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6課北宋的政治》導學案【學教目標】1.了解北宋建立的過程;知道北宋建立后所采取的一系列集權措施,理解其影響;了解王安石變法的概況;認識中國歷史發展的統一大勢;2.借助平板任務驅動,通過圖片、故事等素材來調動學生興趣,通過角色扮演、史料分析與搜集、圖表分析、對比等方法探究學習;3.嘗試從不同種類的資料中獲取信息,具有一定的獨立解決問題能力、合作學習能力,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歷史學習方法。【教學重難點】重點:北宋的集權措施及其影響難點:北宋的加強中央集權一、自主學習:初讀教材、勾劃要點、完成填空。北宋建立時間建立者都城歷史典故統一的背景統一策略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軍事上:政治上:經濟上:重文輕武的政策措施:王安石變法目的:內容:影響:二、課堂探究題探究一:根據P28-30的內容,歸納北宋的統治措施措施積極影響消極影響軍事中央地方探究二:時人和后人對王安石變法的評價有何異同?你認為分析是否合理?時人評價:材料一二三年間,開闔動搖,舉天地之內,無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數十百事交舉并作,欲以歲月變化天下。——(宋)劉摯《論助役法分析第二疏》材料二令介甫(王安石)素剛直,每議事于人主前,如與朋友爭辯于私室,不少降辭氣,視斧鉞鼎鑊無如也。——(宋)司馬光《與王介甫書》后人評變法材料三安石一出,悉斥為流俗,別思創建非常,突過前代。——(清)趙翼《廿二史札記》材料四依照當時情況,王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問題,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在國內新政全無頭緒的當日,卻同時引起邊釁,對外便開疆用武。因此更是加意聚斂,而忽略了為國家的百年長計。——錢穆《國史大綱》三、練習鞏固1.唐朝末年,中原地區戰亂不止,形成五代十國,民不聊生。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割據局面的是()。A.后梁B.后周C.北宋D.南宋2.“毛澤東在詞作《沁園春·雪》中有“唐宗宋祖”之句。其中“宋祖”是()。A.趙構B.趙匡胤C.李淵D.李世民3.剛上完歷史課,小明把一件黃色的夾克披在小華身上,同學們笑了,說:“你想發動政變嗎?”你能判斷出同學們模仿的是歷史上那一幕嗎?()。A.大澤鄉起義B.陳橋兵變C.黃巾起義D.黃巢起義4.鑒于五代十國戰亂頻繁,天下四分五裂的局面,宋太祖采取的統一方針是( )A.南北夾擊B.先北后南C.先南后北D.東西貫穿5.宋代為了改變武將專橫跋扈的局面,采取了不少應對策略。下列屬于這方面改革措施的是( )①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 ②經常調換軍隊將領 ③重用武將平定全國 ④領兵權與發兵權分離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6.北宋大部分時期,宰相、樞密使和三司使互不統屬,各自獨立對皇帝負責。那時,中書省與樞密院稱“二府”,對掌文武;而三司稱“計省”,獨掌財政。這說明宋代時期防止宰相專權的手段是( )A.分化事權,削弱相權B.廢除丞相,實施專制C.加強集權,削弱地方D.設立通判,加強監督7.史書記載,宋太祖謂“宰相須用讀書人”;北宋宰相文彥博說,是皇帝“與士大夫治天下”;南宋高宗則謂,宋朝“設科取士,本欲得賢以共治天下”。為此宋代實行文治。下列屬于其加強文治內容的是( )①改革和發展科舉制 ②增加科舉名額 ③讓文官擔任要職 ④設立進士科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8.有人評價說,宋朝一代,官員多如天上銀河里的星星。也有人說,宋朝一代,目不見官。導致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北宋官員人浮于事B.北宋科舉制的發展C.北宋強化中央集權D.北宋吸取了前代的教訓9.“朕選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節度使轄區),即使他們都貪濁,也不及武臣一人為害之大。”材料中宋太祖這一舉措()①造成了重武輕文的局面②增強了軍隊作戰的能力③導致了官僚機構的膨脹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0.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藩鎮)部下各數萬勁兵,文武將吏,擅自署置;貢賦不入于朝廷,雖稱藩臣,實非王臣也。——《舊唐書·李懷仙傳》材料二:建隆二年(961),太祖召趙普問曰:“天下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計,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語未畢,上曰:“卿勿復言,吾已喻矣!——《續資治通鑒長編》材料三:本朝鑒五代藩鎮之弊,遂盡奪藩鎮之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虜騎所過,莫不潰散。——朱熹《朱子語類》(1)根據材料回答藩鎮割據與五代十國局面的出現,反映了什么本質?(2)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歷史必然性有哪些?(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北宋初期統治者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4)結合材料三簡要評價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影響。參考答案:1、自主學習北宋建立時間960年建立者宋太祖趙匡胤都城開封(東京)歷史典故黃袍加身統一的背景五代十國時期出現統一的趨勢統一策略先南后北,先易后難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軍事上: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牢牢控制軍隊;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政治上:在中央,采取的辦法,削弱相權;在地方,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長官,實施三年一換的制度,還在各州府設置通判,以分知州權力。經濟上:取消節度使收稅權力,在地方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重文輕武的政策為防止武將專權有意重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后繼統治者繼續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統兵格局逐漸形成。宋朝注重發展文教,改革和發展了科舉制,增加科舉名額,提高進士地位。王安石變法目的:擺脫統治危機,實現富國強兵。措施:見教材P31表格影響:變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財政收入有所增加,但因新法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們強烈反對,后被全部廢除。二、探究一:措施積極影響消極影響軍事①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②控制軍隊的調動③經常調動軍隊將領,定期換防加強了對軍隊的控制削弱了軍隊的戰斗力中央①采取分化事權的辦法,削弱相權②設參政知事若干人,位同副相,與宰相共執行政權。③由政事堂、樞密院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政權和財政權。加強了皇權造成機構的臃腫地方①派文臣擔任知州,實施三年一換的制度②設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權利③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利④在地方設置轉運使,將地方賦稅收歸中央削弱地方權力,加強中央集權。造成了地方官僚機構的臃腫探究二:時人批評王安石變法,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后人則認為其變法思維超過前代,加再加新政沒有從政治上解決問題和邊疆用品致使變法使敗。二者都有一定的合理性。王安石變法側重于經濟上改革,“斂財”使其失去社會基礎,再加上用人不當,守舊派的的反對,最終導致變法失敗。三、練習鞏固1.C2.B3.B4.C5.D6.C7.A8.C9.D10.(1)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矛盾(2)唐末藩鎮割據的危害趙匡胤建北宋的方式建國時分裂割據現狀(3)措施:軍事方面:皇帝控制兵權。(杯酒釋兵權;更戍法;兵將分離)政治方面:在中央:分化事權,削弱相權。(設副宰相,多重機構)在地方:分散、削弱地方官的權力(文臣任知州;頻繁調動州縣長官;設置通判)經濟方面: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地方設置轉運使(4)防止了藩鎮割據局面的發生,維護了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逐漸導致官僚機構和軍隊的不斷膨脹,造成了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近代科學的創始人現代科學之父有力證明了新天文學說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29張PPT)新知導入中國文人心中的宋朝我可能生錯了地方,想穿越回宋朝,那里對文人最友善。------袁騰飛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余秋雨新知講解征伐治亂—追求統一的故事新知講解960年正月初一,傳聞契丹聯合北漢南下攻打后周,宰相范質等未辨真偽,急遣趙匡胤率軍北上御敵……結合情境與教材內容,續說故事。(提示詞:陳橋驛、趙匡胤和趙普、密謀、兵變、北宋)結合五代十國后期形勢圖分析陳橋兵變的意義。征伐治亂—追求統一的故事新知講解消除南方割據政權趙匡胤在位期間,依照“先南后北”的策略,致力于統一全國,先后滅亡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分的統一。(局部統一)趙匡胤相繼滅亡后蜀、南漢及南唐,其弟宋太宗繼位后滅吳越、閩南、北漢。北宋統一戰爭結束了自唐朝安史之亂以來的藩鎮割據和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結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據局面。征伐治亂—追求統一的故事新知講解追本溯源—趙匡胤問計的故事趙匡胤與趙普議事圖自唐季(末)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共)易八姓,戰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此非他故,方鎮(地方節度使轄區)太重,君弱臣強而已。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之計,其道何如?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從君臣對話中我們可以得出哪些歷史信息?新知講解大擺鴻門宴—酒局中的故事措施軍事上: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結合視頻及圖片講一講酒局中的故事?它說明宋初采取了怎樣措施加強中央集權的?新知講解控制對軍隊的調動,使禁軍將領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于樞密,有發兵之權而無握病之重;京師之病總于三帥,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上下相維,不得專制。此所以百三十余年無兵變也。”——范祖禹《范太史集》大擺鴻門宴—酒局中的故事新知講解防弊之政—加強中央權力的故事分化事權,削弱相權(設副宰相,多重機構)設立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權力,實行軍政、民政和財政的三權分立下列圖文資料說明北宋是采取什么措施來加強中央集權的?新知講解防弊之政—加強中央權力的故事防弊之政地方收權中央分權崇文抑武文臣當地方官收精兵編入中央禁軍轉運地方財政二府三司臺諫中書門下樞密院崇文抑武擴大科舉規模文臣主兵行政財政軍政行政財政軍政新知講解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設通判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設轉運使統管財政派文臣任地方官四監司更戍法行政財政軍政《雪夜訪普圖》起何作用?防弊之政—加強地方權力的故事新知講解“朕今選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節度使轄區),縱皆貪濁,亦不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宋初“始置諸州通判”,“凡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可否裁決,與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長官)通簽書施行”。——《宋史·職官志》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實施三年一換的制度,頻繁調動州縣長官;在各州府設置通判以分知州權力。防弊之政—加強地方權力的故事新知講解防弊之政—加強地方權力的故事宋太祖下令取消節度使收稅權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稅收由中央掌控。從965年起,趙匡胤往各地派轉運使,主持地方稅收,不許藩鎮親吏插手。地方的財賦收入,除開支本地行政經費所需外,其余全部輸送京師,州府官員不得截留。沒錢,你就是有兵都沒用。下面的人一看,跟著你混,既不能升官,又不能發財,那就安安心心做好本職工作,犯不著聽你忽悠去冒險。新知講解防弊之政—加強地方權力的故事宋太宗時于各路設轉運使,其官衙稱轉運使司,俗稱漕司。轉運使除掌握一路或數路財賦外,還兼領考察地方官吏、維持治安、清點刑獄、舉賢薦能等職責。《宋會要》中,對轉運使也下過定義:“國家所置諸路轉運使,即漢刺史、唐觀察使之職”。陸續在地方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新知講解材料一吾宋制治,有縣令,有郡守,有轉運使,以大系小,絲牽繩聯,總合于上。雖其地方在萬里外,方數千里,擁兵百萬,而天下一呼于殿陛間,三尺豎子,馳傳捧詔,召而歸之京師,則解印趨走,唯恐不及。——(北宋)蘇洵《嘉祐集》材料二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維,輕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統制列城,付以數千里之地,十萬之師,單車之使,尺之之詔,朝召而夕至,則為匹夫!——(北宋)范祖禹《范太史集》材料三今內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極一世之人志慮之所周浹,忽得一智,自以為甚齊,而法固已備之矣。是法之密也。雖然,人之才不獲盡,人之志不獲伸,昏然俯首一聽于法度,而事功日隳,風俗日壞,貧民愈無告,奸人愈得志。——(南宋)葉適《水心別集》研讀材料,小組討論:宋初專制集權的利弊防弊之政—加強中央集權的故事新知講解根據P28-30的內容,歸納北宋的統治措施措施積極影響消極影響軍事中央地方削弱地方權力,加強中央集權。造成了地方官僚機構的臃腫中央集權強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權大大加強①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②控制軍隊的調動③經常調動軍隊將領,定期換防加強了對軍隊的控制削弱了軍隊的戰斗力①采取分化事權的辦法,削弱相權②設參政知事若干人,位同副相,與宰相共執行政權。③由政事堂、樞密院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政權和財政權。加強了皇權造成機構的臃腫①派文臣擔任知州,實施三年一換的制度②設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權利③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利④在地方設置轉運使,將地方賦稅收歸中央新知講解趙匡胤誓碑“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崇文抑武文人的地位有什么變化?試從教材中找出依據。宋代科舉考試圖文人地位的提高與北宋哪一政策有關?積弱之因—重文輕武新知講解《勸學詩》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無車毋須恨,書中有馬多如簇。娶妻無媒毋須恨,書中有女顏如玉。男兒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讀六經。崇文抑武趙恒三則材料有何聯系?對武將地位有何影響?積弱之因—重文輕武新知講解宋太宗一朝,文臣成為政事堂和樞密長官的主要人選,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為文官,其中有科舉出身的6人。有正副樞密使35人,其中文官21人。兩宋共有樞密使、副樞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約占百分之九十一。——《中國封建王朝興亡史·兩宋卷》歐陽修,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在政治上負有盛名。天圣八年進士。以翰林學士修《新唐書》。宋英宗時,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行政權兵權文臣掌握軍政大權、文臣統兵積弱之因—重文輕武新知講解“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太祖誓碑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了科舉制。積弱之因—重文輕武新知講解材料二“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太祖誓碑結合材料及所說知識分析北宋重文輕武政策的影響。積弱之因—重文輕武材料一宋太宗一朝,文臣成為政事堂和樞密長官的主要人選,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為文官,其中有科舉出身的6人。有正副樞密使35人,其中文官21人。兩宋共有樞密使、副樞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約占百分之九十一。——《中國封建王朝興亡史·兩宋卷》北宋重文輕武政策在全國范圍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也促進整個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造就了北宋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這一政策也扭轉了五代十國以來尚武輕工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但也?了北宋官吏冗多,人浮于事,增加了財政支出。材料三教材P32頁知識拓展新知講解變法革新—王安石變法的故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民……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仁宗時期神宗時期王安石變法對話宋神宗爭辯司馬光范仲淹慶歷新政新知講解大刀闊斧行變法變法效果募役法(目的:限制官僚等特權,增加政府收入)農田水利法(目的:促進農業發展)方田均稅法(目的:避免逃稅,增國國家賦稅收入)保甲法(目的:加強對人民的控制,穩定政治秩序,增國家軍事力量)培養人才強兵富國熙寧二年(1069)熙寧九年(1077)罷相變法革新—王安石變法的故事變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財政收入有所增加,但因新法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們強烈反對,后被全部廢除。新知講解材料一二三年間,開闔動搖,舉天地之內,無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數十百事交舉并作,欲以歲月變化天下。——(宋)劉摯《論助役法分析第二疏》材料二令介甫(王安石)素剛直,每議事于人主前,如與朋友爭辯于私室,不少降辭氣,視斧鉞鼎鑊無如也。——(宋)司馬光《與王介甫書》材料三安石一出,悉斥為流俗,別思創建非常,突過前代。——(清)趙翼《廿二史札記》材料四依照當時情況,王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問題,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在國內新政全無頭緒的當日,卻同時引起邊釁,對外便開疆用武。因此更是加意聚斂,而忽略了為國家的百年長計。——錢穆《國史大綱》小組討論:時人和后人對王安石變法的評價有何異同?你認為分析是否合理?時人評變法后人評變法變法革新—王安石變法的故事板書設計北宋的政治輪駐防兵控禁軍解兵權崇文抑武政解節度使權選派大批文臣增設機構財收地方賦稅積弱積貧王安石變法當堂訓練CD1.1.960年正月的一天,土兵在陳橋驛把黃袍加在他的身上,擁他做了皇帝,以“宋”為政權名稱。這里的他是()A.趙普B.石守信C.趙匡胤D.趙光義2.宋太祖規定禁軍要輪流駐防京師,下列屬于該策略影響的有()①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現象②士人受到社會普遍尊重③加強了皇帝的權力④削弱了軍隊的戰斗力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當堂訓練3.宋太祖從地方軍隊中挑選精壯金兵編人禁軍主要是為了()A.加強中央集權B.消滅割據政權C.防御遼兵進攻D.節省軍費開支CA4.宋太宗(939-997)詔:“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若為內患,深可懼也。帝王用心,常須謹此。”宋代統治者的這種認識造成了()A.崇文抑武,積弱不振B.內亂頻繁,國勢衰弱C.外戚宦官橫行不法D.變法受阻,積弊難除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有大把高質量資料?一線教師?一線教研員?歡迎加入21世紀教育網教師合作團隊!!月薪過萬不是夢!!詳情請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宋太祖加強軍權措施.mp4 宋太祖控制地方的措施.mp4 第6課北宋的政治導學案.doc 第6課北宋的政治(課件).ppt 趙匡胤開創了大宋王朝.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