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節 輸送血液的泵------心臟 教材分析:通過觀察與思考,讓學生描述心臟的結構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環的途徑,學會區分動脈血和靜脈血。 學情分析:學生對這部分知識較陌生,所以教師要注意多從感性認識出發,通過演示實驗和圖片分析,讓學生加深理解和認識。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描述心臟的結構特點,說明心臟的功能。 能力目標?: 概述血液循環的途徑,區分動脈血和靜脈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認同心臟的結構和功能相適應,體育鍛煉有益心臟。 教學重點:心臟的結構,血液循環的途徑。 教學難點: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途徑及其相互協同的關系;血液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的變化。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備注 激情導入 提問: 1、胸中有個大桃子,拳頭大小差不離。 勞逸結合巧安排,任勞任怨干到底.猜謎語這是什么? 2、關于心臟你知道些什么? 創設情景讓學生將右手放在胸部左側,感受心臟的跳動,體驗生命的存在。 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明確學習目標 1,? 描述心臟的結構特點,說明心臟的功能。 2,概述血液循環的途徑,區分動脈血和靜脈血。 3,認同心臟的結構和功能相適應,體育鍛煉有益心臟。 自主學習 ? 一、心臟的結構: (1)心臟的壁由心肌構成; (2)心臟的四個腔: 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3)心壁特點: 心房壁比心室壁薄; 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 (4)瓣膜: 房室瓣,動脈瓣 學生通過觀察插圖找到心臟的四個腔,比較薄厚,說明結構與功能有什么關系。 二、心臟的功能: 根據心臟的結構和學生的經驗, 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心臟的功能。 心臟肌肉發達、收縮有力, 像泵一樣將血液泵至全身。 學生 觀察 插圖 找出 答案 小組合作 血液循環的途徑: 1、體循環和肺循環的起點和終點各是什么部位? 2、體循環和肺循環通過什么結構取得聯系? 3、在體循環和肺循環中,血液的成分各發生了什么變化?發生變化的部位各在哪里? 4、寫出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途徑。 學生觀察教材插圖,找出體循環和肺循環,并合成一條完整的血液循環途徑。 3、動脈血和靜脈血概念: 學生小組合作觀察心臟結構圖, 學生討論并交流,得出答案。 達標測試 練習冊選擇題1--5 小組評價與總結 學生嘗試總結本節課內容,教師補充并對小組作出評價。 板書設計 第三節 輸送血液的泵——心臟 1.心臟的結構和功能 2.血液循環的途徑: 體循環; 肺循環: 布置作業 課后練習 練習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