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教科版(2001)六下科學知識點總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教科版(2001)六下科學知識點總結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一單元《微小世界》
1、放大鏡也叫凸透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中間厚邊緣薄。凡是和放大鏡具有同樣特點的器皿(比如加滿水后的燒杯、燒瓶等)都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電視機和計算機的屏幕所看到的色彩點是由紅、綠、藍三色組成。
2、正確使用放大鏡的方法:
3、放大鏡的放大倍數和鏡片的凸度有關,凸度越大,放大倍數就越大。由此可推斷,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數最大。
4、人類最早使用的凸透鏡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的。在13世紀,英國一位主教格羅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裝置的應用,他的學生培根根據他的建議,設計并制造出了能增進視力的眼鏡。
5、通過放大鏡能觀察到更多關于昆蟲的細節。如:蒼蠅在豎直光滑的玻璃上不會滑落,這和它腳的構造有關;大多數昆蟲都具有復眼,有的則是單眼,它們都是由六角形的小眼組成的;蟋蟀的耳朵長在足的內側;蝴蝶翅膀上布滿彩色的小鱗片,實際上都是扁平的細毛。
6、昆蟲復眼雖然由很多小眼組成,但他們的視力很差,但對于移動物體的反應卻很靈敏。
7、昆蟲頭上的觸角就是它們的“鼻子”,能分辨各種氣味,比人的鼻子靈敏得多。蝴蝶的觸角是棒狀、蟋蟀和蝗蟲的觸角絲狀、蠶蛾的觸角羽毛狀、天牛的觸角鞭狀、蜜蜂和螞蟻觸角膝狀;
口訣:蝗蟋絲,蜜螞膝,天鞭蛾羽蝴蝶棒
8、蚜蟲喜歡在植物的嫩枝上吸食汁液,它的大小如針眼,在10倍放大鏡下可以看清它們的肢體。蚜蟲的天敵是草蛉蟲及其幼蟲。
9、食鹽、白糖、堿面、味精的顆粒都是具有規則幾何外形的固體,我們把這樣的固體物質叫做晶體。
晶體形狀多種多樣,但都很有規則,有的晶體較大,肉眼可見,有的較小,需要在放大鏡或顯微鏡下才能看見。
注:教材第8頁的更多晶體復習時也需要注意!
10、許多巖石是由礦物晶體集合而成的。如花崗巖是由長石、云母、石英等礦物的晶體組成。
11、常見的晶體和非晶體:
晶體:雪、霜、冰、食鹽、堿面、味精、白糖、石英、水晶、明礬、各種金屬、各類礦物……等。
非晶體:玻璃、塑料、泡沫、蠟燭、橡膠、石油、動植物脂肪、松香、瀝青、蜂蠟等。
12、制作晶體的方法有降低溫度和減少水分。
13、兩個凸透鏡組合起來可以使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這就是早期的顯微鏡。顯微鏡的發明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大飛躍,把人類帶入了一個微觀世界。
14、做一個簡易的顯微鏡的步驟和方法:
①找兩個放大倍數不同的凸透鏡;
②上下移動調整兩個凸透鏡之間的距離;
③直到找到物體最清楚的圖像;
④用紙筒和膠帶紙把兩個透鏡固定下來。
15、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屬結構的顯微鏡,并發現了微生物。為了看到更小的物體,人們又研制出電子顯微鏡和掃描隧道顯微鏡。
16、人類觀察工具的改進,使人類觀察范圍不斷擴大,觀察工具改變:
肉眼(1\10毫米)→放大鏡(幾十倍-幾百倍)→光學顯微鏡(1500倍)→電子顯微鏡(200萬倍)→掃描隧道顯微鏡(3億倍)
17、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復合顯微鏡觀察一塊軟木薄片的結構,發現它們看上去像一個個長方形的房間,就把它們命名為細胞。
18、在顯微鏡下觀察物體時,必須要將物體制成薄而透明的玻片標本,這樣才能觀察到它的精細結構;
19、制作洋蔥表皮細胞裝片:
(1)材料及工具:
洋蔥、碘酒、滴管、清水、蓋玻片、載玻片、鑷子、刀片、吸水紙、燒杯、培養皿等。
(2)方法與步驟:
①擦:用紗布擦干凈載玻片和蓋玻片;
②滴:用滴管在載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待用;
③取:取一片洋蔥鱗莖,用小刀在內表皮輕輕劃一個“#”字,并用鑷子撕取“#”字中間的表皮放置于載玻片中央的清水中;
④展:用鑷子將標本輕輕展平;
⑤蓋:鑷子夾取蓋玻片,使其一端先和清水接觸,然后呈45°角慢慢放平蓋玻片,以防止產生氣泡;
⑥染:在蓋玻片的一側滴一滴碘酒進行染色;
⑦吸:用吸水紙在蓋玻片另一側吸走多余的水分。
(3)實驗工具和對應的作用:
①鑷子
?
?
————
?夾取實驗材料
②滴管
?
?
————
?吸取少量液體
③載玻片
?————
?放置裝片標本
④燒杯
?
?
————
?盛放液體
⑤碘酒
?
?
————
?染色
⑥裁紙刀
?————
?切割洋蔥
⑦吸水紙
?————
?吸取多余水分
20、認識顯微鏡:
(1)顯微鏡的結構:
(2)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安放—對光—上片—調焦—觀察)
①取鏡并安放:右手握住鏡臂,左手托住鏡座,將顯微鏡從鏡箱中取出并水平放置在桌面上。
②對光: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調整遮光器,將最大光圈對準通光孔;左眼注視目鏡,右眼睜開,便于以后觀察畫圖,調節反光鏡,直至目鏡內看到明亮視野。
③上片:調節粗準焦螺旋,將鏡筒抬升,使物鏡距載物臺約2-3厘米,然后把所要觀察的玻片標本放到載物臺上,用壓片夾壓住,使標對準通光孔中央。
④調焦:(1)調節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慢下降,此時眼睛一定要注視物鏡,以防其壓壞玻片標本,待物鏡快接觸到載玻片時停止。(2)然后看目鏡,再次調節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慢抬升,直到視野中出現標本為止。找到標本后,可微微調節細準焦螺旋,直至標本更為清晰。
⑤觀察:
慢慢移動載玻片,進一步觀察標本各個部分。
21、在顯微鏡內看到的圖像和玻片標本實際移動的方向相反(且上下左右都是相反的)。
顯微鏡倍數
=
目鏡倍數
x
物鏡倍數
22、生命體都是由細胞組成的(病毒除外)。生物細胞的形態多種多樣,不同生物的細胞是不同的,同一生物不同器官的細胞也是不同的。
23、細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結構單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單位。細胞學說的建立被譽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細胞具有呼吸、吸收、消化、排泄、生長、發育、繁殖、遺傳等作用。
24、植物葉表皮上的氣孔和葉肉細胞中的葉綠體是植物進行呼吸、光合作用重要的部分;
25、水中生活著很多形態各異的微生物,如:變形蟲、草履蟲、船形硅藻、鼓藻等。他們大多都是單細胞生物,即只有一個細胞,但這一個細胞卻能完成消化、呼吸、
排泄、繁殖等所有的生命活動。微生物通常都有著特殊的構造和功能,以適應周圍的各種環境;微生物具有和其他生物共同的特征,因此,微生物也是生物!(病毒雖然沒有細胞結構,但它也是生物)
注意:教材第18頁的幾個微生物形態和名稱復習時要注意!
26、通常在魚缸水、池塘水、河水、雨水或井水中找到常見的微生物,也可以利用干草培養微生物;觀察水中微生物時,在載玻片中央放幾絲脫脂棉或是用吸水紙在蓋玻片邊緣吸走多余的水分,目的是控制微生物的運動,便于我們在顯微鏡下觀察。
霍亂、肺結核、傷寒等可怕的疾病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27、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生活的改善。如:
(1)醫藥方面:①巴斯德第一個提出了微生物與人類健康的關系,發明了巴氏消毒法和疫苗的接種;②弗萊明發現了青霉素;
(2)食品方面:利用微生物(如酵母菌、乳酸菌等)制作面包、醬油、醋、酸奶、釀酒等;
(3)農林業方面:①培育雜交水稻(“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②土壤的改良和凈化;
(4)生物學方面:克隆技術;
(5)環保方面:利用微生物處理垃圾和污水
28、微生物對人類有利也有弊,食物的腐爛變質,霍亂、肺結核、傷寒等可怕的疾病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第二單元《物質的變化》
1、我們能直接或間接觀察到的實際存在的東西都是物質。比如:聲音、光、電、火、磁、空間、時間、空氣、書、水……等等。不屬于物質的有:想法、興趣、理想、信仰……等。
2、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我們身邊的書、橡皮、桌子……包括我們自己,都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是在不斷變化的。
3、物質的變化有快有慢。有些變化只改變了物質的狀態、形狀、大小等,沒有產生新的不同于原來的物質,我們就把這類變化稱為物理變化。(如:蠟燭熔化、易拉罐變形、撕紙、熱脹冷縮、鐵絲彎曲、水蒸發、夏天自行車爆胎……等)。
有些變化產生了新的物質,我們就把這種變化稱為化學變化(如:蠟燭燃燒、鐵釘生銹、淀粉遇到碘酒、食物消化、硫酸銅和鐵釘反應、煤氣爆炸……等)。
二者的區別在于是否產生了新的物質!
4、觀察到“沒有明顯變化”跟觀察到“明顯變化”的現象同等重要。
5、白糖加熱的變化:
(白糖加熱實驗的詳細內容可點擊此文章進行閱讀:白糖加熱實驗)
6、一些物質在變化過程中,既發生了化學變化又發生了物理變化,如:蠟燭燃燒、白糖加熱等。
7、米飯在我們咀嚼的過程中,變得有甜味,這是因為米飯中有淀粉,淀粉在被我們咀嚼的過程中發生了變化——淀粉變成了麥芽糖。
8、淀粉遇到碘酒會變成藍色(或藍紫色),屬于化學變化。我們可以利用這一變化來檢驗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9、哪些食物含有淀粉?
(1)含淀粉的食物:
谷物類、面類:米飯、米粉、湯圓、年糕、麥片、面包、饅頭、包子、水餃皮、餛飩皮、面條、烙餅、玉米、蛋糕、餅干……等等。
根莖類蔬菜:馬鈴薯、芋頭、地瓜,南瓜、蓮藕、山藥、白蘿卜、胡蘿卜、番薯、姜……等等。
豆類:大豆、碗豆、綠豆、紅豆……(豆制品中不一定會有,跟制作工藝有關)
(2)不含淀粉的食物:魚肉類、蛋奶類、水果類(香蕉含有部分淀粉!)、綠葉類蔬菜。
10、小蘇打的特點:白色的細小晶體,粉狀;
白醋的特點:無色、透明的液體,有一股酸味。
11、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現象:
如何檢驗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后生成的氣體:
(1)木條燃燒法:將燃燒的細木條伸進玻璃杯中,觀察到火苗馬上熄滅,說明生成的氣體不支持燃燒;
(2)氣體傾倒法:像倒水一樣,把玻璃杯中的氣體倒在蠟燭的火焰上,火焰會馬上熄滅,說明該氣體比空氣重。
12、科學家后來經過大量的研究,已經確定這種氣體是二氧化碳,它是空氣的組成部分,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后的變化屬于化學變化。
13、二氧化碳的特點是無色透明的氣體,它能使燃著的火焰熄滅;我們打開汽水瓶蓋時,冒出的氣泡就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容易導致溫室效應。
(有關小蘇打和白醋混合的實驗可點擊此文章進行閱讀:小蘇打和白醋的混合)
14、鐵銹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質,鐵生銹是一種化學變化。
15、研究“鐵生銹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方法是對比實驗法,每次只能改變一個條件。
16、鐵生銹需要水和空氣的共同作用
,鐵在不同的環境里生銹的速度快慢不同。
17、每年由于鐵制品生銹所造成的損失十分巨大。
18、空試管里的鐵釘生銹比較慢,全是油的試管里的鐵釘最不易生銹,有水有空氣的試管里的鐵釘容易生銹,鐵在鹽水里的生銹速度很快。
20、把鐵與水、空氣隔絕開是防止鐵生銹的好方法。防止鐵制品生銹的常見方法:
(1)保持鐵制品表面干燥和潔凈;
(2)在鐵制品表面涂一層油;
(3)在鐵制品表面刷油漆;
(4)在鐵制品表面鍍上一層耐磨、耐腐蝕的金屬;
(5)制成不銹鋼;
(6)形成氧化膜;
(7)燒制搪瓷。
21、把鐵釘浸入藍色的硫酸銅溶液中,反應片刻后,能看到鐵釘表面附著了一層紅色物質,并且溶液的顏色會變淺。鐵釘表面附著的紅色物質是新產生的物質——銅,這是一個化學變化。因此,不可以用鐵制品來盛裝硫酸銅溶液!
22、物質的化學變化過程往往伴隨著多種現象的產生,主要有:改變顏色、發光發熱、產生氣體、產生沉淀……等。
23、化學變化中會伴隨氣體產生的現象,但有氣體產生的不一定就是化學變化。(如:水變成水蒸氣就是物理變化);
化學變化中會伴隨發光發熱的現象,但有發光發熱的現象不一定就是化學變化。(如:燈絲通電后發光放熱是物理變化);
化學變化中會伴隨產生沉淀的現象,但有產生沉淀的現象不一定就是化學變化。(如:沙子沉在水里);
化學變化中會伴隨顏色改變的現象,但有產生顏色變化的現象不一定就是化學變化。(如:砂紙打磨生銹鐵釘,鐵釘變得光亮如新、醬油拌飯)
24、小蘇打和白醋的反應非常迅速,鐵生銹的速度比較緩慢,因此,物質的變化是有快有慢的。
25、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很多,最重要的特點是產生了新的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一定會伴隨著物理變化?,但發生物理變化時不會有化學變化。
26、我們每天吃的食物,進入我們的體內,要經過許許多多的化學變化,才能變成身體所需要的營養物質。
27、生產水泥的過程包含一系列復雜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28、美麗的煙花,當它在空中爆炸時,發生了劇烈的化學變化,產生了五彩繽紛的色彩。
(注意:夏天溫度高,自行車輪胎由于熱脹冷縮發生爆炸,這是物理變化)
29、物質之間的變化是守恒的,它不會憑空消失,也不會憑空產生。物質發生變化后產生了新的物質,這只是由一個物質轉變成了其他的物質而已。
30、中國古代的黑火藥是硝石、硫黃、木炭以及一些輔料等粉末狀物質的混合物。最早的火藥出自煉丹術之手。
第三單元《宇宙》
1、(月球)是離地球最近的(衛星),在運動方式、體積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諸多方面與地球不同。
2、月球圍繞地球做(逆時針)方向運行,即自西向東運行。月球直徑大約是地球的(1/4);月球引力大約是地球的(
1/6);體積大約是地球的(1/49);月球質量大約是地球的(1/80)。
3、1969年7月,(美國)的(阿波羅11號)載人飛船最早成功地在月球上著陸,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留下了人類在月球上的第一個足跡。
4、人們在地球上觀察到的月球(明亮部分)的(各種形狀)叫做月相。
5、月相變化是因為:
(1)(月球)圍繞(地球)公轉;
(2)月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我們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陽的光。月相實際上就是人們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亮的部分)。由于觀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亮面朝向)也就不同。
6、月相在(一個月)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形狀)。它的變化是有一定規律的:農歷上半月(由缺到圓,亮面朝右),下半月再(由圓到缺,亮面朝左)。
7、(環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8、有關環形山形成的原因,目前公認的觀點是(“撞擊說”),這種觀點認為環形山是長期以來受到(流星)、(隕石)撞擊后留下的痕跡,因為月球上沒有(空氣),就相當于少了一層保護層,使撞擊變得更猛烈和頻繁。
9、(太陽系)是以(太陽)為中心,包括圍繞它轉動的(八大行星及其圍繞行星轉動的衛星)、(矮行星)、(小天體: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組成的天體系統。
10、太陽系里有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11、八大行星中:體積最大(木星);衛星數目最多(木星);距離地球最近(金星);小行星帶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冥王星是(矮行星)。
12、人們為了便于辨認星星,把看起來不動的星星分成群,劃分成不同的(區域),根據其形態想象成(人)、(動物)或(其他物體)的形狀,并給它們命名,這些人為劃分的區域就稱為(星座)。
13、(星座)是一些距離遠近各不相同、彼此沒有聯系的恒星在天穹上的排列圖像,不同的角度觀看會有不同的樣子。
14、(亮星構成的圖形)是星座的主要標志,(大熊星座)的明顯標志就是由七顆亮星組成的(北斗七星)。
15、北斗七星的形狀只是我們從地球這一角度所看到的,北斗七星和天空上的其他星星一樣離我們有遠有近。
16、(北極星)可以幫助大家在夜間辨認方向,利用(大熊星座的北斗七星)可以比較容易地找到它:把北斗七星(勺口前沿的兩顆星)的連線延長,在這兩顆星連線距離延長大約(5倍)處,有一顆星,那就是(北極星)。北極星屬于(小熊星座),它是一顆不太亮的星星。
17、夏季天空中有許多亮星,其中有三顆亮星(天津四)(屬于天鵝座)、(織女星)(屬于天琴座)和(牛郎星)(屬于天鷹座)構成了一個巨大的三角形,人們稱之為(“夏季大三角”)。
除此之外,夏季夜空中還能清楚看到一顆亮星,叫(星宿二),它屬于(天蝎座)
18、在夜晚觀星時可將(活動觀星圖)舉過頭頂來觀察
19、(宇宙)是由類似(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等)大小不同的天體系統組成的龐大的系統,它(正處于膨脹之中)。
20、太陽系和眾多的恒星一起組成的一個(恒星集團),被人們稱為(銀河系)。銀河系大約由(1000億——2000億)顆恒星組成,直徑有(10萬光年)。
21、光的傳播速度是(30萬千米/每秒),(光年)就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離,1光年=94608億千米,它是用來計量恒星間(距離)的單位。
22、銀河系還不是宇宙的全部,類似銀河系一樣的星系還有(100億個),人們把它們統稱為(河外星系)。
23、現在人們用(天文望遠鏡)已觀測到距我們(120億光年)的宇宙空間深處,但仍沒有看到宇宙的邊緣。
24、宇宙中每時每刻都有許多恒星在(誕生),同時也有許多恒星在(消亡)。恒星都在不停地(高速運動)。有些恒星自身還有節奏地(膨脹)和(收縮),有些恒星還不斷地向外(拋射物質)………我們的宇宙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宇宙。
25、我國是世界上公認的(火箭發源地)。早在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代)的古籍上就出現了(“火箭”)的名稱。
26、目前,我國的(航天技術)在世界上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我國是世界上公認的火箭的發源地;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升空;1999年,神舟一號宇宙飛船發射;2003年,首次發射載人航天飛行器“神舟五號”載著楊利偉遨游太空;2007年,我國首顆探月人造衛星“嫦娥一號”升空;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不久的將來,我國宇航員還將(登月考察)。
27、天文望遠鏡可以分為光學望遠鏡和射電望遠鏡兩種。
28、(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個天體運動形成的天文現象。當(月球)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三者大約在一條直線上時,地球處于月影中,因為(月球)擋住了太陽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
(月食)則是月球運行到地球形成的影子中,即(地球)處于(太陽)和(月球)之間,三者大致在一條直線上時,(地球)擋住了太陽射向月球的光。
29、(日食)發生在(農歷初一),但不是每個初一都會有日食;(月食)發生在(農歷十五),但也不是每個農歷十五都會發生月食。
30、日食的類型:(日全食、日偏食、日環食);月食的類型:(月全食、月偏食);
注:(之所以不會發生月環食,是因為地球的體積比月球大得多,且二者距離較近。)
(日食形成原理)
(月食形成原理)
第四單元《環境和我們》
1、人們在生活中要產生大量的(垃圾),垃圾分類的方法很多:
按照(材料不同)可以分為:塑料、金屬、紙、玻璃等;
按照(是否有毒)可以分為:有害垃圾和一般垃圾;
按照(來源)可以分為:生活垃圾、工業垃圾、農業垃圾;
按照(是否容易腐爛)可以分為:易腐爛垃圾和不易腐爛垃圾;
2、目前處理垃圾的主要方法有(填埋)和(焚燒)。(填埋)是我國現階段采用的主要方法,(簡單的填埋或焚燒)都會造成環境污染。
3、簡單的垃圾填埋場對周圍環境的危害:(散發惡臭,污染空氣;滋生蚊蠅,引發疾病;造成土壤和水源的污染,影響農業生產)等。
4、科學、新型的填埋場可以在上面(修建公園、體育場),但(不能建房屋和種植莊稼)。
5、填埋垃圾模擬實驗:
材料:洗凈的細石子、清水、浸過墨水的紙巾,有孔的飲料瓶、廣口瓶、鑷子等。
步驟:(1)在廣口瓶中放入淘洗干凈的細石子約3厘米厚,然后加入清水,使水剛好位于石子的一半。
(2)用鑷子往瓶中靠瓶壁處放入幾團浸過墨水的紙巾,用細石子埋住。
(3)再慢慢地往上面噴水,觀察瓶子底部水的顏色和清澈度的變化。
現象:埋在細石子中的浸墨水的紙巾經過噴水后,把原來(瓶底的清水變成墨水色)了。
結論:垃圾被埋在地下,滲漏出來的有害濾液會(污染地下水)。
6、“填埋垃圾模擬實驗”中的材料分別代表的含義:
清水:地下水
細石子、沙子:土壤層
噴水壺:下雨
浸過墨水的直紙巾:被填埋的垃圾
瓶底清水變色:垃圾滲漏液污染了地下水
7、如何設計新型填埋場以解決簡單挖坑填埋存在的危害:
垃圾和土壤直接接觸:用襯墊;垃圾發酵產生可燃性氣體:增加氣體排放管
受污染的水滲透到土壤和地下水中:集中收集、處理濾液
附近的土壤和地下水的狀況:監測井
8、垃圾填埋和焚燒的優缺點對比:填埋的方法焚燒的方法優點方便,成本較低1、占地少2、避免污染地下水3、產生的熱量可用來發電缺點1、占用土地2、會污染地下水3、垃圾分解慢1、消耗大量電能2、留下殘余物,會造成二次污染3、對周邊空氣產生污染
9、(減少垃圾的數量)是從源頭上解決垃圾問題的辦法。減少垃圾的方法有:減少丟棄;重新使用;回收利用
10、對于生活中的一些廢棄物,我們可以從垃圾中回收并重新(加工利用),不但能夠(減少垃圾的數量),而且能夠(節省大量的自然資源)。
11、(重新使用)是指多次或用另一種方法來使用已用過的物品,它也是減少垃圾的重要方法。垃圾中的一些原材料可以重新(回收利用),即循環再造,包括紙、金屬、塑料、玻璃等。
12、(過度包裝)會造成(資源浪費)且產生(大量垃圾),濫用塑料袋也會造成環境污染。
13、我們通常把生活垃圾分為4類:
14、(堆肥法)可以有效減少廚余垃圾形成肥料,(腐熟時間)一般需要(1—3個月)。
15、要有效地回收垃圾,需改變垃圾(混裝)的習慣,要對生活垃圾進行(分類、分裝)
16、(廢電池)是一種需要謹慎處理的垃圾。(一節1號電池)爛在地里,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價值;(一粒紐扣電池)可以使(600噸水無法飲用);對自然環境造成威脅最大的五種物質中,電池包含了三種,它們分別是(汞、鉛、鎘)。
17、醫療垃圾也要集中進行處理,否則會傳染疾病,危及我們的健康。
18、淡水是我們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必需品,但是地球上的淡水資源卻是十分的有限,地球上多數地區缺水。
19、節水計劃是:(1)沐浴時,抓緊時間;(2)把洗臉水存起來,用來沖廁所、拖地;(3)刷牙時,用杯子裝水刷牙;(4)用完后,注意關緊水龍頭……
20、由于人口迅速增長、環境污染和全球氣候變暖,世界人均供水量自1970年以來開始減少,而且持續下降。目前(60%)的大陸面臨淡水資源不足,(100多)個國家嚴重缺水,其中最嚴重的國家達(40多)個。預計未來20年,全球人均供水量還將減少(1/3)。
21、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短缺的國家,(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第六位),按人均水資源量計量,人均占有量為2500立方米,(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世界排名第110位,被聯合國列為(13個貧水國家之一)。
22、水的污染源可能來自(農業污水)、(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也可能來自動物的尸體等。由此可見,絕大多數水污染主要是(人類活動)造成的。
23、大多數地區的自來水水源取自(水庫)、(湖泊)和(河流)。淡水在變成自來水的過程中除了(沉淀)和(過濾)之外,還要加入藥物進行(滅菌處理),這樣才能符合我們使用的標準。(自來水)是我們主要的(飲用水),飲用水源受到污染,會直接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飲用水源)不能洗澡!
24、(經過有效處理)的廢水,可以直接排放到(湖泊、河流、海洋)中,也可以(滲入地下),但未經處理過的水是不可以直接排放的!
25、廢水處理系統過程:
①初步處理-----沉淀
②再處理-------過濾、細菌分解污物
③追加處理-----天然凈化、加氯消毒
26、污水的處理比較復雜,一般要通過三種方法(物理方法——沉淀、過濾;生物方法——加入藥物進行滅菌;化學方法——消毒)來獲得凈化。
(物理方法)主要就是分離水中的雜物和較大的顆粒,雜物有塑料袋、菜葉雜草等;
(生物方法)是通過細菌分解水中的污物;
(化學方法)主要是用于消毒,通常的做法是向水中加人化學藥劑——氯,通過它來有效殺滅水中的病源微生物。
27、我們面臨的污染有(垃圾污染)(水污染)和(大氣污染),此外,還有(“白色污染”)和(物種滅絕速度加快)等環境問題。
28、(減少廢氣和廢物排放)是控制(大氣污染的最根本辦法),許多國家都已經立法減少廢氣廢物的排放,如:制定了嚴格的汽車尾氣排放標準。近年來,我國積極推廣無車日活動,以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科學家也正在研制太陽能汽車和新型燃料汽車來減少對空氣的污染。
29、1909年美國化學家(貝克蘭)發明了合成塑料,在提供方便的同時它也造成了嚴重的“白色污染”。
30、與傳統不可降解或難降解塑料相比,(可降解塑料)更符合(環保)的要求。
31、由于(全球森林的大量破壞)和(海洋環境的惡化),現有的生物物種滅絕速度是自然滅絕速度的(1000倍)。
32、(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有效方法,(自然保護區)為物種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場所。我國的九寨溝、長白山、四川臥龍等地都建立了自然保護區。
33、與“全球變暖”有關的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燃燒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氣、煤炭)產生的(二氧化硫)等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34、1997年12月,聯合國在(日本京都)召開了“防止地球溫暖化京都會議”,為限制各國碳氧化合物的排放量,京都會議通過了《京都議定書》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札达县| 永靖县| 曲水县| 三江| 白银市| 乌什县| 兴山县| 漾濞| 浦城县| 青州市| 泌阳县| 桐乡市| 凤凰县| 德安县| 彰武县| 临西县| 天柱县| 龙游县| 兰州市| 望江县| 荔波县| 大石桥市| 安龙县| 巴林右旗| 永兴县| 卓尼县| 霍林郭勒市| 山东省| 正安县| 岑巩县| 永平县| 通渭县| 高碑店市| 福清市| 车致| 花莲市| 尤溪县| 葵青区| 青浦区| 鹤山市| 林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