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節 人的性別遺傳》教學設計 課題:第四節 人的性別遺傳 授課時間:2017-4-21 年級:八年級 學科:生物 授課教師:隋潔 一、教材依據 本節內容選自201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生物八年級下冊生物教材,屬于第二章生物的遺傳與變異中的第四節《人的性別遺傳》。 二、設計思想 本節內容主要運用前三節的知識,解釋學生關注的人的性別遺傳問題,是前面遺傳內容的一個擴展。關于人的性別決定,先從染色體入手,通過模擬實驗了解生男生女的機會均等,最后讓學生能夠用科學的態度看待生男生女的問題。 學生對于性別總是懷有一種神秘感,并且具有濃厚的興趣。而且,在社會上仍然存在著重男輕女的思想,新聞中常常報道出虐待女嬰,虐待生女嬰的寶媽的事件,而且學生也會在網絡上遇見如清宮圖、轉胎丸等等讓人眼花繚亂的決定或者選擇胎兒性別的傳言,學生很期待了解這些傳言的真相,潛在的具有巨大的學習欲望。 我國現在的兩性比例失調,男性人口過多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比如買賣婚姻、拐賣婦女兒童等等。我國政府嘗試通過政策宣傳、出臺法律等各種措施解決性別比失調的問題,所以,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向他們滲透相關的政策和法律,讓他們能夠用科學的態度看待生男生女的問題就至關重要。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1、說明人的性別差異是由性染色體決定的。 2、解釋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機會均等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學生通過精子與卵細胞隨機結合的模擬實驗,提高處理和分析數據的能力,說明生男生女機會均等的原因。 情感與評價:通過對網絡傳言的判定,學生能用科學的態度看待生男生女的問題。 現代教學手段:結合網絡和電視節目,配合多媒體教學,實現學生對生活中的實例的分析。 四、教學重點 1、人的性別差異是有性染色體決定的。 2、能夠用科學的態度看待生男生女的問題。 五、教學難點 對精子與卵細胞隨機結合的模擬實驗的活動組織,數據的分析和總結,得出生男生女的機會均等。 六、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不透明2個盒子分別標記為“♀”和“♂”、紅色塑料牌(90)和黃色塑料牌(30)若干、重男輕女的相關新聞及圖片、網絡上關于生男生女的傳言。 七、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情景創設 從央視電視節目《是真的嗎》入手,給出清宮圖和轉胎丸,引導學生思考這些是真的嗎,并思考生男生女的奧秘是什么。 仔細觀察圖片,傾聽老師的介紹,從中判定信息的真假,生男生女的原因。 利用生活中的網絡傳言,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 探究人類染色體的組成 利用連續的問題,引導學生的思路性別—性狀—由基因決定—基因位于染色體上,指導學生閱讀與自學獲取有關人體染色體組成的知識。 展示經過整理后的男女成對染色體排序圖,通過提問,對學生的自學成果進行評價,并與學生共同歸納總結。 學生朗讀P39的相關文字,并從中自學提取相關信息,完成P40的觀察與討論,并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 得出結論:人的性別是由常染色體和性染色組成,人的性別是由性染色體決定的。男性:22對+XY或44條+XY;女性:22對+XX或44條+XX。 通過自學,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同時利用觀察和討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利用已學知識,猜測生男生女的決定方式及機會均等 利用提問,給出相關提示,根據性染色體男性可以產生幾種精子,女性可以產生幾種卵細胞? 引導學生利用孟德爾遺傳定律,猜測性別的決定方式。讓1名同學在黑板上寫出猜測的方式及概率。 根據教師給出的提示,在筆記上自行猜測精子與卵細胞結合方式,性別的決定方式及生男生女的概率相等。 此環節是對前三節的內容的應用,培養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在知識體系上前后呼應。 模擬精子與卵細胞的隨機結合 利用學生的猜測結果為生男生女機會均等,那如何進行驗證,進行精子與卵細胞的隨機結合的模擬實驗。 本次為演示實驗,介紹實驗規則: 兩個盒子,分別放置紅塑料牌60個和紅、黃塑料牌各30個。 說明其中一盒的紅牌和黃牌分別代表的是含有X染色體和Y染色體的精子,其比例為1:1,另一個盒子全為紅牌,代表含有X染色體的卵細胞,兩盒中塑料牌比為1:1. 要求學生模擬受精過程,請2名同學上前在黑板上進行記錄和統計,請1名同學在下面進行分組的抽取。每組6人,共進行4組。 巡視、參與并指導學生實驗。 當場對學生模擬實驗的結果進行匯總。 歸納總結:1、當實驗次數少時,存在誤差。2、隨著實驗次數的增多,結果越來越接近理論值。 學生根據教師給出的實驗規則,進行隨機抽取,模擬受精過程。 全班同學對結果進行分析和總結。 這說明:人類在進行繁衍生息的過程中,男女的性別比例非常的接近1:1。 男性產生兩種精子的數量相同;兩種精子與卵細胞的結合是隨機的;生男生女的機會是均等。 符合學生利用孟德爾遺傳定律得出的猜測結果。 學會分析統計的數值:有些小組為什么不是1:1,要如何做才可以使實驗更具有科學性和說明性。 讓學生明確理論猜測的結果需要有實驗數據的證明,憑空的想象是站不住腳的。 學生通過模擬實驗親身參與到獲取知識的過程當中,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培養學生的數據的總結和分析能里。 知識反饋 利用導課時所提到的網絡傳言,指導學生利用以學習的知識辨別網絡傳言的真假 利用所學知識辨別網絡傳言的真假,并能夠使用科學的語言進行解釋。 清宮圖:假的 轉胎丸:假的 課堂內容前后呼應,使學生形成完整的體系,同時學生所學的知識進行反饋。 正確看待生男生女的問題 利用前面的網絡傳言,為什么是假的,還是有這么多人深信不疑,給出重男輕女的思想,以及一些案例。 分析我國性別比例失調可能帶來的買賣婚姻,拐賣人口等問題,以及解決的方式,利用法律保護女嬰的出生權和關愛女孩的一些基本權利。 認真傾聽,討論,分析。 通過各種案例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學生科學的理解和正確的看待生男生女的問題。 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回顧本節內容。 處理課后習題 鞏固提高 八、教學反思 人的性別遺傳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內容。 本節課的亮點在于利用網絡傳言導入,后面利用利用已學知識進行辨別,首尾呼應,主線明確,整體性較強,選用了大量生活實例和社會現象進行分析和引導,將學生緊緊吸引進課堂。在結構設計上,尤其對模擬實驗的設計上,選用了先科學假設,后實驗驗證的方式,就如同牛頓所言,沒有大膽的假設,就做不出偉大的發現,學生能力目標達成較好。在情感升華方面,從暴露重男輕女的嚴重問題入手,給出實例,從男生和女生兩個方面,貼近學生生活,去分析性別失調,帶來的嚴重后果,而后和學生一起尋找解決方式,讓學生真正做到了正確看待生男生女的問題。 本節課失誤在與精子與卵細胞的隨機結合的模擬實驗利用了演示實驗的方式,全班選用了4大組,每組6人,全班一共只有24組數據,樣本數量依舊較少,未能將各班,甚至各年級的數據進行整體的分析,因此在分析數據得出結論時略有牽強,而且參與的學生相對較少。改進的方法:其一,依條件可以進行分組實驗;其二,可以將分組實驗和演示實驗結合,分大組設立組長、記錄員等;其三,在演示實驗的基礎上,將各個班級的數據進行匯總,這樣可以擴大實驗樣本,給出更科學的結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