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再談歷史教學語言的嚴謹性——兼評2012年春節聯歡晚會節目中的若干表述歷史教學是一項神圣的使命,歷史教師對教學語言的運用也應當絲毫不能馬虎。針對部分歷史教學語言的不嚴謹,有的學者和教師紛紛撰文指出其中的問題 [1] 。然而在剛剛落下帷幕的2012年春節聯歡晚會中,部分節目的語言表述再次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其“歷史感”的缺失和“歷史硬傷”的出現讓人大跌眼鏡,甚至是感到莫名其妙。針對這些問題,筆者希望通過以略加考證的方式達到勘誤的目的,雖不苛求“非歷史學科班出身”的“春晚演員”能夠做到嚴謹地運用歷史語言,但求對于歷史教育工作者起到引以為戒的作用。一、從《荊軻刺秦》看先秦史的歷史教學語言今年的小品《荊軻刺秦》諷刺了當下歷史題材的影視劇作違背歷史事實,肆意“穿越”的不良現象,對歷史教育有著很好的鑒戒功效??上У氖牵搫”驹诙嗵幷Z言表述上出現了不應出現的偏差,缺乏嚴謹性與科學性。從下面幾段臺詞即可見一斑。扮演嬴政的演員在小品開始后說道:“想當初,秦公金鑾殿,圖窮匕首見。那荊軻拔出匕首刺向秦始皇,秦始皇左右躲閃不及,準備拔出寶劍予以還擊,可秦劍太長難以出鞘。大臣喝道:‘大王,把劍背在背上!’秦始皇這才拔出寶劍,順勢砍殺了荊軻。到后來橫掃六國,一統天下?!本瓦@一段話,我們就能看出語言表述的不科學來。第一,金鑾殿最早是唐代長安大明宮的代稱,李白《贈從弟南平太守之遙二首》有“承恩出入銀臺門,著書獨在金鑾殿”之句;《資治通鑒·唐順宗永貞元年》記載:“召翰林學士鄭絪、衛次公等至金鑾殿?!焙髞斫痂幍畛蔀楸本┕蕦m三大殿之一太和殿的俗稱,這與荊軻刺秦的時代不符。故“秦公金鑾殿”指秦國的宮殿是站不住腳的。第二,對于嬴政的稱謂,該演員先稱“秦公”后謂“秦始皇”,都是沒有歷史感的表現。秦統一六國之前,沒有推行皇帝制度,不可能有“始皇”之謂,而自秦孝公以降,秦國的國君皆稱王,分別謚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再就是嬴政本人。其時嬴政尚健在,不可能有所謚,所以荊軻刺秦時,對嬴政最合適的稱呼就是“秦王嬴政”或是“秦王政”,不應該出現“秦公”或“秦始皇”這樣不倫不類的稱謂。第三,整個“刺秦”的過程描述不確切。《史記·刺客列傳》記載:“秦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荊軻)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絕。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惶急,劍堅,故不可立拔。荊軻逐親王,秦王環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以手共搏之。是時,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荊軻也。”從這一段可以看出,并不是荊軻先“拔出匕首刺向秦始皇”,而是先拉住秦王的衣袖,準備行刺,結果“未至身”;而秦始皇亦非“左右躲閃不及”,乃是“環柱而走(跑)”,要是躲閃不及豈不是早就沒命了;并且要不是侍醫及時用藥囊擲向荊軻,秦王也不會有時間“負劍”而拔。所以說在描述歷史事件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語言運用的準確性與嚴謹性,否則會讓聽眾產生歧義,錯誤地領會歷史事實。接下來扮演宦官的演員出場,一張嘴就說“我演的是太監”。這又違背歷史事實了。宦官稱作太監是隋唐以后的事,唐高宗時期改殿中省為中御府,以地位較高的宦官充任太監、少監。這里的太監、少監相當于我們現在的“職稱”而并非職務。到明代宦官權利達到鼎盛,人們才普遍把宦官皆稱為太監。宦官制度起源于先秦,《詩經》、《周禮》、《禮記》當中均有這方面的記載,但是先秦的宦官不一定都是閹人(割掉生殖器的男人),直到東漢才“悉用閹人,不復雜調他士”(《后漢書·宦者列傳序》)。針對歷史教學語言中“太監”的稱謂,已故的著名歷史教育學家趙恒烈先生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指出:“宮廷里侍候皇帝和皇帝家屬的人,由閹割后的男子充任。這種人明以前叫‘宦官’,明以后叫‘太監’。這種特定的稱謂教師往往不注意,講課中隨便使用。” [2] 這說明我們的歷史用語還要再嚴謹些,否則笑話百出、貽害無窮。后來扮演嬴政的演員加了一句“臺詞”:“只要燕國歸降,朕就可以橫掃六國,一統天下?!边@句話的表述仍然沒有契合當時秦王嬴政的應有表現。首先說“朕”作為天子的自稱應當是秦統一六國以后,而非統一前?!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記載,秦統一后,王綰、李斯等人才建議嬴政“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而秦統一之前各國國君皆稱“寡人”,意為“寡德之人”,是自謙詞。所以在這里秦王嬴政說出“朕”橫掃六國的話顯然是不真實的。而且這句臺詞的隱含之意就是,“橫掃六國,一統天下”的唯一障礙即燕國,只要燕國投降,六國就全被統一了。這更是不合歷史事實。我們知道在燕國被滅之后,不算代國,至少齊國和秦國還處于東西分庭抗禮的局面,直到公元前221年齊王建被俘,齊國滅亡,秦才完成六國的統一。小品中的這種“角色扮演”雖不同于歷史課堂的“角色扮演”,但更應該接近歷史真相,起到“神入” [3] 的作用。只有如此,才能盡最大可能向觀眾還原歷史事件的本來面貌。否則這樣的表演越是生動形象,越是引人入勝,對觀眾的誤導作用就越大、越有害。二、“自古英雄出少年”的實際年齡究竟是多少今年晚會上,兩位年輕演員和說的相聲《奮斗》思想性很強,一方面諷刺了好高騖遠、眼高手低的“二流子”,一方面勸勉年輕人認真奮斗、腳踏實地,珍惜寶貴的青春歲月。特別是開場不久的一段“貫口”給相聲增色不少??删褪沁@一段說明“自古英雄出少年”的“貫口”,在歷史的真實性方面又出了問題。該演員說“周瑜13歲官拜水軍都督”是不準確的。《三國志·周瑜傳》記載,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孫)策親自迎(周)瑜,授建威中郎將,即與兵二千人,騎五十匹。瑜時年二十四,吳中皆呼為周郎?!倍钡剑ńò玻笆甏?,(孫)權討江夏,瑜為前部大督”,十年過去,周瑜已經是三十四歲的人了。從中我們是無論如何也推算不出周瑜“13歲官拜水軍都督”的結論來的,看來這應當是把“(建安)十三年”當成“周瑜13歲”之誤。在歷史教學中,這種望文而錯誤生義的現象是一定要避免的,要不然就真能把歷史人物說成“葫蘆娃生下來就能打妖怪”的神話傳說了。如果說這是對史料的誤讀還情有可原,因為相聲演員并非歷史學科班出身,讀不懂文言史料也是正?,F象??墒墙酉聛硪痪洹翱滴醯?歲登基”就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了?!肚迨犯濉なプ姹炯o一》寫得清清楚楚,“順治十八年正月丙辰,世祖崩,帝即位,年八歲,改元康熙。”真不知道這個“六歲登基”是根據什么推算出來的。難道是該演員(同樣也是劇本作者)查閱的清史稿版本印刷字跡模糊,把“八”字上多出兩筆來變成了“六”不成?這等匪夷所思的錯誤如出現在歷史課堂上,不知要讓多少人笑掉大牙?當然,“葫蘆娃生下來打妖精”、“佘太君百歲掛帥出征”、“孫悟空五百年西天取經”“白娘子千歲下山找對象”都是神話傳說和虛構的故事,在歷史課堂教學中不會講,也不屬于本文討論的范圍。但是講述歷史人物的一言一行必須要有根有據,否則就是對歷史教育工作的不負責任。雖然我們理解兩位演員想表達“自古英雄出少年”的動機是好的,也是歷史教育工作值得借鑒的,但單純為了思想性而無視科學性的做法我們不贊成,也是我們所不能允許的。三、西施真的比貂蟬老一千多年嗎?相聲劇《愛的代駕》中,扮演司機夫人的女演員在劇情發展一系列的“沖突”與“誤會”中,說了一句極有“歷史感”的臺詞:“我是西施,她是貂蟬,合著我要比她老一千多年呢!”乍一聽這句話很幽默,但細一想,西施真的比貂蟬老一千多年嗎?先不說歷史上是否真的有西施和貂蟬其人,這涉及較為復雜的歷史問題,不在本文討論之列。就目前筆者能夠查閱到的資料而言,假定歷史上確有西施和貂蟬其人,做一個粗略的推算,也能大體算出二者的年齡差距。《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勾踐即位后三年,“吳王夫差日夜勒兵,且以報越”。戰敗后,“以美女寶器令(文)種間獻吳太宰嚭”。這一年是公元前494年,如果說這個時候勾踐向吳王獻上的美女就是人們認為的“西施”的話,其年齡應當在二十到四十歲之間,就算極端一些,也超不過50歲,也就是說,西施的出生年份絕對超不過公元前550年。再看貂蟬,正史上對貂蟬同樣沒有記載,可以推斷的根據就是《三國演義》對其的部分描寫,而我們一般意義上說的“貂蟬”也是指的老百姓心目中的該小說人物形象?!度龂尽ざ總鳌酚涊d,(初平)三年四月,王允、孫瑞、呂布等人“共謀誅卓”,并且在同年取得成功。如果說董卓的死有貂蟬一份功勞的話,那么起碼在這一年(公元192年)貂蟬已經出生了,也就是說貂蟬的出生年份最晚不晚于公元192年。那么從公元前550年到公元192年總共相隔不到750年,何有“老一千多年”之說呢?可見雖是虛構的歷史人物也要在虛構的“大歷史背景”之下生活,即便是“穿越”也要符合“穿越”的規矩,否則我們就沒法說“用虛擬的歷史人物”進行教學 [4] 有何意義了。誠然,表演藝術與歷史教學不同,我們無權對演員如此苛責,但是如果編劇在語言問題上嚴謹一些,把“一千多年”改成“七百多年”,既不影響劇情發展,又使表述更加科學,不是更好嗎?《歷史教學》雜志主編、著名歷史教育家任世江先生曾撰文指出,求真、求實是歷史教學的底線。 [5] 也有歷史教學論的專家在十多年前就提到,“教師表達教材內容的時候,用詞要準確,這樣才能形成正確的歷史概念”;“評議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時,更應該注意表述的確切性”。 [6] 這些都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特別是在觀看完今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之后,我想對于這種言語表述不準確的現象,我們更有權利將其指出,為歷史教育服務,為祖國的未來服務。正像一位演員說的,“盒飯吃不好頂多鬧幾天肚子”,而歷史教育做不好,“坑害的是幾代人”!^1 這方面的文章很多,有代表性的有王作峰《錘煉歷史教學語言,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丁惠軍《歷史不容戲說,歷史課豈能“戲教”》,歷史教學2009年第7期;陳康衡《歷史概念切忌“想當然”》,歷史教學2009年第11期;王海燕《關于歷史教學語言的幾點思考》,吉林教育2010年第36期等。^2 趙恒烈,《史苑傳藝錄》,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35頁。^3 關于歷史教學中的“神入”,可參考趙士祥《“神入”歷史人物的教學藝術》,歷史教學(中學版)2009年第2期;陳新民《從一個案例看歷史神入的教學策略》,歷史教學(中學版)2009年第8期;《“神入”在英美兩國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全球教育展望2010年第5期;周劉波《“神入”歷史情境體驗》,今日教育2011年第10期等。^4 有關用虛擬人物進行歷史教學,較有代表性的有夏輝輝老師虛擬的“帕帕迪”(詳見趙亞夫主編《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79-80頁),唐云波老師的“二毛”(前引書,第48-51頁),張宏杰老師的“阿牛”(張宏杰《談“磨課”》,歷史教學(中學版)2008年第5期),以及劉偉老師的“托蒂”(仇世林主編《名師歷史教學設計分析》,山東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52-170頁)等。^5 任世江《求真、求實是歷史教學的底線》,原載于《歷史教學(中學版)》2007年第8期,后收入作者的論文集《編余雜俎》,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233-237頁。^6 趙秀玲主編,《歷史教育學》,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87頁。本章作者為仇世林老師。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