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0-2021學年北京版生物七年級下冊 第五章第二節 人體內的物質運輸 教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0-2021學年北京版生物七年級下冊 第五章第二節 人體內的物質運輸 教案

資源簡介

《第二節 人體內的物質運輸》 教案
(一)血液
一、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描述血液的組成成分和各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
2、?使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嘗試識別紅細胞和白細胞。
3、?能夠簡單分析血液常規指標,提高思維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通過對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認識,形成正確的血液觀。
二、教學重點:描述血液的組成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三、教學難點:顯微鏡下分辨各種血細胞,理解血液屬于組織。
四、教學準備:課件輔助教學,顯微鏡,收集有關血液的資料。
五、新課
第1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繁忙的運輸線,穿梭的陸路運輸,航運、航空運輸,保障了人們往來的需求,同時也為不同地區貨物的往來提供了便利。也許同學們感覺不到,在你的身體里有一條條繁忙的運輸線,它們將來自消化道的營養物質、來自肺部的氧氣,迅速運往你身體的每一個細胞,同時將細胞生活中產生的廢物及時運走。這些運輸線就是遍布全身的的大大小小的血管,血管里流動著血液。血液對我們的生活和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對血液是那么熟悉,因為我們幾乎都經歷過流血和驗血,經常從報紙、電視等渠道獲得許多有關血液方面的信息。可是同學們,你們知道血液到底含有哪些成分嗎?每一種成分各有什么功能嗎?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在人體內物質運輸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的血液。
2、板書課題:流動的組織——血液。
(二)學習新知
1、為什么失血過多會導致死亡?為什么通過化驗血液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檢查健康的狀況或診斷疾?。磕銈兿胫栗r紅的血液里面有什么?血液對人有什么作用。讓我們一起來探究,血液的組成。
2、資料分析
(1)觀察分層的血樣,結合化驗單的項目,了解血液的成分及各組分所處的層次。
(2)學生各組派代表介紹你們的認識。
(3)觀察書上血液分層的現象:含有抗凝劑的血液,離心或者靜置一段時間后,為什么會出現分層的現象?分成了幾層?閱讀血液常規化驗單:綜合上面的資料,你認為血液可能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常規化驗單上所列的血液成分,分別應在什么層位?為什么把血液稱做“流動的組織”?
(4)分析、歸納血液的組成:血液中含有不同的組成物,它們的質量不一樣,所以含有抗凝劑的血液靜置一段時間后,就會分為三層。第一層是淡黃色半透明的液體,稱為血漿;最下層是深紅色的液體,中間是一層很薄的白色物質。紅細胞和所含有的血紅蛋白在下層深紅色的物質里,白細胞和血小板在中間那層。血液中有大量的血細胞,這些細胞與血漿共同構成血液,完成物質運輸等功能。
人體的基本組織有四種,其中結締組織具有營養等作用。血漿中含有血紅蛋白、葡萄糖、氨基酸、無機鹽等大量的營養物質。在流動過程中,可以起到營養人體的作用,所以血液屬于結締組織。由于血漿里含有大量水分,約90%,就象小河流水一樣,隨著水的流動,使血液中的各種物質和結構都隨水而動,因此血液稱做“流動的組織”。
3、認識血漿
(1)、血液分層后,上層淡黃色半透明的液體是血漿,它里面溶有多種物質。下面請同學們看一下血漿成分示意圖,看一看血漿中主要含有哪些物質?
(2)新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血漿中含有多種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所必需的重要物質,此外,血漿中含有一些體內產生的廢物如尿素,可見血漿的主要作用是運載血細胞,運輸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所需的物質和體內產生的廢物等。
4、認識血細胞
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血液分層后,紅細胞在下層,呈紅色;白細胞和血小板在兩層交界處,很薄,呈白色。同學們,你們有過做血液常規化驗的經歷嗎?有哪位同學能給大家描述一下,血液常規化驗的過程嗎?化驗室的醫生在顯微鏡下看到了什么?你們想否想看一看?
(三)、實驗: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1、學生閱讀實驗,明確本實驗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及方法步驟。
2、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3、討論
①你所觀察的人血永久涂片中數量最多的是哪種細胞?
②你是怎樣區別紅細胞和白細胞的?
③為什么看不見血小板?
4、指名回答。
(四)、課堂總結:
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
第2課時
一、導入新課
1、上節課我們一起了解了關于血液的哪些知識?
2、板書課題:流動的組織——血液。
二、學習新知
1、認識紅細胞
(1)上節課我們用顯微鏡觀察了紅細胞和白細胞。在顯微鏡下看到的紅細胞最多。那么就請一位同學來描述一下你看到的紅細胞的形態。
(2)指名說說。(紅細胞呈兩面凹的圓餅狀,成熟的紅細胞沒有細胞核,同時含有豐富的血紅蛋白。)
(3)血液為什么是紅色的?
因為紅細胞富含血紅蛋白,血紅蛋白是一種含鐵的蛋白質,呈紅色,所以紅細胞就呈紅色了。血紅蛋白與氧氣的結合特點有些象小說里的俠客,“劫富濟貧”:氧氣多的地方血紅蛋白與氧氣結合,氧氣少的地方和氧氣分離,隨著血液的流動,把氧氣從多的地方運送到少的地方。同學們想一想,血紅蛋白的這一特性,使紅細胞具有什么功能?
(正是因為血紅蛋白的存在才賦予紅細胞運輸氧氣的功能。)
(4)聯系實際
①再請同學們想一下,如果一個人的化驗結果顯示他的紅細胞數量或血紅蛋白的含量低于正常值,他可能得了什么???健康會受到什么影響?
②教師講解:關于缺鐵性貧血和營養不良性貧血的預防及治療的方法?!?
師:青少年處在生長發育較為迅速的時期,有時營養供應不足或不均衡,容易出現發育期的營養不良,如缺鐵性貧血。貧血的實質不是血量少了,而是血紅蛋白的含量少。貧血時一般有面色蒼白、無力、心慌、氣短、頭暈等現象,這時由于血液運氧能力低下,身體缺氧所致。大家正處在青春期,一定要注意營養均衡,保證身體健康。
③我們平時常說的“煤氣中毒”,其實就是指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無色無味,常在意外情況下,特別是在睡眠中不知不覺侵入呼吸道,通過肺泡的氣體交換,進入血流,并散布全身,造成中毒。 一氧化碳攻擊性很強,空氣中含 0.04% ~ 0.06% 或以上濃度很快進入血流,在較短的時間內強占人體內所有的紅細胞,緊緊抓住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不放,使氧氣無法與血紅蛋白結合,從而使血紅蛋白失去輸送氧氣的功能。一氧化碳與血紅蛋白的結合力比氧與血紅蛋白的結合力大 300 倍。一氧化碳中毒后人體血液不能及時供給全身組織器官充分的氧氣,這時,血中含氧量明顯下降。大腦是最需要氧氣的器官之一,一旦斷絕氧氣供應,由于體內的氧氣只夠消耗 10 分鐘,很快造成人的昏迷并危及生命。
2、認識白細胞
(1)在顯微鏡下看到的白細胞的形態是怎樣的呢?
(2) 白細胞有細胞核,比紅細胞大,但數量少。當病菌侵入人體內時,白細胞能穿過毛細血管壁,集中到病菌侵入的部位,將病菌包圍、吞噬。
(3)聯系實際
白細胞在我們人體內的作用就跟白衣護士一樣,殺滅病菌,起到保護和防御的作用。有人驗血發現白細胞含量超過正常值,這說明什么問題?(有炎癥)
發炎是對抗細菌感染時死傷陣亡的白細胞。發炎的現象實際上是人體的一種自衛的防御反應,這多數都是由于細菌入侵到組織里面,而局部就起了炎癥的反應,血管擴張,而且有由大量的白血球也驅赴局部加入戰斗,血液的滲出物和多種的殺菌的抗體物質也奮起抵抗,形成多兵種的圍殲戰,如果我們的組織不會發炎的話,我們就會成為不設防的人,細菌就會很容易跑到血液里,從而導致敗血癥了,這是十分可怕的結果。
3、認識血小板
(1)同學們在顯微鏡下有沒有看到血小板?
(2)[講解] 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細胞,沒有細胞核,形狀不規則。血小板數量偏低,容易出現受傷不容易止血的現象。因為血小板可以聚集在傷口處,并釋放與血液凝固有關的物質。所以血小板具有凝血和止血作用。
(3)[聯系實際] 介紹有關血友病以及血栓的形成和預防
介紹“血友病”,由于患者血漿中缺乏某種凝血因子,患者的血管破裂后,血液較正常人不易凝結,因而會流去更多的血。體表的傷口所引起的出血通常并不嚴重,而內出血則嚴重得多。內出血一般發生在關節、組織和肌肉內部。當內臟出血或顱內出血發生時,常常危及生命。
那么是否血小板越多越好嗎?太少可以嗎?
第3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復習:前面我們學習了血液,請同學們回顧思考:血液由哪幾部分組成,它們的作用分別是什么?
2、引入新課:眾所周知:人體里流淌不息的血也是生命的源泉。一旦失血過多,就會有生命之憂。那么,如何來挽救那些因為失血過多而在死亡線上掙扎的生命呢?
3、板書課題:第四節 輸血與血型
探究新知:
(二) 血型的發現過程
1、教師講解:17世紀時,醫生就曾嘗試將動物的血輸入人體的血管,來搶救大出血的病人,但是不成功。后來,又嘗試給病人輸入人血,結果有的病人輸入了別人的血液后能夠起死回生,多數病人輸血后卻會產生嚴重的反應甚至死亡。這是為什么?動物和人血液成分不同,人與人血液成分(血型)間往往有差別,輸血會發生凝集反應。
輸血早在十九世紀初期,英國婦產科醫生布倫德爾,第一次成功地用輸血的方式救活了一名大出血的產婦。此后許多醫生用輸血的方法使瀕臨絕境的病人重獲新生,然而不幸的事情也接二連三的發生,有人輸血后出現昏迷甚至死亡,為什么呢?——血型不合。
由于輸血事故的頻頻發生,使輸血療法沉寂了達半個世紀之久,直到1900年,奧地利醫生蘭茨坦納首先揭開了血型之謎,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他是怎樣發現血型的呢?
2、學生閱讀課本76頁的“血型的發現”,教師補充講解。
當時他在研究發熱病人血清中凝血素的一些問題卻意外注意到正常人的血清中有一種物質,能夠凝集其他人的紅細胞,這一現象使他聯想到半個世紀前的輸血反應,一個問題在他的腦海里誕生了。
【提出問題】:輸血者和受血者血液中的血清和紅細胞相遇是不是使紅細胞發生凝集的原因呢?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實驗】??:他的研究小組有5個同事,他想用他們六個人的血液來做一次試驗,他把自己的想法告之同事們,立即得到響應。
【制定計劃】:1、抽血,分理處紅細胞和血清。
2、把甲的血清滴在6個載玻片上。把每個人的紅細胞分別滴在每一滴血清上觀察現象。
3、分別用其他5個人的血清重復上述實驗。觀察現象記錄結果。
4、記錄:把滴入紅細胞后出現凝集團的用“+”表示。不出現的用“-”表示。得出了一張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表格。這種記錄結果的方法也被稱為“棋盤法”
【分析表格】
1、每個人的血清和自己的紅細胞相遇都不會發生凝集。
2、不同人的紅細胞和不同人的血清相遇,兩種情況都有。
3、6個人的反應呈現三種不同類型。
【結論】:
1、三種血型——A型、B型、C型(O型)
2、輸血事件是凝集的結果。
【思考】:你認為通過上述實驗便可以推而廣之的得出人類有三種血型的結論科學嗎?為什么?——偶然性。
【完善實驗】:
1902年迪卡斯德羅醫生對155名正常人重復了蘭德斯坦納的實驗。發現:151人與蘭德斯茨坦納宣布的結果相同,而另外4人同其他人的都凝集,說明有第四種血型存在。稱之為D型(AB型)。因為AB型人所占的比例很少(10%)當時蘭茨坦納只對6個人做了實驗,因此沒有發現這最后一種。這也是科學探索強調的原則之一——可重復性。至此,人類的ABO血型系統得到了完善,即:ABO血型系統有四種血型──A型、B型、O型、AB型。
(三) 輸血的原則
1、學生閱讀課本76頁的表格并分析:
某人血型
可以接受的血型
可輸給的血型
A
A、O
A、AB
B
B、O
B、AB
AB
AB、A、B、O
AB
O
O
A、B、O、AB
①哪種血型可以為其他血型的人輸血?
②種血型可以接受其他血型的人輸血?
條件:少量輸血 原則:輸同型血
(四)、輸血的基本常識
1、目前臨床上面臨的問題是什么呢?
血庫的血液庫存告急;很多不愿獻血人。原因:(1)意識差   (2)恐懼感
2、究竟丟失多少血量會對身體有影響呢?一個人在失血多少時才需要輸血?一個健康成年人的血量有多少?
展示人體血量、失血量與人健康的關系課件。
3、我國從哪一年起,實行無償獻血制度?(1998年。)
(五)、補充“獻血常識”
1:獻血有損健康嗎?健康成年人每次獻血200-300毫升不會影響健康。從血量來看,一個成年人的全身血量約占體重的7%——8%,如一個50公斤體重的成人總血量約有4000毫升。一次獻血量為200——400毫升,只占全身總血量的1/10——1/20。人體內有部分血液儲存在人體的血液“倉庫”,如肝、脾等器官,當機體活動增強或獻血后,“倉庫”里的血就會調動到血液循環中來。血量可在幾分鐘到幾小時內恢復,不會影響正常的血液循環和血壓。
血液和其他有生命的東西一樣,在不斷地進行新陳代謝,各種人體血細胞都有一定的壽命。衰老的血細胞不斷地死亡,由骨髓制造新的細胞來補充,獻血后,骨髓造血功能回加強,使血液成份維持相對的恒定。因此,獻血無損健康的。
2:為什么提倡無償獻血?作為一個健康公民,應當積極參加無償獻血,為了挽救他人的生命,也為了自己和家人,大家奉獻一份愛心。
3:無償獻血者有哪些權利?在本人需要輸血時可免費輸入自己獻血量3倍的血量,家人可免費輸入自己獻血量等量的血量。若獻血超過100毫升,本人可終生賞受免費輸血。
4、“血液和血液制品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如果把某一獻血者的血漿和血細胞全部輸入受血者的血管中,這種輸血方式叫輸“全血”。
這種方式在當今社會用得較少,現在的輸血方式主要是根據病情的需要輸入血液中的某種成分,其中主要的是從血漿中提取的某種成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血液制品”。
(1):血液制品主要包括哪些?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類別三大類。
(2):舉例說明血液制品與人類生活有哪些關系?白蛋白:大手術、創傷、器官移植、大面積燒傷等。免疫球蛋白:病毒性傳染病。凝血因子類別:整形外科、血友病等。
(二) 血流的管道——血管
一、學習目標:
1、? 能夠描述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結構與功能特點。
2、? 嘗試區分這三種血管以及血液在這三種血管內流動的情況。
3、? 通過實驗觀察小魚尾鰭的血液流動,能夠分辨血管的種類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內的流動情況,在實驗過程中培養愛護小動物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能夠分辨三種血管,了解血管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關系。
三、教學難點: 能夠在鏡下分辨靜脈和動脈血管。
四、教學準備:血管的課件。
五、課時準備:1課時
六、課型:新授課
七、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人體內的血液由哪幾部分組成?
2、血液在人體內靠什么來運輸?板書課題:血流的管道——血管
3、課件出示:人體全身血管圖。
(二)探究新知
1、思考:
當我們身體不適去醫院就診,有時醫生會讓我們驗血,必要時還需要輸液治療。是否注意到驗血或輸液時,針刺的部位一般在哪里? 還有把脈的時候在什么部位?
(化驗取血是在手指尖上取血,也有在耳垂上取血化驗,;輸液是在手背上扎針。有的小孩子輸液扎針是在腳上或頭上。中醫診脈時不是把手指放在“青筋”這樣的血管,而是放在手腕處(示意位置),這里用肉眼看并沒有清晰的血管;輸液或抽血時用橡皮筋扎緊針刺部位上方,管內有回血立即松開橡皮筋,并且輸液時針總是朝向上臂等等。)
這些都與我們人體內的血管有關系。
2、認識人體內的血管種類及特點
(1)學生自主閱讀課本66—67頁的內容。
(2)課件出示:思考:①血管有哪些種類?(答:血管可分為動脈、靜脈與毛細血管)
②三種血管這間有什么關系?
③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結構和功能各是什么?
(3)指名回答,教師小結并課件出示。
動脈:將血液從心臟輸送到身體各部分去的血管。特點:①分布較深,②管壁厚、彈性大
③管內血流速度快。 靜脈:將血液從身體各部分送回心臟的血管。特點:①分布較淺,通??吹降摹扒嘟睢本褪庆o脈。②管壁薄、彈性小。③管內血流速度慢。④不能搏動⑤有靜脈瓣(四肢靜脈的內表面,通常具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靜脈瓣)。 毛細血管:連通于最小的動脈與靜脈的血管。特點:①分布廣泛。②管壁非常薄、只有一層上皮細胞構成。③管內直徑僅有8—10微米,只許紅細胞單行通過。④血流速度最慢。毛細血管的特點可以再加一點:面廣——毛細血管在身體內分布廣泛,除指甲、毛發等處外,毛細血管幾乎無處不在。
(4)、觀察比較三種血管。課件出示,學生觀察理解。(中醫診脈要在手腕位置,這里的血管是動脈血管,搏動比較明顯。我們手背和手臂上的這些血管,搏動較弱,都是靜脈血管。一些粗大的動脈血管一般在身體比較深的位置,分布較淺的多是靜脈。)
3、課件展示“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的物質交換示意圖”。學生觀察理解:毛細血管周圍就是人體組織細胞,這樣有利于血液與周圍的組織細胞充分地進行物質交換,血液里運輸著營養物質,同時可以把組織細胞產生的廢物帶走。。
4、實驗: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的流動:
(1)學生自己閱讀64—65頁的實驗,教師引導理解實驗步驟。
實驗步驟:浸濕的棉絮包裹;小魚平放培養皿;低倍顯微鏡觀察;找管徑最小的血管觀察血液流動;觀察血液流向。
(2)課件出示顯微鏡下觀察到的圖。
(三) 輸送血液的泵——心臟
一、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識別人體心臟的解剖圖,描述心臟的結構和功能。
2、結合血液循環圖理順血液循環途徑,概述血液循環的途徑
3、區別動脈血和靜脈血?  
4、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識圖能力、思維能力。?合作自學能力。
5、了解體育鍛煉對心臟的有利影響,引導學生加強體育鍛煉,提高心臟潛力增強體質。?
二、教學重點:?
(1)描述心臟的結構和功能(2)概述血液循環的途徑
三、教學難點:?
(1)心臟瓣膜的位置及其開啟、關閉與心臟內血流方向的關系(2)概述血液循環的途徑
四、教學準備:心臟解剖課件圖,心臟的相關知識資料。
五、課時準備:2課時
六、課型:新課
第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血管如同四通八達的管道將血液運送到全身各處,但是大家是否想過血液流動的動力從何而來呢?(生:心臟)很好,是心臟,那么你了解心臟的內部結構嗎?你知道它是如何工作的嗎?那么你想知道嗎?好!那就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三節輸送血液的泵——心臟,進行心與心的對話。
(二)探究新知
4343400274320心臟的內部結構
1、認識心臟的位置及現狀。(出示人體上身結構模型圖。)學生觀察認識。
位置:位于胸腔中部偏左下方,在兩肺之間。
形態大小:形如桃,大小如本人拳頭。
2、慧眼識圖:學生結合課本第68頁的心臟解剖圖認識心臟的各結構名稱
(同桌之間可相互指認)。教師結合課件圖補充介紹心臟結構及名稱。
3、結合68頁的“心臟解剖圖”和69頁的“心臟工作示意圖”閱讀相關內容
(三)、理解運用
1、討論思考68頁的問題:
(1)、心臟的壁主要是由什么組織構成?由此可以推斷它具有什么功能?
(心臟壁主要由肌肉組織構成,肌肉具有收縮、舒張的功能。功能是推動血液在血管里循環流動。)
(2)、從心臟壁的厚薄來看,心房與心室有什么不同?嘗試解釋其原因?
(從心臟壁的厚薄來看,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它們的這些不同可能是因為輸送血液距離遠近不同。心臟壁越厚,肌肉越發達,收縮和舒張就越有力心室的收縮把血液輸送到全身的毛細血管或肺部的毛細血管,而心房收縮只需把血液送入心室。它們的這些不同可能是因為輸送血液距離遠近不同。同樣的道理,左心室收縮把血液輸送到全身,而右心室的收縮把血液輸送到肺,二者中左心室輸送血液的的距離長。)
(3)、心臟四腔的關系是怎樣的?
(心臟的四個腔中相通的是左心房和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心臟的左側與右側的腔不相通。)
(4)、心房與心室之間、心室與動脈之間有什么結構?這些結構有什么作用?
(房室瓣,只朝向心室開、保證血液由心房流向心室;心室與動脈之間的瓣膜,只朝向動脈開、保證血液由心室流向動脈)
2、只有心臟不停地收縮舒張,才能不斷地推動著血液循環流動,那么在人的一生中,心臟是從不休息的,是這樣的嗎?(人類的心臟也是要休息的,只不過是方式不太一樣,它是通過舒張時間相對長于收縮時間來保證休息的。 心臟在保證正常工作的同時也得到充分的休息。)
(四)、課堂總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很多關于心臟的相關知識,你有什么收獲?
八、作業布置:
第2課時
一、復習導入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關于心臟的哪些知識?
2、我們已經知道心臟的左右連部分是完全分隔開的,那么血液在人體內是怎樣循環流動呢?
二、探究新知。(學生先自學,教師再結合課件分別講解)
1、觀察 “血液循環模式”圖,默讀相關內容,小組討論完成下列問題:
(1)、認識血液循環過程中經過的各結構名稱。(強調肺部毛細血管和組織細胞周圍的毛細血管)(2)、如何區分動脈血和靜脈血?
(3)、口述肺循環的過程中血液成分的變化。
2、分別理順體循環和肺循環的路線及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的變化。
3、出示體循環和肺循環的路線讓學生分析兩者的內在聯系。
血液循環途徑:
①體循環:左心室---體動脈---全身毛細血管---體靜脈---上、下腔靜脈---右心房
②肺循環:右心室---肺動脈----肺部毛細血管---肺靜脈---左心房
動脈血:含氧量多、顏色鮮紅的血。 靜脈血:含氧量少、顏色暗紅的血。
既能運輸營養物質,又能運輸細胞產生的廢物。
(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化抽象為直觀,一目了然地展示出完整的血液循環路線)
三、應用知識
1、設想一個紅細胞從左心室出發,隨血液到達指端。這個紅細胞將沿著怎樣的路徑回到心臟?再回到心臟前,它還有可能到達腳趾嗎?當它再度從心臟出發,它有可能到達腳趾嗎?
(指端的毛細血管-小靜脈-上腔靜脈-右心房、不可能、可能)
2、上述這個紅細胞在指端的毛細血管處和肺部毛細血管處分別發生了什么變化?
(氧與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分離、氧與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結合)
3、在血液循環中,靜脈血經過什么途徑、以什么方式變成動脈血?動脈血又是怎樣變成靜脈血?
(在肺循環中,從右心室進入肺動脈的靜脈血,流經肺部的毛細血管網時,跟肺泡里的空氣交換,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進入肺泡內,肺泡內氧進入血液,跟血紅蛋白結合。經過氣體交換,暗紅色的靜脈血變為鮮紅色的動脈血,從肺靜脈流回左心房。)
4、有的同學說動脈中流的是動脈血,靜脈中流的是靜脈血。這種說法對嗎?為什么?
(動脈血和靜脈血是以血液含氧多少來區分的,含氧多,顏色鮮紅的是動脈血,含氧少,顏色暗紅的是靜脈血。)
5、(1)牙疼不是病,疼起來真要命。來到醫院掛上了吊瓶,我就納悶了:“消炎藥怎么從手上的血管到達牙齦的呢?”
(2)假如你是一個氧分子,請講一講你在人體的旅行過程吧!
四、擴展知識:認識冠脈循環 ,心率和血壓的相關知識。
五、課堂總結
1、回顧血液循環的途徑。
2、闡明體育鍛煉對心臟的有利影響,引導學生加強體育鍛煉,提高心臟潛力,增強體質
六、作業布置:
七、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拉孜县| 柳河县| 闽清县| 合水县| 莎车县| 葵青区| 屯留县| 玉树县| 肥乡县| 马山县| 双鸭山市| 木兰县| 抚顺县| 思茅市| 新巴尔虎右旗| 台山市| 定兴县| 嘉义市| 左贡县| 石嘴山市| 广宁县| 甘泉县| 莎车县| 永登县| 锦屏县| 西昌市| 沙洋县| 玉环县| 岳普湖县| 同德县| 祁阳县| 宾川县| 松江区| 文山县| 哈尔滨市| 象州县| 湖南省| 思茅市| 百色市| 台山市| 襄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