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光源與光的傳播 1.光源 自身會發光且正在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如太陽、燃燒著的蠟燭、開著的電視的屏幕、螢火蟲等。 2.光的傳播 光的傳播不需要介質;光在同一種均勻物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①小孔成像②影子的形成③月食、日食④步槍瞄準、列隊排整齊)。光在真空中傳播的速度最快(3×108m/s),空氣中次之。光年是長度單位。1光年=3×108米/秒×365×24×3600秒=9.4608×1015米。 光線: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傳播情況,我們常用一條帶箭頭的直線表示光的傳播路線和方向,這樣的線叫做光線。 小孔成像:在一塊硬紙板上戳一個小針孔,把它對著光源(例如蠟燭火焰)放置,在紙板的另一側豎放一塊毛玻璃,適當調節它的位置,在毛玻璃出現的就不是一片均勻的光亮或小孔的像,而是光源清晰的倒像,這個現象我們稱它為小孔成像。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線傳播的結果,這個像跟光源(或物體)的關系是上下倒置、左右互換。這個像是光源(或物體)的像,而不是小孔的像。 小孔成像特點: ?①成上下左右倒立的實像?②屏幕越遠,像越大,物體越遠,像越小? ③距離很近時,光斑形狀與小孔形狀相同;距離很遠時,光斑形狀與光源相同? ④孔大時,光斑形狀與小孔形狀相同;孔小時,光斑形狀與光源相同 二、光的色散 1、白光經三棱鏡折射后,彩色光帶中顏色的順序:紅、橙、黃、綠、藍、靛、紫。其中紫色光的折射角最大,紅光最小。所以白光是 復色光 ,由紅、橙、黃、綠、藍、靛、紫等多種單色光混合而成。 2、不可見光 ①紅外線的應用:紅外測溫儀、紅外夜視儀、紅外遙感、紅外攝像儀、紅外望遠鏡。 ②紫外線的應用:熒光效應、殺菌、消毒。 三、物體顏色 (一)不同物體對不同色光的反射、吸收和透過情況不同,因此呈現出不同的顏色。 (1)透明物體的顏色是由它透過的色光的顏色決定的; (2)不透明物體的顏色跟它反射的色光的顏色相同,吸收跟物體顏色不同的色 (3)白色物體反射所有色光; (4)黑色物體吸收各種色光。 (二)色光的三原色和顏料的三原色 (1)光的三原色為:紅、綠、藍.透明物體的顏色由透過的色光決定.比如紅色玻璃,只有紅色光能通過它,其他色光都被它吸收掉了.所以顯示紅色.特殊情況:如果某物體能通過所有色光,則沒有顏色,為透明,比如水.不透明 物體的顏色由反射的色光決定.比如紫色的木板,只能反射紫色光,其他色光都被木板吸收掉了.特殊:如果物體能反射所有色光,顯示白色.如果物體能吸收所有色光,那就不再有光反射入人眼,所以顯示為黑色. (2)顏料三原色:紅,黃,藍.三原色按照不同比例和強弱混合.可以產生自然界的各種色彩變化. 例1、下列光現象與日食的形成原因不同的是( ) 例2、某廣告公司在拍攝水果廣告時,為了追求某種藝術效果,在暗室里用紅光照射裝在白色瓷盤中的紅色蘋果及黃色香蕉.站在旁邊的攝影師將看到( ) A. 蘋果呈黑色,瓷盤呈白色,香蕉呈黑色 B. 蘋果呈紅色,瓷盤呈紅色,香蕉呈黑色 C. 蘋果呈黑色,瓷盤呈紅色,香蕉呈紅色 D. 蘋果呈紅色,瓷盤呈黑色,香蕉呈黑色 例3、小明同學在課外用易拉罐做成如圖所示的裝置做小孔成像實驗,如果易拉罐底部有一個很小的三角形小孔,則他在半透明紙上看到的像是( ) A. 蠟燭的正立的實像 B. 蠟燭的倒立的實像 C. 三角形光斑 D. 蠟燭的倒立的虛像 例4、某學校課外活動興趣小組在黑暗的實驗室里,對透明物體和不透明物體的顏色由什么決定進行了如下探究. 實驗一:先后用不同顏色的玻璃對著不同顏色的光進行觀察,得到的結果如表一所示. 表一:透明物體的顏色 照射光的顏色 綠色 紅色 紅色 綠色 白光 玻璃的顏色 綠色 紅色 藍色 紅色 黃色 觀察到的顏色 綠色 紅色 黑色 黑色 黃色 (1)由表一可以得出:透明物體的顏色由 決定; 實驗二:將不同顏色的光分別照射到不同顏色的紙上,觀察紙的顏色,得到的結果如表二所示. 表二:不透明物體的顏色 照射光的顏色 綠色 紅色 藍色 紅色 白光 紙的顏色 綠色 紅色 紅色 綠色 黃色 觀察到的顏色 綠色 紅色 黑色 黑色 黃色 (2)由表二可以得出:不透明物體的顏色由 決定. (3)請你根據上述結論解釋,為什么水果店賣西瓜(紅瓤)時,總喜歡撐一頂紅色半透明的遮陽傘? 1.小明的寫字臺上有一盞臺燈。晚上在燈前學習時,鋪在臺面上的玻璃“發出”刺眼的亮光,影響閱讀。在下面的解決方案中,最簡單、效果最好的是( ) A.把臺燈換成吊燈 B.把臺燈放在正前方 C.把臺燈移到左臂外側 D.把臺燈移到右臂外側 2.學習“光的傳播”時,老師做了如下演示實驗:①用激光筆射向水中,觀察到光線是一條直線;②在A點處用漏斗向水中慢慢注入海波溶液,觀察到光線發生了彎曲;③經攪拌后,觀察到光線又變直.根據上述現象可得到的結論是( ) A.光的傳播需要介質 B.光只有在水中才能沿直線傳播 C.光在海波溶液里不能沿直線傳播 D.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3.小玉學習光現象的知識后,提出了幾種想法,正確的是( ) ①光年是一個非常大的時間單位 ②“坐井觀天,所見甚小”隱含了光的直線傳播原理 ③彩虹是太陽光傳播中被空中水滴色散而產生的 ④紫外線能使鈔票上的熒光物質發光,以此檢驗真偽 ⑤紅外線燈發出的紅光就是紅外線. A.①②③④⑤都正確 B.①②④正確,③⑤錯誤 C.②③④正確,①⑤錯誤 D.②④正確,①③⑤錯誤 4.在太陽光下我們能看到紅色的花是因為( ) A. 花發出的光是紅色的 B. 花能反射太陽光中的紅色光 C. 花發出的光是白色的 D. 花能吸收太陽光中的紅色光 5. 如圖為發生月食時,太陽照射光線的示意圖,當月球進入圖中的哪個區域時,在地球上處于夜晚地區的觀察者可看到月食 ( ) A.全部進入區域Ⅱ B.全部進入區域Ⅱ或Ⅳ C.全部進入區域Ⅲ D.部分進入區域Ⅰ 6.光和聲是有區別的,應用也不同,如醫院常用到紫外線光滅菌,用超聲波進行診斷,假設紫外線和超聲波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分別為v1、v2,則v1 v2(選填:“>”、“<”或“=”).科學家向月球發射激光,經過大約2.56s接受到返回的信號,那么地球到月球的距離大約 m. 7.晴天,常常在茂密的樹蔭下看到一個個圓形的小亮斑,這些小亮斑是由于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這些小亮斑是太陽的像。 (1)那么當太陽光垂直照在一個極小的三角形的孔上時,它在地面上產生的亮斑形狀是( ) A. 三角形 B. 倒三角形 C. 圓形 D. 正方形 (2)如圖所示是發生日偏食的情況,月球把太陽遮住了一部分,使之成月牙形。此時透過茂密的樹葉孔 隙,在地面上形成的亮斑是( ) A. 月牙形 B. 圓形 C. 樹葉形 D. 小孔形 8.將紅、綠、______ 三種色光照白紙上(圖甲),中間相互重疊區域會出現白色;當白光照到鸚鵡圖片上時(圖乙),鸚鵡的嘴呈紅色,翅膀呈綠色,則在當______(選填某一單色光)光照時,嘴仍呈紅色,此時翅膀呈______色. 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制作針孔照相機) 在較暗的屋子里,把一支點燃的蠟燭放在一塊半透明的塑料薄膜前面,在它們之間放一塊鉆有小孔的紙板。由于光沿直線傳播,塑料薄膜上就出現燭焰的倒立的像(如圖所示),這種現象叫做小孔成像。利用小孔成像可以制作針孔照相機。早在公元前4世紀成書的《墨經》中就記載了小孔成像的實驗。 請你回答: (1)小孔成像現象用到的物理知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孔成像所得到像和手影所形成的影子是一回事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針孔照相機已經做好了,即光屏的位置和小孔的位置固定。照相機離燭焰越近,它成的像越___________. 1.下列對光現象描述的正確的是( ) A.“手影”形成的原因是光的直線傳播 B.日食形成是光的色散現象 C.人離平面鏡越近,鏡中所成的像越大 D.在醫院的手術室,病房里常用紅外線來殺菌 2.陰雨天打雷時, 總是先看到閃電, 后聽到雷聲, 這是因為( ) A. 打雷時, 先發出閃電后發出雷聲 B. 雖然閃電和雷聲同時產生,但光的傳播速度遠遠大于聲音的傳播速度 C. 閃電和雷聲同時產生,但人對聲音反應要比對閃電反應慢 D. 無法解釋上述現象 3. 在100米賽跑中,甲計時員是從看見發令槍冒煙開始計時的,而乙計時員從聽到發令槍聲開始計時,他們記錄的是同一位運動員的成績,則( ) A.甲的記錄準確些 B.乙的記錄準確些 C.甲、乙記錄的成績相同,都準確 D.無法判斷哪位計時員的記錄準確 4. 如圖枯井中的青蛙位于井底O點“坐井觀天”,青蛙通過井口觀察范圍正確的光路圖是( ) A.? B.? C.? D.? 5.在暗室的紅光下,看白紙和白紙上寫的紅字,得到的是( ) A.紙呈白色,字能看清楚 B.紙呈紅色,字看不清楚 C.紙呈白色,字看不清楚 D.紙呈紅色,字能看清楚 6.如圖,一束太陽光射到三棱鏡上,在棱鏡后側光屏上AB范圍內觀察到不同顏色的光,則(? ) A.?A處應是紫光 B.將照相底片放到AB范圍B處的外側,底片不會感光 C. 只有AB之間有光 D. 將溫度計放到AB范圍A處的外側,會看到溫度的示數變大 7.小華將刻有邊長為5cm等邊三角形的紙板正對著陽光,保持紙板與地面距離不變,用另一張不透明卡片覆蓋在三角形孔上,如圖所示.向左側慢慢移動覆蓋的卡片,白紙上光斑大小將 (變大/不變/變小),光斑亮度 (增強/不變/減弱);當光斑形狀為圓形時,繼續移動覆蓋的卡片,減小通光孔的大小,白紙上光斑大小將 (變大/不變/變小). 8.小東與幾位同學做手影游戲時發現,手影大小經常在改變,影子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他猜想:影子的大小可能與光源到物體的距離有關。他們借助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來探究影子的高度與光源到物體距離的關系。 實驗中,把手電筒由近及遠先后放在距離黑板擦的不同位置,保持其他因素不變,分別測量影子在墻面上的高度,記錄數據如下表: 手電筒到黑板擦 距離L/厘米 20 30 40 50 60 70 黑板擦影子 高度H/厘米 20 17 14.5 13.5 13 12.6 (1)分析數據他們發現:若保持其他因素不變,當手電筒由近處逐漸遠離黑板擦,影子的高度隨之 。 (2)為了進一步發現其中的規律,他們根據數據繪制了影子高度H隨手電筒到黑板擦距離L變化的圖像,由圖可知,當手電筒到黑板擦的距離L=35厘米時,影子的高度H大致是 厘米。 (3)當手電筒距黑板擦較遠時,觀察圖像的變化趨勢發現,影子變小得______(填“快”或“慢”);當手電筒距黑板擦足夠遠時,影子的大小將 。 9. 大約兩千四百年前,我國的學者墨翟和它的學生做了世界上第一個小孔成像的實驗,解釋了小孔成像的原理.小光同學將兩個長度均為50厘米直筒套在一起,做成如圖的儀器(M筒的直徑稍大,可以在N筒上并能前后移動). (1)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實像,可以用光在同一種物質中沿 傳播來解釋. (2)若保持物體和直筒N位置不動,讓M筒向右移動5厘米,則像的大小 (選填“變大”“不變”或“變小”). 參考答案 例1、B 例2、B 例3、B 例4、(1)透過的光的顏色????(2)反射的光的顏色?(3)可以反射紅光使西瓜看上去更紅 1.C 2.D 3.C 4.B 5. D 6. >;3.84×105 7.CA 8.藍,紅,黑. 9.(1)光沿直線傳播;(2)不同;(3)大 1.A 2.B 3. A 4.D 5.B 6.D 7. 變小;不變;不變 8.減小;15.6;慢;不變 9. 直線;變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