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0-2021學年部編版歷史九年級下冊復習提綱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0-2021學年部編版歷史九年級下冊復習提綱

資源簡介

2021年部編九年級下冊歷史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與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
第1課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爭
一、拉丁美洲獨立革命(19世紀初)
1.背景:①拉丁美洲處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統治下;
②受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
2.性質:反抗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運動。
3.結果:①北部:玻利瓦爾打敗西班牙軍隊,解放了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和厄瓜多爾,成立大哥倫比亞共和國。
②南部:圣馬丁領導了阿根廷、智利、秘魯的獨立戰爭。
4.玻利瓦爾和圣馬丁被稱為南美的解放者。
玻利瓦爾
二、印度民族大起義(1857年)
1.背景:①19世紀中期,印度已淪為英國的殖民地;②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進一步加強對印度的經濟掠奪和政治壓迫。
2.導火索:涂油子彈事件。
3.起義:1857年,印度士兵首先起來反抗英國殖民者,最終失敗。
4.女英雄:章西女王。
5.意義: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識的覺醒。
第2課
俄國的改革
章西女王
一、彼得一世改革
1.原因:在沙皇專制統治下,俄國農奴制盛行,是一個封閉落后的國家;工商業發展緩慢。
2.目的:改變落后面貌,實現富國強兵。
3.開始:18世紀,彼得一世發出向西方學習,推行改革。
4.內容:①建立中央集權,加強沙皇的專制權利;②創建新式常備軍;③鼓勵興辦手工工場,準許工場主購買整個村莊的農奴;④要求貴族必須到軍隊或行政機構為國家服務,按功勞和才能提拔;⑤派遣留學生、創辦科學院,開辦學校,創辦報紙,推行文化教育;⑥提倡西方的禮節服飾與生活方式。
5.影響:
積極:①俄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大大增強,一躍成為歐洲軍事強國,為對外侵略擴張準備了條件;②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
消極:③農奴制進一步強化,后來成為俄國社會的發展障礙。
※二、廢除農奴制改革(1861年)
1.原因:農奴制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
2.開始: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頒布廢除農奴制的法令。
3.內容:①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可以改變身份,自由轉換職業;
②農奴在獲得解放時,可以獲得一份土地,必須用錢贖買,價錢比當時地價還高。
4.性質: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5.影響:
積極:①1861年改革是俄國歷史的一個重要轉折點;②改革廢除了農奴制,促使社會的各個方面出現了新氣象,推動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
消極:③農奴制的殘余仍然存在,影響著俄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第3課
美國內戰(1861—1865)
1.原因:①北方資本主義工商業和南方奴隸制種植園經濟,加劇了南北矛盾;②矛盾的焦點集中在奴隸制的存廢問題。
2.借口:林肯當選美國總統,主張限制奴隸制的發展。
3.爆發:1861年,南方挑起內戰,史稱南北戰爭。
4.轉折:1862年,聯邦政府通過《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1)內容:①《宅地法》,鼓勵農民到西部耕種。
②《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南方叛亂地區的奴隸永遠獲得自由,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參加北方軍隊。
(2)作用:調動了廣大黑人奴隸的積極性,扭轉了戰場上的被動局面。
5.結果:南北戰爭以北方勝利結束。避免了分裂。
6.評價林肯:林肯為維護國家統一和解放黑人奴隸做出了杰出貢獻,成為美國歷史上著名總統。
7.性質: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8.意義(影響):美國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度,清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第4課
日本明治維新(1868年)
一、倒幕運動(背景)
1.社會危機:①19世紀中期,日本處在德川幕府統治下,天皇是名義上的君主,實權掌握在幕府將軍手中。②德川幕府推行閉關鎖國政策,阻礙了社會經濟發展。
2.民族危機:美國打開日本大門,日本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
3.過程:1868年,中下級武士發動倒幕運動,結束幕府統治,改天皇年號為明治,遷都東京。
二、明治維新
1.開始:從1868年起,明治政府開始實行一系列改革,以西方為榜樣,全面改造日本。
※2內容:①政治上,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
②軍事上,實行征兵制,踐離新式軍隊,提倡忠君、服從、不怕死的武士道精神;
③經濟上,推行地稅改革,在殖產興業口號下,發展近代經濟;
④社會生活方面,提倡文明開化,向西方學習,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3.性質: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4.影響:
積極:①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②日本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開始躋身資本主義強國之列。
消極③改革保留了大量舊制度的殘余,軍國主義色彩濃厚,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5.1861年改革和明治維新的相同點:①都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②都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③改革都不徹底,保留了封建殘余。
第二單元
第二次工業革命和近代科學文化
第5課
第二次工業革命(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
一、電的應用
1.時間: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
2.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科學研究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
3.最顯著的成就:電力成為新的能源進入生產生活領域。
4.代表成就:美國人愛迪生發明耐用白熾燈泡,在紐約建成世界上第一個火力發電站和輸電網,
5.發電機、電動機、電話、電車、電報等問世,世界進入“電氣時代”。
愛迪生
二、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
1.內燃機的發明是第二次工業革命中應用技術中另一重大成就。內燃機的發明解決了交通運輸工具的發動機問題,引發了交通工具的一場變革。
2.重要發明:①德國人奧拓制造出煤氣內燃機;②德國人戴姆勒發明汽油內燃機;③德國人迪塞爾發明柴油內燃機;
3.新交通工具發明:①德國人本茨制造出配有汽油發動機的汽車;②美國人福特使用流水線生產汽車,帶來汽車制造業的革命;③美國人萊特兄弟的飛機試飛成功。作用:為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
本茨制造的汽車
三、化學工業和新材料
①瑞典化學家諾貝爾發明現代炸藥;②美國人海厄特發明賽璐璐,現代塑料工業誕生;③法國人夏爾多內發明人造纖維。
※四、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①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改善了人們的生活,使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取得跨越式發展,成為工業強國。②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壟斷組織,資本主義由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③資本主義對外擴張增強,對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④造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成為一戰的根本原因。
第6課
工業化國家的社會變化
1.人口增長:①原因: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生產力發展,促進人口迅速增長。
②影響:工人階級不斷壯大;越來越多的婦女走出家庭,成為工業勞動者,為社會地位的提高創造了條件。
2.大眾教育:
①目的:為了適應工業化的發展需要,歐洲國家開始推廣大眾化教育。
②表現:法國和德國最早踐離國家教育體系;1870年開始,英國、法國開始對兒童實行免費義務教育;
③作用: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歐美各國的大眾文化水平,促進了社會發展。
3.城市化的原因:工業革命促進工業和商業發展,農村人口流向城市,城市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
4.社會問題:①貧富差距加大,導致社會矛盾激化;②環境污染是工業化帶來的又一嚴重社會問題。
第7課
近代科學與文化
一、科學家
1.牛頓:英國科學家,近代自然科學的奠基人。萬有引力定律、光學分析和微積分學是他的三大成就。代表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使物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科學。
2.達爾文:英國生物學家,代表作《物種起源》,意義:提出了進化論的觀點,打破了上帝創造萬物的神創論,是生物科學的一次偉大革命。
二、文學巨匠
1.巴爾扎克:19世紀法國最偉大的作家,完成《人間喜劇》的系列小說。經典之作《高老頭》、《歐也妮·葛朗臺》,再現了法國19世紀早期復雜的社會圖景,留下了一部法國社會特別是巴黎上流社會的變遷史。
2.列夫·托爾斯泰:被稱為“俄國革命的鏡子”。代表作《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描繪了俄國社會各階層的生活場景。
三、音樂美術大師
1.貝多芬:德國作曲家,代表作第三交響曲《英雄交響曲》,歌頌了拿破侖,是貝多芬第一部明確反映重大社會題材的作品,標志著貝多芬在思想上和藝術上的成熟。
2.梵高:荷蘭畫家,代表作《夜間的咖啡館》和《向日葵》。《向日葵》中明亮、艷麗的黃色花瓣,表達他對生命的贊美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三單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戰后初期的世界
《向日葵》
第8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
一、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
1.背景:①在兩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歐洲主要國家經濟發展,成為世界經濟的中心;
②為了奪取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各國矛盾尖銳
2.目的:為了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氣。
3.形成:三國同盟: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三國協約:英國、法國、德國。
4.影響:兩大軍事集團展開瘋狂的擴軍備戰,導致一戰爆發。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
1.原因:①根本原因: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形成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②直接原因:薩拉熱窩事件。
2導火線:1914年的薩拉熱窩事件: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槍殺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
3.爆發:1914年,奧匈帝國在德國支持下,以薩拉熱窩事件為借口,向塞爾維亞宣戰,一戰爆發。意大利為自身利益,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
4.戰爭范圍:歐洲戰場,擴大到非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
5.主要戰役:凡爾登戰役,被稱為“絞肉機”。
6.發展:1917年,美國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俄國爆發十月革命,退出一戰。
7.結束:1918年,德國投降,一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結束。
8.性質:一戰是西方列強為了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的一場帝國主義戰爭。
9.影響:①這場戰爭歷時4年多,先后有30多國參戰,造成大量人員傷亡;
②一戰大大削弱了歐洲的力量,動搖了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
③美國參戰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使這兩個打過開始崛起;
④一戰削弱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力量,進一步促進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
第9課
列寧和十月革命(1917年)
一、十月革命的背景
1.1861年改革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但依然落后;
2.一戰中,俄國的失利激化了國內矛盾;
3.1917年3月,爆發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建立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臨時政府繼續參加一戰。
二、十月革命
1.過程:1917年11月6日,列寧在彼得格勒發動起義,總指揮部:斯莫爾尼宮
2.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召開
內容:①通過了《和平法令》,②宣布成立蘇維埃政府,列寧任人民委員會主席,③退出一戰。
3.十月革命的意義:①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性質),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國家;②推動了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
※第10課
《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
一、巴黎和會
1.召開:1919年,戰勝的協約國在巴黎召開,會議被英、法、美三國操縱。
2.性質:帝國主義戰勝國的分贓會議。
3.結果:協約國與德國簽訂《凡爾賽條約》。內容:①阿爾薩斯和洛林歸還法國,薩爾煤礦歸法國開采;②萊茵河西岸的德國領土由協約國占領15年,萊茵河東岸50千米內,德國不得設防;③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④德國承認奧地利、波蘭等國獨立;⑤由協約國設立賠款委員會,決定德國戰爭賠款總數;⑥德國海外殖民者由英、法、日等國瓜分(突出分贓性質)⑦決定成立國際聯盟。
4.影響:協約國還同其他戰敗國簽訂一系列條約,與《凡爾賽條約》一起構成凡爾賽體系,確立了戰勝國在歐洲、西亞和非洲的國際新秩序。
二、華盛頓會議
1.目的:為了協調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矛盾,特別是美、日矛盾。
2.召開:1921年,中國等9國代表在華盛頓召開會議,主導國是美國。
※3.結果:簽訂針對中國的《九國公約》。
(1)內容:①宣稱尊重中國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②維護各國在中國的商務實業機會均等原則。
(2)評價:《九國公約》使美國追求的門戶開放最終實現,阻止了日本獨霸中國的企圖,維持了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中國的局面。
4.影響:華盛頓會議重新調整了戰勝國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關系。這兩次會議確立了一戰后的國際新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第11課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一、新經濟政策
1.原因:為了改變“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21年,實行了新經濟政策。
2.內容:①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②允許使用雇傭勞動力,允許出租土地,剩余產品農民可以自由買賣,實行自由貿易;③中小企業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④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
3.影響(意義):新經濟政策從蘇俄國情出發,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
4.特點(新):利用市場來發展經濟,把社會主義同市場、商品聯系起來。
二、蘇聯的工業化
1.背景:1922年,蘇聯成立。1926年,蘇聯在斯大林領導下開始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
2.工業化措施:1928—1936年,蘇聯提前完成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
3.作用(意義):蘇聯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強大的工業國。
4.評價:蘇聯的工業化是在高度指令性計劃下完成的,這種模式排斥市場和商品經濟,使蘇聯經濟日益僵化。
三、農業集體化
1.背景:蘇聯出現了嚴重的糧食收購危機。
2.農業集體化:20世紀30年代,蘇聯開始農業集體化運動。
※四、蘇聯模式
1.形成標志:1936年,蘇聯公布新憲法,宣告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新憲法標志斯大林創建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形成,這一體制被稱為蘇聯模式,又叫斯大林模式。
2.特征: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
3.影響:
積極:①蘇聯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工業化,為贏得法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贏得了國際聲譽。
消極:②蘇聯模式的弊端使蘇聯付出了沉重代價,導致蘇聯解體。
第12課
亞洲殖民地人民的抗爭
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1.背景:①印度人民與英國殖民者矛盾激化;②在甘地領導下,印度走上非暴力不合作道路。
2.過程:①1920年,甘地開展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②1922年,發生農民焚燒警察局事件,甘地認為超出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范圍,停止運動。
甘地
③1930年,甘地再次發起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主要采取不服從形式,又稱“文明不服從運動”。
3.意義:
積極:①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動員了廣大群眾,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增強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局限:②甘地為防止爆發革命,控制了群眾斗爭方式,保證了資產階級對運動的領導權。
二、土耳其的凱末爾革命
1.背景:一戰后,土耳其被迫簽訂《色佛爾條約》,面臨民族危機。
2.目的:為了維護民族獨立和領土完整,避免被進一步瓜分。
3.過程:1921年,凱末爾組建土耳其國民軍,打敗英國裝備的希臘軍隊,迫使協約國與土耳其簽訂停戰協定。
4.結果:①1923年,土耳其與協約國簽訂《洛桑條約》,保持了土耳其的領土完整和國家主權。②1923年,土耳其宣布為共和國,凱末爾當選總統,實行了一系列改革。
5.影響(意義):①凱末爾革命是一戰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民族民主革命的一次勝利;②它鞏固了國家獨立,結束了封建統治,使土耳其走上了民族復興的道路。
第四單元
經濟大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13課
羅斯福新政(1933年)
一、從繁榮到危機
1.繁榮: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空前繁榮,繁榮的背后隱藏巨大危機。
2.經濟大危機
①爆發:1929年到1933年,從美國股票交易所開始,經濟大危機席卷美國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②表現:企業破產、銀行倒閉、工人失業,大量商品被銷毀。
③影響:經濟危機引發政治危機,美國實行羅斯福新政;德國和日本建立法西斯專政統治。
※二、羅斯福新政
1.開始:1933年,羅斯福實施新政
2.目的:為了應付經濟危機。
3.特點:采用國家干預手段扭轉經濟形勢。
4.內容:①通過《緊急銀行法案》,整頓銀行業,恢復銀行信用;②加強對工業的計劃指導,通過《國家工業復興法》;③推行以工代賑,通過投資興建大量公共工程,為失業者提供就業;④通過《社會福利法》建立社會福利體制。
5.影響:
積極:①美國經濟開始緩慢復蘇,人民生活得到改善。②新政增強了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恢復了美國人民的信心,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
局限:③新政是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前提下的調整,沒有改變資本主義本質,無法解決美國社會的根本矛盾。
第14課
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
一、意大利法西斯政權的對外擴張
1.原因:一戰后,意大利經濟衰退,政局混亂。
2.建立:1922年,法西斯黨徒向羅馬進軍,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法西斯政權。
3.政策:對內獨裁,對外侵略,1935年侵略埃塞俄比亞。
二、歐洲戰爭策源地形成(德國法西斯政權的建立)
1.原因:①經濟大危機沉重打擊了德國;②希特勒利用人們對《凡爾賽條約》的不滿,煽動復仇情緒。
2.建立標志: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建立法西斯專政,標志世界大戰在歐洲策源地形成。
3.措施:①利用國會縱火案,打擊德國共產黨,解散工會;②為加強思想控制,焚毀進步書籍;③屠殺猶太人;④撕毀《凡爾賽條約》,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吞并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三、亞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日本法西斯統治的建立)
1.原因:①日本制定稱霸世界的侵略政策;②經濟大危機重創日本經濟;③軍部是日本法西斯勢力的核心。
2.形成:1936年,受軍部控制的廣田弘毅上臺組閣,建立法西斯專政,標志世界大戰的亞洲策源地形成。
3.對外侵略:①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②1937年發動盧溝橋事變。
※第15課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至1945年)
1.開辟東方主戰場:1937年,七七事變,中國開始全民族抗戰;
2.全面爆發:1939年9月1日,德國突襲波蘭,英法對德宣戰,二戰全面爆發。
3.主要戰場:形成歐洲西線、北非、蘇德和太平洋等主要戰場。
4.1940年,德國攻陷西歐,法國滅亡。
5.二戰擴大:1941年,德國向蘇聯發動突然進攻。
6.莫斯科保衛戰,粉碎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7.最大規模: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二戰達到最大規模。
8.走向聯合:1942年,中、美、蘇、英等26國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正式建立。作用:增強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法西斯的滅亡,扭轉了戰爭的形勢。
9.轉折點:1942年,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是二戰的轉折點。
10.1943年,意大利宣布無條件投降。
11.開辟歐洲第二戰場:1944年,美、英盟軍聯合,諾曼底登陸,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作用:德國陷入東西兩個戰場的夾擊之中,加速德國滅亡。
12.雅爾塔會議:(1)召開:1945年,美、蘇、英三國首腦羅斯福、斯大林、丘吉爾在雅爾塔召開會議。
(2)內容①徹底消滅德國法西斯,對德國實行分區占領;②決定成立聯合國;③蘇聯承諾對日作戰。
雅爾塔會議三巨頭
13.波茨坦會議:1945年,美、蘇、英三國首腦在波茨坦會晤。內容:①重申雅爾塔會議處理德國的精神;②以中、美、英三國的名義發表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③重申《開羅宣言》的條件必須實施。
14.1945年5月8日,德國正式簽署投降書,歐洲戰爭結束。
15.加速日本投降:美國向日本投下兩枚原子彈;蘇聯出兵中國東北和朝鮮,對日作戰。
16.二戰結束標志: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二戰結束。
17.二戰影響:①二戰給人類社會和世界文明帶來了巨大災難;②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拯救了世界文明,恢復了世界和平,推動了人類社會進步。
18.兩次世界大戰啟示:反對和平,熱愛和平;反對霸權主義。
第五單元
冷戰和美蘇對峙的世界
※第16課
冷戰
1.概念:冷戰是指二戰后的40年間,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對峙與競爭狀態。
2.背景:①戰后,美國成為世界上軍事、經濟實力最強大的國家;②美國推行其民主制度和自由觀念;③美國認為社會主義國家具有侵略性;④蘇聯認為美國是潛在防御對象。
3.開始標志:1947年,杜魯門主義出臺,標志美蘇冷戰開始。
4.冷戰的表現:①政治上:杜魯門主義;②經濟上:馬歇爾計劃;③軍事上:1949年,北約成立。
5.兩極格局形成標志:1955年,蘇聯同7個社會主義國家成立華約,標志兩極格局形成。
二、德國分裂
1.二戰后,美、蘇、英、法對德國分區占領。
2.導火索:1948年,柏林危機。
北約和華約
3.1949年,在美、英、法占領區成立聯邦德國,在蘇占區成立民主德國,標志歐洲冷戰對峙局面形成。
第17課
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一、歐洲的聯合(戰后西歐的發展)
※1.20世紀50—70年代,西歐經濟持續繁榮。
原因:①西歐國家憑借原有的工業基礎和馬歇爾計劃的援助;②采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③制定恰當的經濟政策。
※2.歐洲的聯合
(1)目的:走上聯合自強以提高國際地位。
(2)歐共體的成立:1967年,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合并為歐共體。
(3)歐盟成立:1993年,西歐國家在歐共體基礎上成立歐盟。
(4)作用:成員國加強經濟合作,促進了西歐國家經濟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加快了歐洲一體化進程。
二、美國發展和日本崛起
歐盟旗幟
※1.美國的發展
(1)表現:二戰后,美國經濟繁榮,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原因:①美國積極開拓世界市場;②應用最新科技成果;③個新生產技術,刺激了美國經濟繁榮。
(2)20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經濟發展速度放緩。
(3)90年代,美國出現以全球化和信息化為特征的“新經濟”,促進經濟進一步發展。
※2.日本的崛起
(1)表現:1968年,日本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僅次于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
(2)原因:①美國在日本推行非軍事化和民主改革;②馬歇爾計劃,美國扶持日本;③朝鮮戰爭期間,日本獲得大量軍需訂單;④日本制定適當的經濟政策,引進先進技術。
(3)影響:日本國際地位提高,謀求政治大國的欲望膨脹,引起亞洲鄰國的關注和不安。
3.美國、歐盟、日本經濟發展啟示:制定適當的經濟政策;重視科學技術成果;重視教育;加強合作發展。
三、社會保障制度
1.目的:為了緩和社會矛盾,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建立社會保障制度。
2.過程:英國、法國和聯邦德國先后成為福利國家;美國完善《社會保障法》
3.完善: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建立包括醫療保健服務、養老、住房、失業保險和教育等社會保障制度。
4.影響:緩和社會矛盾,創造一個有利于經濟發展的社會環境。但社會保障制度不能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第18課
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
一、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
1.經互會:(1)1949年,蘇聯同保加利亞等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經濟互助委員會,簡稱經互會。
(2)影響:幫助東歐國家克服了戰后經濟困難,但蘇聯利用經互會將各成員國的經濟納入蘇聯計劃經濟軌道,取消了東歐各國共產黨的自主權。
2.1950年,中蘇締結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加強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
二、蘇聯的發展和改革
1.赫魯曉夫改革
(1)內容:赫魯曉夫在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的同時,在經濟上進行了一些改革。
(2)評價:沒有從根本上突破斯大林形成的政治經濟體制。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內容:在經濟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進步、完善經濟管理體和加強經濟刺激。
(2)評價:沒有從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把科技進步的重心放在軍事方面,國民經濟呈現畸形發展。重工業居世界首位,輕工業和新興產業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為蘇聯經濟的痼疾。
3.戈爾巴喬夫改革
(1)內容:先進行經濟改革,效果不佳,轉向政治改革:①取消蘇共的領導地位;②實行多黨制;③倡導公開性和政治多元化。
(2)影響:使人們的思想發生混亂,無政府狀態蔓延,局勢失控;各加盟共和國的分離趨勢加劇。
4.八一九事件
(1)過程:1991年,8名蘇共高官發動政變,試圖挽救蘇聯,失敗,葉利欽控制了全局,歷史上稱為八一九事件。影響:它加速了蘇聯解體。
(2)1991年,蘇聯解體。影響:社會主義遭受嚴重挫折;兩極格局結束。
5.東歐劇變
(1)原因:①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政治、經濟出現嚴重問題;②各國改革成效不大;③西方國家對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推行和平演變;④受戈爾巴喬夫改革影響,東歐各國實行政治多元化。
(2)劇變表現:①實質:東歐各國社會制度由社會主義變為資本主義;②政治上實行議會民主制和多黨制;③經濟上實行私有化。
6.蘇聯解體的啟示:改革要適合本國國情;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道路。
第19課
亞非拉國家的新發展
一、萬隆會議
1.召開:1955年,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召開了第一次亞非會議,又叫萬隆會議。
2.內容:會議通過了和平相處,友好合作的十項原則。
3.萬隆精神:會議所體現的團結合作、友好相處,共同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爭取和鞏固民族獨立,保衛世界和平的精神,被稱為萬隆精神。
4.意義:提高了亞非國家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亞非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發展中國家作為一支新興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舞臺。
二、非洲年(二戰后的非洲獨立運動)
1.非洲民族解放運動首先在北非展開,1951年,利比亞宣布獨立。
2.1952年,埃及爆發革命,納賽爾領導起義推翻英國扶持的封建王朝,建立埃及共和國。
3.1962年,阿爾及利亞的民族解放運動,推翻了法國的殖民統治,獲得獨立。
4.1960年,非洲有17個國家獲得獨立,這一年被稱為非洲獨立年。
5.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所有非洲國家都擺脫了殖民統治。
三、拉美人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1.古巴:1959年,卡斯特羅領導古巴推翻了美國支持的獨裁政權,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
2.巴拿馬:1999年,巴拿馬收回巴拿馬運河的全部主權。
第六單元
冷戰結束后的世界
第20課
聯合國與世界貿易組織
※一、聯合國
1.1945年,聯合國正式成立。
2.地位:聯合國是人類構建世界和平的成果,是影響最大的國際組織。
3.聯合國首要宗旨:維護國際和平及安全。
4.作用:使許多國家避免了一些可能發生的戰爭,為國際和平與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經濟全球化與世界貿易組織
聯合國旗
1.背景:①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②各國把發展經濟作為首要任務,生產力和科技水平有新的提高;③國家間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
2.經濟全球化的表現:①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迅速增長;②跨國公司的影響增大,生產活動的全球化趨勢加快;③世界貿易組織成立。
3.世界貿易組織:①成立: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成立。
②宗旨:以非歧視性、開放、公平為原則,促進全球貿易和經濟發展,保證就業、收入與需求的增長,提高人類生活水平。
③職能:制定和規范多邊貿易協定、組織貿易談判、解決貿易爭端。
4.影響(意義):①使關稅水平普遍降低,貿易壁壘進一步減少,促進了全球
世界貿易組織的標志
貿易和世界經濟發展。②它與聯合國一起成為支撐、協調世界經濟和政治的兩大支柱,推動著世界和平與發展。
第21課
冷戰后的世界格局
一、霸權主義和地區沖突
1.
威脅世界和平的因素:地區沖突、民族矛盾、宗教紛爭、恐怖主義、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2.科索沃戰爭:1999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打著人權的幌子,越過聯合國對南斯拉夫轟炸。
3.伊拉克戰爭:2003年,美國以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借口,發動伊拉克戰爭。
二、世界多極化趨勢
1.蘇聯解體后,美國企圖建立一個單極世界;
2.歐盟、日本、中國和俄羅斯具備較強的綜合實力,在國際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推動世界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三、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努力
1.二戰后,確立了以美國和蘇聯為主導的國際秩序,形成美蘇對峙的冷戰局面;
2.20世紀50年代,一些新獨立的國家實行和平、不結盟的對外政策,發起不結盟運動;
3.1961年,不結盟運動正式成立。意義:標志著廣大發展中國家已經成為國際政治舞臺的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沖擊著兩極格局。
4.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經濟實力。
5.中國在新秩序中的政策: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第22課
不斷發展的現代社會
一、計算機網絡與現代社會生活
1.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成為現代社會重要的基礎設施,標志著人類進入信息時代。
2.影響:計算機網絡將世界連接成一個整體,創造了人類新的生活模式和文化觀念。拓展了人類生活空間,對人類經濟活動產生了直接影響,推動了全球經濟的一體化。
二、婦女地位的提高
1.20世紀初,西方國家的婦女獲得選舉權,婦女的獨立意識增強。
2.1979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實現男女完全的平等,還需共同努力。
三、生態與人口
1.因為全球范圍內工業化的推進,生態環境惡化成為嚴重的問題。
2.人口增長過快,是人類社會面臨的另一個嚴重問題。7月11日是世界人口日。
3.由于發展程度不同,不同國家的人口生存質量存在巨大差距。
4.生態與人口存在種種問題,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
第1頁
(共3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邹平县| 信宜市| 嘉兴市| 尖扎县| 宝兴县| 阜城县| 县级市| 定兴县| 淮阳县| 尚义县| 五常市| 镇赉县| 福清市| 天峻县| 平武县| 龙泉市| 开江县| 通河县| 谷城县| 浑源县| 全椒县| 华安县| 钟祥市| 安丘市| 三亚市| 盐城市| 洞头县| 綦江县| 新龙县| 晋江市| 桦川县| 克拉玛依市| 凤山县| 益阳市| 宜阳县| 盐池县| 青岛市| 西畴县| 怀远县| 新乡市| 怀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