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8張PPT)地球的形狀太陽和月球都是球體,人類居住的地球是什么形狀?利用天文望遠鏡、衛星、航天等現代科學技術已經證明地球和太陽、月亮一樣都是球體。2003年,我國宇航員楊利偉乘坐“神舟5號”飛船在太空中圍繞地球飛行了14圈。神舟5號楊利偉古時候并沒有這么高的科技,古人們是如何認識地球形狀的呢?又是怎么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呢?在海邊,人們用望遠鏡觀察到遠方駛來的船,總是先看到帆頂,然后才看到船身。模擬實驗一運用模擬實驗證明地球是圓的猜測帆船實驗要求:1.觀察者要平視,開船者要控制船速。2.小組分工合作,分別體驗觀察者。月球帆船從遠處駛來你觀察到什么現象?先看見的是船身還是船帆?月球帆船駛向遠處你觀察到什么現象?先消失的是船身還是船帆?月球帆船在平面行駛從三次實驗中的現象中,你得出什么結論?模擬實驗一當船模在球面上模擬時,帆船從遠處駛來,先看到帆頂,再看到船身。當船模在平面上模擬時,是一直都能完整地看到船身的。實驗推理得出:地球是一個球體。月食時,地球投影到月球上的影子總是圓形的。月食是怎么形成的?月亮上出現地球的影子模擬實驗二:模擬月食實驗材料:正方體、乒乓球、手電筒、紙板屏思考:這些實驗材料用來模擬什么?模擬地球模擬太陽模擬月球實驗操作:打開手電筒,讓正方體和小球的影子分別投到屏上,觀察影子的形狀。月球模擬月食從實驗中的現象中,你觀察到什么?實驗發現用正方體模擬地球時,投影(月食)是正方形的,而用球體模擬地球的時候才能觀察到圓形或者圓弧。實驗說明:地球是圓的。雖然有現象能表明地球是球體,但古代的大多數人還是不能接受這個觀點。1519年,航海家麥哲倫帶領船隊開始朝著一個方向航行,3年后他的船隊回到了出發地。從此人們才開始接受地球是球體的觀點。人們是怎樣認識地球是球體的?天圓地方海邊先看到遠處船帆看月食地球影子是弧形麥哲倫環球航行,證實地球是一個球體確證:地球是球體推測:地球是圓的6.地球的形狀【教材簡析】《地球的形狀》是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太陽、地球和月球》的第六課。通過前面5節課的學習,學生了解太陽和月球的基本特征,知道兩者的形狀都是球形,同時也建立起地球的形狀是球形的科學概念。而本節課學生將經歷古人探究地球形狀的過程,并通過兩個模擬實驗來推理出地球的形狀。聚焦板塊,通過情景設置,重回古人探究時代,設問古人是如何認識地球形狀的。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引發思考。探索板塊,環節一從“天方地圓”說的猜測入手,了解古人是通過觀察到的現象進行猜想。環節二嘗試用模擬實驗證明“球形”說的猜想,通過實驗來尋求證據。通過模擬實驗,觀察船模在球面上和平面上移動進行觀察,收集“地球是球形”的證據,環節三通過麥哲倫的環球航海旅行實地測試,學生嘗試“航?!币恢?,證明地球是球形的。環節四,通過月食的形成,模擬實驗,證明“地球的影子”,推理地球的形狀。通過研討活動,學生對本節課的模擬實驗觀察到的信息,進行推理論證,通過尋求能夠驗證猜想的證據,根據證據推理出地球是球形的。【學情分析】學生已知太陽和月球都是球形,初步建立地球也是球形的前概念。但是他們并不了解人類探究地球形狀的過程,比較迷信書本,不善于提出質疑,缺少通過尋求證據支撐猜想的能力。通過本課,讓學生明白人類探索地球的形狀經歷了猜想、驗證、實踐漫長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不斷修正,不斷求真的過程。學生學會質疑,學會推理,嘗試用證據來驗證猜想。【教學目標】科學概念目標1.理解地球和太陽、月球一樣,都是一個球體。2.了解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科學探究目標1.運用模擬實驗的方法收集證據,推理、證明地球是球形的觀點。2.用圖示符號整理記錄實驗結果。3.在教師的引導下,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探索過程。科學態度目標1.感受古人在認識自然規律時孜孜不倦的努力,提高科學探究的興趣。2.積極參加模擬實驗,樂于分享自己的實驗心得。3.傾聽不同的觀點,收集證據,不斷修正自己的認知。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1.了解技術的進步可以不斷讓人們更好認識自然現象,發現更多的自然規律。2.感受自然規律的發展需要經歷人們的不斷探究。【教學重難點】模擬實驗探究月食的成因,理解“地球投射在月球的影子上總是圓形”。【教學準備】教師:多媒體課件、船模、手電筒、乒乓球,地球儀。小組:地球模型、船模、手電筒、學生活動手冊等。【教學過程】聚焦:揭示課題我們知道月球是地球的衛星,而地球是太陽系當中的一顆行星。你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狀的嗎?你是怎么知道的?(預設: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我們知道這個事實,得益于我們的高科技(天文望遠鏡、衛星技術等),更得益于古人對地球形狀不斷探究過程。地球的形狀對于我們來講,是一種知識。但是對古人來講,它僅僅是一種猜想?古人是如何不走出地球探究地球形狀呢?與我們現在相比,他們受限于哪些條件?(預設:從古人的角度思考問題。)今天我們走近古人,和他們共探地球的形狀。(板書:地球的形狀)二、探索:地球的形狀(一)猜想:天圓地方1.教師出示“天圓地方”圖片。一開始古人猜測天是圓的地是方的,你覺得他們是根據什么來猜測的呢?2.觀察是古人認識世界的一種方法,天空有弧度,似乎是圓的,大地是平的。觀察到的現象可以作為猜想的證據,那么地球真的就成了“天圓地方”了嗎?(預設:觀察到的現象可以作為猜想的一種證據。)學生學會質疑,紛紛提出自己的想法。要驗證猜想,我們需要尋求更多的證據來支撐。(預設:學會質疑,主動尋求證據。)(二)驗證猜想1:模擬并觀察遠處駛來的帆船[材料準備:帆船模型,泡沫塊,地球儀]人們在猜測地球是“天方地圓”的同時,不斷觀察和思考,去尋找探究地球形狀的方法。在海邊的人們發現,遠方駛來的船總是先看到帆頂,再看到船身。你們覺得這種現象會支持哪種猜想呢?(預設:學生預測支持的猜想。)學生討論支持的猜想,引導學生需要用模擬實驗驗證猜想。教師出示準備材料:(預設:船模模擬船只,地球儀模擬地球,桌面模擬平面。)小組活動,合作實驗。學會用平視的方法觀察。觀察后討論:通過模擬實驗你們發現了哪種現象符合我們生活實際。(預設:學生通過實際觀察,推理地球是球形的。)(三)驗證猜想2:月食的成因[材料準備:手電,乒乓球,泡沫塊]引導:在漫長的歷史中,古人還在繼續尋找證明猜想的證據,在觀察月相的時候,發現一個特殊的現象。出示月食動圖,教師講解月食的形成原理。是誰的影子擋住了太陽的光線?(預設:地球的影子)。引導:到底是什么樣形狀的地球能產生圓弧形的影子?(預設:球形)教師演示實驗,手電筒模擬太陽光,乒乓球模擬地球,白色平板模擬月球表面。(四)實踐證據:麥哲倫環球航海導語:人們根據生活現象找到了地球是球形的證據,但是還是有很多人不接受這個觀點。只有不斷尋求證據,才能得到大家的認可。不走出地球,古人還是找到了地球是球形的有力證據。(預設:引入麥哲倫環球航海圖。)如果地球是球形,那么沿著一個方向走,繞著地球一周就能回到原點。出示航海圖,學生利用地球儀“環球”一周。(五)更多證據:隨著人類科技的的發展,走出地球,尋找到更多的證據。(預設:出示圖片)三、研討1.學生反饋交流:你能用模擬實驗觀察到的現象,來說服“天圓地方”說的古人,哪些信息證明地球是球形的?2.提問:人們是怎樣認識地球是球形的?【板書設計】地球的形狀猜想球體天圓地方證據觀察帆船月食麥哲倫航海……【活動手冊使用說明】模擬實驗1完成后,直接記錄海邊觀察船的現象。教師可以在板書上體現觀察到的情況,引導學生用寫字和畫畫的形式記錄,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記錄習慣,嘗試填寫結論。【作業設計】(1)在研究“對比觀察船模在球面和平面上的移動”實驗時,一開始就觀察到了整個船模,說明了他是在()上移動;先觀察到船模帆的頂部,之后又觀察到了整個船模,說明他是在()上移動。A.球面B.平面C.兩個面都可以的(2)他用手電筒照射一球形物體,得到該物體的投影是()。A.圓的B.方的C.都有可能(3)通過閱讀了解到,1519年航海家麥哲倫帶領船隊繞地球航行了一圈,證明了地球是()。A.球形的B.方的C.無法判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3.6地球的形狀.docx 3.6地球的形狀.pptx 平地行駛.mp4 月食原理.mp4 模擬月食.mp4 船駛走.mp4 船駛過來.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