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0張PPT)YOUCANWRITEANYSUBS1500年以前,世界文明基本上是以大陸為中心,海上聯系相對來說并不重要。如果把1500年作為劃分世界歷史新時期的標志,就是因為從那時起各大陸之間建立了直接的海上聯點,從此各地區都法整合到全球體系中來。——《泰晤士世界歷史》新航路的開辟,人類歷史逐步從分散走向整體。有人說它是世界市場聯系之路,有人說它是人類文明交流之路,也有人說它是歐洲殖民掠奪之路.....15世紀世界地圖16世紀世界地圖第7課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大變革的時代目錄哥倫布大交換早期殖民擴張商業革命貳壹叁【課程標準】1.通過了解新航路開辟所引發的全球性流動、人類認識世界的視野和能力的改變,以及對世界各區域文明的不同影響。2.理解新航路開辟是人類歷史從分散走向整體過程中的重要節點。第壹章早期殖民擴張新航路的開辟為歐洲人提供了對外擴張的廣闊舞臺。——邵政達《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資本主義強國對力量弱小的國家或地區進行壓迫、統治、奴役和剝削的過程。主要表現為商品傾銷、原料掠奪、海外移民、奴隸販賣和海盜式掠奪。資本原始積累: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以前,通過暴力等非正當手段使生產者與生產資料分離,使生產資料聚集在少數人手里的過程。應從以下幾方面來理解。(1)新興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用暴力的手段迫使小生產者同生產資料分離并積累資本。它一方面使社會生產資料集中到少數人手里,另一方面又使大批生產者轉化為雇傭工人,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準備了前提條件。英國的圈地運動就是例證。(2)用武力征服殖民地,搶劫金銀財物、販賣奴隸等手段來聚斂財富。例如16世紀的奴隸貿易。(3)資本積累不同于資本原始積累。通過剝削工人的剩余價值而積累的過程叫做資本積累。資本的原始積累的手段是掠奪,資本積累的手段是剝削。名詞解釋:殖民擴張、資本原始積累早期殖民擴張商品經濟繁榮拓展市場推銷產品尋找原料新航路開辟葡萄牙、西班牙最早背景目的前提早期殖民掠奪中世紀晚期,西歐商品經濟空前繁榮,需要拓展市場,推銷產品,尋找原料葡萄牙的殖民擴張從1480到1530年,葡萄牙幾內亞灣掠得的黃金值10萬英鎊,占當時世界黃金總量的10%。葡萄牙人視印度洋為自己的內海,公然攔截、追擊和搶劫其他國家的船只。他們向被占領地的人民征稅、勒索香料,或用鏡子、別針、玻璃球等廉價的小商品騙取珍珠、寶石和象牙等貴重物品,運回里斯本高價出賣,獲得驚人利潤。葡萄牙人依靠殖民據點與商站控制了從印度洋到太平洋的東半球的航路,保證了葡萄牙商船暢通無阻地往來于歐亞之間。葡萄牙依靠海權的迅速崛起,讓整個歐洲妒忌得紅了眼。16世紀,葡萄牙將美洲的巴西變成殖民地,并在非洲沿岸、亞洲的印度果阿、馬六甲和中國澳門等地建立了幾十個殖民據點與商站,從而控制了從印度洋到太平洋的海上通道,并以殖民據點為基地在當地進行劫掠式的貿易。西班牙的殖民掠奪西班牙的殖民侵略方向以美洲為主,巴西之外的中、南美洲廣大地區,以及亞洲的菲律賓逐漸淪為西班牙的殖民地。西班牙人通過武力驅逐和屠殺殖民地上的原著民建立種植園,逼迫印第安人和非洲黑奴進行種植和采礦,從而掠奪了巨額的財富。無敵艦隊,西班牙語指偉大而幸運的海軍,是西班牙16世紀晚期著名的海上艦隊,橫行于地中海和大西洋,擁有100多艘戰艦、3000余門大炮、數以萬計士兵,最盛時艦隊有千余艘艦船,保障西班牙海上交通線和其在海外的利益。教皇子午線——瓜分世界的開始西、葡為爭奪殖民地,矛盾日益尖銳。1493年,羅馬教皇亞歷山大六世作出仲裁:在亞速爾群島和佛德角群島以西100里格的地方,從北極到南極畫一條分界線,史稱“教皇子午線”。規定該線以西的一切土地屬于西班牙的勢力范圍,該線以東的一切土地屬于葡萄牙的勢力范圍。教皇子午線是西方列強瓜分世界,劃分勢力范圍的開始。由于葡萄牙不滿這一仲裁,西、葡兩國又于1494年締結條約,把這條線向西移動270里格。根據這個條約,巴西被劃入葡萄牙的勢力范圍。“教皇子午線”平衡了葡萄牙與西班牙兩大海洋強國一百多年的勢力范圍和殖民霸權。美洲:建立新尼德蘭殖民地非洲:建立好望角殖民地,作為侵略亞洲的中繼站亞洲:在印度建立沿海殖民據點,奪取馬六甲和錫蘭,侵入印度尼西亞,一度占領中國臺灣15~16世紀時,荷蘭的造船業居世界首位。僅在首都阿姆斯特丹就有上百家造船廠,歐洲許多國家都到荷蘭訂購船只。荷蘭人憑借先進的金融商業體系曾一度控制著波羅的海、印度及美洲的全部貿易,建立遍布世界的商業殖民帝國,被譽為“海上馬車夫”。海上馬車夫——荷蘭法國的對外殖民擴張比英、荷稍晚一些。1524年,法國國王曾雇傭意大利人維拉查諾探尋一條通往東方的西北航道。17世紀初,法國向加拿大殖民,組成諾曼底商人公司,進行殖民活動。1608年,法國在圣勞倫斯河上建立了一個殖民據點,那就是后來的魁北克城。法國的殖民擴張日不落帝國——英國“北美和俄羅斯的平原是我們的谷倉;芝加哥和敖德薩是我們的礦區;加拿大和北歐半島為我們種樹;澳大利亞為我們牧羊;還有阿根廷為我們養牛;秘魯送來白銀,南非進貢黃金;印度人和中國人為我們種茶,地中海是我們的果園;至于我們的棉花種植園正在從美國南部向地球一切溫暖的地方擴展。”——1865年英國首相帕默斯頓16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英國的手工業尤其是毛紡織業迅速發展,促使英國開拓海外市場。1588年,英國海軍打敗無敵艦隊,開始海外擴張,隨后又擊敗了荷蘭和法國等其他歐洲國家。通過海盜掠奪、商業戰爭、黑奴貿易等方式,英國人在19世紀上半葉,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的殖民帝國,號稱“日不落帝國”。結合下列材料,談談你對殖民擴張的認識16世紀的修道士卡薩斯關于西班牙殖民者屠殺印第安人的一段記載。西班牙殖民者在登陸的島嶼上屠殺了無數印第安人,制造了巨大的災難。他們擄掠印第安人蹂躪他們,整個島嶼全都被摧毀,一片荒涼。——摘編自卡薩斯主編,孫家塹譯《印度毀滅述略》美洲的發現、繞過非洲的航行,給新興的資產階級開辟了新天地。東印度和中國的市場、美洲的殖民化、對殖民地的貿易、交換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業、航海業和工業空前高漲,因而使正在崩潰的封建社會內部的革命因素迅速發展。——[德]馬克思[德]恩格斯《共產黨宣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1)歐洲:有利于歐洲國家的資本主義原始積累,促進資本主義發展2)世界市場:加速了物種、商品交流;有助于世界市場逐漸形成3)殖民地:給殖民地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歐洲工業產品、近代文化傳到殖民地,對殖民地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雙重性)第貳章“哥倫布大交換”這是恐龍滅絕以來生命史上最重要的事件。——查爾斯·曼恩《1493:物種大交換開創的世界史》“哥倫布大交換”是一件關于生物、農作物、人種、文化、傳染病以及觀念在東半球與西半球之間的一場引人注目的大轉換。在人類史上,這是關于生態學、農業、文化許多項目的一件重要歷史事件。1492年哥倫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陸,這是世紀性大規模航海,也是舊大陸與新大陸之間聯系的開始。這種生態學上的變革,便稱之為“哥倫布大交換”。名詞解釋:“哥倫布大交換”人口遷移數萬年來…所有的黑人都生活在非洲,所有的白人生活在歐洲及中東,所有的蒙古人(黃色人種)種則生活在東亞和美洲,而澳大利亞人則生活在澳洲。——《全球通史》在16世紀的上半期,西班牙人侵占了整個西印度群島、墨西哥和秘魯。與此同時期,葡人又強占了南美的東部。他們……強占了原屬于印第安人的土地;屠殺了大部分土著居民,其余的人被迫去從事苦役和陷于貧困的境地。……在西班牙殖民地上,僅從1492-1541年止,印第安人被各種各樣的方法所殲滅的,算起來至少有1500萬人。……根據當時著名的傳道士拉斯卡薩斯所目擊的報導:在波多黎各和牙買加島上,在1509年西班牙人剛出現時,共有六十萬印第安人,而到1542年時已只剩下不過四百人了。在海地島起初約有一百萬居民,而到1542年時活著的印地人只有二百人了。——鄭如霖《新航路發現的背景及其后果》表現:歐洲人大批入侵美洲并建立殖民地,大量印第安土著被屠殺,人口銳減15世紀中葉至19世紀末葉,西方殖民國家為了向美洲殖民地種植園和礦山提供勞動力,從非洲擄走大批黑人,非洲喪失勞動力達1億人以上。英國成為了當時殖民諸國中最大的“人類血肉販子”,美洲3/4的黑人奴隸是英國販運。——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人口遷移表現:非洲的黑人被歐洲人作為奴隸販賣至美洲等地,導致美洲、大洋洲、非洲、亞洲等地出現族群混合的現象15世紀末到17世紀,伊比利亞白人大舉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到1574年,西班牙人移民總數達15萬。到1590年,巴西的歐洲白人已有三四萬。與此同時,印第安人便開始了銳減和被滅絕的過程,16-17世紀時銳減了約90%。在印第安人銳減的同時,歐洲人又大肆獵捕黑人,運入美洲供奴役。16-17世紀,英國人、法國人、荷蘭人又大量移民北美,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堅人、加拿大人的主體。17-18世紀時,荷蘭人、英國人又大舉移入南非,形成了今天南非的白人。——摘編自張箭《地理大發現研究》人口遷移的原因:①新航路的開辟各地聯系加強(主動遷移)②黑奴貿易(被迫遷移)③為逃避政治迫害、宗教迫害(被動遷移)。人口遷移的特點:①從宗主國向殖民地和附屬地遷移,如英國向美洲、印度等地遷移人口;②從較發達地區向不發達地區及新開發區移民,如歐洲向拉美各國移居;③從舊大陸向新大陸遷移人口,如亞非歐三洲人口向北美、拉美、大洋洲遷移。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課本,談談人口遷移的原因,特點。人口遷徙促進了世界動植物的大交流。歐洲人把歐亞大陸的馬、牛、豬、羊、雞等家畜,小麥、燕麥、大麥、裸麥等農作物,橄欖和葡萄等水果引入美洲;美洲的特產馬鈴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和可可等也流向世界各地。據統計,今天世界的植物食品中,約有1/3的品種源自美洲。物種交換與疾病傳播番薯原產于中美洲。西班牙船在16世紀70年代將番薯運到了馬尼拉,隨后一位中國船的船長瞞著西班牙海關,將番薯的藤蔓和塞進筐里的一卷繩子混在一起偷運了出去。他將這種走私來的植物帶到了位于中國東南部、與臺灣隔海相望的福建。當時中國正在饑饉之中。船長的兒子將番薯介紹給了福建巡撫,后者隨后命令農民開始種植番薯(即外來的塊莖)。饑饉結束了。其他地區也用番薯來解決其食品問題。——摘編自[美]查爾斯·曼恩《1493:物種大交換開創的世界史》中國是大豆的故鄉,甲骨文中就有關于大豆的記載。先秦時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黃河中游地區,“豆飯”是人們的重要食物……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為飼料或綠肥。19世紀60年代,豆腐在美國開始被視為健康食品。1954年,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產國,種植面積超過一億畝。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廣泛種植,美洲的農田和中國人的餐桌發生了緊密聯系。——摘編自劉啟振等《“一帶一路”視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傳播》等新航路的開辟,歐洲的飲食生活發生變化。美洲的可可,印度和馬魯古的香料、中國出產的茶葉、絲綢、瓷器,阿拉伯人的咖啡,以及來自東南亞國家的大米、白糖等都是大量貿易的重要商品,都出現在歐洲的餐桌上。歐洲人第一次接觸咖啡時,稱這種誘人的飲料為“阿拉伯酒”。1615年,咖啡由埃塞俄比亞傳到威尼斯,1643年傳入巴黎,1650年傳入英國,1686年傳入荷蘭。1689年,荷蘭東印度公司訂購7.5-8萬磅咖啡,1695年增加到30-40萬磅。——摘編自朱基福《新航路開辟:歐洲飲食文化的新篇章》積極影響:豐富食物結構;改變了人們飲食結構及生活習慣;糧食生產結構;增加糧食產量;經濟作物的廣泛種植;推動了農產品的商品化,促進經濟的開發;促進了世界的交流,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當歐洲人把天花和流感帶入美洲,流行病就爆發了:突發疾病襲擊了一個有一個印第安城鎮和村落,然后銷聲匿跡。相比之下,瘧疾卻成了當地長久存在的衰竭性疾病。從社會意義上來說,瘧疾,與另一種蚊媒傳染病——黃熱病一起顛覆了整個美洲。——查爾斯·曼恩《1493:物種大交換開創的世界史》印第安人在病床上死于歐亞大陸的病菌的,要比在戰場上死于歐洲人的槍炮和刀劍下的多得多。……1520年,天花隨著一個受感染的來自西班牙屬地古巴的奴隸到達墨西哥。由此而產生的天花流行接著殺死了阿茲特克的近一半人口,……到1618年,墨西哥原來2000萬左右的人口急劇減少到160萬左右。——賈雷德·戴蒙德《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消極影響:歐洲人將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體帶到美洲和大洋洲,造成原住居民的大量死亡和原有社會的解體,這是歐洲人能夠在美洲迅速建立統治的重要原因。材料 (歐洲人)不但自己大發其財,同時一手塑造了整個新世界的風貌與歷史……看不見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倫布航行引發的生物大交換,是由肉眼可見的生命形式組成,從南瓜到野水牛均是。這個大交換的結果——從人類觀點視之——也是正負參半……時至今日,兩半球之間的動植物交換并未停止,依然在進行。——[美]克羅斯比《哥倫布大交換》特點:歐洲主導;內容豐富;范圍全球性;結果雙重性(積極與消極);時間長期性。(1)根據材料,概括“哥倫布大交換”的特點。(2)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哥倫布大交換”的影響。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改變人口地理分布(人種和民族結構)出現族群混合現象;促進世界動植物的交流;推進世界的物質和文化交流加快了殖民地的開拓進程【促進落后地區(美洲)經濟開發】增強民族認同感,促進了新的民族和文化的融合,導致民族國家的誕生歐洲人對美洲殖民掠奪,導致美洲的貧窮與落后印第安人銳減,最后退居山區各種疾病傳播蔓延非洲喪失了大批的精壯勞動力,制約了非洲的發展;造成非洲社會混亂明朝后期,番薯等美洲糧食作物傳入中國后逐漸得到推廣。番薯“畝可得數千斤,勝五谷幾倍”,大大緩解了“民食問題”,人們遂能騰出更多的時間、勞力和土地等去發展經濟作物,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響。而糧食生產革命和人口爆炸互為因果,清代以來,人口壓力不斷增加,原本人煙稀少的廣大山區,因為“老林初開,包谷不糞而獲”和番薯“備荒第一物”的特性,番薯等栽種遍野,“生齒日繁”。“棚民租山墾種,阡陌相連,將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隨水落,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納。”——摘編自何炳棣、陳樹平等的研究成果思考:物種交換給中國社會帶來哪些影響?積極:提高糧食產量,推動人口快速增長,促進農業發展;促進商品經濟發展消極:人口增長過快帶來較大的人口壓力;過度開墾土地造成水土流失環境破壞第叁章商業革命新航路的發現,對于歐洲經濟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他首先引起了商業革命。——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近代編》商業革命是16世紀隨著新航路開辟引起的歐洲商業和世界市場的一系列新變化。其中,主要的變化是:流通中的商品種類與數量的增多;商路及商業中心的轉移;價格革命;世界市場的形成。世界市場是指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以商品流通為主要內容的經濟交往活動的總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即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主導地位的世界市場。名詞解釋:商業革命、世界市場商品的世界性流動原因:全球海路的開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貿易中的重要性,傳統的印度洋貿易和新興的大西洋貿易、太平洋貿易形成齊頭并進的態勢。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商人很快出現在印度洋的貿易中,并且在與阿拉伯商人的競爭中逐漸占據優勢。印度洋貿易主線和支線印度洋貿易的葡萄牙船對1505年和1518年運回歐洲的貨物清單(單位:公斤)商品名1505年1518年胡椒10740032128962桂皮87891342肉豆蔻—986紫膠41166443紅檀木—27978絲綢—2660總數11219592242112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已在歐亞大陸一地區和另一地區之間販運大部分奢侈品——香料、絲綢、寶石和香精。——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大西洋——三角貿易殖民者除了直接的商業貿易外,還在美洲開采金銀礦、建立種植園,進行單一的經濟作物種植,比如煙草、甘蔗、棉花等等。在大西洋的貿易中,歐洲人通過開辟出的多條航線和沿海港口,將歐洲生產的手工制品運到美洲出售,換回南美洲的貴金屬、蔗糖和煙草。另外,由于殖民者的殘酷壓榨和傳染病的流行,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勞動力嚴重缺乏,于是歐洲商人就把歐洲生產的紡織品、槍支和手工制品等運到非洲,從當地酋長手里換取黑人,歐洲人自己也抓捕非洲黑人,然后把他們運到美洲賣為奴隸,形成了罪惡的“三角貿易”。出程黑奴中程蔗糖、煙草歸程非洲美洲火器、機械制品、酒中程歸程出程黑奴蔗糖、煙草大西洋歐洲歐洲火器、機械制品、酒視頻:黑奴貿易美洲金銀產地的發現,土著居民的被剿滅、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礦井,對東印度開始進行的征服和掠奪,非洲變成商業性地獵獲黑人的場所,這一切標志著資本主義生產時代的曙光。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馬克思《資本論》美洲歐洲非洲金銀、棉花蔗糖煙草礦產品歸程出程中程槍支紡織品果酒煙草雜貨非洲黑人奴隸三角貿易帶來巨額財富創造原始資本積累勞動力喪失社會結構打破長期落后帶動殖民地經濟開發種植園經濟興起罪惡:對非洲,使非洲喪失勞動力,對非洲人的摧殘和對非洲社會經濟的破壞;對美洲,種族滅絕,掠奪金銀、原料,發展種植園,導致經濟結構單一、依附于歐洲。曙光:對非洲、美洲,歐洲人帶去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生活方式,客觀上促進當地開發;對歐洲,有利于資本原始積累,推動了歐洲工商業的發展;對世界,推動商品的大范圍流動,促進世界市場進一步拓展和不同文明的相互聯系和交流。結合你對大西洋“三角貿易”的了解,談談你對“罪惡”和“曙光”的理解?太平洋——大帆船貿易西班牙經營的橫跨太平洋的貿易,主要在其兩大殖民地菲律賓和墨西哥之間進行。堅固、快速和裝備精良的西班牙武裝商船“馬尼拉大帆船”,運載大量中國生產的生絲、絲綢、棉布和瓷器等產品到墨西哥交換白銀,再將這些白銀運回馬尼拉。據研究,自1571年馬尼拉大帆船航線開通,平均每年有150噸白銀運到馬尼拉,20年間共運輸白銀3000噸,這些白銀又基本流入了中國。馬尼拉墨西哥橫跨大洋的馬尼拉大帆船◎馬尼拉大帆船模型剖面圖所有的貨艙都是中國人包裝的,他們會利用每一寸空間整齊地包裝好貨物,絲毫也不浪費葡萄牙人入居澳門后,很快便形成以澳門為主要中轉站的海上貿易網絡,貿易路線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葡萄牙人以澳門為據點把中國的生絲、瓷器等貨物經澳門運往印度果阿,再轉運到歐洲各國,進行貿易;參與獲利巨大的中日之間的絲銀貿易,獲取大量白銀,絕大部分流入中國內地。在澳門的葡萄牙人葡萄牙人到達長崎據統計,1580-1590年,每年運至果阿的生絲為3000余擔,價值白銀24萬兩;1635年為6000擔,價值白銀48萬兩。這些白銀的大部分又流入中國。另一方面,隨著中國對白銀需求的增長,葡萄牙人便以澳門為據點,參與獲利巨大的中日之間的絲銀貿易。據統計,1586-1630年,從日本長崎輸入澳門的白銀近1500萬兩;1557-1644年,流入澳門的白銀為1億兩左右,其中的絕大部分流入中國內地。中轉站貿易葡澳門生絲、瓷器—白銀西馬尼拉絲、棉、瓷—白銀特點:①內容以生活必需品為主②一定程度的國際分工③歐美主導商品的世界性流動商路概況印度洋歐洲商人在與阿拉伯商人的競爭中逐漸占據優勢大西洋歐美貿易將歐洲生產的手工制品運到美洲,換回貴金屬、蔗糖、煙草三角貿易用歐洲生產的紡織品、槍支和手工制品換取黑人,或親自抓捕,運到美洲買為奴隸太平洋中葡生絲、瓷器(澳門)→印度果阿→白銀(歐洲)→中國或生絲(中)→澳門→白銀(日)→中國中西生絲、絲綢、棉布和瓷器等(中)→馬尼拉→白銀(墨西哥)→馬尼拉→中國小結:材料“大帆船貿易”始于1565年,那時正值明朝政府開始推行開海貿易政策。西班牙政府每年都派遣滿載美洲白銀及商品的大帆船,從墨西哥駛往菲律賓馬尼拉。大帆船把盛產白銀的美洲和銀價昂貴的中國聯系在一起,使中國生產的生絲與絲綢大量運銷于需求特別強大的美洲市場,西班牙人獲得的貿易利潤驚人。到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漸成世界海上霸主,逐漸在世界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在自由貿易的世界大潮沖擊下,“大帆船貿易”的地位急劇下降,綿延250年的太平洋“大帆船貿易”遂告終結。——摘編自張順洪等著《明清時代的中國與世界》思考:(1)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大帆船貿易”興起的主要條件。(2)據材料,歸納“大帆船貿易”的主要特點,指出“大帆船貿易”衰落的原因。(3)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大帆船貿易”對各大洲發展進程的影響。(1)主要條件:新航路的開辟;西班牙的殖民擴張;明朝部分開放海禁;中國商人積極參與;中國與美洲市場的互補。(2)特點:西班牙壟斷貿易;白銀交換商品。原因:英國確立海上霸權;自由貿易潮流的沖擊。(3)影響:對歐洲,提供資本原始積累,促進西歐經濟轉型;對亞洲,白銀流入促進亞洲特別是中國的經濟繁榮;對美洲,美洲財富被大肆掠奪;對非洲,黑奴貿易加劇非洲的貧困與落后。材料:關于明代流人中國白銀的估計,我國學者王裕巽通過對國內外史料的分析,認為明代中國從國外貿易中得到了超過3億兩的白銀,具體數字為:從西班牙得到8775萬兩,從日本得到2萬萬兩,從葡萄牙得到4276萬兩,總計為3億3051萬兩。——韓琦《美洲白銀與早期中國經濟的發展》材料:中國白銀時代自明代開端,白銀作為中國主幣行用直至1935年,長達約500年之久。以貴金屬白銀為征象,明代中國與兩個重要歷史拐點的開端相聯系:一是中國古代國家與社會向近代國家與社會的轉型開端相聯系,一是世界一體化或稱全球化的開端相聯系,這使明代成為中國史上一個令人矚目的重要時期。——孫良玉《淺論明代白銀貨幣化》①日本與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中國,進一步刺激了中國東南沿海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一個圍繞白銀輸入中國的貿易網絡逐漸形成。②隨著海上航路的擴展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世界各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不斷加強,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開始形成。第一家股份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第一家證券交易所——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商品種類——增多貿易范圍——擴大貿易中心——轉移經營方式——創新經濟思想——轉變商業革命商業革命里斯本的繁榮,成為后來不可避免的歐洲“繁榮中心轉移”的先驅。整個中世紀,歐洲遠途貿易的中心是面對地中海的意大利海港城市。……但是以海路直接與亞洲相連、取得巨大財富的葡萄牙及其首都里斯本的繁榮,意味著歐洲原圖中心開始轉移到面向大西洋一側。——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商路和貿易中心隨之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英、法、荷蘭等新的商業強國崛起。價格革命據統計,從1502年到1660年,西班牙從美洲得到18600噸注冊白銀和200噸注冊黃金,到16世紀末,世界金銀總產量中有83%被西班牙占有。16世紀時,西班牙稱霸歐洲,盛極一世。大量的黃金、白銀進入歐洲,引起貨幣貶值,物價飛漲,出現偽幣,投機活躍。這次物價上漲涉及了工業和農業的各種商品,上漲幅度前所未有,在時間上持續了一個世紀,所以在經濟史上被稱為“價格革命”。……一個世紀之內,西班牙的物價上升四倍以上。歐洲其他國家雖然沒有達到這樣程度,但是這個價格革命卻打亂了傳統的經濟關系。從事商業的人發了大財,新興資產階級的經濟力量愈益增長,有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地主的地位削弱了。——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近代編》金銀大量流入歐洲金銀價格下降貨幣貶值物價上升收取固定貨幣地租者(封建主)財力地位——下降擁有大量商品的商人(新興資產階級)經濟實力——增強封建制度衰落,資本主義發展推動歐洲社會轉型經濟關系變化階級關系變化合作探究:新航路的開辟對歐、亞、非、美及世界的影響?對歐洲:①推動了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拉開了殖民擴張的大幕,加速了資本原始積累,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②沖擊了封建領主,商業資產階級實力上升,逐步瓦解了西歐封建制度;③推動了科學的發展,促進了思想的解放。對亞洲:①加速白銀流入,促進亞洲特別是中國商品經濟發展;②推動高產作物傳入亞洲,促進亞洲人口增長;③西方殖民者踏足亞洲,沖擊了亞洲傳統社會。對美洲:使美洲傳統社會遭遇滅頂之災,印第安人口迅速銳減,美洲淪為歐洲列強的殖民地,但客觀上也傳播了先進的技術和思想,推動美洲朝現代社會發展。對非洲:造成非洲人口大量流失,是非洲長期貧困的根源之一。對世界: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雛形開始出現,人類有分散孤立走向整體世界,促進了人類文明的交融和發展。多元史觀認識新航路開辟及早期殖民擴張革命史觀:新航路開辟后,西方國家走上了殖民擴張與對外掠奪之路,給亞非拉地區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亞非拉地區人民反抗其殖民擴張與掠奪具有正義性。全球史觀:新航路開辟后,打破了各大洲之間相對孤立的狀態,促使世界各大洲的聯系加強;殖民擴張促使世界逐漸連成一個整體,使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形成與擴展。文明史觀:新航路開辟與殖民擴張,使世界各地的文明相互碰撞與交融,是人類文明交流融合之路,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社會史觀: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各地商業交流加強,各種物種交流、交換,增加了人類的食品種類,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現代化史觀:新航路開辟后,西歐國家殖民擴張,為資本主義發展積累了大量資本,促進了西歐資本主義發展和資產階級的壯大,推動了近代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到來;客觀上促進了世界落后地區的政治、經濟、思想的發展,成為人類走向近代化的最初起步。課堂小結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商品的世界性流動早期殖民擴張人口遷移動植物交流疾病傳播傳統印度洋貿易新興大西洋貿易新興太平洋貿易葡萄牙的殖民擴張西班牙的殖民擴張荷、英、法的殖民擴張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世界經濟格局人類文明格局世界政治格局世界格局的變化YOUCANWRITEANYSUBS中國方案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堅持對話協商,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堅持共建共享,建設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堅持合作共贏,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堅持交流互鑒,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堅持綠色低碳,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習近平2017年1月18日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題目練習1、白種人主要分布在歐洲,但是到了近代,在北美洲、大洋洲、白種人成了當地的主要居民。造成這種現象的最主要原因是A.歐洲的殖民擴張B.土著居民的減少C.種族之間通婚D.戰爭難民涌入2、三角航程持續了數百年,雖然其間充斥著奴隸貿易的血腥,但對世界市場的形成卻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表現為A.開始連通歐、亞、非三大洲的貿易B.刺激了美洲奴隸制種植園經濟的畸形發展C.歐洲的剩余資本得以大量輸出D.進一步促進了三大洲的商品流通正AD題目練習3、秦奮在歷史學習中發現:歐洲的一些地名與其他地區的地名非常相似,如荷蘭有西蘭(Zealand),大洋洲有新西蘭(NewZealand);法國有奧爾良(Orleans),美國有新奧爾良(NewOrleans)。對此現象的由來,正確的解釋是A.兩者地理形勢相同所致B.兩者文化傳統相同所致C.兩者關系世代友好所致D.歐洲列強殖民活動所致4.從16世紀開始,歐洲人把紡織品、槍支和手工制品等運到非洲,從當地酋長手里換取黑人,歐洲人自己也抓捕非洲黑人,然后把他們運到美洲賣為奴隸,形成了長達300多年的“三角貿易”。這一現象A.是工業文明擴張的產物B.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瓦解C.引發了歐洲的商業革命D.促進了西歐的資本原始積累DD題目練習5.16世紀初,歐洲的馬和牛被引進到美洲;1555年中國出現了最早的玉米種植記錄;18世紀初,原產自美洲的咖啡風靡歐洲。據此可知A.人類社會的橫向交流取得了重大進展B.新航路開辟催生出歐洲新的生產方式C.世界交往的理性化促進了文明進步D.美洲在世界物種交換中居主導地位6.1300-1500年左右,歐洲人口只有八千萬,1700年達到了一億兩千萬。對此,解釋合理的是A.基督教的快速興起B.物種的全球大交流C.外來移民大量涌入D.生育觀念的空前解放AB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中國是大豆的故鄉,甲骨文中就有關于大豆的記載。先秦時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黃河中游地區,“豆飯”是人們的重要食物。《齊民要術》通過總結勞動人民長期的實踐經驗,認識到大豆對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張大豆與其他作物輪種。唐宋時期的文獻中都有朝廷調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災、備種的記錄,大豆的種植推廣到江南及嶺……古至今,各式各樣的豆制品是中國人喜愛的食物,提供了人體所需的優質植物蛋白。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為飼料或綠肥。19世紀60年代,豆腐在美國開始被視為健康食品。19世紀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發現,在美國干旱地區推廣種植。至1910年,美國已經擁有280多個大豆品種。1931年,福特公司從大豆中開發出人造蛋白纖維,大豆成為食品工業、輕工業及醫藥工業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產國,種植面積超過一億畝。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廣泛種植,美洲的農田和中國人的餐桌發生了緊密聯系。——摘編自劉啟振等《“一帶一路”視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傳播》等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物種交流的積極意義。答案:物種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豐富食物結構;改變了人們飲食結構及生活習慣;糧食生產結構;增加糧食產量;經濟作物的廣泛種植;推動了農產品的商品化,促進經濟的開發;促進了世界的交流,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有助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沒了,做作業去!下節預告:西歐的思想解放運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fbafb3f8e23e9d1367602e8d15b35eeb.mp4 第7課 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2020-2021學年【新教材】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 同步備課課件.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