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第7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課標分析】本專題課程標準內容是“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本課《制度的變化與創新》主要涉及漢代以來,尤其是隋唐時期在承襲前代制度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在選官制度方面,從漢代的察舉制到隋唐的科舉制,取士也從以推薦為主逐漸轉移到以考試為主,官員選拔變得更加公開和公平,中國古代選官制度逐漸走向成熟與完善;二是在中樞政務機構方面,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取代秦漢的三公九卿制,使得君主集權相對地得到了分割,決策、審議、執行的權力分屬相對獨立的三個省,這樣的分權機制,使君主專制在“君主集權”的大框架下也容納了一定程度的“民意”,由此,中央決策和行政體系日臻完備;三是在賦稅制度方面,從魏晉時期的租調制到唐代兩稅法的實施,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不僅征稅廣度得到擴寬,且依據納稅人負稅能力高低來征稅,極大地調動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而這三方面,絕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項制度間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完整的體系。但要注意的是,隋、唐雖然是盛世,但時間并不長,而從漢代到魏晉南北朝,實際上是為盛世奠定基礎,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就需要注意將這兩個時段的相關問題聯系起來考慮,這也是本課的難點所在。如制度創新主要發生在隋朝和唐朝前期,但也應注意所謂的“制度創新”并不是截斷眾流、無所依傍地突然發生的,其中很多內容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已有基礎,如三省六部制、科舉制等。導入新課:(解讀圖片:貢院墻根街:緊鄰山東省政府東院墻,科考時是士子點名排隊的地方,這個名字依然向后人訴說著這里的科考故事,其中留存的“狀元墻”照壁也流露著濃郁的科考氛圍。房玄齡:山東濟南章丘人,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執政期間,與杜如晦并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范,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楊炎:唐朝(?https:?/??/?baike.?/?doc?/?1660314-1755090.html"\t"_blank?)時期宰相、財政學家,"兩稅法(?https:?/??/?baike.?/?doc?/?5864132-6076979.html"\t"_blank?)"的創議者和推行者。)這些圖片分別與今天學習的科舉制、三省六部制和賦稅制度相關聯,這些制度都較好地適應了隋及唐初的社會現實,在經濟、軍事、政治各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天,就讓我們帶著自豪走進歷史,探尋三國至隋唐的制度沿革,感受中國先人的政治智慧。(設計意圖:利用學生身邊熟悉的素材,導入隋唐制度革新這一主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盡快進入教學情境。)聚焦選官制度之變遷《資治通鑒》中有這樣一句話:“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一支素質較高的官僚隊伍對于王朝興盛至關重要,因此各朝代都高度重視官吏的選拔和任用。1.溯源:漢代察舉制:一種由下而上推薦人才為官的制度材料一:漢代察舉制“四科取士”為:“一曰德行高妙,志節清白;”二曰明達法令……四曰剛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漢書·百官志注》以上材料反映的選官的標準是什么?品德、才能材料二:魏氏承顛覆之運,起喪亂之后,人士流移,考詳無地,故立九品之制,粗具一時選用之本耳。其始造也,鄉邑清議,不拘爵位,褒貶所加,足為勸勵,猶有鄉論余風。???????——《晉書·衛瓘傳》根據材料指出察舉制崩潰的原因是什么?民眾四散流亡,權力中樞與鄉里清議脫節,察舉制崩潰2.流變:九品中正制盛行于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種由品評官評定人才優劣,然后授官的制度,實際上是對察舉制的發展。材料三:今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榮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奪天朝之權勢。……隨世興衰,不顧才實,衰則削下,興則扶上。或以貨賂自通,或以計協登進,附托者必達,守道者困悴。是以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愚臣以為罷中正,除九品,棄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唐)房玄齡等《晉書·卷四十五·劉毅傳》③根據材料指出九品中正制選官標準的變化及影響變化:初創時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演變為只重視家世影響;存在很大弊端,被世家大族控制,不能夠選出真正優秀的人才,不利于統治,有識之士提出廢除九品中正制(設計意圖:充分利用史料,創設情境,層層深入,使學生清晰感受從察舉制到九品中正制選官標準的變化,理解科舉制產生的原因。)3、創新:唐代科舉制(1)背景a.士族腐朽,九品中正制不再適應社會需要;b.庶族地主興起,參與政權;(2)過程隋文帝:分科取士;隋煬帝:始設進士科,科舉制度形成唐太宗:增加考試科目,以進士、明經為主武則天:擴大科舉取士人數,首創武舉、殿試。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其地位。(3)評價材料四:士人可以不經舉薦,直接報名考試,由政府擇優錄取,從而糾正了魏晉以來世家大族壟斷用人做官大權的狀況。——韋慶遠《中國政治制度史》材料五:貧苦子弟,類皆廉謹自勉,埋首窗下。紈绔子弟,亦知苦讀,以獲科第。是皆科舉鼓勵之功,有甚于今日十萬督學之力也。材料六:隋唐科舉制自產生之日起……舉凡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種與國計民生相關的大事,皆可為考試內容。——楊齊福《科舉制度與近代文化》愚以為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材有甚于咸陽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④根據以上材料說說你對科舉制的評價a.考試相對公平,打破世家大族對仕途的壟斷積極:擴大統治基礎,加強中央集權b.讀書、考試、做官緊密結合c考試內容逐漸僵化消極:禁錮人才,妨礙了中國科技的發展(設計意圖:科舉制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學生理解接受有一定的困難,通過提供史料,引導學生分析處理,得出認識和結論,以加深對這一概念的理解,同時落實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學生課堂展示】濟南作為山東省的省會,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科舉考試給這座城市烙上了不可磨滅的痕跡,很多街道和建筑都和它密切相關。榜棚街、狀元府……盡管經歷了無數次變遷,但通過這些街巷和建筑,我們依然可以依稀找到“古代高考”的一些影子。下面請同學展示他所搜集的有關資料(設計意圖:發掘鄉土史料,利用學生熟悉的身邊的史跡,由生活走進歷史,既形式活潑,趣味性強,又可激起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培養家國情懷。)【課堂探究】科舉制作為選官制度,它“新”在哪里?(自由報名、政權開放、階層流動、活力滿滿)材料七: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舊,然其大要有三:由學館者曰生徒,由州縣者曰鄉貢,皆升于有司而進退之……其天子自詔者曰制舉,所以待非常之才焉……每歲仲冬,州縣、館、監舉其成者送之尚書省;而舉選不由館、學者,謂之鄉貢,皆懷牒自列于州縣。試已,……既至省,皆疏名列到,結款通保及所居,始由戶部集閱,而關于考功員外郎試之。【專題小結】漢至隋唐的選官制度的變化二、聚焦中央官制之變遷1.溯源:西漢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是本部分的重點內容,結合下列材料,完成突破。材料一??三省六部制示意圖2.流變:材料1:東漢名臣李固曰:今陛下之有尚書,猶天之有北斗也。斗為天喉舌,尚書亦為陛下喉舌。……尚書出納王命,賦政四海,權尊勢重,責之所歸。—《后漢書》①以上材料反映的三公九卿制中皇權與相權產生了怎樣的矛盾?相權威脅皇權3.創新:②結合上圖,說一說三省各自的職責和政務運行程序(工作流程)。分析唐代中央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和影響參考答案如下:工作流程是: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a中書省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的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詔令,可以駁回;尚書省下轄六部,負責具體執行。b相權一分為三;三省分工明確,相互監督和牽制;君主權力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約。c分工明確,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權力分割和相互監督牽制,有利于防止權臣專權;有利于政治清明,減少決策失誤。【學以致用】情境材料:《舊唐書》卷4記載,唐高宗永徽五年(654),“閏五月,大雨,水漲暴溢,漂溺麟游,縣居人及當番衛士,死者三千余人。”按當朝規制,要進行賑災和水利修繕,應遵循怎樣的程序?參考答案:中書省草擬詔令,遞交門下省審核通過,交由六部中的工部和戶部執行。(學以致用,通過實例學生自主思考,然后小組合作完成各問題,交流展示答案。)(設計意圖:三省六部制是本部分的教學重點,創設情境材料,用歷史解釋的方式,提供示意圖和文字史料,設計具有梯度的問題,以幫助學生完整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亦可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能力。)【課堂探究】三省六部制作為中央官制,它“新”在哪里?【專題小結】漢至隋唐的中央官制的變化三、聚焦賦稅制度之變遷國家的正常運轉需要財政的有力支持,財政的主要來源靠稅收,所以,賦稅制度是國家重要的制度,歷來受到高度重視。簡介古代的賦稅內容1溯源:魏晉租調制2.流變:唐初租庸調制3、創新:兩稅法(1)背景:戰亂頻繁,土地兼并,農民大量逃亡,政府掌握的戶籍人數減少,均田制、租庸調制五福繼續實行;(2)內容;(播放視頻,提出問題))請同學們認真觀看視頻,思考一下問題①兩稅法的主要內容是什么?a.每戶按人丁和資產多寡繳納戶稅,按田畝多寡繳納地稅b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c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兩稅法的施行有何意義?積極:a簡化了稅收名目,擴大了收稅對象,保證了國家財政收入。b改變了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消極:土地兼并越來越嚴重,兩稅法在執行過程中并沒有減輕農民的負擔【課堂探究】兩稅法“新”在哪里?【專題小結】漢至隋唐的賦稅管理方式的變化(設計意圖:租庸調制到兩稅法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點,引入二則材料,可以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唐中期賦稅制度變化的原因及具體做法和作用的理解,給教材結論以較為詳實的史料支撐,亦可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能力。)歸納知識,構建體系,升華認識歷史的長河浩浩湯湯,多少文明早已淹沒在衰草落日中,唯有中華文明雖歷經浩劫而生生不息,源遠流長。我們的先人以自己的勤勞和智慧、以勇于創新、與時俱進的精神締造了令世界仰望的歷史,習主席說:“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讓我們繼承和發揚這種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而努力。(設計意圖:用心設計課堂小結,形成清晰完整的知識體系,強化知識掌握,同時落實情感教育,實現教學升華。)1(共38張PPT)材料一:漢代察舉制“四科取士”為:“一曰德行高妙,志節清白;”二曰明達法令……四曰剛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漢書·百官志注》一種由下而上推薦人才為官的制度選拔標準:材料二:魏氏承顛覆之運,起喪亂之后,人士流移,考詳無地,故立九品之制,粗具一時選用之本耳。其始造也,鄉邑清議,不拘爵位,褒貶所加,足為勸勵,猶有鄉論余風。???????????????????????????——《晉書·衛瓘傳》人士流移,考詳無地鄉論余風人才脫離鄉土,無法察舉“鄉舉里選”之習久遠民眾四散,權力中樞與鄉里清議脫節,察舉制崩潰中央任命中正官(士族)評定人才等級任命官職盛行于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種由品評官評定人才優劣,然后授官的制度,實際上是對察舉制的發展。今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榮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奪天朝之權勢。……隨世興衰,不顧才實,衰則削下,興則扶上。或以貨賂自通,或以計協登進,附托者必達,守道者困悴。是以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晉書·卷四十五·劉毅傳》初創時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主要看重家世(2)歷程(1)背景:士族腐朽,九品中正制不再適應社會需要;庶族地主興起,參與政權。隋文帝:開始使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隋煬帝:始設進士科,科舉制度形成唐太宗:增加了考試科目,以進士和明經為主武則天:擴大科舉取士人數,首創武舉和殿試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科舉考試的地位隋唐科舉制自產生之日起……舉凡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種與國計民生相關的大事,皆可為考試內容。——楊齊福《科舉制度與近代文化》愚以為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材有甚于咸陽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顧炎武《日知錄》(3)科舉制:評價士人可以不經舉薦,直接報名考試,由政府擇優錄取,從而糾正了魏晉以來世家大族壟斷用人做官大權的狀況。——韋慶遠《中國政治制度史》貧苦子弟,類皆廉謹自勉,埋首窗下。紈绔子弟,亦知苦讀,以獲科第。是皆科舉鼓勵之功,有甚于今日十萬督學之力也。——鄧嗣禹《中國考試制度史》考試相對公平,打破世家大族對仕途的壟斷,促進社會階層的流動有利于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提升社會文化水平積極:擴大統治基礎,加強中央集權考試內容、形式逐漸僵化消極:禁錮人才,妨礙了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積極:提高官員文化素養府學文廟位于大明湖畔,是古代重要的祭孔、教學場所,其中的許多建筑和布局也寄托了對莘莘學子的美好祝愿。大成門內西側有一塊石碑,書寫“龍門”二字。府學文廟?位于濟南市歷下區,是濟南市中心城區南北方向道路;南起黑虎泉西路,北至泉城路?。榜棚街過去有榜棚,用來張榜公布考生的鄉試(考舉人)成績,這條短短的南北路見證了明清兩個朝代幾百年間無數考生的悲歡。濟南貢院,古代學子考試的地方。院內曾鑿有華筆池,寓意考生高中,“俾多士飲之而干,以章五色之華”。如今,華筆池和曾經的貢院都已經埋入歷史之中,但是貢院墻根街這個名字依然向后人訴說著這里的科考故事,其中留存的“狀元墻”照壁也流露著濃郁的科考氛圍。貢院墻根街緊鄰省政府東院墻,是一條約420米長,數米寬的靜謐小巷,科考時是士子點名排隊的地方。陳冕(1859—1893)字冠生,濟南人,14歲考中秀才,24歲在殿試中一舉奪魁,成為我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狀元之一,是清代建朝以來的第105位狀元其故址位于濟南市古城區省府前街以西,泉城路以北的鞭指巷,據說名字起源于當年乾隆皇帝執鞭一問“這是何巷”,宰相劉庸隨口妙答“鞭指巷”。新在哪?材料: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舊,然其大要有三:由學館者曰生徒,由州縣者曰鄉貢,皆升于有司而進退之……其天子自詔者曰制舉,所以待非常之才焉……每歲仲冬,州縣、館、監舉其成者送之尚書省;而舉選不由館、學者,謂之鄉貢,皆懷牒自列于州縣。試已,……既至省,皆疏名列到,結款通保及所居,始由戶部集閱,而關于考功員外郎試之。-《新唐書·選舉志上》政權開放階層流動自由報名時期漢朝魏晉南北朝隋唐制度標準方式趨勢共同目的品行才學中正評級推薦朝廷依品授官考試選官標準越來越客觀、公正、科學,更加制度化加強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薦舉制)科舉制家世、道德、才能→家世地方向中央舉薦為主六曹九卿西漢東漢皇帝尚書令侍中常侍丞相御史大夫九卿太尉中朝決策外朝執行皇帝尚書臺司徒太尉司空御史臺三公九卿制材料:東漢名臣李固曰:今陛下之有尚書,猶天之有北斗也。斗為天喉舌,尚書亦為陛下喉舌。……尚書出納王命,賦政四海,權尊勢重,責之所歸。—《后漢書》尚書臺權勢過重,不利于加強皇權尚書臺權重皇帝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決策、起草執行審議相互牽制、減少失誤,分工明確,提高避免效率相互牽制、避免分割相權,加強皇權政事堂議政決策機構執行機構節制君權有利于保證政治清明,減少腐敗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加強皇權標志著中國古代政治體制的成熟三省六部制...唐中宗也不經兩省而徑自拜封官職。但中宗究竟心怯,自己覺得難為情,故他裝置詔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發,而改用斜封。所書“敕”字,也不敢用朱筆,而改用墨筆。當時稱為“斜封墨敕”。此即表示此項命令未經中書門下兩省,而要請下行機關馬虎承認之意。——《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權力運行制度化對皇帝產生了道德壓力!“斜封墨敕”皇帝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決策、起草執行審議相互牽制、減少失誤,分工明確,提高避免效率相互牽制、避免分割相權,加強皇權政事堂議政決策機構執行機構節制君權有利于保證政治清明,減少腐敗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加強皇權標志著中國古代政治體制的成熟三省六部制【課堂探究】《舊唐書》卷4記載,唐高宗永徽五年(654),“閏五月,大雨,水漲暴溢,漂溺麟游,縣居人及當番衛士,死者三千余人。”按當朝規制,要進行賑災和水利修繕,應遵循怎樣的程序?中書省草擬詔令,遞交門下省審核通過,交由六部中的工部和戶部執行。新在哪?相權三分集體宰相制職權分明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國家人民-財政支出:養兵、賑災、工程、官吏工資···+財政收入:賦稅以人丁為依據的人頭稅即丁稅以田畝為基礎的土地稅,即田稅以成年男子為基礎的徭役和兵役以戶為基礎的財產稅,即戶稅(調)基礎北魏孝文帝:均田制租:糧食(粟)調:帛或布按戶征收定額租調成年男子負擔一定的徭役有田則有租,有家則有調,有身則有庸。——(唐)陸贄以庸代役,保證農民有較充分的生產時間,政府的賦稅收入也有了保障。庸:代役稅租:土地稅調:財產稅影響:特點:征收對象以人為主三、聚焦賦稅制度之變遷戰亂頻繁、土地兼并,農民大量逃亡,政府掌握的戶籍人數減少,均田制、租庸調制無法繼續實行(1)背景:①每戶按人丁和資產多寡繳納戶稅,按田畝多寡繳納地稅②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③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特點:征收對象人丁和財產并重(2)內容:積極①簡化了稅收名目,擴大收稅對象,增加政府財政收入②改變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政府對人民的人身控制消極土地兼并越來越嚴重,兩稅法在執行過程中并沒有減輕農民的負擔(3)評價:租庸調制兩稅法征稅標準征稅項目征稅對象征稅次數人丁財產田租、戶調、力役、雜稅等戶稅、地稅授田農民不分主客農商一律納稅一次夏、秋兩季放松了人身控制簡化了稅收名目擴大了收稅對象增加了收稅次數新在哪?征稅標準人身控制征稅方式征稅名目由人丁為主轉向田畝財產為主封建國家逐漸放松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松馳由實物地租逐步轉向貨幣地租繁雜多項逐漸演變為簡化單一隋唐制度變化與創新選官制度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公平開放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三省六部制科學規范賦稅制度租調制→租庸調制→兩稅法放松控制繼承創新因革損益1.唐朝自太宗時起,有了以他官為宰相的記載。一些官員以“參議朝政”“參知政事”等名號預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則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號參與決策。唐代的宰相是一個集體,宰相議政辦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設立,反映了()A.相權有所分散B.官僚政治趨向貴族化C.“外朝”參議要政D.政治決策走向透明開放2.唐代詩人劉得仁系皇親國戚,其兄弟為達官顯貴,而他“出入舉場三十年,竟無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屢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訴。兩人的經歷反映了唐代( )A.科舉考試不重考生詩才B.選官制度阻斷貴族入仕C.中央政府剝奪宗室特權D.科舉取士體現公平公正AD3.史載“以天下之廣、四海之眾,千端萬緒,須合變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籌劃,于事穩便,方可奏行。豈得以一日萬機,獨斷一人之慮也。”與此相符的措施是設立( )A.三公九卿B.中朝??????C.尚書臺D.三省六部4.北朝推行均田制,規定年滿15歲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數量的耕地,按戶繳納賦稅,并要求男子達到15歲、女子達到13歲,必須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抵制土地兼并B.促進人口增長C.增加財稅收入D.穩定個體小農DC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習近平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學》第7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評測練習】1.“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這段話充分反映了(???)A.兩漢時期察舉制的弊端???B.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的腐朽C.隋唐時期科舉制的影響???D.明清時期八股取士的危害2.據史料記載:瑯琊王氏,從東晉的王導到南齊的王儉,“六世名德,海內冠冕”,當宰相的接二連三,甚至連白癡也可出任高官。這種現象的出現主要是因為( )A.郡縣制的推行???????B.科舉制的設置C.九品中正制的實施?????D.中央集權的加強3..王定寶在《唐摭言》中提到:“三百年來,科第之設,草澤(草野的意思)望之起家,簪紱(顯貴的意思)望之繼化。孤寒失之,其旗餒矣;世祿失之,其族絕矣。”該材料主要揭示科舉制的實行( )A.極大地鞏固了唐朝的統治???B.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C.實現了貴族和平民的平等???D.有效地加強了中央集權4.史載“以天下之廣、四海之眾,千端萬緒,須合變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籌劃,于事穩便,方可奏行。豈得以一日萬機,獨斷一人之慮也。”與此相符的措施是設立( )A.三公九卿B.中朝??C.尚書臺D.三省六部5.“國家定兩稅,本意在憂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內外臣:稅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論。奈何歲月久,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寵,斂索無冬春。”白居易《秦中吟》的這幾句詩最能說明( )A.兩稅法的實行減輕了百姓負擔???B.唐朝時期法治嚴明C.兩稅法并未真正使百姓受益D.兩稅法未真正實行6.《舊唐書》卷4記載,唐高宗永徽五年(654),“閏五月,大雨,水漲暴溢,漂溺麟游,縣居人及當番衛士,死者三千余人。”按當朝規制,要進行賑災和水利修繕,應遵循怎樣的程序?課后作業:以本課所學知識為素材,撰寫一篇300左右的小論文,談談中國古人的政治智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37010140281604299426.swf 人教版必修上冊《中外歷史綱要》第二單元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ppt 人教版必修上冊《中外歷史綱要》第二單元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教案.doc 人教版必修上冊《中外歷史綱要》第二單元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測試.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