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 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三):封建社會的發展與近代前夜的危機 【2021年春】八年級下歷史與社會單元復習課件系列 單元復習 單元脈絡 第五單元主題 明 清 明清帝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相關內容 明清時期是中國歷史的鼎盛時期,也是中國歷史的轉折時期,是農耕文化發展到頂峰隨后走向下坡路的時期,盛危交錯或是鼎盛背后潛藏著危機 復習大綱 復習舊知 5.1.1 明清興替 元朝的滅亡 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敗,各級官吏竭力收刮民財,導致社會動蕩,民不聊生 元末兵變 1351年白蓮教率起義揭開了元朝滅亡的序幕。 明朝的建立 朱元璋1368年于應天定都,1368年秋,明軍攻占大都,先后平定西北等地,統一中國 疆域:東北抵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兀的河流域,西北到新疆哈密,西南包括今天的西藏、云南,東南到東海、南海并及海外諸島.1424年,明朝領土面積達到約1100萬平方公里 明統一后加強皇權的措施 政治上: ①廢除丞相制度 利:克服了朝臣權力過大的弊端,鞏固了明朝的統治,形成了比較安定的政治局面,為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環境;弊:皇權高度集中,形成專權,出現偏頗決策,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給明朝統治埋下危機 朱元璋廢除丞相這一舉措有何利弊得失? 解決了君權和相權的矛盾 ②廢行省,設三司,將原來行中書省的權力一分為三,互不統屬,從而使行省的權力分散 ③駐守各地,監控地方,鞏固皇室 朱棣奪取政權,遷都北京,改年號為永樂 靖難之役 復習舊知 明統一后加強皇權的措施 ④設立內閣制度,設立廠衛特務機構和錦衣衛監視臣民。 政治上: 內閣的職責 內閣只為皇帝的顧問,奏章的批答為皇帝的專責 內閣的演變 內閣的地位在到明世宗時躍至六部之上.嘉靖后俱列六部之上,自此內閣成了中央最高的的決策機構 廠衛的職能、特點及作用 掌管侍衛、緝捕、刑獄諸事,保護皇帝,鎮壓官民。由皇帝直接指揮,不受法律的約束,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復習舊知 明朝社會經濟的發展及對外關系 農業上:新農作物的引進 明代中后期農產品呈現糧食生產的專業化、商業化趨勢。江南廣東一大片原來產糧區成為糧食進口區,其它一些地方則靠供給糧食成為商品糧食出口區 外交上: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只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的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鄭和船隊展示了明帝國的政治和軍事優勢,加強了中外文明的交流 復習舊知 明朝的滅亡 政治腐敗: 1. 皇帝:沉迷享樂,疏于朝政 2. 皇室內部:勾心斗角,紛爭不已 3. 大臣們:結黨營私,爭權奪利 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 1. 時間 1629年李自成起義,提出“均田免稅”的口號 2. 滅亡 1644年2月,起義軍分兩路進攻北京,3月19日圍困京師。次日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檢自縊于煤山。明朝滅亡 3. 起義失敗: 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投降了清軍,打開山海關,引清軍入關。1645年5月17日,李自成被殺于湖北通城 復習舊知 清朝的建立 1616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建立政權, 國號大金,史稱后金。 皇太極即位后,1635年改族名女真為滿洲; 1636年改國號大金為清。 1644年清軍入關,擊敗李自成的農民軍,遷都北京,清王朝逐漸統治整個中國 清由地方民族政權轉化統治全中國政權 八 旗 旗 幟 八旗制度是中國清代滿族的社會組織形式。滿族先世女真人以射獵為業。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后,創建了正黃、正紅、正藍、正白、鑲黃、鑲紅、鑲藍、鑲白八旗。滿洲制度規定,“八旗子弟,人盡為兵”,因此八旗的編制是軍事的編制。 復習舊知 弊策: 推行大規模圈占土地、強制東南沿海居民內遷和威脅逼迫漢人剃發梳辮等弊政。 后果: 激起民眾強烈的反抗,加劇動蕩,導致社會經濟的倒退。 調整: 清初統治者調整野蠻落后的政策。 新成立的南明政權,在長江中下游和兩廣、福建地區舉起反清復明的大旗;一些明末起義軍余部聯合南明,共同抗清;鄭成功在東南沿海抗清 影響: 制止了社會經濟的倒退逆轉,使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 啟示: 民族關系應該平等,民族文化應該受到尊重;經濟發展是維系政權穩定的重要措施;統治者制定政策時應該順民心合民意;發現問題時及時采取措施加以調整 清朝初期的統治 清朝初期的反抗: 復習大綱 5.1.2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明代抗擊倭寇: 1. 背景 嘉靖年間倭寇對東南沿海造成毀滅性破壞,造成民眾的恐慌心理.也給琉球使團的來華和在華活動造成嚴重影響。 2. 過程 1555年戚繼光組織了一支3000多人的新軍,嘉靖四十一年,戚家軍搗破倭寇老巢.嘉靖四十三年春鏟平福建倭患.四十四年殲滅廣東倭寇.東南沿海倭患完全解除 3. 結果 取得決定性勝利,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東南沿海倭寇基本肅清,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收復臺灣 1624年荷蘭侵占臺灣,對占領區人民進行經濟掠奪,騷擾福建沿海,嚴重影響中國在東亞和東南亞的海上貿易 1. 背景 1661年鄭成功率領軍隊從金門出發,向臺灣殖民者發動進攻,1662年,鄭成功打敗荷蘭侵略者,收復臺灣 復習舊知 鄭成功驅趕荷蘭殖民者,使臺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不僅給荷蘭殖民者以沉重的打擊,而且對亞洲其他國家也間接地起到了保護作用,奠定了臺灣在日后成為一個以漢民族文化為主的社會,此役決定臺灣爾后四百年命運. 2. 過程 3. 意義 雅克薩之戰 1. 時間 1653年—1689年在黑龍江、今阿穆爾州 3. 過程 1685年—1688年,對入侵的俄軍進行兩次圍殲戰,1685年,沙俄被迫投降,1686年,沙俄談判解決中俄兩國東段邊界問題 這是中國軍民被迫進行的一次反對侵略、收復失地的自衛戰爭 它是中國軍隊反擊沙俄軍隊入侵的一次重要戰爭。維護了中國的國家主權。表現了中國各族人民不屈服于外國侵略反抗的英勇精神。是中俄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為中俄《尼布楚條約》的簽訂奠定了基礎,并簽訂了《尼布楚條約》 1689年9月7日,條約劃分了中俄兩國東部邊界,從法律上確立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仍屬于中國領土。第一次以近代主權國家“中國”的身份站上國際舞臺。簽訂后,中俄兩國東段邊境地區相對穩定貿易得到很大的發展。 該條約遏制了俄羅斯的侵略擴張,極大地維護了清政府的領土權利 復習舊知 北方地區的管理 修建避暑山莊 一座喇嘛廟,勝抵十萬兵 避暑山莊是統治者避暑的場所,更是他們籠絡少數民族首領,處理少數民族事務的政務中心,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 明代統治者主要以防為主,采取了比較被動的防御政策;清統治者則比較積極主動,采取懷柔、以德化人的政策籠絡其他少數民族 西北地區的管理 1. 賜達賴五世為“達賴喇嘛;賜班禪五世為“班禪額爾德尼”(建立冊封制度) 2. 1727年雍正帝在西藏設立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與達賴和班禪共同管理西藏。此后,西藏歷世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冊封 3. 乾隆通過金瓶掣簽,確定達賴與班禪等大活佛轉世的人選.最后報請朝廷批準(設立金瓶掣簽制度) 設立金瓶掣簽制度一是保證確定轉世靈童的公平性,防止一些地方分裂分子利用這個機會制造分裂局面; 二是體現中央權威,維護國家統一,將活佛轉世系統納入中央政府管轄和國家典章法制范圍之內。 復習舊知 平定噶爾丹叛亂 1690年康熙三次御駕親征平定了叛亂,噶爾丹再無力組織進攻,飲藥自盡。丹濟拉向清軍投降,穩定了西北部邊疆地區,清除了地方割據勢力,避免了一次國家大分裂,有利于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利于邊疆和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 西南地區改土歸流政策 1. 目的 將原來西南地區統治少數民族的土司頭目廢除,改為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 2. 意義 改土歸流廢除了土司制度,減少了叛亂因素,加強了中央政府對邊疆的統治,有利于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 復習舊知 平定大小和卓叛亂 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大小和卓分裂祖國、虐殺人民,失去民心;清政府只誅首惡,不殺無辜,贏得民心;分裂祖國的行為違背歷史發展潮流。 復習大綱 5.1.3 經濟的繁榮 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 淸初統治者認識到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是“國之大計”,順治、康熙、雍正、乾隆都重視農業生產 1. 背景 2. 表現 ①19世紀初中國人口超過3億,占世界總人口三分之一 ②耕地面積不斷擴大,大片荒地得到開墾;改進種植技術,改良新品種,推廣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經濟作物有了較大的發展 提高了糧食產量和土地收益、耕地面積擴展、精耕細作 3. 作用 農業生產的發展,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繁榮,農業產品品種和產量的增加,對手工業和城鎮商品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復習舊知 手工業的發展 1. 表現 ①棉紡織業發達,涌現出一批棉紡織基地 ②榨油、糧食加工、制瓷、采礦、冶鐵、造船等許多行業呈現繁榮景象 ③手工業在工具、技術、產品質量以及行業種類、規模、產量上超過前代 ④民間私營手工業迅速發展,并占據主導地位; ⑤出現新的生產經營形式:工場手工業 ——標志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出現 手工行業多,品種繁多,產品精良。 景德鎮瓷器原料豐富;分工細密,工藝精湛;歷史悠久,聞名天下;各地工匠匯集,生產規模大;官營、民營并存發展 景德鎮制瓷業從業者眾多,分工細密,生產規模大,產品精美(質量高),產品種類多,銷售范圍廣 私營手工業迅速發展,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復習舊知 商業繁榮的表現 1. 條件 ① 清朝前期的商業發達,商旅往來頻繁。 ② 陸路和水運發達。 2. 表現 《盛世滋生圖》 ① 清朝前期商業發達,商品貿易十分興盛,形成了由農村集市、城鎮市場、區域性市場和全國性市場組成的商業網 ② 出現了一批工商業市鎮及商業大城市 ③在商業活動中,形成了商幫,如山西的晉商、江南徽州府的徽商,商幫的活動對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人口的流動從地域上看,從農村流向市鎮;從行業上看,從農業轉向商業;從數量上看,從事農業種植的人越來越少,經商的人數大增。 復習舊知 對外貿易的活躍 明清時期中國社會經濟高度發展,工藝精湛,商路發達,因此推動了海外貿易的發展,清朝前期的中國經濟實力居于世界領先地位 日升昌開創中國民族銀行業之先河 例題講解 1. 明朝后期至清朝前期,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下列屬于清朝在處理民族關系上的成功舉措有( ) ①雅克薩之戰 ②冊封達賴和班禪 ③設置伊犁將軍 ④大規模推行改土歸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 下列歷史事件排序正確的是( ) ①明末農民起義失敗 ②明朝滅亡 ③清軍入關 ④清政權建立 A.?①③②④?????B.?①④②③???????C.?④②③①?????????D.?④③①② 解析:17世紀中期,沙俄把侵略的矛頭指向我國黑龍江流域,強占尼布楚、雅克薩等地,筑城盤踞。清軍和世代居住在那里的我國各族人民奮起反抗。清政府多次提出抗議和警告,而沙俄不但無視中國政府的警告,反而加緊擴張。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派出軍隊,對沙俄侵略軍發起自衛反擊戰,兩次在雅克薩大敗侵略軍,雙方簽訂《尼布楚條約》。①雅克薩之戰屬于抗擊外來侵略,不符合題意。 D項②③④屬于清朝在處理民族關系上的成功舉措,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 解析:1644年4月,百萬大軍在李自成的統一指揮下,對北京城發起猛烈進攻,不到兩天就攻進城內,明朝末帝崇禎在絕望中自縊。統治長達276年的明王朝,最終被農民起義推翻了。明末農民起義1658年完全失敗。1616年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后金,努爾哈赤死后,皇太極繼承汗位,改女真族名為滿洲,1636年皇太極建立清朝,1644年清軍入關遷都北京,逐步建立起對全國的統治。 C項④②③①排序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 D C 例題講解 4.下列符合明清社會經濟繁榮的史實是( ) ①出現新的工場手工業經營形式 ②棉紡織業重心北移 ③進步思潮與世俗文化的興起 ④科舉考試更加開放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 3.雍正帝要求“僧格(駐藏大臣)與達賴等和衷辦事,參與西藏日常管理”,其主要作用是( ) A. 維護統一名民族國家 B.?強化皇權???????????? C.?加強文化專制????????????D.?促進民族之間經濟交流 解析:1727年,雍正帝設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與達賴和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規定達賴和班禪的繼承,必須報請中央政府批準。駐藏大臣同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加強了清朝對西藏的管理,有利于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A項維護統一名民族國家是雍正帝要求“駐藏大臣與達賴等和衷辦事,參與西藏日常管理的主要作用,符合題意。BCD三項都不是雍正帝要求,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 解析:明中期后江南商品經濟發達的地區出現“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資本主義萌芽,;農業生產發展,長江流域出現多種形式的一年兩熟制,棉紡織業重心北移;商業發展,城市繁榮,以工商業著稱的市鎮興盛。①②是明清社會經濟繁榮的表現。③④屬于文化方面,且④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 A項①②是符合明清社會經濟繁榮的史實,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 A A 例題講解 5.下列有關明清歷史的敘述,錯誤的是( ) A.?明朝后期,東北地區的女真人崛起?????B.?17世紀初,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大金” C.?1636年,皇太極在北京稱帝,改國號為清???D.?1644年清軍入關,逐步建立起對全中國的統治 6.明嘉靖時期,江蘇巡撫曾時聘在奏疏中說:“吳民生齒最繁,恒產絕少,家杼軸而戶纂組。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相依為命久矣。”此奏疏描述的是明朝中期江南地區一種新的工場手工業經營形式,這體現出當時( ) ①社會經濟繼續發展②精耕細作水平提高③手工業出現雇傭關系④商品經濟更加活躍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解析: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稱帝,改國號為清。ABD三項敘述都正確,不符合題意;C項1636年,皇太極在北京稱帝,改國號為清敘述錯誤,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 解析:根據材料中機戶出資,機工出カ可知,材判述的是本主義明芽的出現,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朝中期以后,蘇州、松江等地的紡織業中,出現了許多以生產商品為目的的機戶。他們擁有大量資金和幾臺至十臺織機,開設機房,雇傭若干機工進行生產。這是早期資本主義萌芽的表現。機戶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是早明的工人。②精耕細作水平提高與手工業無關,排除; ④商品經濟更加活躍中國古代絕大多數統治者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商品經濟發展受制約,也排除。故答案為: B。 C B 復習大綱 5.2.1 文化專制與八股取士 大興文字獄 1. 時間 以清朝最為嚴重,其中又以乾隆年間尤烈 2. 原因 清朝大興文字獄,標志君權在清代進一步加強.另一方面,由于民族矛盾的存在。大力加強思想統治,文字獄就是手段之一。 文字獄制造了嚴重的恐怖氣氛,知識分子人人自危,不敢議論時政,不敢研究現實,思想文化領域呈現萬馬齊喑的景象,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3. 影響 編寫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中國歷史上一部規模最大的叢書.1773年5月1日開始編纂,1782年3月12日編寫完成 為后代學者研究中國古代文化提供了較完善的文獻資料.它對中國古代文化作了大規模的清理和總結,是中國歷史上叢未有過的巨大文化工程,在傳承文化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編修過程中,數目驚人的書籍遭到了焚毀、刪削、篡改的厄運對清政府統治不利的典籍被毀禁在中國文化史上造成了難以彌補的損失 影響:(1)致使不少極有價值的歷史文獻絕跡或失真。 (2)乾隆毀書和篡改書籍近20年,這是繼秦始皇焚書坑儒以來中國古代文化遭受的又一次浩劫。 復習舊知 八股取士 釋義: 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考生必須根據指定的觀點答題。不準發揮自己的見解,必須分為八個部分,叫作“八股文” 考生對題目的解釋,必須是以朱熹的《四書集注》為標準,不得自己隨意發揮。否則, 考生就會被認為是離經叛道,即使文章做得 再好,也不可能錄取. 弊端: 八股文內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脫離實際,禁錮思想。 八股之害,等于焚書 ——顧炎武 顧炎武這樣評價八股取士,是因為這種取士方法毒害的是所有力爭通過科舉考試走上仕途的讀書人,比秦始皇“坑儒”事件涉及人數更多。 復習舊知 復習大綱 5.2.2 進步思潮與世俗文化 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潮 1. 背景: ②一些先進知識分子代表新興市民工商階層利益,掀起一股要求個性解放、平等和民主,帶有早期啟蒙性質的進步思潮。(思想背景) ①明清之際統治階級極端腐敗,正統禮教遭到懷疑(政治背景) ③經濟背景: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根本原因) 2. 代表人物: 王夫之 顧炎武 黃宗羲 李贄 新興市民工商業階層日益強大;他們要求反對封建束縛,發展商品經濟。 復習舊知 李贄的思想主張: 5.2.2 進步思潮與世俗文化 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潮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給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給孔子,則千古以前無孔子 ——《焚書》 余自幼讀圣教,不知圣教;尊孔子,不知孔子何以可尊.所謂矮子觀場,隨人說妍,和聲而已。—《續焚書》 影響:李贄的言論會喚醒人們反抗權威、追求自由意識,動搖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打擊了封建社會的傳統觀念,對當時的政治體制造成沖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要求,代表工商業者的利益,具有民主色彩 復習舊知 黃宗羲的思想主張: 1. 批判君主專制,主張“天下為主,君為客”,限制君權 2. 重視工商業發展,主張“工商皆本” 思想獨立,反對束縛、追求自由,要求個性解放、平等 他的思想對垂死的封建制度是個有力的沖擊,對我國后來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產生過一定的積極的影響 5.2.2 進步思潮與世俗文化 “重農抑商”觀念受到挑戰 ''大賈富民者,國之司命也.''——王夫之 人們對商業和商人的評價出現了新動向,中國傳統的“以農為本”甚至“重農抑商”的經濟觀念受到挑戰 轉變原因: ①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商人和商業的地位日益提高 ②晚明以后,四民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 ③明清人口增長迅速,科舉名額并未相應增加,走科舉之路的成功機會降低 ④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特別是商人階層自我意識的覺醒 ⑤…… 社會風尚的變化 傳統價值觀:主張節儉,反對奢侈。 陸楫:一個地方的奢侈程度和富裕程度是成正比的;顧公燮:奢侈風氣有助于就業,能夠推動經濟的發展。 高消費帶動了工商業發展進而提高當地人民生活水平,為現代奢侈觀不一樣,是生產消費經濟活躍的表現。 復習舊知 明清小說 《三國演義》成書于元末明初,作者是羅貫中,小說結構宏偉,脈絡細密,情節跌宕起伏,小說以三國的史實為基礎,生動地描寫了魏、蜀、吳三國之間政治、軍事和相互交往上的各種矛盾沖突,它是我國章回體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我國最為流行的長篇歷史小說之一。 《水滸傳》成書于元末明初,作者是施耐庵,書中以官逼民反為主題描寫了宋代梁山泊各路好漢反抗官府壓迫的武裝斗爭,成功地塑出一批個性鮮明的英雄形象運用白話描寫故事進程和人物性格、洗練明快,生動傳神 復習舊知 《西游記》成書于明朝,作者吳承恩,一部富于浪漫主義色彩的神話小說,描寫唐僧師徒四人取經的艱難歷程,突出刻畫了孫悟空這一神話英雄。作者運用大膽的想象和夸張的筆調,勾畫出神奇光怪的情境,抒發了鏟除邪惡勢力的愿望。小說的語言生分動流暢,故事引人入勝 《紅樓夢》成書于清朝,作者是曹雪芹,小說以四大家族的興衰為背景,以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的愛情婚姻故事為主線,刻畫了以賈寶玉和金陵十二釵為中心的正邪兩賦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劇美 戲曲的發展 1. 背景: ①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市鎮的繁榮,帶動各種服務性行業日益興盛,茶館、酒樓、戲園大大增多,使城市居民的社會生活豐富多彩。 ②每逢民俗節日、民眾游樂、士紳宴集甚至社會交際,人們都以觀賞戲曲為主要娛樂形式。 2. 京劇的形成: 19世紀中期,一種以徽、漢劇種為基礎,融合吸收其他劇種的新劇種初步形成——京劇 四大行當:生 旦 凈 丑 3. 昆曲的繁榮: 形成于元末明初,起源于蘇州昆山,代表作品《牡丹亭》,是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之一 百戲之祖 復習舊知 隨著商業的繁榮、工商業市鎮的興起、城市平民的增多,反映城市平民階層人生理想和社會心理的小說,適合廣大平民閱讀欣賞的小說迅速發展起來。 明清時期,中國的傳統節日基本定型。各種民間節慶活動中增加了多姿多彩的娛樂性內容,賦予了傳統節日以新的生命 復習大綱 5.2.3 群星璀璨的晚明科學巨匠 《本草綱目》 作者李時珍,全面總結了16世紀以前中國的醫藥學.是我國古代部頭最大、內容最豐富的藥物學巨著,成為世界醫藥學的重要文獻 《本草綱目》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博物學著作。被國外學者譽為中國之百科全書。《本草綱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世界記憶名錄》。 復習舊知 《農政全書》 全面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技術革新和作者關于農學的創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農業科學巨著 《天工開物》 全書記載的內容幾乎涵蓋了人們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被稱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對研究明代的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具有很高的價值 《徐霞客游記》 記載了作者在1613年至1639年間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等現象,均做了詳細記錄。具有一定歷史學、民族學價值。 地位:科學考察石灰巖地貌的先驅 例題講解 1.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在我國迅速蔓延。2009年,甲型H1N1等疫病也在我國快速傳播。以下哪部著作可以給我們提供醫療和防治幫助?( ) A.?羅貫中的《三國演義》???????????????????????????????????????B.?李時珍的《本草綱目》 C.?賈思勰的《齊民要術》???????????????????????????????????????D.?徐光啟的《農政全書》 2.日本學者藪內清認為:這是部足可與十八世紀法國啟蒙學者狄德羅 主編的《百科全書》相匹敵的巨著。該學者贊賞的是( ) A.?《幾何原本》????B.?《本草綱目》????????C.?《農政全書》??????D.?《天工開物》 解析:A項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說,不符合題意; B項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是世界醫藥學的重要文獻,被稱為“東方醫學巨典”,可以給我們提供醫療和防治幫助,符合題意; C項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不符合題意; D項徐光啟的《農政全書》是一部農業百科全書,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 解析:明朝末年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總結了明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還反映了明代我國手工工場的生產面貌,涉及農業和手工業等三十個生產部門,被外國學者稱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博士稱《天工開物》是“十七世紀早期的重要工業技術著作”。日本學者藪內清也認為《天工開物》足可與十八世紀法國啟蒙學者狄德羅主編的《百科全書》匹敵。 ABC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 D項《天工開物》是題干學者贊賞的對象,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B D 例題講解 3.2011年5月,中國中醫科學院藏金陵本《本草綱目》入選聯合國世界記憶遺產名錄。你認為《本草綱目》入選的理由最有可能是( ) A.?該書內容豐富,考訂詳細,附有大量插圖,是珍貴的醫學參考書目 B.?該書當時沒有受到朝廷重視,刊發后廣為流傳 C.?它的作者是明代卓越的醫藥學家李時珍 D.?這部書約190萬字 4.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說:“如果以為選擇原理是近代發現,那就未免和事實相差太遠了……早在1300年前,在一部古代的中國(農業)百科全書中已經有關于選擇原理的明確記述。”這部百科全書是( ) A.?《墨子》????????B.?《齊民要術》????????????C.?《天工開物》????????????D.?《農政全書》 解析:A項該書內容豐富,考訂詳細,附有大量插圖,是珍貴的醫學參考書目最有可能是《本草綱目》入選的理由,符合題意; BCD三項不可能是《本草綱目》入選的理由,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 解析:《齊民要術》是北朝時期的著名的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一部農業科學著作,書中總結了我國北方勞動人民長期積累的生產經驗,介紹了農、林、牧、副、漁業的生產技術和方法;強調農業生產要遵循自然規律,農作物必須因地種植,不誤農時;提倡改進生產技術和工具。《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在世界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ACD三項和題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 B項《齊民要術》是題干描述的百科全書,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 A B 復習大綱 5.3.1 皇權強化 明代中央加強皇權的措施 措施①:廢丞相 ①導致秦速亡 ②各朝丞相多專權亂政 ③相權過大,威脅皇權,為了強化皇權(根本) 原因 積極方面:有利于加強皇權,鞏固統治。 消極方面:缺少制約皇權的機制,社會的興衰完全維系在皇帝身上,有利于君主的獨裁專制.同時也使皇帝政務繁多,身心疲憊。 評價 措施②:廢行省,設三司,分封諸子為王 復習舊知 措施③:廢丞相,撤中書省,設立三司,廢除丞相,撤銷中書省,由六部理朝,直接對皇帝負責 使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 措施④:創立內閣制度 皇帝處理國政的助理機構;不能正式統率六部百司,地位不明朗;以司禮監太監牽制,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無法對皇權起到制約作用 5.3.1 皇權強化 措施5:設立廠衛特務機構 掌管侍衛、緝捕、刑獄諸事,保護皇帝,鎮壓官民,由皇帝直接指揮,不受法律約束 權限 它既是表明專制制度走向加強的最突出的表現,也表明專制制度走向衰落 評價 措施6:設立''廷杖''制度 意義:使君臣之間的關系完全成為主仆關系 影響:明代的廷杖制度促使皇權膨脹、士大夫階層地位和素質的下降以及言路的阻塞 復習舊知 清朝加強皇權的措施 設立軍機處 跪受筆錄,協助處理軍務到協助軍政要務,地處內廷、人員多為皇帝親信、保密性強、辦事效率高,便于皇帝獨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從而使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全國的軍政大權全集中到皇帝手中,皇權達到頂峰。 復習大綱 5.3.2 近代前夜中國封建社會的危機 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 2. 盡管社會上早已出現“工商皆本”的觀念,但清朝統治者堅持“以農為本”的傳統觀念,推行“重農抑商”政策。 1. 清朝前期,耕織結合、自給自足的經濟結構在全國范圍內仍占主導地位 背景 后果 導致大量商業資本投向土地,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土地兼并;影響了農產品和手工業品的流通及商業資本的積累,阻礙了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從而壓制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拉大了中國與西方國家之間的差距. 影響 積極影響: ①經濟上:有利于穩定農業人口,推動農業發展,從而鞏固封建國家的經濟基礎; ②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對農民的控制,進而保障國家安全,維護封建國家的政治穩定。 消極影響:長期的重農抑商政策,使社會經濟活力受到壓抑,尤其是到了明清時期,它嚴重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從而阻礙了社會的進步。 古代社會的前期起積極作用為主,古代社會的后期起消極作用為主 復習舊知 5.3.2 近代前夜中國封建社會的危機 閉關鎖國的對外政策 閉關自守政策即嚴格限制對外交往。明清統治者嚴格限制對外貿易,禁止同外國互通有無的一種對外政策 原因 1. 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不需要外來商品也可以自我供給(根本原因) 2. 清朝統治者認為天朝地大物博,無所不有,不 需要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主觀原因) 3. 懼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己的統治(客觀原因) 表現 四口通商,但有嚴格的限制。(寧波、云臺山、漳州、澳門) 復習舊知 5.3.2 近代前夜中國封建社會的危機 社會危機的表現 人口增加,使人均耕地數量不斷下降,由于土地兼并嚴重,也使得人、地矛盾更加突出。乾隆末年,全國人口發展到3億,占當時世界總人口的1∕3,但耕地面積并未相應增加 在清朝的君主專制統治下,官吏為了求得升遷或自保,千方百計地利用官場上的各種關系,賄賂上級,結黨營私。乾隆以后,貪風更盛,清朝的官僚體制從整體結構上呈現出日益腐敗的趨勢。各級官吏為了一己之私,想盡辦法中飽私囊,對上蒙騙朝廷,對下敲詐民眾 官場腐敗 各族人民起義不斷 復習舊知 西方 中國 政治 經濟 外交 思想 文化 對比 結論 資產階級革命,建立起資本主義的民主制度 自然經濟為主體,男耕女織是主要方式 工業革命后,建立起資本主義經濟制度 封建專制皇權不斷加強 中國專制主義日益腐朽,中國與西方的國力差距大大拉開,中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 文藝復興,啟蒙運動,近代科學的誕生,追求自由民主平等 八股取士,文字獄, 禁錮人們的思想 開辟新航路,殖民侵略 閉關鎖國政策 西方近代前夜歷史對比 “乾隆盛世”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1. 政治上: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2. 經濟上:農業水平進一步提高;經濟總量巨大 3.社會上: 人口增長,國家安定、社會穩定 4.文化上:《四庫全書》《紅樓夢》等文化繁榮 資料:18世紀末,中國在世界制造業總產量所占的份額超過歐洲5個百分點,大約相當于英國的8倍,俄國的6倍,日本的9倍。中國的GDP在世界總份額中占到將近1/3。 “盛世陰影”的表現 1. 人口增長過快 清朝中期以后,人口的增長造成用地緊缺,兼并土地嚴重,農民紛紛破產,變成地主的佃戶和雇工,向地主交納高額的地租。 2. 官場腐敗 資料:乾隆時期,有人這樣描述官場:地方官員中實心為民辦事的人,十個人里最多有一兩個,而這一兩個人常要被那八九個譏笑,被認為是迂腐笨拙,不會做官.上面的長官也認為這一兩個人不合時宜,盡快調走他們。 3. 文字獄鉗制思想 文字獄制造了嚴重的恐怖氣氛,知識分子人人自危,不敢議論時政,思想文化領域呈現萬馬齊喑的景象,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4. 中英差距拉開 資料:如果按人口計算的工業化水平來看,1750年中英兩國相差并不太遠,而到乾隆末年,也就是18世紀末,中英之間的差距開始拉開。 此時的歐洲開始向近代化邁進,而中國的封建統治者卻還在竭力維護專制統治,工業化水平依舊保持在農業社會的水平 后果最為嚴重 復習舊知 中 國 英 國 經濟基礎 文明類型 政治制度 軍事力量 思想文化 對外政策 綜合國力 中英近代前夜歷史對比 農業為主,男耕女織,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 屬于農耕文明 完成工業革命,成為工業強國,經濟迅速發展 屬于工業文明 專制皇權達到頂峰 黑暗腐敗,沒有自由 完成資產階級革命 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制度 裝備落后 船堅炮利、戰斗力強 思想文化繁榮活躍,如文藝復興, 啟蒙運動。科技世界領先 閉關鎖國、 限制貿易(不是禁止) 脫離世界潮流 在全球殖民侵略 擴大國際貿易 成為世界霸主 日趨衰落 世界強國 文化專制,禁錮思想如八股取士、文字獄,科技落后 例題講解 1.馬克思說,“這樣一個帝國注定最后要在一場殊死的決斗中被打垮”,下列不是這個帝國被打垮的原因的是( ) A.?對外關閉國門,對內“重農抑商”?????????????B.?鄙視科學技術,摧殘近代化因素的萌芽 C.?思想領域大興文字獄,把文化專制推向頂峰????????D.?中國處在外國殖民地的包圍圈中 2.有學者認為,18世紀中后期的西方“選擇了海洋”,中國“選擇了陸地”。“選擇了陸地”是指中國( ) A.?重視塞防忽視海防??????????????????????????????????????B.?積極培育國內市場 C.?奉行“閉關鎖國”政策?????????????????????????????D.?加強發展陸路交通 解析:本題考查了對近代前夜危機考點的理解。盡管從中國自身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來看,明清農耕文明的繁盛超越前代,但橫向比較,清前期的中國已經在世界工業文明潮流中落伍。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入近代工業文明軌道。資本主義的迅猛發展將全世界卷入商品流通的巨潮之中,西方列強紛紛搶灘,建立殖民統治。明清農耕文明的繁盛已無法和西方工業文明抗衡。D是A、B、C導致的危機,也是本題中較為全面的原因。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D 解析:此題主要考查清朝乾隆時期的相關知識。本題考查新航路開辟后中西方的比較。選擇海洋是指殖民擴張,選擇陸地則是指針對殖民擴張采取了閉關鎖國政策,以此防止西方殖民勢力的滲透。選項ABD不符合18世紀中國的情況,故答案選C。 D C 例題講解 3.錢穆曾說:“內閣只是皇帝的私人辦公廳,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內閣學士也只是皇帝的內廳秘書,不是外朝正式丞相之職,于是皇帝在法理上變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領袖。”錢穆認為皇帝成為“政府里的真正領袖”是因為 ( ) A.?唐朝設政事堂????????B.?元朝設中書省???????C.?明朝廢除丞相制????????D.?清朝設軍機處 4.據資料統計:在明后期至清前期兩百余年間,世界白銀產量的一半流入中國,擁有一流城市和最為密集、完善的市場網絡的中國,成為當時世界經濟和貿易的中心區域。然而當時它卻沒有形成強大的掃蕩舊經濟基礎的革命性變化。其中內在的和人為的原因在于( ) A.?“重農抑商”和“閉關禁海”政策的壓制???B.?大河流域的農耕文明不適于工商業發展 C.?由于鴉片大量輸入導致白銀大量外流????????????D.?英國工業革命后對中國進行的商品輸出 解析:明太祖廢除丞相后,內閣的設立分擔了皇帝處理政務的壓力,但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AB錯誤,內閣始于明朝,這兩項與題干時間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明朝廢除丞相制是錢穆認為皇帝成為“政府里的真正領袖”的原因,符合題意;D項清朝設軍機處題干無體現,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 解析:當時世界白銀產量的一半流入中國,資本主義經濟沒有壯大發展,因此排除選項C、D.選項B不符合事實,太過于絕對化.明清時期工商業空前興盛,但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農抑商政策,對民營商業不斷加征商稅,破壞工商業的正當經營,影響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也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因此沒有形成掃蕩封建經濟基礎的強大力量.因此選擇A。 C A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