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9張PPT)如何讓更多的學生實現“小高考”歷史學科沖“A”夢想江蘇省教育學會考試專業委員會2011年12月10日·江蘇南京一、2011年江蘇省歷史學業水平測試(必修)試卷的特點1、五年試題的走勢2、選擇部分的類型3、判斷思路的調整4、主觀試題的解析5、熱門題型的推薦6、失分原因的總結1、五年試題的走勢07、08年是試水期確定了考試說明呈現的模式,包括能級要求和版本要求;確定了基本的考試題型; 確定了命題的基本方法;奠定了歷史學科的地位09年的調整期調整是必然的選擇;調整主要是難度變化和排列變化;帶來歷史學業水品測試的強震;問題跟平時的復習質量有關10、11年是穩定期命題方式基本確定下來;全江蘇省歷史教學情況基本摸清;不同題型控制技術基本成熟;得到領導、學校和歷史教師的一致認可2、選擇部分的類型(一)各種類型的比例選擇部分的整體風格選擇部分地位的變化首題的特點地方特色的呈現方式主干內容的命題特點各個選項分散性生活常識成為判斷的依據2、選擇部分的類型(二)組合題(4—6題)1879年,旅日華僑衛省軒開辦了我國第一家民族資本主義火柴廠——巧明火柴廠。下圖為該廠生產的一枚火花。據此我們可以得到的信息是①該枚火花最早應發行于20世紀前期 ②近代民族工業主要興起于東南沿海③建廠時新式交通工具在我國已廣泛使用 ④早期民族資本家有實業強國的愿望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2、選擇部分的類型(三)材料題(主打試題)《漢書,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為周制微弱,終為諸侯所喪,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為郡縣。”材料表明秦朝采取的措施是A.郡縣制代替分封制 B.實行郡國并行制C.推行三公九卿制D.推廣行省制度2、選擇部分的類型(四)圖片題改革開放后,中央政府根據一些地區的歷史和現狀設立了特區。下列兩幅圖片所示兩個特區最主要的區別是A.文化傳承不同 B.政治體制不同C.經濟模式不同 D.生活方式不同2、選擇部分的類型(五)柱表題下圖為建國后某一時期“主要工業生產指標”圖,導致這些指標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大躍進運動的開展,造成工業片面發展B.“一五”計劃實施,重工業發展迅速C.實行政企分開,大大增強了企業的活力D.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促進經濟高速發展2、選擇部分的類型(六)時政題2011年2月,海協會會長陳云林率團再次到臺灣訪問,與海基會及有關單位商談合作事宜。海協會與海基會的交流活動始于A.“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 B.《告臺灣同胞書》的發表C.兩會商談達成“九二共識”D.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2、選擇部分的類型(七)地圖題下列兩幅示意圖反映了歐洲人對世界認識的巨大變化,導致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1400年之前 1600年之后A.新航路的開辟 B.文藝復興的興起C.宗教改革的發生 D.啟蒙運動的開展2、選擇部分的類型(八)概念題代議制又稱議會制,是指由選舉產生的代表民意的機構來行使國家權力的制度,這種代表民意的機構就是議會。下列有關近代西方議會的表述正確的是A.英國“光榮革命”開創了議會制B.法國總統任命內閣需經眾議院同意C.美國1787年憲法規定總統對議會負責D.德意志帝國議會掌握完整的立法權2、選擇部分的類型(九)比較題1921年中共的誕生證明了中國革命的方向,在艱難曲折的革命斗爭歷程中,黨逐步走向成熟。中共歷史上的八七會議和遵義會議都A.及時作出了挽救黨和革命的決定B.為長征的勝利創造了條件C.推動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發展壯大D.促成了團結抗日局面的實現3、判斷思路的調整判斷題是文科、理科都適應的學科判斷題本來是基礎題判斷題命題思路發生根本性改變判斷題的命運堪憂31.清朝軍機處的設置使延續了兩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名存實亡,進一步加強了君主專制制度。32.中山裝是在吸收中外服飾特點的基礎上設計而成的,受到國人的喜愛。33.有人認為,二戰后美蘇之間冷戰局面的形成是一把“雙刃劍”,既對世界和平構成了威脅,又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這樣的評價是符合史實的。4、主觀試題的解析(一)調控地位的變化,10年與11年的地位發生變化10年:(1)材料一中“丘吉爾……號召英、美……聯合起來對付俄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美國實施這一行動開始的標志是什么?在軍事方面它海采取了什么重大舉措?(4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當時美國“威力”受到那些國際力量的限制?(3分)(3)根據材料三、四概括當今世界政治局的特點(1分) (4)上述材料反映出二戰后世界政治格局怎樣的變化趨勢?(2分)11年:(1)20世紀20年代末,美國經濟出現了什么問題?為此美國政府推行了什么政策?(4分)(2)據材料一,歸納美國在貨幣發行政策上采取的具體措施。(3分)(3)材料二表明美國經濟形成了什么新的發展模式?根據材料概括這種發展模式的特點。(3分)(4)據材料三,指出美國近期在財政方面采取了什么政策?對材料中“美元是我們的貨幣,卻是你們的麻煩”你是如何理解的?(3分)4、主觀試題的解析(二)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分布一本書一條題2010年,二戰后政治;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中外思想2011年,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美國現代經濟政策調整;中國教育發展4、主觀試題的解析(三)材料解析題的材料選擇和設問特點第一手資料,《鄧小平文選》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正史,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錢穆《國史新論》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現代史編》當今的報刊雜志,《讀書》 新華社圖片設問多;指向明確;材料歸納與書本知識結合;不超綱、本;答案唯一4、主觀試題的解析(四)問答題的立意和前后體系的建構立意新穎,10年的上海題,11年的辛亥革命100周年題,都是社會熱點題,關注度高前后體系完整,例:組織準備 ;三民主義綱領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定都南京 原因與江蘇聯系密切,例:世博會在上海舉辦,你認為會對江蘇帶來什么積極的影響?從經濟因素考慮,您認為當時江蘇地區具備了什么優勢?嚴格的限制,注重角度。例:土地作為主要生產資料,關系到民生大計。4、主觀試題的解析(五)知識的打通11年比10年打通的力度小,關鍵是難度調整通史的階段打通是命題的基本特點第三冊打通因為內容的缺少中國史與外國史打通體現全球史觀打通成為命題習慣模仿效應明顯4、主觀試題的解析(六)熱點和冷點的分布教育是立國之本,國運興衰,系于教育。對全國教育戰線十七年的工作怎樣估計?我看,主導方面是紅線。應當肯定,十七年中,絕大多數知識分子,不管是科學工作者還是教育工作者,……辛勤勞動,努力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特別是教育工作者,他們的勞動更辛苦。材料四中鄧小平充分肯定了1994—1966的教育工作。經過這十七年的努力,我國的教育事業在體系建設方面取得了什么重大成就?5、熱門題型的推薦選擇題熱門試題好題:根據蔡增基《十年來的中國航運》記載:“自國民政府成立(1927年)至今,不過十年,此十年間,民營公司之組織,約計二十五家,……已遠勝以前數十年矣。”當時航運業民營公司發展較快的主要原因是A.中國自然經濟開始瓦解 B.蒸汽輪船制造技術開始傳入C.國民經濟建設運動的開展 D.列強忙于戰爭暫時放松對華侵略劉少奇同志在一次大會的報告中指出:“從1953年起,我國已經按照社會主義的目標進入有計劃的經濟建設時期,因此,我們有完全的必要在共同綱領的基礎上前進一步,制定一個像現在向各位代表提出的這樣的憲法,用法律的形式把我國過渡時期的總任務肯定下來。”制定“這樣的憲法”的大會應該是A.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B.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C.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D.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中題:《江蘇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堅持德育為先,提出加強道德教育,強化道德修養,培養良好品質。下列歷史人物中,特別重視道德修養的是A.但丁 B.蘇格拉底 C.馬丁·路德 D.克利斯提尼5、熱門題型的推薦判斷題熱門試題中題:31.清朝軍機處的設置使延續了兩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名存實亡,進一步加強了君主專制制度。33.有人認為,二戰后美蘇之間冷戰局面的形成是一把“雙刃劍”,既對世界和平構成了威脅,又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這樣的評價是符合史實的。5、熱門題型的推薦主觀題熱門試題帽子:美國經濟政策作為全球經濟發展的風力標,影響著世界經濟的發展。閱讀下列材料:分數:為實現民主政治,孫中山領導的南京臨時政府制定了什么憲法文件?這一憲法文件在國民權利方面是如何規定的?(4分) 答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分)、主權在民、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有言論出版等自由。(3分)6、失分原因的總結1.時間失分,跨度題和比較題都有問題。這方面的試題失分有一半左右。2.概念不清,關鍵點咬不住。跟教師上課的質量有關。我們要改變教學模式,由淺入深地開展教學,注意培養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做高質量的試卷,比兄弟學校做得更好。3.看材料不仔細,特別是比較熟悉的材料。4.回答問題技巧有問題。關鍵詞;層次感不強;不會歸納等等。5.個別題型不熟悉,學校或者地區整體性問題。二、推進2012年江蘇省歷史學業水平測試復習迎考的建議考試說明的調整考試難度的把握復習計劃的制定沖A難點的分析考試熱點的關注1、考試說明的調整主干知識體系進一步完整。可以考主觀題的主干知識比較多了,這一方面是彌補高中通史的不足,另一方面是命題的方便。變虛為實,操作性更強。例如沒有了“古希臘的地理背景”等等。增加的大于刪除的。能力要求明顯提高,表現在能級的提升和表達的概括性,理解的提法明顯多。穿靴戴帽依然成為一個方向。2、考試難度的把握A的比例和D的比例基本穩定。控制這個數據到今天是非常有把握的。從2011年的情況看,2012年應該非常平穩。實際上沖A是比較困難的。就是四星級學校也不能麻痹大意,不然要出問題。如果江蘇省歷史教學的整體水平提高,那么命題時難度肯定提高,一切根據前一年的數據說話。關鍵是教師的復,重點是找出關鍵點,拿到關鍵分。3、復習計劃的制定教師理念的更新:實現內化講課方式的調整:前后拉開、內容整合、要點明確、角度新穎認真考慮版本時空、概念作為重點訓練的針對性周過關制度嚴格實行考前兩次的嚴格模擬4、沖A難點的分析判斷題是隱患。判斷題的出現有兩個功能,一是調節功能,命題時有內容遺漏了,判斷題很方便彌補。二是簡單一些,送學生一些分數。從實踐的情況看,第二點沒有實現原來的設想,反而成為失分大戶。從以前情況看,這個問題一直沒有解決,主要原因是理科學生上課時間太短,歷史概念不可能完全掌握,而命題教師實在不清楚學生的情況。主觀題的關鍵是強化回答的準確性。小高考的試題前后聯系比較多,理科學生對書本知識掌握得不錯,自主整理不夠,知識的系統性上出問題。如果學校老師整理好讓學生記憶的,問題更大。另外分析、歸納等能力訓練跟不上,學生回答問題方法不對,認為多多益善,這是錯誤的。選擇題的問題是看不懂材料。高考選擇題特別的難,而小高考相對容易,但是命題的基本思路是一樣的,中學派出的人員也是基本一樣的。穿靴戴帽是一個主要手段。歷史的情景設置,靠文字材料,靠歷史圖片,靠表格等資料。這些資料跟書本聯系不怎么密切,提法也不一樣,考生可能出現閱讀上的障礙。6、考試熱點的關注(一)材料解析題:“加強地方統治”主題,構成完整體系,有成功經驗,有教訓;有背景,有共同作用;有差異,有共性分析。西周的分封制(對象、作用、評價)秦的郡縣制(建立、評價)西漢的郡國并行制(評價)元的形省制度(背景、作用)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政治特別行政區制度加強對地方的統治,是中央政府必須重視的大事,各個時期的不同政策,效果各有千秋。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武王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鮮、蔡叔度相祿父治殷。已而……封諸侯,班賜宗彝,作《分殷之器物》。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農之后于焦,黃帝之后于祝,帝堯之后于薊,帝舜之后于陳,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謀士,而師尚父為首封。封尚父于營丘,曰齊。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魯。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鮮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四《周本紀》材料二 尹灣六號漢墓一號木牘正面:(第1行)縣、邑、侯國卅八:縣十八,侯國十八,邑二。其廿四有堠。都官二。 ──《尹灣漢墓簡牘》材料三 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元東南所至不下漢、唐,而西北則過之,有難以里數限者矣。立中書省一,行中書省十有一。 ──[明]宋濂《元史》卷五八《地理志》材料四 民族問題本來就是個復雜的問題,麻煩的問題。每個民族都有它長期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歷史痕跡。對待民族問題,要作歷史的分析,并且要有階級觀點。──周恩來《民族區域自治有利于民族團結和共同進步》(1957年3月25日)請回答:(1)材料一實行的是什么制度?歸納材料中哪些人在實施這一制度中收益?(4分)(2)指出材料二中西漢初期推行的地方管理體制。分析這一制度的局限性。(2分)(3)材料三認為元推行行省制度的原因是什么?這一制度在加強地方管理方面的創新之 處在哪里?(2分)(4)民族地區管理有其特殊性,材料四反映了新中國加強民族地區管理的模式是什么?從社會發展的大局角度,這一模式有什么歷史意義?(2分)6、考試熱點的關注(二)“法律制度比較”主題:跨度大,有深度。判斷羅馬法具體法律,進行適當評價《權利法案》、《1787年憲法》、法國和德意志憲法的判斷和評價《臨時約法》、《共同綱領》的內容特點和評價,與上述法律的關聯1954和1982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為什么修訂?英國學者愛略特說,法律是為了保護無辜而制定的。人類社會中法律在確保社會公平方面作用巨大。回答下列問題:(1)羅馬歷史上第一部成文法是什么?哪些內容體現它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社會的公平?(2分)(2)確定英國君主立憲制和美國共和政體的憲法性質的文本分別是什么?(2分)(3)孫中山為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通過參議院制定了什么憲法文本?它在哪些方面保障了民眾的權利?(3分)(4)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是哪年頒布的?指出其歷史作用。(2分)(5)不同時期的法律執行的效果不一樣。從社會政治角度分析,你認為確保法律平穩執行的根本因素是什么?(1分)6、考試熱點的關注(三)“世界市場和經濟全球化”主題新航路開辟兩次工業革命的作用布雷頓森林體系以及國際組織世界貿易組織中國兩次進入世界市場的不同模式6、考試熱點的關注(四)“中國土地制度與農業發展”主題春秋戰國時期土地制度變化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發展的因素:政策、勞動工具、水利工程、積極性建國和土地政策的調整以及效果:三大改造、人民公社、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6、考試熱點的關注(五)學習西方主題主題,今年增加了內容,作為主干知識,應該在這個時候出現師夷長技以制夷:中西方的變化器物層面:思想和行動制度層面:共性和差異思想層面:新文化、馬克思主義6、考試熱點的關注(六)“社會道德文化建設”主題,跟上時代節拍孔子的“德治”蘇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識”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和康德的自律觀點新文化運動中新道德新中國教育方針的德育要求鄧小平理論中的精神文明建設內容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強調建設文化強國,進一步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展,不斷提升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重視文化建設是歷史發展的主流。回答下列問題:(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國古代哪位大思想家提出的觀點?這一觀點的思想核心是什么?(2分)(2)盧梭和康德是啟蒙運動時期的著名思想家,他們在社會規范和個人自律方面分別提出了哪些觀點?在當時起到什么作用?(3分)(3)新文化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社會道德建設方面主要有哪些舉措?(2分)(4)新中國特別強調道德建設。請以教育方針為例說明之。(1分)(5)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提出建設文化強國對于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有什么現實意義?(2分)擴大交流 共同提高江蘇省教育學會考試專業委員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