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節 走進公共生活 (學案)學習目標1、了解公共生活的含義和范圍;明確融入公共生活是我們健康、快樂成長的需要。2、學會以積極的心態融入公共生活。一、自學導航:閱讀教材P001—004,完成下列問題1、人與人之相互間的聯系、交往與合作,組成了豐富多彩的________2、融入公共生活,是我們健康、_____的需要。3、融入公共生活,我們既要克服_____,走出自卑的陰影;又要克服_____,不過高地估價自己而過低地估價別人;要擺正_____與他人的關系,與他人______二、夯基訓練1、“走進中學,我們接觸到了更多的同學、老師參加了更多的課外活動,學到了更多的知識,視野更加開闊……那些快樂的日子,使我感受到了新生活的美好。”這段話表明( )A.人們離開了集體生活,便不能生存 B.集體生活是知識的源泉C.公共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確 D.離開了公共生活,便沒有人生快樂2、現代社會是什么使地球日益變成一個“地球村” ( )A.人際交往擴大 B 人們生活水平提高C.人的心理逐漸成熟 D.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3、“花在樹則生,離枝則死;鳥在群則樂,離群則悲。”這句話給我們的啟示是 ( )A.融入公共生活是健康成長的需要B 人與人相互間的聯系、交往與合作,組成了豐富多彩的公共生活C.我們的生活空間不斷擴展D.花和鳥與我們人類不一樣4、在公共生活中,要擺正自我與他人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與人和睦相處,才能健康成長。因此,我們在公共生活中,就應該做到 ( )①不要過高地估價自己而過低地估價別人 ② 要及時地學習人家的寶貴經驗③不要發揮自己的特長和優勢 ④要經常想著自己各方面不如別人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三、能力提升,展示風采。1一位老者坐在鎮外,一個生人問他道:“鎮里住的是怎樣的人?”“你住過的那個鎮上的人怎樣?”老者反問。“非常可愛。我在那里開心極了,他們和善、慷慨、樂于助人。”“這個鎮里的人也差不多。”另外一個人走到老者跟前問道:“這個鎮里住的是怎樣的人?”“你剛住過的那個鎮上的人怎樣?”老者問。“那是個可怕的地方。他們怎么、刻薄,沒有一個愿意幫助別人。”“恐怕你會認為這里的人也是如此。”老者說。上述情景中老人的話告訴我們什么道理?上述情景告訴我們應如何融入公共生活?2、材料一圖示一 圖示二 圖示三材料二 《魯濱遜漂流記》小說是以蘇格蘭水手賽爾科克的真實經歷為原型創作的。1704年9月,賽爾科克在海上叛變,被船長遺棄在智利附近的安菲南德島上,4年后,被航海家發現,但獲救后的他已經忘記人類的語言,完全變成了一個野人。閱讀材料一,你認為哪組圖示正確揭示了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閱讀材料二,結合第(1)問,可以得到什么啟示?四、課堂檢測1、下列關于公共生活的說法正確的是 ( )①公共生活是豐富多彩的 ② 公共生活僅限于周圍所熟悉的人和事③我們的公共生活空間正在不斷擴大 ④只有融入公共生活才能健康、快樂成長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2、小林升入中學后,成績下降較快,同學們都說他太傲,也不愿意和他交往,小林苦惱極了,你覺得小林要想擺脫苦惱,應該做到 ( )A、克服自傲的心理 B、克服自信的心理C、克服自尊的心理 D、克服自強的心理3、2011年9月15日《華商報》消息,現任地球村“村長”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首次現身社交網絡平臺,與全球網友展開訪談互動,表示將繼續為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而努力。下列選項中對網上交流的正確認識是 ( )A、網絡只是一種技術手段,它構置的完全是虛擬世界B、網上交流充其量是幾個人的交往,不是公共生活的組成部分C、網上交流多數是與陌生人交流,說話可以不負責D、網上交流也是公共生活的一部分,也要講公共生活的規則4、小麗準備瀏覽上海世博園。參觀其他國家展館時,她應具有 ( )①平等的態度 ②開放的胸懷 ③學習的意識 ④自負的心理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5、我們怎樣在公共生活中克服自卑的心理?個人個人社會 個人社會 個人社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