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流動的組織——血液》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結合生活經驗和實驗觀察,學生能夠描述血液的組成成分和各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并歸納出血液的功能。 ②學會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嘗試識別紅細胞和白細胞。 ③初步學會看血常規化驗單,了解血常規化驗數據。 2.能力目標: ①通過教師引導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分組合作討論的能力。 ②通過解讀血常規化驗單,了解貧血、化膿和傷口血液凝固等相關知識,培養學生運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所遇實際問題的能力及綜合分析的能力。 3.情感態度及價值觀: 培養學生珍愛生命和關愛他人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血液的組成成分和各種血液成分的主要功能。 難點:1、顯微鏡下分辨各種血細胞。 2、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有關血液問題的能力。 【教具準備】 教師:1、顯微鏡,人血永久涂片。 2、(可選)制作有關血液的課件及相關視頻資料。 3、收集幾份血常規化驗單,上網查找有關資料。 學生:查閱有關血液方面的資料,預習課本相關知識。 學生課前預習并寫預習提綱,寫出發現的相關問題。 【課時分配】2課時 【教學方法】 教法:1、直觀演示法: 利用圖片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集體討論法: 針對教材提出的問題和一些實際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團結協作的精神。 學法:觀察法、分析歸納法、總結反思法 【教學設計思路】 學生對血液有一定的了解,但對于血液的組成成分的了解比較欠缺。學習這節不僅要了解血液的組成和功能等知識,還要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同時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 創設問題情景引入新課,觀察演示實驗了解血液成分,根據血漿成分推斷血漿功能。學生分組討論、列表歸納血細胞的種類、結構及區別方法 。通過收集和分析血常規化驗單理解血細胞的功能。最后通過知識運用鞏固知識,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并達到教育學生珍愛生命,關愛他人的目的。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教學 程序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導入 新課 播放課件: 1、提問:為什么失血過多會導致死亡?為什么通過化驗血液在一定程度上檢查健康狀況或診斷疾病? 2、播放視頻直接導入新課。 注意觀看視頻 積極思考,嘗試回答。 創設意境,學生心靈受到震撼。 學生感同身受。 一、 血液的成分 (演示課前準備的血液分層實驗,觀看圖片) 提問:含有抗凝劑的血液,靜置一段時間后,為什么會出現分層現象?分成了幾層?它們分別是血液的什么成分? 能列表總結血液的成分嗎? 仔細觀察實驗及觀看的課件,認真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觀察、思考、閱讀,得出結論 血漿 血液 紅細胞 血細胞 白細胞 血小板 加強直觀教學,讓學生初步對血液的成分形成感性認識,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力、理解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 血漿 課件展示血漿成分 指導學生觀察,讓學生根據血漿成分,推斷血漿的功能。 學生注意到血漿中含有90%的水來推斷出血漿的功能:運載血細胞及運輸物質。 培養學生歸納總結分析的能力 三、 血細胞的功能 1、組織學生實驗《用顯微鏡觀察人血永久涂片》并討論血細胞的結構及區別的方法 教師巡回指導 2、播放課件:課本圖片“顯微鏡下的血細胞” 問題: ①你所觀察的人血永久涂片中數量最多的是哪種細胞? ②你是怎樣區別紅細胞和白細胞的? ③為什么看不見血小板? 3、組織學生列表比較三種血細胞。 分組實驗 學生就觀察回答 學生討論分析列表比較歸納,并交流表達 數目 大小 形態 結構特點 RBC WBC PLT 利用實驗讓學生微觀真實所見血細胞的形態,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學生分組討論歸納,培養學生合作意識。 小結 和 反饋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本課的知識點 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自己總結本課的內容,并在課下完成知識點網絡圖。 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能力,并學會靈活運用。 課后 思考 拓展練習:1.為什么人體血液是紅色的?2、什么是貧血?3.有時候受傷時,為什么會發炎? 學生收集資料并討論分析 培養學生收集資料和分析的能力 板書設計: 第四章人體內物質的運輸 第一節流動的組織——血液(第一課時) 一、血液的組成成分 上層:血漿 白細胞和血小板(上下交界處,中間) 下層:血細胞包括:紅細胞 二、血漿的組成及作用 三、三種血細胞的特點及功能 活動一:探究利用顯微鏡觀察人血永久涂片 光學顯微鏡下(低倍鏡)觀察的兩種血細胞:白細胞和紅細胞(畫圖) 活動二:分組討論歸納三種血細胞的特點及功能,完成下表 名稱 形態結構 功能 正常值(可省略) 紅細胞 男:(4.0~5.5)×1012個/L 女: (3.5~5.0)×1012個/L 白細胞 (4~10)×109個/L 血小板 (100~300)×109個/L 流動的組織----血液(第二課時) 程序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導入 新課 教師提出問題,對上節課的知識進行簡單回顧,如血液的組成成分?血液各成分的功能? 學生回憶解答上節課的知識點。 學生表達上節課的課外練習。 通過復習提問,起到溫故而知新的作用。 四、分析血常規化驗單 血細胞的功能 1、同學們出示自己課前搜集的血常規化驗單,教師組織學生分組討論:(PPT) ①在血常規化驗單中哪種血細胞數目異常? ②他有什么病?他的身體有哪些異常表現? ③對這個病人該采取怎樣的措施來治療或緩解? 巡回指導,找出一些典型的單子,投影分析 ①紅細胞較少或血紅蛋白較少 師 2、學生當一回“小醫生”解說血常規化驗單。 仔 1、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理解這是貧血病癥,容易頭暈、乏力、心悸等,應該補充含鐵和含蛋白質的食物或聽醫囑服用補血的藥物。 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理解這是炎癥,想到自己發燒、傷口紅腫、化膿等身體異常表現,應該注意消炎。 回憶自己流鼻血、小傷口出血等不久就止血的情況 以“小醫生”的身份結合實際情況分析血常規化驗單所反映的情況。 進一步培養學生分組合作的意識。 通過活動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生物的樂趣,并養成珍愛生命和關愛他人的情感,還有學以致用。 五、 血液的功能 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所學的知識概括血液的功能。 學生小結血液的功能 通過對本節知識的簡要回顧得出。 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 小結和反饋 教師引導學生對本節課的小結。 通過精心設計的習題進行反饋,在評斷答案時,要多用鼓勵的語言,來肯定學生的學習成果。 學生小結并擬定本節知識的知識點概念圖。 認真思考教師所提的問題,及時發現不足并自發進行糾錯 培養學生小結、歸納的能力。 第一節血液(第二課時) 四、解讀血常規化驗單 五、血液的功能 運輸、營養、止血、加速凝血、和保護、防御及調節體溫等作用。 【作業反饋】 為了檢驗本節課的教學成效,設計了以下不同層次的習題進行教學反饋。 1、知識檢測:填寫血細胞知識比較表 種類 形態結構 數量正常值 功能作用 紅細胞 白細胞 血小板 2、能力檢測 (1)李某面部長了一個癤子,癤子的頂端出現了一個黃豆大小的膿頭,膿頭的組成主要是:? (2)“親子鑒定”需要從血液中提取DNA,那么DNA來自血液成分中的() A.紅細胞 B.白細胞 C.血小板 D.血漿 【課外練習】畫出顯微鏡下的血細胞圖。 教學反思: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成功之處在于:我關注了學生情感的體驗,整個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本節課能夠著眼于“以人為本”課程價值取向出發,教學設計中,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不斷激發學生的思維;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對每一位同學的指導,并及時給予鼓勵和評價,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各有所得。如在教學中,讓小組學生課下收集相關資料,課上解讀血常規化驗單,進行交流匯報,激發了每一位同學的學習興趣,又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還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進行課堂討論。本節課教學的另一突出之處是注重了學生能力、情感的培養,通過讓學生以學習血液知識為載體,提高學生收集、整理資料和口頭表達的能力以及實驗操作、觀察能力。但本節課容量大、節奏快。需要教師充分利用演示實驗、學生活動和多媒體教學來突出重點和解決難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