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傳染病及其預防》教學設計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傳染病是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也是中考和結業考試的考察內容。預防疾病,增進健康,是健康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所以,教材把傳染病及其預防列入第八單元“健康地生活”的第一個內容,并設在這一單元的第一課時,可見其重要性。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說明傳染病的病因、傳播途徑及其預防措施; 2、區分病原體和傳染源; 3、辨別傳染病的預防措施。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分析資料、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鍛煉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激發學生關注健康,樹立健康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并學會關心和幫助他人。 (三)質疑內容 雖然學生對于傳染病并不陌生,但僅僅停留在表面,對于傳染病的病因、分辨病原體與傳染源、傳染病的特點有哪些、傳染病流行的條件、傳染病的預防措施、如何正確對待傳染病人等,都沒有科學的認識,所以這些都可以成為學生的質疑點。 (四)重點難點 病原體的概念、傳染病流行的三個基本環節和傳染病的預防措施。 二 學情分析 對傳染病并不陌生,但對于傳染病是怎樣流行的卻不是很了解; 知道病毒能引起傳染病,但并不很清楚細菌、真菌和寄生蟲也能導致傳染病; 對傳染病的預防知識僅僅來源于一些簡單的生活常識。 三 教學教法 (一)教法 開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突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探究式教學。 盡可能地提供來自于生活中的豐富的感性材料,讓學生結合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來理解名詞和概念。 通過讓學生觀察、質疑、比較、回憶歸納來認識病原體。 (二)學法 通過資料分析、概括總結、觀看資料、分析艾滋病等活動調動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每個學生自主參與課堂的活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在師生互動中讓學生思考問題,獲取知識,掌握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 四 教學流程 教學內容 教師的組織和引導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情境創設 之一 課件展示具有親和感的健康可愛的小寶貝圖片 欣賞圖片 拉近學生和本單元知識的距離。 之二 組織學生填表和統計活動 參照表格進行統計 拉近學生和本章知識的距離。 之三 分辨表格中的疾病 根據生活經驗進行區分 引出本節課的內容。 一、傳染病的病因 展示教學目標(學習目標) 板書:第一章 傳染病和免疫 第一節傳染病及其預防 對比近視眼和病毒性結膜炎。 課件展示不同病原體引起的傳染病。 閱讀教材 觀察圖片 引出傳染病的概念。 訓練學生認真觀察、嘗試記憶、歸納總結病原體的種類。 二、傳染病的基本環節及預防措施 閱讀教材73頁--76頁的內容,展示具體問題,引導學生分組討論以下問題: 1、分析教材73頁的討論題。 2、對比兩種傳染病的傳播過程,總結出傳染病的主要環節有哪些? 3、傳染病流行的條件是什么? 4、傳染病的預防措施有哪些? 5、預防傳染病時,正確的做法是什么,請舉例說明? 交流完畢,及時糾正總結。 板書總結:傳染病的病因,基本環節,預防措施 閱讀教材,分組討論。 各小組之間交流總結。 采用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教師給予指導,通過交流總結各小組的討論結果,形成“分享”意識。 課外延伸 之一 觀看視頻,了解“艾滋病”,知道如何與艾滋病患者相處 觀看視頻 利用視頻來了解“艾滋病”以及如何與“艾滋病”病人相處。 之二 由“艾滋病”擴展到傳染病,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發表各自意見。 由“艾滋病”擴展到傳染病,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習題鞏固 課件展示習題,教材中的習題以及練習冊中的相關習題。 根據本節課所學進行答題、訓練。 根據教學目標選擇適當的練習,進一步鞏固本節課的內容。 五 評價設計 評價設計與教學目標保持一致,包括三個方面: 1、知識方面:針對知識點的課堂基礎練習及教材后的習題。 形式:做相關的習題。 2、能力方面: 對比分析:對比近視眼和結膜炎,分析傳染病的概念和特點。 歸納總結:通過舉例歸納傳染病的病原體、流行環節、預防措施 及課堂小結等。 語言表達:回答問題時組織語言的能力。 活學活用:習題鞏固中的練習。 形式:回答問題時的表現,以及做練習的準確率。 3、情感態度價值觀:要關注社會熱點,例如利用發生在6月份的“廣東搶救韓國輸入性中東綜合癥患者,15天投入逾800萬元”的實例,與學生共同分析傳染病的相關知識。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關心關愛他人,能分辨對錯。 形式:分析資料,交流看法。 六 教學反思 傳染病及其預防這節課的內容較多,包括傳染病的概念、病原體的概念、傳染病流行的三個基本環節、傳染病的預防措施。怎樣讓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地獲得這些知識,我的做法就是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資源,讓學生的生活內容成為課堂上學習知識的有源之水,使學生在課堂上參與的積極性提高,有效提高了課堂效率。并通過一系列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素材,對學生養成健康生活方式和良好衛生習慣具有積極的作用,有利于學生養成珍惜生命,關愛他人的意識。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自主學習討論的形式,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2、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剖析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將生活常識提升為學科知識; 3、直觀形象地理解名詞和概念; 4、活躍課堂氣氛,形成“分享”意識; 5、及時梳理知識點,形成知識體系和框架; 6、關注愛與健康,凸顯學科人文情懷。 盡管在備課時爭取做到考慮周全,但我在對不同班級的教學過程中仍然發現了很多不足之處:一是課前調查進行的不夠徹底,效率低。二是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個別學生參與的有效性低,不夠積極主動,不發表任何意見,只等別人現成的答案,不能很好地融入到小組中,還有的學生甚至趁老師不注意說閑話,影響其他同學的學習,也影響到之后的小組交流。今后如何提高這部分學生的課堂有效性,這是最值得我深思的地方。三是應提倡學習方式多樣性、適當拓寬學習的途徑,有時從父母那里學來的知識記憶深刻,更有助于理解。四是課后的拓展調查活動應充分重視,嘗試變換為可操作性強的內容和形式,例如做份手抄報,或通過收集資料來完成教師設計的表格等。 ? 這就是我對《傳染病及其預防》這節課的理解和設計,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評委老師多提寶貴意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