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4講 空氣一、競賽要點和熱點1.空氣:是由多種單質和化合物組成的混合物。空氣的成分按體積分數計算,大約是:氮氣占78%,氧氣占21%,稀有氣體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氣體和雜質占0.03%。2.氮氣:氮氣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它的熔點和沸點都很低。氮氣是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氮氣的化學性質很不活潑,是一種常用的保護氣,如焊接金屬時用氮氣作保護氣,燈泡中充入氮氣以延長使用壽命,食品包裝時充氮氣以防腐;醫療上在液氮冷凍麻醉條件下做手術;超導材料在液氮的低溫環境下顯示超導性能。3.氧氣:(1)物理性質: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略大。(2)化學性質:氧氣是一種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氣體,在常溫下一般不與其他物質發生燃燒,在點燃或加熱條件下能與許多物質(如碳、硫、磷、鐵、鎂、鋁等)發生反應,放出熱量。(3)氧氣的實驗室制法:常用H2O2、MnO2為原料制氧氣,2H2O2 MnO2 2H2O+O2↑也可用加熱KClO3和MnO2混合物或KMnO4的方法制氧氣。收集O2可采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氣法。4.燃燒:①發光、發熱的化學反應叫燃燒,燃燒不一定需要氧氣。緩慢氧化是一種不易察覺的物質與氧氣發生的反應。②燃燒的條件:⑴燃燒需要可燃物;⑵燃燒需要達到一定溫度;⑶燃燒需要空氣或助燃劑。5.二氧化碳:(1)物理性質: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大。(2)化學性質: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不能供人和動物呼吸。(3)CO2的實驗室制法:CaCO3+2HCl===CaCl2+CO2↑+ H2O。收集CO2可采用向上排空氣法。6.化合反應與分解反應化合反應是指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生成另一種物質的反應,形如A+B→C。分解反應是指由一種物質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其它物質的反應,形如A→B+C。7.保護空氣 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潔凈的空氣對于人類和其他動植物都是非常重要的,被污染的空氣會嚴重損害人體健康,影響作物生長,破壞生態平衡,如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被破壞和形成酸雨等。(1)污染物:排放到空氣中的粉塵和有害氣體(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2)污染防治的方法:加強環保意識,使用低污染、節能型燃料替代強污染材料,積極植樹、造林、種草等。(3)環境污染 ①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溫度升高,產生溫室效應的主要氣體有二氧化碳、甲烷等。 ②酸雨導致土壤、河流的酸性增強,產生酸雨的主要氣體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 ③臭氧層被破壞導致紫外線輻射增強,使人易患皮膚癌,破壞臭氧層的主要物質有氟利昂、CCI4等。 ④焚燒垃圾會產生許多有害氣體,污染空氣,所以對假冒香煙、電子光盤等進行輾碎后再加利用的綠色銷毀方式。 ⑤白色污染主要指白色塑料袋、方便飯盒的隨意丟棄。二、拓展與提高1.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的測定拉瓦錫通過實驗得出了空氣由氮氣和氧氣組成的結論,其中氧氣約占空氣總體積的1/5。該實驗的原理是利用紅磷在密閉容器中燃燒,消耗氧氣,生成五氧化二磷白色固體,同時容器內壓強減小,可以通過容器內水面的上升高度來確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實驗的注意事項:①藥品不能選用炭、硫、鐵等物質。因為炭、硫燃燒后有氣體生成,容器內壓強變化不大,燒杯中的水不能進入;鐵在空氣中不能燃燒。②紅磷要足量,避免容器內有氧氣剩余。③裝置的氣密性要良好,避免因裝置氣密性不嚴進入空氣而影響測定結果。2.“光”、“焰”、“霧”和“煙”的區別固體物質燃燒時發光,如鎂在空氣中燃燒時發出耀眼的強光;氣體物質燃燒產生火焰,如一氧化碳在空氣中燃燒,產生藍色火焰;大量小液滴分散在氣體中產生霧,如氯化氫氣體在空氣中與水蒸氣結合形成鹽酸小液滴,分散在空氣中而產生酸霧;大量固體小顆粒分散在氣體中產生煙,如五氧化二磷小顆粒分散在空氣中形成白煙。3.氧氣的用途氧氣的性質決定了氧氣的用途,氧氣的重要用途是供給呼吸和支持燃燒,氧氣還可以用于氣焊、氣割、作液氧炸藥、火箭推動劑等。做鐵絲或鋁箔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時,要注意以下問題:(1)鐵絲要光亮,因為鐵絲表面通常有一層鐵銹,不利于燃燒。(2)鐵絲繞成螺旋狀,這樣可以增大鐵絲與氧氣的接觸面,有利于鐵絲在燃燒時溫度集中,使反應順利進行。(3)鐵絲的一端系上一根火柴,這樣會給鐵絲預熱,便于鐵絲燃燒。(4)待火柴即將燃盡時再將鐵絲伸入集氣瓶中,這樣可避免火柴消耗氧氣而影響實驗結果。(5)要預先在集氣瓶底部放少量的水或細沙,以防生成的融熔物炸裂集氣瓶的底部。 結論:氧氣能支持燃燒,氧氣具有氧化性,是一種常見的氧化劑。氧氣的助燃性和能供給呼吸實際上也是氧氣的氧化性;氧氣具有助燃性,而不具有可燃性。三、例題精析例1、含有硫的煤在火爐中不完全燃燒時,排放出的下列氣體組合中都屬于大氣污染氣體的是( ) A.SO2、CO2 B.CO2、CO、SO2 C.CO、CO2 D.CO、SO2解題指導 煤的主要成分是碳,另外還含有少量硫等雜質。煤不完全燃燒,除產生CO2、SO2等氣體外,還產生一定量的CO。SO2、CO是有毒氣體,排放到空氣中會污染大氣。若選B,則是錯解題意,CO2過量排放雖對空氣質量有影響,但它不是空氣污染物。 答案:D例2.在“氧氣的制取和性質”實驗課中,某同學取一段紗窗網上的鋼鐵絲,在自己收集到的氧氣中做“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結果沒有觀察到“火星四射”的現象,請分析此實驗失敗的一種可能原因:____________。若經改進實驗成功了,其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解題指導 此題以物質科學的重點知識“鐵與氧氣反應”為起點,以家庭小實驗為手段,考查學生觀察、發現問題的能力,可謂起點低、落點高。此題根據不同情況分析可以有幾個答案,但據初中生的能力要求,只要答出一個,即可給分。 答案:(1)從學生收集氧氣的情況來分析,如收集到的氧氣純度低;(2)從鐵絲的情況來分析,如鐵絲生銹或包著油漆;(3)從燃燒條件來分析,如未達著火點等。方程式為:3Fe+O2 點燃 Fe3O4例3.右圖所示,燒杯中盛有水,兩個體積相等的集氣瓶中都充滿了氧氣,夾緊止水夾,并迅速將分別盛有適量燒著的紅磷、硫粉的燃燒匙伸入甲、乙瓶中,塞緊瓶塞,當反應完全并冷卻到室溫后,打開止水夾,水往________容器流,這是因為。解題指導 本題是以硫、磷在氧氣中燃燒為載體設計而成的一道實驗型分析性試題,綜合性強,能力要求高。所涉及的知識點有:硫、磷燃燒反應式;二氧化硫、五氧化二磷的狀態;壓強原理。磷燃燒消耗了瓶中的氧氣,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又是固態,因此A容器中氣體會減少。B容器中,硫燃燒,消耗了氧氣,又生成了新的氣體二氧化硫。所以就B容器來講氣體總量不變,氣壓不變。由于A、B相通,才使兩容器壓強減小,水流入兩容器中。 答案:水往A、B兩容器中流;因為五氧化二磷為固態,A容器中氣體減少,由于A、B容器相通,B容器中生成的二氧化硫會流向A容器,最終A、B兩容器氣壓相等,都小于大氣壓,故水向兩容器中流。四、能力訓練1.氧氣不同于其他氣體的最顯著的性質是 ( ) A.無色無味 B.助燃性 C.可燃性 D.還原性2.具備基本的實驗技能是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的基礎和保證。下列有關實驗操作錯誤的是( )3.以下被媒體曝光的事件中涉及化學變化的是 ( )A.用工業石蠟給水果上蠟“美容” B.用硫磺燃燒產生的氣體熏蒸白木耳C.把淀粉摻人奶粉,制造劣質奶粉 D.用工業酒精和水兌制假酒4.下列現象中不能說明大氣壓存在的是( )5.只用一種試劑或一種方法,就可將O2、CO、CO2和空氣四種氣體加以區分的是A.澄清石灰水 B.石蕊試劑 C.灼熱的氧化銅 D.燃著的木條6.當水的溫度和壓強升高到臨界點(t=374.3℃,p=22.05兆帕)以上時,就處于一種既不同于氣態,也不同于液態和固態的新的流體態——超臨界態,該狀態的水即稱之為超臨界水。超臨界水在環保方面有很大的應用價值。一般有機廢物的穩定性較好,難以分解,難溶于水。但如將有機廢物如二惡英等和空氣、氧氣這些氧化劑一同加入超臨界水中進行快速反應,能將二惡英轉化為二氧化碳、氯氣、水等小分子化合物。下列內容與所給信息不符合的是A.超臨界水與普通的水相比物理性質發生了變化 B.二惡英在反應中被氧化C.超臨界水是水發生化學變化后生成的新物質 D.二惡英中含有碳元素7.有兩瓶無色氣體,它們分別是二氧化碳和氧氣,有多種方法可將它們區別開來。請你模仿示例要求,列舉兩種鑒別方法。 示例:用帶火星的木條分別插入瓶口下,復燃的是氧氣,熄滅的是二氧化碳。 方法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空氣的主要成分是氮氣和氧氣,其中氮氣體積約占空氣體積的4/5。(1)請試用這樣的推理方法:“如果氧氣有顏色,那么空氣就會有顏色;而空氣是無色的,所以推測氧氣是無色的。”結合你的生活經驗,對氮氣物理性質進行推測,填寫下表:顏 色 氣 味 水 溶 性氮 氣(2)實驗室可用亞硝酸鈉(NaNO2)固體和氯化銨(NH4Cl)溶液混和加熱來制取氮氣。現提供如下實驗裝置,則實驗室制取氮氣應采用的發生裝置是 ,收集裝置是 。(填字母)(3)工業上常用氮氣與氫氣在高溫、高壓及催化劑條件下合成氨氣,化學反應方程式為 。9.日常生活中,燃燒現象屢見不鮮。小吳設計了如下實驗方案探究燃燒的條件:(1)設計并進行實驗(如圖所示)①用鑷子分別夾取一個蘸有水、一個沒蘸水的小棉花團,放到酒精燈火焰上片刻;②分別點燃兩支小蠟燭,將其中一支蠟燭用玻璃杯罩住。(2)分析實驗:完成實驗報告實驗序號 設計意圖 實驗現象① 可燃物燃燒與溫度有關② 玻璃杯內的蠟燭熄滅,玻璃杯外的蠟燭仍在燃燒(3)得出結論:可燃物燃燒需要的條件: 。10.今天是化學實驗室開放日,老師拿出兩瓶無標簽的試劑,分別是固體和液體,他分取少量試劑在試管中混合,立即產生一種無色氣體。同學們對此氣體展開了一系列探究:(1)此氣體是什么物質 驗證它的實驗方案如下,請你來完成:猜想 實驗步驟 現象及結論此氣體可能是:產生此氣體的化學方程式可能是 ;(2)要想制取該氣體,采用的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可選取下圖中的 (填序號),(3)如果用圖M裝置收集該氣體,氣體由 端(填“a”或“b”)導入。11.如下圖,燒杯中盛有水,兩個體積相等的集氣瓶中都充滿了氧氣,夾緊止水夾,并迅速將分別盛有適量燒著的紅磷、硫粉的燃燒匙伸入甲、乙瓶中,塞緊瓶塞,待燃燒完畢冷卻至室溫后,打開止水夾,則可見水很快進入 瓶中,原因是什么?請結合科學知識解釋。。39.最近研究“地外文明”的天文學家和生物學家一起用計算機模擬出了銀河系中兩個可能孕育著生命的外星天體,它們被命名為“奧雷里亞”和“藍月亮”。其中“藍月亮”更引人注目,據推測“藍月亮”是一顆本身不發光,卻圍繞著一顆巨大的行星運轉的固體星,距離地球大約50光年,“藍月亮”上的一天為240個小時。“藍月亮”上光照良好,有液態水存在,大氣密度是地球大氣密度的4倍,而中心引力又比地球小很多,“藍月亮”上的O2濃度是地球上的5倍,CO2的濃度是地球上的30倍,動物、植物種類繁多。請根據上述推測,回答下列問題:⑴.“藍月亮”上的光照最可能來自于離“藍月亮”最近的_________________。⑵.“藍月亮”上的動物大多數善于飛翔,合理的解釋是___________ ______。⑶.“藍月亮”上的植物要比地球上的植物生長得高大茂盛的多,(不考慮砍伐因素)你認為主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____。(寫出一點即可)⑷.你認為“藍月亮”上的平均氣溫與地球平均氣溫相比_________(選填“更高”、“更低”、“差不多”或“難以判斷”),你的理由是_______ __________。第15講 物質的結構一、競賽要點和熱點1.元素、原子、離子、分子的區別與聯系:項目 元素(宏觀) 原子 離子 分子概念 具有相同核電荷數的同一類原子的總稱 化學反應中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 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 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粒子含義 只講種類不講個數 既可表示種類又可表示個數在化學變化中 元素的種類不變 原子不可再分,但原子可以通過得失電子變成離子 分子發生改變組成物質 元素只能組成物質 金屬、稀有氣體、碳、硅 如氯化鈉、硫酸銅等 如氫氣、氧氣等聯系 分子由原子構成,分子也可分裂成原子。分子、原子都可以構成物質。由原子構成的物質,原子也保持該物質的化學性質。應用舉例2.化學式:用元素符號來表示物質組成的式子。物質結構決定性質,金剛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單質,由于金剛石、石墨和C60內部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結構不同,造成它們在硬度等性質上的極大差異。注意:同種元素可以組成不同的純凈物。如:金剛石和石墨4.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變化比較項目 物理變化 化學變化本質區別(科學依據) 物質的形狀或狀態發生改變,但物質的組成沒有變,即無新物質生成 物質的組成和地質都改變了,即有新的物質生成伴隨現象(參考依據) 物質的形狀、體積或狀態等變化 一般有發光、發熱、變色、放出氣體、生成沉淀等實際事例 蒸發、升華、凝固、揮發、玻璃破碎等 煤燃燒、鐵生銹、澄清碳水變渾濁備 注 1、同一種物質三態之間的變化一定是物理變化。2、發光、發熱、不變色、放出氣體、生成沉淀的變化不一定是化學變化。 (例如:白熾燈、日光燈、霓虹燈、汽水冒汽泡、泥沙沉淀等)5.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物理性質 化學性質定義 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 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測定方法 由人的感官感覺或儀器測定 只有通過化學變化才能體現出來實例 顏色、氣味、狀態、溶解性、硬度、密度、熔點、沸點、導電性、導熱性、揮發性、吸附性等。 可燃性、穩定性、氧化性、還原性、化合、分解、酸性、堿性等。6.晶體與非晶體固體一般可分為晶體和非晶體兩大類。晶體和非晶體的一個重要區別是晶體具有固定的熔點和沸點。二、拓展與提高1.原子內部結構模型的建立需要有一個不斷完善、不斷修正的過程,從道爾頓建立的“實心球原子結構模型”到湯姆森發現電子提出“湯姆森模型”到“盧瑟福模型”再到波爾的“分層模型”和現代的“電子云模型”。這些模型的建立都是使模型更接近事物的本質。2.同素異形現象:同一種元素,可以形成性質各異的兩種或多種不同的單質,這種現象稱為同素異形現象,這些不同單質稱為同素異形體。如氧氣和臭氧是氧的同素異形體,同素異形體的性質有很大的差異,如氧氣是無色無味的氣體,而臭氧則是淡藍色的氣體,有魚腥味。你能舉出其他同素異形體嗎?三、例題精析例1.下列關于分子、原子的敘述正確的是( )A. 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B. 分子能再分、原子不可再分C. 分子是保持物質性質的最小粒子 D. 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分析:分子與構成這種分子的原子相比,原子更小,但并不是說原子都一定比分子小。理解分子概念時要注意“化學性質”“最小”兩個關鍵詞。①“化學性質”不能擴展為“性質”,分子只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而不保持物理性質,物質的物理性質如熔點、狀態等是指宏觀現象,是該物質的大量分子的聚集體所表現的屬性,并不是單個分子所能保持的。②“最小”是指分子如果再分就不能再保持原物質的化學性質了,不能理解為分子是構成物質的最小粒子。另外能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粒子并不是只有分子,分子只保持由分子構成的物質的化學性質。像保持鐵、鎂金屬性質的微粒是原子。“原子”要注意“最小”和“化學變化”是相互關聯的,“最小”是指在化學變化中原子不能再分,離開了“化學變化”這個前提,“最小”就沒有意義,因為用其他方法原子還可以再分。答案:D例2.最近,上海建成了我國第一條磁懸浮鐵路。磁懸浮的核心技術是利用超導體的反磁性。高溫超導物質(Y2Ba4Cu6013 )是以YmOn、BaCO3 和 CuO 為原料,經研磨灼燒結合而成(此過程中所有元素的化合價均不變)。(1)高溫超導物質(Y2Ba4Cu6013)由 種元素組成,其中 Y 呈 價,YmOn的化學式是 。(2)在合成該高溫超導物質的同時,還生成了一種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原料物質,該物質是 。解題指導 根據常見元素的化合價及在化合物中化合價的代數和為零這一原理,分析BaCO3和CuO中鋇、銅的化合價均為+2價,已知反應中所有元素的化合價均不變,因此高溫超導物質的化學式Y2Ba4Cu6013中鋇(Ba)、銅(Cu)都仍為+2價,氧為-2價,設Y的化合價為X,則有2X+4×2+6×2-2×13=0,可得x=+3。答案:(1)4;+3;Y2O3 (2)CO2例3.某興趣小組做以下實驗探究分子的運動。已知堿性溶液能使酚酞變紅,而氨水呈堿性,當聞濃氨水時可聞到強烈刺激性氣味。請回答實驗中的有關問題:(1)實驗Ⅰ:在盛有少量蒸餾水的小燒杯中滴入2—3滴酚酞試液,再向其中滴加濃氨水。由實驗Ⅰ得出的結論有 。(2)實驗Ⅱ(由圖中甲所示):燒杯B中的現象是 ;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是 。(3)為使實驗結論準確可靠,該興趣小組設計實驗Ⅲ(如圖中乙所示)作為對比實驗。你認為有無必要,理由是 。解題指導 從題中可知堿性溶液能使酚酞變紅,而氨水呈堿性,故實驗Ⅰ一開始蒸餾水不變色,滴了濃氨水后,因氨水的作用而使酚酞變紅。根據聞濃氨水時可聞到強烈刺激性氣味這一信息可推測出氨水具有揮發性,氨水分子在作無規則運動,有一部分分子會從燒杯A運動到燒杯B中,溶于水后使酚酞變紅。答案:(1)酚酞試液遇蒸餾水不變色,遇濃氨水變紅(2)溶液變紅;氨分子從燒杯A運動到燒杯B中,溶于水使酚酞變紅;(3)實驗Ⅰ、實驗Ⅱ已做過對比實驗,因此沒有必要再做實驗Ⅲ四、能力訓練1.若用“●”表示氫原子,用“O”表示氧原子,則水分子的模型可表示為( )2.下列對物質世界的認識中,不正確的是 ( )A.物質不全是由分子構成的 B.中子和質子都是由夸克構成的C.要減輕臭氧層被破壞的程度,應減少SO2的排放D.石墨很軟,金剛石很硬,是因為碳原子構成的物質結構不同造成的3.單質和化合物的區別,在于是否由 ( )A.同種物質組成 B.同種元素組成 C.同種分子構成 D.同種原子構成4.1999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艾哈邁德·澤維爾開創了“飛秒(10-15秒)化學”的新領域,使運用激光光譜技術觀測化學反應時分子中原子的運動成為可能。你認為該技術不能觀察到的是 ( )A.化學變化中反應物分子的分解 B.反應中原子的運動C.化學變化中生成物分子形成 D.原子核內部結構5.最近科學家制造出了含4個氧原子的新型“氧分子”,而氧氣分子是由2個氧原子構成的,針對以上事實,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新型“氧分子”與氧氣分子都是氧原子構成的B.每個新型“氧分子”與每個氧氣分子含有氧原子數不同C.氧氣分子結構與新型“氧分子”結構應該相同D.氧氣分子與新型“氧分子”物理性質應該不一樣6.美國和日本的三位科學家以導電有機高分子材料的研究成果,榮獲了2000年度諾貝爾化學獎。在其相關技術中有碘來摻雜聚合物,使其導電能力增加107倍,具有金屬般的導電能力。碘(I2)屬于 ( )A.非金屬單質 B.混合物 C.化合物 D.金屬單質7.道爾頓的原子學說中,包括下述三個論點: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②同種元素的原子的各種性質和質量都相同:③原子是微小的實心球體,而現代科學實驗證明,同種元素的原子內部有相同的質子數和不一定相同的中子數。從現代的觀點看,道爾頓學說的三個論點中,不確切的是 ( )A.①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8.下圖表示宇宙飛船發動機氫氣和氧氣燃燒生成水的模型,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氫氣和氧氣燃燒生成水的過程中,原子的種類沒有改變B.氫氣和氧氣燃燒生成水的過程中,分子種類發生了改變C.氫氣、氧氣、水都是由分子構成D.氫氣、氧氣和水都是由原子直接構成的9.甲醛(化學式為CH2O)是室內空氣污染的主要成分,它來源于室內裝潢所用的油膝、膠合板等材料,下列關于甲醛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甲醛是一種氧化物 B.甲醛分子中含有氫分子C.甲醛中C、H、O三種元素的質量比為6:1:8D.甲醛分子是由一種碳原子和一個水分子構成.10.核外電子數相同,核內質子數不同的兩種粒子,它們可能是 ( )①一種元素的原子和另一種元素的離子 ②同種元素的原子和離子③兩種不同元素的原子 ④兩種不同元素的離子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1.某物質經分析只含有一種元素,則對該物質的說法正確的是 ( )A.一定是純凈物 B.一定是混合物 C.一定是單質 D.一定不是化合物12.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①金剛石、石墨是碳的兩種同位素 ②金剛石、石墨是碳的兩種單質③金剛石、石墨是碳的兩種元素 ④金剛石、石墨互稱為碳的同素異形體A.只有④ B.只有②④ C.只有①② D.只有③④13.交警常用裝有重鉻酸鉀(K2Cr2O7)的儀器檢測司機是否酒后開車,因為酒中的乙醇分子可以使橙紅色的重鉻酸鉀變成綠色的硫酸鉻[Cr2(SO4)3],重鉻酸鉀和硫酸鉻中鉻的化合價依次為 ( )A.+3,+5 B.+5,+3 C.+3,+6 D.+6,+314.在分子、原子、質子、中子、電子、原子核、離子等粒子中,找出符合下列條件的粒子,填在相應的橫線上。①能直接構成純凈物的是 、 、 ,②能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是 , ③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④帶正電荷的是 、 ,⑤帶負電荷的是 ,⑥不顯電性的是 ,⑦質量與氫原子質量近似相等的是 ,⑧質量最小的是 ,⑨在同一原子中數值上相等的是 。15.右圖是水分子電解模型,由此模型你能獲得的信息有 、。16.下圖中,表示氧原子,表示氫原子。(1)根據此圖,試分別從物質組成、分子構成的角度各說出一種觀點:a. ▲ ;b. ▲ 。(2)根據此圖,說明化學反應的本質。 ▲17.下圖代表碳的三種原子的原子核,請回答下列問題:6個質子 6個質子 6個質子6個中子 7個中子 8個中子A B C(1)這三種原子的原子核內均含有 個質子,但中子數分別為 、 、 。(2)這三種原子因為 數相同,所以都是碳原子;但中子數不相同,因此它們是碳的 。18.如圖所示,把充滿紅棕色二氧化氮氣體和無色氫氣的集氣瓶中間的玻璃片抽走,使兩瓶口密合在一起(不要振蕩),可觀察到A中兩瓶氣體的顏色很快趨于一致(兩種氣體不反應)而B中需很長時間才能達到同樣的效果。觀察、對比實驗現象,你能得出的結論有:(1) (2)19.將一個吹入部分空氣的氣球放入吸濾瓶內,如圖塞緊瓶塞,接上抽氣機抽氣。問其中的氣球將發生什么變化,為什么?20.圖示分別為太陽系和原子結構模型,請你指出兩者之間相似或不同的某一點:。答案:第14講 空氣1.B 2.C 3.B 4.A 5.D 6.C7.方法1:分別放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蕩,有渾濁產生的是CO2,無明顯現象的是O2。 方法2:用細線系小動物投入瓶中,窒息而死的是CO2,安然無恙的是O2。8.(1)無色、無味、難溶(不溶、微溶) (2)C F (3)N2+3H22NH39.(2)①蘸有水的棉花團沒有燃燒不蘸水的棉花團立即燃燒 ②可燃物燃燒與氧氣有關 (3)溫度達到著火點,有足夠的氧氣10.(1)猜想 實驗步驟 現象及結論可能是: 氧氣 將帶火星的小木條伸入試管中 木條復燃,生成的氣體是氧氣可能是:二氧化碳 將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石灰水變渾濁,生成的氣體是CO2可能是: 氫氣 用燃著的小木條去點燃 氣體燃燒,發出淡藍色火焰;生成的氣體是氫氣2H2O22H2O + O2↑(2HCl+CaCO3==CaCl2+H2O+CO2↑ H2SO4+Zn==ZnSO4+H2↑)(2)B和C 或B和E (3)b (氫氣a)11.甲瓶中;紅磷燃燒,消耗了瓶中氧氣,又生成了五氧化二磷是固體,故外界大氣壓將水壓進甲瓶。乙瓶中硫燃燒,雖然消耗了氧氣,但又生成了同體積的二氧化硫。外界氣壓與乙瓶內壓強均保持不變,故水不能進入乙瓶。12.⑴.恒星 ⑵.藍月亮上的大氣密度較大 藍月亮中心引力較小 ⑶.藍月亮引力較小,有利于植物將水分輸送到比地球植物高得多的植物的頂端(二氧化碳氣體濃度較大,利于植物光合作用;光照良好利于光合作用)(其它合理答案也酌情給分)⑷.更高 二氧化碳氣體濃度較高,溫室效應顯著 或答:差不多 因為藍月亮同樣適宜生物生存;難以確定 藍月亮上獲得的太陽輻射能未知,難以與地球比較或不知道藍月亮的運行軌道。第15講 物質的結構1.D 2.C 3.B 4.D 5.C 6.A 7.B 8.D 9.C 10.B11.D 12.B 13.D14.①分子、原子、離子 ②分子(寫分子、原子、離子也可) ③原子④質子、原子核 ⑤電子 ⑥分子、原子 ⑦原子核 ⑧電子 ⑨質子、電子15.(1)水由氫和氧兩種元素組成 (2)反應物的原子總數等于生成物的原子總數 (3)一個水分子由二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 (4)在化學反應中分子可以分裂成原子 (5)化學反應的實質是原子重新排列,構成新的分子。(其它合理答案均可)16.(1)a.物質由分子構成 b.在化學變化中,分子不是最小的微粒 (2)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原子總量不變17.(1)6 6 7 8 (2)質子 同位素18.(1)分子在不斷運動 (2)分子間有空隙19.氣球體積增大,因為隨著吸濾瓶內空氣的減少,壓強也減少,氣球內氣體分子間隔不斷增大。20.如相似之處:都圍繞質量很大的中心旋轉(或不同之外:運動所需力的性質不同)圖MA B C D 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