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 案 教學基本信息 課題 第四章 人體內物質的運輸 4.2血流的管道——血管 學科 生物學 學段: 初中 年級 七年級 教材 書名:《生物學》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① 描述人體內血管的種類及分布; ② 區別并說明三種血管的結構特點和生理功能; ③ 概述動脈、毛細血管與靜脈之間的聯系。 2. 能力目標 ① 通過對圖片、實驗現象等的觀察、描述,提高推理和綜合分析能力; ② 運用所學知識對生活現象進行解釋,指導健康生活。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① 樹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② 通過閱讀心血管疾病和保護血管的資料,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教學重點】 ① 區別并描述三種血管的結構特點和生理功能; ② 樹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教學難點】 區別并描述三種血管的結構特點和生理功能。 教學過程(表格描述) 教學環節 主要教學活動 設置意圖 導入新課 由生活中的現象和生活經驗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生活中可能有過這樣的經歷:由于運動或一些意外情況造成身體局部擦傷或出血。為什么會有不同的出血情況呢?這是因為傷及了不同種類的血管。 介紹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培養學生大膽猜測、推理的能力,從觀察中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激發學習興趣。 初識血管 一、血管的類型 播放小魚尾鰭實驗視頻,請學生通過仔細觀察,辨認不同類型的血管。 【問題】你觀察到了幾種血管?不同血管的粗細一樣嗎?血液流動的方向、速度一致嗎? 觀察比較后總結血管的類型。 科學家根據血管輸送血液的方向定義血管的類型。 動脈:把血液從心臟送到身體各部分去的血管。 靜脈:把血液從身體各部分送回心臟的血管。 毛細血管:連通于最小的動脈與靜脈之間的血管。 感受血液在血管中流動的情況,據此初步識別不同類型的血管,為本節課的主要學習內容奠定基礎。 三種血管的結構和功能 二、血管的結構和功能 1. 【比較】根據圖片和血管壁結構組成,比較三種血管的管壁薄厚、管腔大小、血流速度等。 以表格的形式總結三種血管的基本結構特點。 【過渡】各種血管的功能是什么?分布在哪里? 2. 動脈結構及功能 功能:運輸血液,方向:心臟→全身 分布:較深,少數分布較淺(脈搏) 血管病變類型1——血管硬化 以動脈粥樣硬化為例,通過視頻介紹其成因。依據生活經驗和科學研究提出保護血管健康的措施。 3. 靜脈結構及功能 功能:運輸血液,方向:全身→心臟 分布:有的深,有的淺(輸液、抽血的位置) 【活動】通過小活動感知靜脈內的血液流動,及靜脈瓣的存在。 介紹靜脈瓣及其工作原理,提出問題:靜脈瓣閉合不全會導致什么現象發生? 血管病變類型2——靜脈曲張 以下肢靜脈曲張為例,說明成因及預防措施。 4. 毛細血管結構及功能 分布:全身廣泛分布 功能:除運輸血液外,是否還有其他功能? 【回顧】 血液流經小腸絨毛后物質成分的變化。 血液流經肺泡后物質成分的變化。 說明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找出共同點。 【嘗試總結】 血液流經組織細胞后物質成分的變化,說明毛細血管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毛細血管分布廣、管壁薄、血液流動速度慢,毛細血管是血液與周圍組織細胞進行物質交換的主要部位。 【小結】根據所學知識,說明細胞如何獲得物質和能量。強調血管的運輸及毛細血管的物質交換作用。 通過圖片展示及課堂小活動,幫助學生認識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結構特點及功能,樹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通過對幾種常見血管病變類型的了解,養成健康生活的好習慣。 血管與心臟間血液的流動 三、血管與心臟間血液的流動 簡單描述血液在心臟、血管內循環流動的過程。 提醒學生注意:毛細血管遍布全身,動脈與靜脈伴生而行。 梳理總結,鞏固。理清血管與心臟之間的關系,將知識串成線。 學以致用 四、出血的初步護理 【提問】不同血管出血應該分別如何止血? ① 判斷出血類型: 毛細血管和小靜脈出血,常用加壓包扎法進行止血;大靜脈和動脈出血,情況危急,應盡快用指壓或止血帶止血法。 ② 確定按壓位置: 依據血管內血流方向,靜脈出血在出血點遠心端止血,動脈出血在出血點近心端止血。 回扣并解答課前提出的疑問,運用所學知識指導健康生活。 本課小結 用思維導圖的方式梳理本節課主要內容。 整理、總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