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1浙江中考科學一輪復習專題:科學測量 1.知道測量的意義。知道體積的單位和其他常用單位; 2.熟悉量筒上的最小刻度和測量范圍,學會正確使用量筒,學會記錄體積測量的結果; 3.學會選擇不同的測量儀器或方法去測量各種物體的體積。 1.溫度計的使用及其讀數 溫度計使用: (1)在使用溫度計以前,應該: ①觀察它的量程﹣﹣能測量的溫度范圍,如果估計待測的溫度超出它能測的最高溫度,或低于它能測的最低溫度,就要換用一只量程合適的溫度計,否則溫度計里的液體可能將溫度計脹破,或者測不出溫度值. ②認清它的最小刻度值,以便用它測量時可以迅速讀出溫度值. (2)溫度計使用時,應該: ①溫度計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測的液體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②溫度計玻璃泡浸入被測液體后要稍候一會兒,待溫度計的示數穩定后再讀數. ③讀數時玻璃泡要繼續留在被測液體中,視線與溫度計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2.量筒的使用 (1)量筒的規格量筒是用來量取液體體積的一種玻璃儀器,一般規格以所能度量的最大容量(mL)表示,常用的有10mL,20mL,25mL,50mL,100mL,250mL、500mL,1000mL等多種規格. (2)量筒的選擇方法: 量筒外壁刻度都是以mL為單位.10mL量筒每小格表示0.1mL,而50mL量筒有每小格表示1mL或0.5mL的兩種規格.可見,絕大多數的量筒每小格是量筒容量的1/100,少數為1/50. 量筒越大,管徑越粗,其精確度越小,由視線的偏差所造成的讀數誤差也就越大.所以,實驗中應根據所取溶液的體積,盡量選用能一次量取的最小規格的量筒.分次量取會引起較大誤差.如量取70mL液體,應選用100mL量筒一次量取,而不能用10mL量筒量取7次. (3)液體的注入方法: 向量筒里注入液體時,應用左手拿住量筒,使量筒略傾斜,右手拿試劑瓶,標簽對準手心.使瓶口緊挨著量筒口,讓液體緩緩流入,待注入的量比所需要的量稍少(約差1mL)時,應把量筒水平正放在桌面上,并改用膠頭滴管逐滴加入到所需要的量. (4)量筒的刻度: 量筒沒有“0”刻度,“0”刻度即為其底部.一般起始刻度為總容積的1/10或1/20.例如:10mL量筒一般從0.5mL處才開始有刻度線,所以,我們使用任何規格的量筒都不能量取小于其標稱體積數的1/20以下體積的液體,否則,誤差太大.應該改用更小的合適量筒量取. 在實驗室做化學實驗時,量筒的刻度面不能背對著自己,這樣使用起來很不方便.因為視線要透過兩層玻璃和液體,不容易看清.若液體是渾濁的,就更看不清刻度,而且看刻度數字也不順眼,所以刻度面正對著自己為好. (5)讀取液體的體積方法: 注入液體后,要等一會,使附著在內壁上的液體流下來,再讀取刻度值.否則,讀出的數值將偏小. 讀數時,應把量筒放在平整的桌面上,觀察刻度時,視線、刻度線與量筒內液體的凹液面最低處三者保持水平,再讀出所取液體的體積數.否則,讀數會偏高或偏低. 3.長度的測量 (1)長度的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游標卡尺,螺旋測微器,米尺,激光測距等.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主單位是米(m),比米大的單位有千米(km),比米小的單位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納米(nm)等,長度測量的準確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刻度尺上兩條相鄰刻線間的距離)決定的,測量的實際要求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會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包括直接測量和間接測量). (2)測量長度的幾種特殊方法: ①積累取平均值法:利用測多求少的方法來間接地測量.如:測量一張紙的厚度、細鐵絲的直徑等. (h=(其中h是每張紙的厚度,n是紙張數目,注意不是書的頁碼數,紙張數目=,H是n頁書總厚度) ②滾輪法:測較長曲線的長度時,可先測出一個輪子的周長.當輪子沿著曲線從一端滾到另一端時,記下輪子滾動的圈數.長度=周長×圈數.如:測量操場的周長. ③化曲為直法:測量一段較短曲線的長,可用一根沒有彈性或彈性不大的柔軟棉線一端放在曲線的一端處,逐步沿著曲線放置,讓它與曲線完全重合,在棉線上做出終點記號.用刻度尺量出兩點間的距離,即為曲線的長度. ④組合法:有些長度很難直接測量,如球的直徑,圓錐體的高度等,這時可以使用輔助器材配合測量. 考點一:溫度計的使用及其讀數 【經典例題】1.(2019?西湖區校級模擬)2018年11月2日,中國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從上海啟程,乘坐“雪龍”號奔赴南極考察,在順利抵達南極中山站后即開展各項作業。圖是船員分別在船艙外與船艙內測出的氣溫,甲圖所示的溫度為 ℃,乙圖所示的溫度為 ℃.常用的液體溫度計是根據水銀,酒精等液體的 特性制成的。 2.(2018秋?西湖區校級月考)如圖中,甲圖溫度比乙圖 (填“高”或者“低”),乙圖的示數為 ℃。 3.(2018秋?西湖區校級月考)有一支刻度模糊不清的溫度計,將它插在冰水混合物中時,水銀柱的長度為4厘米,將它插在標準大氣壓下的沸水中時,水銀柱長度為24厘米。當將此溫度計插在某液體中時,水銀柱的長度為14厘米,則此液體的溫度是 。 4.(2018秋?西湖區校級月考)如圖中,甲圖所示的溫度讀作 ;乙圖所示的溫度寫作 。 考點二:量筒的使用 【經典例題】5.(2019?西湖區校級模擬)實驗室用排水法測量物體排開水的體積時,老師總是強調先要在量筒中加入“適量的水”。“適量”是指能用排水法測量出物體排開水的體積的水量范圍,其中最多水量是指物體放入量筒后,能使液面上升到量程的水量;最少水量是指物體放入量筒后,量筒內最低液面滿足 時的水量。 (1)現有一塊小石塊(體積為15厘米3)、兩個100毫升的量筒、膠頭滴管、燒杯、細線、水等,請選擇合適的材料,設計實驗方案,粗略測量上述實驗中的“最少水量”。 (2)利用100毫升的量筒,用排水法能測出上題中小石塊體積的“適量的水”可能有 。 A.5毫升 B.50毫升 C.80毫升 D.95毫升 6.(2019?西湖區校級模擬)甲、乙兩同學分別用量筒測量一個小石塊的體積。甲同學的做法是先將石塊置于量筒中,同時往量筒中注入水,使水全部浸沒石塊記下水的體積V1,然后取出石塊,記下取出石塊后水的體積V2,計算石塊的體積為V1﹣V2.乙同學是先在量筒里注入適量的水,記下水的體積V1,然后輕輕放入石塊,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沒石塊,記下此時水及石塊的體積V2計算石塊的體積為V2﹣V1。 比較這兩種方法回答下列問題: (1)為了使實驗結果(如圖1所示)更準確你將選擇哪種方法 。(填“甲”或“乙”) (2)實驗后兩同學對測量結果進行了討論,以下操作屬于導致乙同學測量結果偏小的是 A.注入一定量水后俯視讀數,其余讀數正確 B.待小石塊浸沒后仰視讀數;其余讀數正確 C.在浸入小石塊時不慎有水滴濺出,讀數均正確D.捆綁小石塊的繩太粗,讀數均正確 (3)甲同學提出量筒也可以測量氣體的體積(如圖2所示),利用等效替代法。通過讀取液體的體積來測量氣體體積,如圖a、b、c三個裝置中能實現這一目的是 。 (4)小明在實驗室里測量一塊形狀不規則、體積較大的礦石的體積,因礦石體積較大,放不進量筒,因此他利用一只燒杯,如圖所示方法進行測量,那么礦石的體積是 厘米3. 7.(2018秋?西湖區校級月考)學習了量筒的使用后,小科同學做了很多實驗: 小科同學想測一枚大頭針的體積,具體如下: ①用燒杯將適量水倒入量筒內,讀出水的體積V1; ②將一枚大頭針輕輕放入量筒的水內,沉底后讀出水面所示的體積V2; ③再放入99枚大頭針,沉底后讀出水面所示體積V3; ④一枚大頭針的體積是V2﹣V1; (1)以上步驟中,沒有必要的步驟是 (填序號); (2)錯誤的步驟是 (填序號),將此操作改正為 。 (3)在實驗室里有一塊形狀不規則的礦石。因礦石體積較大,小科同學按下圖所示方法進行測量,求礦石的體積為 厘米3。 (4)同學們對小科的測量結果提出了疑問,有的說測量結果偏大了,有的說測量結果偏小了,請談談你的意見,并說明理由 。 8.(2018秋?西湖區校級期中)實驗室用排水法測量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時,老師總是強調先要在量筒中加入“適量的水”。“適量”是指能用排水法測量出物體排開水的體積的水量范圍,最多水量是指物體放入量筒后,能使液面上升到量程的水量。最少水量是指物體放入量筒后,量筒內最低液面滿恰好完全浸沒時的水量。根據題意回答問題: (1)使用量筒時,量筒必須平放;讀數時,視線要與 。 (2)小科同學設計了用排水法測量小石塊體積的“最少水量”的實驗方案。 儀器和物品:量筒1、量筒2、細線、足夠的水、小石塊、膠頭滴管。 方案:用細線系住小石塊放入量筒底部,然后將水慢慢倒入量筒中,當量筒中水面“恰好浸沒”小石塊時,取出小石塊,此時量筒里水的體積,就是測該小石塊體積所需的“最少水量”。 上述方法所測的“最少水量”值可能會產生較大誤差,原因除了“恰好浸沒”不易觀察外,還有一明顯的原因是 ;針對這一原因,你改進的思路是 (3)小科用排水法測某物塊體積,先在量筒里注入適量的水,記下水的體積V1,然后輕輕放入物塊,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沒物塊,記下此時水及物塊的體積V2,計算物塊的體積為V2﹣V1.上述測量過程中,若該物塊在水中具有一定的吸水能力,考慮此因素你認為該同學所得測量值比真實值 。(選填“偏小”或“偏大”或“一樣”)。 9.(2018秋?西湖區校級月考)甲、乙兩同學分別用量筒測量一個小石塊的體積。甲同學的做法是在量筒里注入適量的水,記下水的體積V1,然后輕輕放入石塊,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沒石塊,記下此時水及石塊的體積V2,計算石塊的體積為V2﹣V1.乙同學是先將石塊置于量筒中,同時往量筒中注入水,使水全部浸沒石塊記下水的體積V1,然后取出石塊,記下取出石塊后水的體積V2,計算石塊的體積為V1﹣V2。 (1)你做此實驗將選擇哪種方法: (選填“甲”或“乙”) (2)如果兩同學讀數方法都是正確的,兩同學計算出的石塊體積比較大的是 (選填“甲”或“乙”) (3)如果甲同學實驗讀數如右圖所示,則這塊碎石的體積是 厘米3。 (4)如果甲同學在讀數時,V1是俯視讀數所得,V2是仰視讀數所得,則甲同學測得的這塊碎石體積將 碎石的真實體積。(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0.(2018秋?西湖區校級月考)實驗室用排水法測量物體排開水的體積時,老師總是強調先要在量筒中加入“適量的水”。“適量”是指能用排水法測量出物體排開水的體積的水量范圍,其中最多水量是指物體放入量筒后,能使液面上升到量程的水量;最少水量是指物體放入量筒后,量筒內最低液面滿足 時的水量。 (1)利用100毫升的量筒,用排水法能測出下題中形狀不規則的小石塊體積的“適量的水”可能有 。 A.5毫升B.50毫升C.80毫升D.95毫升 (2)現有一塊小石塊(體積為15厘米3),兩個100毫升的量筒、膠頭滴管、燒杯、細線、水等。請選上述材料,設計用排水法粗略測量小石塊體積的“最少水量”的實驗方案,并完成實驗。 考點三:長度的測量 【經典例題】11.(2020?昆山市一模)在測量一本書的寬度時,四次測量記錄為:12.38cm、12.36cm、12.38cm、12.34cm,則這本書寬度的平均值是( ) A.12.38 cm B.12.37 cm C.12.365cm D.12.36 cm 12.(2019?西湖區校級模擬)小金為測量教室的高度,下列測量儀器中最適合( ) A.2米鋼卷尺 B.5米鋼卷尺 C.30米皮卷尺 D.1米木直尺 13.(2019?西湖區校級模擬)某同學測量一物體的長度,讀數為14.21分米,則該讀數的準確值和估計值各是( ) A.14.2分米和1毫米 B.14.2分米和0.01厘米 C.14分米和0.21厘米 D.14分米和0.21分米 14.(2019?西湖區校級模擬)某同學測得一物體的長度是1.242米,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米 B.估計值是2 C.測量結果的準確值是1.24米 D.測量結果精確到1毫米 15.(2019?西湖區校級模擬)有三把刻度尺,其最小刻度分別是分米、厘米、毫米。你認為其中最好的是( ) A.分米刻度尺 B.厘米刻度尺 C.毫米刻度尺 D.要根據測量要求而定 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一.溫度計的使用及其讀數(共4小題) 1.(2019?西湖區校級模擬)2018年11月2日,中國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從上海啟程,乘坐“雪龍”號奔赴南極考察,在順利抵達南極中山站后即開展各項作業。圖是船員分別在船艙外與船艙內測出的氣溫,甲圖所示的溫度為 25 ℃,乙圖所示的溫度為 ﹣23 ℃.常用的液體溫度計是根據水銀,酒精等液體的 熱脹冷縮 特性制成的。 【解答】解:根據甲圖顯示,液柱在零上,溫度計分度值為1℃,所以此時溫度計示數25℃; 根據乙圖顯示,液柱在零下,溫度計分度值為1℃,所以此時溫度計示數﹣23℃; 常用的液體溫度計是根據水銀,酒精等液體的熱脹冷縮特性制成的; 故答案為:25;﹣23;熱脹冷縮。 2.(2018秋?西湖區校級月考)如圖中,甲圖溫度比乙圖 高 (填“高”或者“低”),乙圖的示數為 ﹣12 ℃。 【解答】解:由圖可知:甲溫度計上5℃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的溫度是0.5℃,即此溫度計的分度值為0.5℃,甲溫度計“10”在“5”的上方,所以顯示的溫度高于0℃,為11℃; 乙溫度計上10℃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的溫度是1℃,即此溫度計的分度值為1℃;乙溫度計越向下數值越大,所以顯示的溫度低于0℃,為﹣12℃。 所以甲圖溫度比乙高。 故答案為:高;﹣12。 3.(2018秋?西湖區校級月考)有一支刻度模糊不清的溫度計,將它插在冰水混合物中時,水銀柱的長度為4厘米,將它插在標準大氣壓下的沸水中時,水銀柱長度為24厘米。當將此溫度計插在某液體中時,水銀柱的長度為14厘米,則此液體的溫度是 50℃ 。 【解答】解:水銀柱4厘米時的溫度是0℃,24厘米時的溫度是100℃, 所以1厘米水銀柱表示的溫度==5℃; 在液體中水銀柱的長度=14厘米﹣4厘米=10厘米,液體的溫度=10×5℃=50℃。 故答案為:50℃。 4.(2018秋?西湖區校級月考)如圖中,甲圖所示的溫度讀作 零下二十三攝氏度 ;乙圖所示的溫度寫作 25℃ 。 【解答】解: 圖甲中溫度計的分度值是1℃,示數越往下越大,液柱是在0℃以下,所以溫度計的示數是﹣23℃,讀作:零下二十三攝氏度;圖乙中溫度計的分度值是1℃,液柱的高度在0℃的上面,該溫度計的示數是25℃。 故答案為:零下二十三攝氏度;25℃。 二.量筒的使用(共6小題) 5.(2019?西湖區校級模擬)實驗室用排水法測量物體排開水的體積時,老師總是強調先要在量筒中加入“適量的水”。“適量”是指能用排水法測量出物體排開水的體積的水量范圍,其中最多水量是指物體放入量筒后,能使液面上升到量程的水量;最少水量是指物體放入量筒后,量筒內最低液面滿足 浸沒物體 時的水量。 (1)現有一塊小石塊(體積為15厘米3)、兩個100毫升的量筒、膠頭滴管、燒杯、細線、水等,請選擇合適的材料,設計實驗方案,粗略測量上述實驗中的“最少水量”。 (2)利用100毫升的量筒,用排水法能測出上題中小石塊體積的“適量的水”可能有 ABC 。 A.5毫升 B.50毫升 C.80毫升 D.95毫升 【解答】解: (1)在用量筒測量金屬塊體積的過程中,應當先在量筒中裝入“適量”的水,其目的有兩個,一方面,水量不能太少,即:放入物體后,量筒中的水能夠浸沒物體;另一方面,水量也不能太多,即:放入物體后,水面不會超過量筒的量程,即最大刻度; 測量“最少水量”的方法如下:用細線系住小石塊放入量筒1 底部,在量筒2 內倒入一部分水讀出水的體積V0,把量筒2 內的水緩緩倒入量筒1 內,當水恰好浸沒小石塊時,停止滴水,讀出量筒2 內剩余水的體積V1,此時量筒1 內的水量V2即為最少水量,求出最少水量V2=V0﹣V1。 (2)利用100毫升的量筒,用排水法測出上題中小石塊體積(體積為15厘米3),當石塊規則時5毫升的能浸沒石塊,50毫升和80毫升加上石塊的體積都不超過100毫升,也能浸沒石塊;95毫升的水會溢出,故“適量的水”可能為5毫升,50毫升,80毫升,故選ABC。 故答案為: 浸沒物體;(1)用細線系住小石塊慢慢放入量筒底部,然后將水慢慢注入量筒中,當量筒中的水面剛剛浸沒小石塊,取出小石塊,此時量筒中水的體積就是上述實驗中的“最少水量”;(2)ABC。 6.(2019?西湖區校級模擬)甲、乙兩同學分別用量筒測量一個小石塊的體積。甲同學的做法是先將石塊置于量筒中,同時往量筒中注入水,使水全部浸沒石塊記下水的體積V1,然后取出石塊,記下取出石塊后水的體積V2,計算石塊的體積為V1﹣V2.乙同學是先在量筒里注入適量的水,記下水的體積V1,然后輕輕放入石塊,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沒石塊,記下此時水及石塊的體積V2計算石塊的體積為V2﹣V1。 比較這兩種方法回答下列問題: (1)為了使實驗結果(如圖1所示)更準確你將選擇哪種方法 乙 。(填“甲”或“乙”) (2)實驗后兩同學對測量結果進行了討論,以下操作屬于導致乙同學測量結果偏小的是 ABC A.注入一定量水后俯視讀數,其余讀數正確 B.待小石塊浸沒后仰視讀數;其余讀數正確 C.在浸入小石塊時不慎有水滴濺出,讀數均正確D.捆綁小石塊的繩太粗,讀數均正確 (3)甲同學提出量筒也可以測量氣體的體積(如圖2所示),利用等效替代法。通過讀取液體的體積來測量氣體體積,如圖a、b、c三個裝置中能實現這一目的是 c 。 (4)小明在實驗室里測量一塊形狀不規則、體積較大的礦石的體積,因礦石體積較大,放不進量筒,因此他利用一只燒杯,如圖所示方法進行測量,那么礦石的體積是 70 厘米3. 【解答】解:(1)甲同學的操作中,將小石塊提出量筒時,小石塊上會附著一些水,使測量的小石塊的體積偏大。乙同學操作相對誤差較小,測量較準確。故選乙; (2)A、注入一定量水后俯視讀數,其余讀數正確,會造成測出的小石塊的體積偏小,符合題意; B、待小石塊浸沒后仰視讀數,其余讀數正確,會造成測出的小石塊的體積偏小,符合題意; C、在浸入小石塊時不慎有水滴濺出,讀數均正確,會造成測出的小石塊的體積偏小,符合題意; D、捆綁小石塊的繩太粗,讀數均正確,會造成測出的小石塊的體積偏大,不符合題意。 故選:ABC; (3)c裝置中進入廣口瓶中的氣體的體積等于由玻璃管排入量筒中水的體積; (4)礦石從燒杯中取出后,補充的水的體積就是礦石的體積,而補充的水的體積又是量筒中減少的水的體積,因此,礦石的體積為:200mL﹣130mL=70mL=70cm3。 故答案為:(1)乙;(2)ABC;(3)c;(4)70。 7.(2018秋?西湖區校級月考)學習了量筒的使用后,小科同學做了很多實驗: 小科同學想測一枚大頭針的體積,具體如下: ①用燒杯將適量水倒入量筒內,讀出水的體積V1; ②將一枚大頭針輕輕放入量筒的水內,沉底后讀出水面所示的體積V2; ③再放入99枚大頭針,沉底后讀出水面所示體積V3; ④一枚大頭針的體積是V2﹣V1; (1)以上步驟中,沒有必要的步驟是 ② (填序號); (2)錯誤的步驟是 ③④ (填序號),將此操作改正為 ③放入100枚大頭針,沉底后讀出水面所示體積V2; ④一枚大頭針的體積 。 (3)在實驗室里有一塊形狀不規則的礦石。因礦石體積較大,小科同學按下圖所示方法進行測量,求礦石的體積為 70 厘米3。 (4)同學們對小科的測量結果提出了疑問,有的說測量結果偏大了,有的說測量結果偏小了,請談談你的意見,并說明理由 偏大。從圖A到圖C,將礦石取出時,會帶出一定量的水,再補充水時就會多一些,使所測量礦石的體積偏大 。 【解答】解: (1)由于一枚大頭針的體積很小,放入量筒中后水面上升的高度很小,無法讀出與V1與V2的區別,所以步驟②沒有必要; (2)錯誤的步驟為③④,修改為: ③放入100枚大頭針,沉底后讀出水面所示體積V2; ④一枚大頭針的體積。 (3)用量筒補充水的體積為礦石的體積:V=200cm3﹣130cm3=70cm3; (4)從圖A到圖C,將礦石取出時,會帶出一定量的水,再補充水時就會多一些,使所測量礦石的體積偏大。 故答案為: (1)②; (2)③④;③放入100枚大頭針,沉底后讀出水面所示體積V2;④一枚大頭針的體積; (3)70; (4)偏大;從圖A到圖C,將礦石取出時,會帶出一定量的水,再補充水時就會多一些,使所測量礦石的體積偏大。 8.(2018秋?西湖區校級期中)實驗室用排水法測量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時,老師總是強調先要在量筒中加入“適量的水”。“適量”是指能用排水法測量出物體排開水的體積的水量范圍,最多水量是指物體放入量筒后,能使液面上升到量程的水量。最少水量是指物體放入量筒后,量筒內最低液面滿恰好完全浸沒時的水量。根據題意回答問題: (1)使用量筒時,量筒必須平放;讀數時,視線要與 凹液面的底部相平 。 (2)小科同學設計了用排水法測量小石塊體積的“最少水量”的實驗方案。 儀器和物品:量筒1、量筒2、細線、足夠的水、小石塊、膠頭滴管。 方案:用細線系住小石塊放入量筒底部,然后將水慢慢倒入量筒中,當量筒中水面“恰好浸沒”小石塊時,取出小石塊,此時量筒里水的體積,就是測該小石塊體積所需的“最少水量”。 上述方法所測的“最少水量”值可能會產生較大誤差,原因除了“恰好浸沒”不易觀察外,還有一明顯的原因是 小石塊表面沾有部分水 ;針對這一原因,你改進的思路是 在量筒1中倒入適量的水,記下體積為V1,然后將小石塊放入量筒2中,將量筒1中的部分水倒入量筒2中,當水將要浸沒小石塊時,再用滴管從量筒1中取水滴入量筒2中,使小石塊“恰好浸沒”,記下量筒1中剩余水的體積V2,則測該小石塊體積所需的“最少水量”為V=V1﹣V2 (3)小科用排水法測某物塊體積,先在量筒里注入適量的水,記下水的體積V1,然后輕輕放入物塊,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沒物塊,記下此時水及物塊的體積V2,計算物塊的體積為V2﹣V1.上述測量過程中,若該物塊在水中具有一定的吸水能力,考慮此因素你認為該同學所得測量值比真實值 偏小 。(選填“偏小”或“偏大”或“一樣”)。 【解答】解: (1)使用量筒時,量筒必須平放;讀數時,視線要與凹液面的底部相平,不能仰視或俯視; (2)用排水法測量小石塊體積時,當量筒中水面“恰好浸沒”小石塊時,取出小石塊,此時小石塊表面沾有部分水,量筒里水的體積小于小石塊的實際體積; 所以可以先在量筒1中倒入適量的水,記下體積為V1,然后將小石塊放入量筒2中,將量筒1中的部分水倒入量筒2中,當水將要浸沒小石塊時,再用滴管從量筒1中取水滴入量筒2,使小石塊“恰好浸沒”,記下量筒1中剩余水的體積V2,則測該小石塊體積所需的“最少水量”為V=V1﹣V2; (3)由于該物塊在水中具有一定的吸水能力,物塊放入水中時部分水進入木塊內部,水面下降,造成測得的總體積偏小,則由V=V2﹣V1可知,木塊體積的測量值要小于真實值。 故答案為:(1)凹液面的底部相平; (2)小石塊表面沾有部分水;在量筒1中倒入適量的水,記下體積為V1,然后將小石塊放入量筒2中,將量筒1中的部分水倒入量筒2中,當水將要浸沒小石塊時,再用滴管從量筒1中取水滴入量筒2中,使小石塊“恰好浸沒”,記下量筒1中剩余水的體積V2,則測該小石塊體積所需的“最少水量”為V=V1﹣V2; (3)偏小。 9.(2018秋?西湖區校級月考)甲、乙兩同學分別用量筒測量一個小石塊的體積。甲同學的做法是在量筒里注入適量的水,記下水的體積V1,然后輕輕放入石塊,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沒石塊,記下此時水及石塊的體積V2,計算石塊的體積為V2﹣V1.乙同學是先將石塊置于量筒中,同時往量筒中注入水,使水全部浸沒石塊記下水的體積V1,然后取出石塊,記下取出石塊后水的體積V2,計算石塊的體積為V1﹣V2。 (1)你做此實驗將選擇哪種方法: 甲 (選填“甲”或“乙”) (2)如果兩同學讀數方法都是正確的,兩同學計算出的石塊體積比較大的是 乙 (選填“甲”或“乙”) (3)如果甲同學實驗讀數如右圖所示,則這塊碎石的體積是 20 厘米3。 (4)如果甲同學在讀數時,V1是俯視讀數所得,V2是仰視讀數所得,則甲同學測得的這塊碎石體積將 小于 碎石的真實體積。(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解答】解:(1)(2)乙同學的操作中,將小石塊取出量筒時,小石塊上會沾著一些水,使測量的小石塊的體積偏大。 故甲測量比較準確而選甲,而乙測得石塊體積比較大。 (3)量筒中水的體積V1=110mL,水和小石塊的總體積V2=130mL, 小石塊的體積:V=V2﹣V1=130mL﹣110mL=20mL=20cm3。 (4)由于V1是俯視讀數所得,則所測的水的體積偏大,由于V2是仰視讀數所得,則所測水和石塊的總體積偏小, 然后用V2﹣V1求出碎石體積將小于碎石的真實體積。 故答案為:(1)甲;(2)乙;(3)20;(4)小于。 10.(2018秋?西湖區校級月考)實驗室用排水法測量物體排開水的體積時,老師總是強調先要在量筒中加入“適量的水”。“適量”是指能用排水法測量出物體排開水的體積的水量范圍,其中最多水量是指物體放入量筒后,能使液面上升到量程的水量;最少水量是指物體放入量筒后,量筒內最低液面滿足 浸沒物體 時的水量。 (1)利用100毫升的量筒,用排水法能測出下題中形狀不規則的小石塊體積的“適量的水”可能有 BC 。 A.5毫升B.50毫升C.80毫升D.95毫升 (2)現有一塊小石塊(體積為15厘米3),兩個100毫升的量筒、膠頭滴管、燒杯、細線、水等。請選上述材料,設計用排水法粗略測量小石塊體積的“最少水量”的實驗方案,并完成實驗。 【解答】解: 最少水量是指物體放入量筒后,量筒內最低液面滿足浸沒物體時的水量。 (1)利用100毫升的量筒,用排水法測出下題中小石塊體積(體積為15厘米3),5毫升的水太少不能浸沒石塊,95毫升的水可能會有水溢出(或放入石塊后會超過量筒的量程),故“適量的水”可能為50毫升、80毫升,故選BC。 (2)粗略測量“最少水量”的方法如下:用細線系住小石塊慢慢放入量筒底部,然后將水慢慢注入量筒中,直到量筒中的水面剛剛浸沒小石塊,再取出小石塊,此時量筒中水的體積就是上述實驗中的“最少水量”。 故答案為:浸沒物體; (1)BC; (2)用細線系住小石塊慢慢放入量筒底部,然后將水慢慢注入量筒中,直到量筒中的水面剛剛浸沒小石塊,再取出小石塊,此時量筒中水的體積就是上述實驗中的“最少水量”。 三.長度的測量(共5小題) 11.(2020?昆山市一模)在測量一本書的寬度時,四次測量記錄為:12.38cm、12.36cm、12.38cm、12.34cm,則這本書寬度的平均值是( ) A.12.38 cm B.12.37 cm C.12.365cm D.12.36 cm 【解答】解: 書的寬度為L==12.365cm≈12.37cm。 故選:B。 12.(2019?西湖區校級模擬)小金為測量教室的高度,下列測量儀器中最適合( ) A.2米鋼卷尺 B.5米鋼卷尺 C.30米皮卷尺 D.1米木直尺 【解答】解:教室的高度在3m左右,要選擇量程大于3m的刻度尺,所以5米鋼卷尺和30米皮卷尺都符合要求,但是皮卷尺是軟尺,測量高于人體身高的高度不方便,所以選擇5米鋼卷尺合適,故B正確。 故選:B。 13.(2019?西湖區校級模擬)某同學測量一物體的長度,讀數為14.21分米,則該讀數的準確值和估計值各是( ) A.14.2分米和1毫米 B.14.2分米和0.01厘米 C.14分米和0.21厘米 D.14分米和0.21分米 【解答】解:測量數據14.21分米中,最后一位數字是估計數字,故其準確值為14.2分米,估計值為0.01分米=1毫米,故A正確,BCD錯誤。 故選:A。 14.(2019?西湖區校級模擬)某同學測得一物體的長度是1.242米,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米 B.估計值是2 C.測量結果的準確值是1.24米 D.測量結果精確到1毫米 【解答】解: 物體的長度是1.242米,數據的倒數第二位4對應的長度單位是cm,所以此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分度值)是1cm,所以測量結果準確到1cm,準確值為1.24m,估讀值為0.002m,故C正確,ABD錯誤。 故選:C。 15.(2019?西湖區校級模擬)有三把刻度尺,其最小刻度分別是分米、厘米、毫米。你認為其中最好的是( ) A.分米刻度尺 B.厘米刻度尺 C.毫米刻度尺 D.要根據測量要求而定 【解答】解:刻度尺是物理學中常用的也是最基本的測量工具,要根據測量的需要選擇合適的,這樣才能進行正確測量,對于刻度尺量程和分度值的要求并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要根據具體的測量要求進行選擇。 故選: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