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節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 (第一課時)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與血液循環的關系十分密切,上承消化系統后續循環系統,為以后學習血液名稱的變化和營養物質以及氧氣的運輸奠定了基礎,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包括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和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要求學生理解(概述)。肺與外界氣體交換原理的內容比較抽象,教材先讓學生仔細體驗自己在吸氣和呼氣時胸廓的變化,使學生感覺到呼吸的存在。這只是一個粗略地認識。通過對觀察胸廓模型圖片和實物教具的模擬,學生可以科學的認識。 二、學情分析 初中學生好奇、好動、好表現、好發表意見,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但注意力分散,所以在教學中,我運用直觀的教學方法,引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同時創造機會,讓學生發表見解,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知識掌握方面,學生由于先前已經學習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等相關知識,但是形不成邏輯體系。所以,我在課堂上采用多媒體教學及直觀教具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完成本課的教學活。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1)說出胸腔與肺的位置關系; (2)概述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過程。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演示“呼吸”的多媒體課件,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分組使用呼吸運動模型,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合作意識。 3、情感與態度目標 (1)通過探究呼吸運動及其原理,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觀看人工呼吸視頻,激發學生愛護生命的情感。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 2、呼吸運動的產生 教學難點:呼吸運動和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原理 五、教學方法 1.教法 (1)運用多媒體課件創設真實的教學情景,構建多維互動的課堂教學形式。 (2)探究性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基本理念,采用科學探究形式,通過模擬呼吸運動的探究活動,構建平等、愉快、合作、開放的課堂教學環境。引導探究,創設學生“有所發現”的教學情景。 2.學法:親身體驗、討論、交流。 五、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模型、小推拉車、一次性針筒 六、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預期目的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韓國2014年的沉船事件導致近300人遇難,是什么原因導致他們死亡呢? 思考回答:呼吸道灌滿水,導致氣體無法進出肺。 溫故知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入課題。 展示導學案,引導學生預習。 學生預習。 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介紹胸腔和膈。 觀察膈及胸腔的位置 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 引導學生用力呼氣和吸氣。 感受用力吸氣和呼氣時胸廓的變化。 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用多媒體和教具介紹胸廓的變化情況及其變化的原因。 觀察、體會、思考、理解 用直觀的教具和動畫,把難以理解的胸廓變化原因及變化情況直觀淺顯的展示出來,學生容易理解。 觀察、指導學生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利用呼吸運動模型,模擬探究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過程 鍛煉動手實踐能力能力,養成合作與共享的品質,培養團隊意識,增長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科學的學習方式。 用自制的呼吸運動模型展示呼吸運動的全過程,引導學生總結歸納。 學生總結吸氣與胸廓變化的關系。 觀察老師自制的胸廓結構模型。把手放在胸部兩側和正中央,再親自感受呼吸時胸廓的變化,來認識呼吸運動。 鍛煉分析總結能力,鍛煉口頭表達能力。營造活躍熱情的課堂教學氛圍。 組織游戲,引導學生分析原理。 兩個代表展示推人的游戲,其他學生觀察。 總結呼吸運動的原理和過程:當胸廓容積增大的時候,肺內氣壓減小。這時外界空氣壓力大于胸腔內部的空氣壓力,空氣就被壓進體內。 當胸廓容積變小的時候,胸廓內部的空氣壓力大于外界空氣壓力,空氣就被壓出體外。 鍛煉學生的觀察、總結歸納能力。 展示課件。 觀看吸氣呼氣的動態過程,理解呼吸運動及其原理。 理論聯系實際,把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播放人工呼吸視頻。 觀看視頻,學會人工呼吸的技能。 學以致用,把學到的知識能用到緊急事件上,學會珍愛生命。 引導學生進行小結。 分析吸氣與呼氣的原理:總結吸氣和呼氣的過程。 鍛煉分析概括能力,鍛煉口頭表達能力。 課堂練習 觀看ppt上展示的題目,搶答比賽 學練結合,鞏固知識。 七、板書設計 第二節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 肋間肌收縮(舒張) 膈肌收縮(舒張) 肋骨向上向外運動 (向下向內) 膈頂部下降(上升) 胸廓前后徑、左右徑增大(減小) 胸廓上下徑增大(減小) 胸廓(容積)擴大(縮小) 肺擴大(縮小) 肺內氣壓減小(增大) 氣體入肺(出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