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堂基于“DJP”模式下的數學教學案例———探究三角形相似的條件成都市龍泉九中:何清宇A.背景介紹龍泉驛區第九中學校在研課題 “DJP教學模式研究”,被都江堰市選中,根據成都市教育局師訓中心要求和都江堰市教培中心的邀請,2011年4月21日,我校在都江堰市中興鎮中心學校進行了一次“送教下鄉”活動。按本次活動內容安排,由我承擔一節“DJP”模式下的數學教學課堂,供都江堰市同行觀摩,內容為北師版教材八(下)第四章第三節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二)。這是一節市級公開示范課。為了體現“DJP”教學課堂“先學后教、以教促學,先思后啟、以啟促思,先講后評、以評促化”的教學理念,課前我準備了供學生課前自學的學案,對學生的課前自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并對學生展示講解、質疑對話、評價激勵等作了必要的培訓。課堂上,讓學生分組對自己所承擔任務內容進行展示交流,并指定兩個組專門負責評價。B.設計方案一.學習方式:在教學方式上,采用學生的自主探究、小組展示講解、分組合作、互教互學的方式。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再發現、再創造的過程,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學習與研究的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合作,學會創新;而對于推導出的法則及其語言描述,也要求學生進行富有挑戰性發現與歸納。在整個教學中,分層次地滲透了歸納和演繹的數學方法,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二.學習任務分析2.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課內容選自北師大教材八年級(下)第四章相似圖形第三節第二課時《探究三角形相似的條件(二)》。它承接三角形的全等,以及成比例線段與相似三角形定義,是對幾何基本圖形------三角形的進一步深入研究,通過學習,進一步發展推理證明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同時,它也是進一步研究多邊形、圓的性質、拋物線的性質的基礎和工具。還是培養學生合作交流、探究發現、邏輯推理的好素材。因此,在整個初中幾何圖形學習中,本節課內容起著承前啟后、奠定基礎的作用。2.2本節課主要知識點⑴三邊對應成比例的兩個三角形相似;⑵兩邊對應成比例,且夾角相等的兩個三角形相似.三、學生的能力起點3.1本節課是借都江堰市中興鎮中心校八年級七班上課,課前對學生知識技能掌握、活動經驗發展、合作交流能力等具體情況不了解。3.2學生大致具有的經驗基礎。學生在七年級時已經經歷了探究三角形全等判定的過程,掌握了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幾種方法,領悟了全等三角形的對應法則。并且剛學習了成比例線段、相似三角形的定義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一)。具備了繼續探究三角形相似判定方法所需要的實驗、觀察、類比、抽象、合作交流能力,也具備了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具備了探究三角形相似條件的知識基礎、活動經驗、實踐能力,能通過探究、合作,理解和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其它判定方法。四、教學目標4.1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三邊對應成比例,或兩邊對應成比例、且夾角相等,這兩個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會利用這兩個判定方法進行三角形相似的判定。4.2過程與方法目標Ⅰ.經歷探究三角形相似判定條件的過程,培養實驗、操作、類比、抽象的能力。Ⅱ.通過應用定理的過程,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發展邏輯推理能力,并培養嚴謹的、科學的態度。Ⅲ.經歷探究、交流、展示、質疑的過程,發展合作、交流能力。4.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Ⅰ.在探索交流過程中,培養探究意識和合作交流的習慣。Ⅱ.體會數學學習的成功,增強學習的信心與動力。【設計意圖】 教學目標的設定是基于對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基礎上的目標,它的設定一定符合課程標準和教材的要求,又平行于學生的能力水平,統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一方面,它承載著知識的生長點以及與舊知識的聯系,統籌著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方法與態度。這些目標一定是學生能達到的和最需要達到的。另一方面,它決定了教學過程設計的起點,還制約著整個教學設計中完成知識、發展過程、突破能力的方法和手段的選擇,本節課針對學生學與課程標準要求,制定有掌握兩種判定方法,會進行簡單運用的知識技能目標,還制定了探究相似判定方法、合作交流的過程目標。既考慮了培養學生動手實驗、觀察、分析、抽象、推理的能力目標,還考慮了培養合作探究、講解交流習慣,增強學習信心等態度價值觀目標。教學重點:相似三角形的兩種判定方法理解和運用。教學難點:較復雜情景下對兩種判定方法的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探究、合作、交流。五、教學媒體的選用小黑板6---8塊。【設計意圖】本節課主要是一節在常規狀態下、不借助復雜的多媒體、投影等教具,重點展現“先學后教、先講后評、當堂訓練”的“DJP”教學模式,便于條件簡陋的農村學校的教師借鑒和操作的課堂。主要方式為學生探究、合作、展示、交流、師生共同評價,需要將大部份內容展示在小黑板上,以便同學講解和學生傾聽、理解。六、教學活動設計(一)、侯課朗讀內容:1、對應角相等、對應邊成比例的兩個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 2、兩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相似。【設計意圖】復習相似三角形的定義及判定方法(一),為本節課的學習作好一定的知識準備,同時也可以集中學生注意力,提升學生精神狀態,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二)、引入6.2.1師談話引入:我們前一節課學習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一)―――有兩個角對應相等的三角形相似,正如判定全等三角形不止有一種方法,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也應該有多種,本節課我們共同繼續探究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板書課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二)。【組織形式】師講,生聽。【設計意圖】前一節課已經學習了判定方法(一),本節課是前一節課的繼續,去掉不必要的繁文絮節,直接切入主題,使課堂簡潔、明快,同時提示學生注意類比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為學生的探究、歸納方法指明方向。6.2.2檢查預習學案情況各小組長檢查本組同學的學案預習情況,當堂匯報。【設計意圖】沒有督促、激勵的學習,必然會產生怠惰,讓小組長檢查、匯報,既是對每個學生預習情況的督促,也是對每一個認真完成小組的展示、激勵,有助于增強學生的集體意識。6.2.3小組內交流、討論,準備展示講解【組織形式】分小組交流、訂正,推選、確定展示講解的代表在小組內試講,同時一名同學將內容板書于黑板上,為講解做好準備。【設計意圖】學生在獨立思考、自主完成的基礎上,進行組內交流、展示,實現知識的去偽存真,方法的選擇優化,思維的交流碰撞,利于取長補短。一名成員板書,其他同學為展示講解的同學提供幫助與支持,充分開展小組內的合作。為即將開始的展示講解做好充分準備。6.2.4學習準備的展示交流內容:1.填空:⑴若兩個三角形的三邊對應相等,則這兩個三角形 。⑵若兩個三角形的兩邊對應相等,且 ,則這兩個三角形全等。2.已知,線段a=2cm,b=3cm,c=30cm,d=45cm,說說線段a、b、c、d是否成比例?為什么?【組織形式】第一小組代表上臺展示講解,生點評,師精析。【設計意圖】復習了全等三角形的"SSS"、"SAS"判定方法,重現先前知識,便于本節課探究、抽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時類比。復習成比例線段,正確、規范地判定對應線段是否成比例,為三邊對應成比例判定奠定知識基礎,使學生在判定對應邊是否成比例時不產生邏輯上混淆。(三)解讀教材6.3.1探究判定方法(二)內容:做一做。在卡紙上畫兩個三邊長分別為4 cm、5 cm、6 cm, 8 cm、10、12 cm的三角形,并把它們剪下來。比一比,這兩個三角形相似嗎?由此,我們得到,一個三角形的三邊與另一個三角形的三邊對應成比例,這兩個三角形的關系是 。相似三角形判定方法二:如果一個三角形的三邊與另一個三角形的三邊對應成比例,那么這兩個三角形相似。簡稱作:三邊對應成比例,兩個三角形相似。如圖(1),符號語言表述為:△DEF和△ABC中∵∴△DEF∽△ABC【組織形式】第二組學生演示、講解,全體同學理解判定方法(二)―――三邊對應成比例的兩個三角形相似。生生對話,師生對話。生點評,師評析。【設計意圖】三邊對應成比例,兩個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課程標準和教材都不要求嚴格的證明,而是要求學生通過實驗、觀察、探究,根據相似三角形的定義,歸納抽象出判定方法(二)。此處,讓學生動手制作符合條件的兩個三角形,通過動手實際操作去發現規律,對事物的本質進行抽象、概括,體現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同時,通過展示交流,為學生樹立認識型學習的榜樣。通過評析,讓學生體驗成功,增強學生學習信心。6.3.2運用判定方法二內容:例1:如圖(2)所示,請說明△ABC與△相似。證明:∵= ,= ,= 。∴ ?。健 。健 ?br/>∴ ∽ 。【活動形式】第三組展示講解,分享做法。生生對話,師生對話。生點評,師精析。【設計意圖】學以致用。讓學生在理解新方法的基礎及時應用,對方法深入理解和熟練。規范解題過程的同時,發展學生邏輯推理能力,培養學生合作、交流能力。6.3.3即時練習內容:即時練習:判斷下列△ABC與△是否相似,并說明理由。(1)△ABC中,AB=1.5 cm,BC=2 cm,AC=3 cm,△中,=3 cm,=4 cm,=6 cm。(2)△ABC中,AB=8 cm,BC=12 cm,AC=15cm,△中,=12cm,=18cm,=20 cm。【組織形式】學生獨立完成后,二人一組,同伴間互講互評。【設計意圖】夯實基礎,實現知識技能的人人過手。發展交流、合作能力。6.3.4探究判定方法三內容:再做一做;先做一個△ABC,再做一個△DEF,使∠A=∠D,且。比一比,這兩個三角形相似嗎?說說你的看法。相似三角形判定方法三:如果一個三角形的兩條邊與另一個三角形的兩條邊對應成比例,且夾角相等,那么這兩個三角形相似。簡稱作:兩邊對應成比例,且夾角相等的兩個三角形相似。【組織形式】第四組學生演示、講解,全體同學理解判定方法(三)。生點評,師評析。【設計意圖】讓學生動手制作符合條件的兩個三角形,在動手操作、直觀感受基礎上,對事物的本質進行抽象、概括,發現規律,體現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通過展示交流,為學生樹立認識型學習榜樣。通過評析,讓學生體會成功,提升生命狀態和自身價值。6.3.5運用判定方法(三)內容:例2:如圖(3),△ABC中,D為AB邊上一點,且 ,試說明△ADC∽△ACB。【組織形式】在學生獨立完成基礎上,第五組代表分享解法,展示交流。學生聆聽,質疑,點評。師精析。【設計意圖】讓學生及時應用新判定方法,加深對方法的理解。規范解題過程,發展學生邏輯推理能力,培養學生合作、交流能力。繼續讓展示、點評的學生體會成就感,提升學習信心與生命狀態。即時練習內容:如圖(4),已知,試說明∠AED=∠B。【組織形式】生獨立完成基礎上,第六組展示講解、分享解法。生點評,生精析。【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理解新方法的基礎及時應用,加深對判定方法的理解和把握。規范解題過程的同時,發展學生邏輯推理能力。培養學生合作、交流能力。(四)、拓展教材6.4.1深入探究內容:例3:如圖(5),這是由三個全等的正方形組成的廣告牌。(1)你能從中找出一對相似的三角形嗎?(全等除外,且不添加字母)請說明理由。(2)∠1+∠2+∠3= 度。【組織形式】第七組代表分享解法,展示講解,生點評,師精析。【設計意圖】知識的學習分理解、掌握、運用和靈活運用四個層次。在掌握了兩種判定方法,進行了簡單運用后,還必須引導學生對兩種方法進行靈活運用。本題可以用“SSS”進行判定,也可以用“SAS”進行判定。通過引導學生從邊長著眼去思考、選擇思路,加深對兩種方法的再認識。也培養較復雜情景下較深層次的分析、推理能力。6.4.2繼續深入探究內容:△ABC中,∠B=,BC=10cm,BC邊上的高AM=6cm;△DEF中,∠E=,EF=5cm,EF邊上的高DN=3cm,你認為△ABC和△DEF相似嗎?為什么?【組織形式】:第七組代表分享解法,展示講解,生點評,師精析。【設計意圖】通過具體問題的解決為載體,實現對判定方法的正確辨析,深刻掌握。通過學生認知、能力的拔高與拓展。實現“人人學習需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五)、反思小結1、內容:相似△的判定方法 【組織形式】學生個人回顧內容,第八組代表總結、交流,生點評,師精析。【設計意圖】通過回顧本節課重點知識內容,解題方法與注意事項,既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把握,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也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交流能力。增加學生自信心與成功感。(六)、星級達標內容:﹡1、如圖(6),△ABC中,AB=6 cm、BC=9 cm、AC=12 cm,△DEF中,DE=4 cm、EF=6 cm,當DF= 時,△DEF∽△ABC。﹡2.判斷對誤;(1)兩個等邊三角形一定相似。 ?。ā 。?br/>(2)兩個等腰三角形一定相似?! 。ā 。?br/>(3)∠A=,AB=8,AC=15;∠=,=16,,⊿ABC∽⊿ ?。ā 。?br/>﹡3.已知,如圖(7),,求證:∠A=∠B。﹡﹡4。如圖(8),△ABC中,AB=8 cm,AC=6 cm, 點D在AC上,且AD=2 cm,試在AB上找一點E,使△ADE和相△ABC似,并求出AE的長。【組織形式】獨立完成。師收集信息、矯正,訂正答案。【設計意圖】及時反饋信息,為下一堂課的調整補救作準備。及時讓學生了解本節課學習的效果。讓學生增強信心,體驗成功學習的愉悅感。同時,對不同難度的題目,標注“﹡”加以區別,以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C.教學反思本節課通過學案的引領,讓學生自學、探究、合作、交流、評價,完整體現了“DJP”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師的組織下,讓學生積極參與、探究、分享、互動、評價來完成教學任務,充分保障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尤其在課堂上,各組學生都有精彩的展現和發揮。展示交流的同學講解大方、流暢、清晰,把握住了數學知識的本質;點評的同學點評得體、中肯、到位,激勵性很強;總結的同學全面、深刻,有高度。課堂上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思維交流、碰撞的高潮。充分展現了“DJP” 課堂教學的理念,教學效果顯著,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帶給了都江堰市所有聽課教師深刻的感悟與思考,也獲得他們的肯定與好評。整堂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實踐證明,這種“先學后教、以教促學,先思后啟、以啟促思,先講后評、以評促化”的教學理念,是現實的、可行的,高效的。學生中蘊藏著巨大的能動性和創造力,“教師給學生一個機會,學生就能還教師一個驚喜”。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同伴互助,師生互動來獲得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體會數學基本思想,積累數學活動經驗,能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的學習在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中前進。如圖(1)△DEF和△ABC中∵,且∠A=∠D∴△DEF∽△ABC分析: 證明: 由圖知∠A為公共角,即∠CAD=∠BAC△ADC∽△ACB1、兩角對應相等,兩個三角形相似;2、三邊對應成比例,兩個三角形相似。符號語言表述運用3、兩邊對應成比例,且夾角相等的兩個三角形相似;符號語言表述運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