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八年級生物下冊導學案 7.2.5 生物的變異 【學習目標】 1、了解生物的性狀既受遺傳物質的控制,又受環境因素的影響。 2、了解遺傳育種的幾種方法,以及在生產中的應用。 3、通過探究活動,初步體驗調查生物變異的方法,提高處理調查數據和分析數據的能力。 【課前預習】 1.下列有關變異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生物的變異是普遍存在的 B.對于個體來說,有的變異是有利的,有的變異是有害的 C.有些變異是由遺傳物質變化引起的,有些變異僅由環境引起 D.變異一旦出現,就可以遺傳給后代 2.一對夫婦均為單眼皮( aa),妻子經手術后變為雙眼皮。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單眼皮是顯性性狀 B.他們的孩子100﹪是單眼皮 C.妻子的雙眼皮性狀能遺傳給下一代 D.妻子的基因組成為AA或Aa 3.下列關于生物變異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凡是變異都可以遺傳 B.生物的變異現象和遺傳現象一樣是普遍存在的 C.生物的變異對其生存都是有利的 D.生物的變異都是由于遺傳物質改變引起的 4.同一品種的結球甘藍,在北京栽培葉球最大的只有3.5千克,引種到西藏后,葉球的重量普遍增加,最大的達6.5千克,若再引種回北京,葉球大多又只有3.5千克。由此不能作出的推測是( ) A.環境改變沒有引起甘藍的遺傳物質發生變化 B.甘藍葉球大小的變異是由環境改變引起的 C.由遺傳物質的變化引起的變異是可遺傳的 D.僅由環境改變引起的變異是不可遺傳的 5.下列屬于可遺傳變異的是( ) A.受核輻射而變異的超級老鼠 B.接受隆鼻手術后的高鼻梁 C.經常鍛煉的人肌肉變得發達 D.因水肥充足而得到的顆粒飽滿的雜交水稻 6.下列有關變異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生物的變異是普遍存在的 B.變異對生物的生存都是有利的 C.變異都是由于遺傳物質的改變引起的 D.變異都是可遺傳的 7.下列屬于不可遺傳變異的是( ) A.視覺正常的夫婦生下的患色盲的兒子 B.大蒜在無光條件下長成的蒜黃 C.一窩家兔中有白色、黑色、灰色的個體 D.雜交水稻產生的高產性狀 8.下列關于遺傳和變異的敘述,錯誤的是( ) A.遺傳和變異是生物普遍存在的現象 B.基因組成中含有一個顯性基因的生物體一般表現出顯性性狀 C.在遺傳過程中,一般是父親的基因傳給兒子,母親的基因傳給女兒 D.基因在親代和子代之間傳遞的“橋梁”是生殖細胞 9.近期不少地方出現了新冠病毒的變異而引起了人們對疫情的恐慌。下列關于新冠病毒變異描述不正確的是( ) A.新冠病毒遺傳物質發生變化導致病毒變異 B.新冠病毒變異不一定使患者致死率增強 C.若變異后新冠病毒傳染性增強,屬于有利變異 D.病毒產生抗藥性的變異是由于相關藥物的使用所導致的 10.下列關于變異說法正確的是( ) A.生物產生的變異都是可以遺傳給后代的 B.凡是外界環境引起的變異都是不可遺傳的 C.生物產生的變異對自身的生存一定是有利的 D.農業生產上常常利用可遺傳的變異來培育新品種 【學習探究】 自主學習 閱讀課本 完成下列問題 1、不同種生物千差萬別,同種生物之間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差異,這都源于生物的 。 2、生物的變異是指 間及 間的 。 3、生物性狀的變異是 存在的,引起變異的原因是 的。不同種類之間,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首先決定于 ,其次與 有關系。由 的變化引起的變異是 的變異;單純由 引起的變異,如果沒有影響到遺傳物質,就不會 ,是 的變異 。 互學探究 探究變異是一種現象 生物的相對性性狀其實也是一種變異現象;相面我們就花生的大小這一性狀進行探究學習;從而認識變異的實質性和普遍性; 1、回憶探究實驗的步驟分為哪幾步? 2、合作交流: 探究一種變異現象:花生果實大小的變異 ⑴提出問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作出假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制定計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得出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實驗分析: ①通過測量兩個品種花生果實在不同長度范圍內的數量分布狀況,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②計算并比較兩個品種花生果實長度各自的平均值,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③把大花生的種子種在貧瘠的土壤中,把小花生種到肥沃的土壤中,它們結出的果實會怎樣呢?你作出推測的根據是什么? ④從大花生中選擇一粒飽滿粒大的種子種下去,所收獲的種子一定都是大的嗎?為什么? ⑤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與什么因素有關?單純由環境引起的變異,如果沒有影響到遺傳物質基礎,會不會遺傳給后代? 3、根據結論歸納:生物性狀的變異是_______的,引起變異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種類之間,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首先決定于____的不同, 其次與_____也有關系。但單純由環境引起的變異,如果沒有影響到__________,就不會遺傳給后代。 圖表總結:變異的類型以及原因 (1)生物變異的影響因素主要是 和 ,其中,可遺傳的是 ,不可遺傳的是 。 (2)舉例說明可遺傳變異和不可遺傳變異。 二、人類應用用遺傳變異原理培育新品種。 1、小組討論,回答下列問題。 (1)高產奶牛的出現,是利用了 (2)高產抗倒伏小麥的產生是由于 (3)太空椒的形成是因為 2、我如果從大花生中選擇一粒飽滿粒大的種子種下去,所收獲的種子一定都是大的嗎?為什么? 三、嘗試應用: 1、你知道“南橘北枳”的說法嗎?試加以解釋。 2、用一種化學藥劑處理甜菜的幼苗,能夠使細胞內的染色體數加倍。這樣的甜菜含糖量高,你認為這種變異能遺傳嗎? 【課后練習】 1.下列屬于不可遺傳變異的是( ) A.家兔的毛色有白色、黑色、灰色 B.經過訓練的鸚鵡能學說人類語言 C.一對雙眼皮的父母生出單眼皮的孩子 D.通過基因工程培育出的抗蟲棉 2.“一豬生九仔,連母十個樣”,這句話描述的是生物的什么現象( ) A.生長 B.繁殖 C.遺傳 D.變異 3.下列有關遺傳和變異的敘述,錯誤的是( ) ①不同的基因含有控制不同性狀的遺傳信息 ②生物的性狀都是通過肉眼可以觀察到的特征 ③單純由環境因素引起的變異是不可遺傳的變異 ④遺傳是指親代與子代之間以及子代個體之間的相似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下列有關探究“花生種子大小的變異”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在大花生種子和小花生種子中分別挑選個頭較勻稱的10粒進行測量 B.大花生種子和小花生種子長度平均值的差異主要是由環境因素引起的 C.同一品種花生種子的長軸長度都存在個體差異,這種差異不屬于變異 D.從大花生中選取粒大飽滿的種子種在貧瘠的土壤中,結出的種子將會變小 5.生物的種類繁多,不同種類的生物固然千差萬別,同種生物之間也存在各種各樣的差 異,這都源于生物的( ) A.變異 B.繁殖 C.遺傳 D.生長 6.科學家在研究新冠病毒時,發現一名患者體內出現兩種新冠病毒,其中一種發生了變異。下列關于病毒變異描述不正確的是( ) A.新冠病毒遺傳物質發生變化導致病毒變異 B.新冠病毒變異不一定使患者致死率增強 C.若變異后新冠病毒傳染性增強,屬于有利變異 D.病毒的抗藥性的變異是由于使用抗生素導致的 7.研究人員把抗蟲基因用生物技術的方法轉入到木瓜的基因組中,從而使木瓜獲得了抗蟲害的特性,從而減少了種植過程中農藥的使用量。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抗蟲木瓜的獲得說明生物的性狀有顯性和隱性之分 B.抗蟲木瓜的獲得是采用了生物學中的轉基因技術 C.在生物的傳種接代中,親代傳給子代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狀 D.抗蟲木瓜與普通木瓜的差異屬于變異 8.有性生殖的優勢不包括( ) A.后代可擁有兩個親本的遺傳物質 B.后代可擁有較大的變異性和生活力 C.使不遺傳的變異轉化為可遺傳的變異 D.可形成新的基因型組成,擴大變異類型 9.在下列的幾種變異中,哪種情況屬于不可遺傳的變異( ) A.父親的血型為A型,母親為B型,卻生下了O型的兒子 B.紅花紫茉莉與白花紫茉莉傳粉后,育出了粉花紫茉莉 C.透明金魚與不透明金魚雜交,孵出了五花魚(即有透明部分,也有不透明部分) D.路邊的車前草長得很瘦小,而同種車前草在田邊卻長得很肥大 10.用射線對農作物的種子進行處理,再從中選擇優質高產的新品種,這種育種方法是因為射線改變了農作物的( ) A.性狀 B.遺傳物質 C.生活環境 D.生活習性 11.“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說明生物界普遍存在著__現象;“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說明生物界普遍存在著__現象。 12.人類利用遺傳變異原理培育新品種的方法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及人工選擇育種,其中,普通甜椒種子經過太空漫游后培育出太空椒屬于____________,現代育種的杰出代表袁隆平院士培育的____________________享譽世界。 13.用高產易倒伏小麥與低產抗倒伏小麥雜交,選育出了純種的高產抗倒伏小麥新品種,這標志新品種小麥含有成對的______基因和______基因。 14.生物性狀的變異是______存在的,引起變異的原因首先決定于______的不同:其次與____也有關系。 15.變異是生物界的普遍現象。當環境變化引起遺傳物質發生改變時,產生的是__________變異:僅僅由環境條件引起,但遺傳物質沒有發生改變,這種變異是__________變異。 【參考答案】 【課前預習】 1.D 2.B 3.B 4.C 5.A 6.A 7.B 8.C 9.D 10.D 【課后練習】 1.B 2.D 3.C 4.D 5.A 6.D 7.A 8.C 9.D 10.B 11.遺傳 變異 12.雜交育種 誘變育種 誘變育種 超級雜交水稻 13.高產 抗倒伏 14.普遍 遺傳物質 環境 15.可遺傳 不可遺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