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 第一節 流動的組織——血液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能夠描述血液的組成成分和各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并能通過血漿和三種血細胞的功能歸納出血液的功能。 二、過程與方法 1.使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嘗試識別紅細胞和白細胞。 2.能夠簡單分析血液常規指標,提高思維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會運用知識,描述貧血、發炎、血流不止的現象及原因,培養學生看貧血貧血化驗單,發炎化驗單的能力。 學習 重難點 重點:血液的組成成分和各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 難點:用顯微鏡觀察人血永久圖片并識別血細胞。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創設教學情景】 教師描述在意外事故中,遇難者失血過多的情形。 【設問】 對于失血過多的遇難者應該怎么處理?輸血還是輸液? 【學生活動一】 播放有關血液分層的實驗視頻,引導學生對教材資料分析相關問題進行討論分析。 【設問】 通過同學們的分析歸納學習了血液的組成,進一步思考血液各部分(血漿、血細胞)有什么形態結構和功能呢? 展示圖片引導學生分析血漿的成分及功能。 知道了血漿的相關知識后,那么血液的另一部分血細胞又有什么樣的形態結構和功能呢?用什么方法可以看到血細胞的具體形態結構呢? 【分組探究實驗】 簡單回憶顯微鏡操作步驟,讓學生觀察人血永久涂片認識并區分紅細胞和白細胞的形態和數量,再區別展示學生看到的物像和高倍鏡或電鏡下的物像,引導學生對三類血細胞形態和數量再次進行區分。 【學生活動二】 播放有關三種血細胞的形態結構和功能的視頻,引導學生結合教材自主完成相關表格的填寫。 分別展示三種血細胞圖片,詳細講解三種血細胞形態結構功能,引起疾病相關知識,并加以練習應用。 【應用】 展示血液常規化驗單,讓學生分析貧血、發炎、異常出血的現象及原因。描述貧血、發炎、血流不止的現象及原因. 【課外延伸】 簡單講解造血干細胞和白血病有關知識。 【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知道了血液由什么成分和功能呢?這些功能能體現出哪些用途呢? 【鞏固練習】 想象、思考、回答 一分鐘小組討論、思考、表達交流,歸納出血液的組成成分相關知識。 分析、思考 歸納出血漿的成分及功能。 學生思考回答:用顯微鏡進行觀察。 觀察兩種血細胞的形態和數量。 對比、思考 區分三種血細胞的形態和數量,并發現普通光學顯微鏡無法觀察到血小板。 觀察、思考、聆聽完成圖表填寫。 思考、分析、總結 小組討論、表達交流 思考、分析、解決問題 思考,交流 思考、總結 分析、思考 激發興趣 引入課題 貼近生活,讓學生感受生物來源于生活,帶著輕松的心情進入學習過程。 通過視頻信息、教師設問、追問,學生討論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和語言組織表達能力。 引導學生思考 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動手能力、觀察、描述實驗現象、區分對比、歸納總結能力和語言組織表達能力。 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并培養學生從視頻中獲取信息的能力。 引導學生思考 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豐富學生知識,為后續學習作出鋪墊。 教會學生善于總結、勤于反思、樂于分享。 培養學生解題能力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