題模式:基本內涵+特點+現狀+必要性+重要性 答題要素 基本內涵: ①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②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貫穿民族精神的各個方面。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相輔相成,體現著愛國主義這個主題。無論什么時候,愛國主義都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 原因: ①中華民族精神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②中華民族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征,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 ③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 ④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對人) ⑤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對綜合國力) ⑥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對政治) 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舉措設問模式:結合材料分析他們是如何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答題模式:主心骨+傳統文化、外來文化+時代精神+實踐 答題要素 一個“主心骨”、一個價值觀、三個必須、一個實踐 ①最主要的是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心骨”作用。 ②必須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③必須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必須正 確對待外來思想文化;必須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 ④投身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 四、運用中外文化交流的知識命題 1中外文化交流的原因 設問模式:結合材料說明為什么要進行中外文化交流(或意義) 答題模式:文化交流+多樣性+走出去+文化創新 答題要素 (1)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推動了不同國家和民族在經濟、政治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有利于加強不同國家和民族人民之間的友誼和互相了解。 (2)多樣性: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才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機與活力。 (3)走出去:文化在交流中傳播。文化交流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提高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4)文化創新:實現文化創新,需要博采眾長。文化交流推動中華文化創新,推動雙方文化的交流、借鑒與融合,促進世界文化共同繁榮。 2.加強中外文化交流的措施 設問模式:結合材料說明如何加強中外文化交流 答題模式:態度+原則+借鑒+途徑+手段+走出去+方向 答題要素 (1)態度: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 (2)原則: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共同繁榮。 (3)借鑒: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加強文化的交流、借鑒與融合,學習世界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同時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保持文化民族特色。 (4)途徑: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通過商業貿易、教育、文化產業合作等途徑加強文化交流。 (5)手段:立足實踐,依靠現代科技和大眾傳媒,弘揚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6)走出去: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7)方向: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定文化自信,立足中國國情,堅持中華文化立場。 [鍵入文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