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血流的管道—血管》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四章的第二節。基于前節課的學習,從學生的感性認識入手,學生在生活中都有過因創傷而出血的經歷,對于出血現象是熟悉的,但為什么會有不同的出血現象比較模糊。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活動——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的流動,區分不同的血管以及血管內血流的差異,結合教材從而認識不同血管的特點與功能,不同血管中血流的情況。但是,理論知識較抽象,因此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必須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地展現在學生面前。 二、學情分析: ???? 初一的學生朝氣蓬勃,思維活躍,而且已有使用顯微鏡進行初步觀察的基礎,具有一定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能力。學生能夠通過實驗活動—觀察小魚尾鰭內的血液流動,認識不同的血管以及血管內不同的血流狀況。同時,學生在已有生活經歷的基礎上,結合教材,在教師的引導下進一步探究,讓學生自主地解決問題,掌握知識。 三、教學目標: 1.描述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結構與功能特點。 2.嘗試區分三種血管以及血液在這三種血管內流動的情況。 四、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特點與功能。 教學難點: 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情況區分三種血管。 五、教學方法: 為了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課題設定的教學目標,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為主,多種方法優化組合,并輔助多媒體教學。 六、教學準備: 課件,教材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想一想,議一議”:人體因創傷引起出血時,有時血液只是少量的滲出,有時是緩慢地流出暗紅色的血液,最為嚴重的則是噴射出鮮紅色的血液。提出問題:“為什么會有不同的出血情況呢?”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課件展示學習目標。學生齊讀學習目標,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2.學生觀看“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視頻,引導學生回憶實驗現象,得出的實驗結論。 3.課件展示學生自學指導內容: 自學指導:結合觀察到的實驗現象,閱讀教材P57-59的內容,邊讀邊完成下列思考題(4分鐘): (1)血管有哪些種類? (2)什么是動脈?動脈的特點? (3)什么是靜脈?靜脈的特點? (4)什么是毛細血管?毛細血管的特點? 學生閱讀教材,完成上述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回答問題,并糾錯補充。 4. 課件展示學生合作探究內容: 合作探究:結合上述所學內容,小組合作探究完成下列問題(4分鐘): (1)比較動脈、靜脈、毛細血管三種血管的差異?(結構特點、血流方向、血流速度方面) (2)動脈、靜脈、毛細血管三種血管有什么關系? (3)血液在動脈、靜脈、毛細血管三種血管中的流動方向是怎樣的? (4)動脈、靜脈、毛細血管與心臟的關系?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完成上述問題,小組展示成果,回答問題,教師引導、糾錯、補充。 (三)課堂小結: 教師引導學生小結本課所學的知識點,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本課所學知識,并鍛煉表達、歸納能力。 同時,學生明確是否完成本節課學習目標。 (四)課堂練習:學生作答 ,鞏固所學知識。 (五)課后作業:同步解析與測評。 八、板書設計: 第二節 血流的管道——血管 血管 定義 結構特點 血流速度 動脈 心臟→身體各處 分布較深、管壁較厚、彈性大 快 靜脈 身體各處→心臟 分布較淺,管壁較薄、彈性較小,有靜脈瓣 慢 毛細血管 連通最小動脈與靜脈 分布廣泛,管壁薄、管內直徑小,只允許紅細胞單行通過 最慢 九、教學反思: 新課標倡導探究性學習,本課在學習時,我引導學生自主地去探究、去討論、歸納結果,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探究精神。 ??本節課是在完成實驗課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學生通過觀察小魚尾鰭內的血液流動,直觀體驗了血管的不同。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從學生的生活導入,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師生提問,合作探究、小組討論等多種學習形式,使學生順利了解人體的三種血管結構與功能特點,通過多媒體展示,由抽象到形象,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突破重難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