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血液循環的途徑》教學設計一、教學內容及分析:《血液循環的途徑》選自人教版七年級教科書《生物學》下冊第四章第三節《輸送血液的泵—心臟》中的第二課時內容,主要講述了血液循環的途徑和意義,是本章的重點和難點。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掌握了血液、心臟和血管的相關知識,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在掌握心臟和血管的結構的前提下學習《血液循環的途徑》,使學生懂得血液如何在人體內循環流動,內容在教材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上課開始,重點復習心臟和血管的結構。在復習舊知的基礎上,導入本節的新知學習。學情分析七年級的學生好奇心濃,思維敏捷,但抽象思維略有不足,不喜歡老師的空洞說教,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通過豐富的多媒體課件及視頻,結合實物觀察,使知識信息的傳遞立體化,教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討論、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并且把知識內容與實際生活中的現象和問題聯系起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自我探究,小組討論來學習新知,讓學生分析出問題的本質,知道學有所用,這樣有利于學生真正理解所學的知識。三、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了解血液循環的概念。2、概述血液循環的途徑、血液成分的變化及意義。3、區分動脈血和靜脈血二)能力目標:1、通過學習血液循環的途徑,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觀察及歸納總結的思維能力2、通過分析血液循環的血液成分變化,培養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3、通過利用概念圖的教與學,促使學生更好地整合知識和內化知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三)情感目標: 1、在分析血液循環途徑的過程中,進一步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2、通過對血液循環途徑及循環意義的掌握,對學生進行生物體是統一整體的生物學觀點的教育3、積極參與討論活動,體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合作。4、認同體育鍛煉對心臟的影響,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培養珍愛生命的意識。 四、教學重點、難點重點:概述血液循環的途徑及意義難點:概述血液循環的途徑、血液成分的變化。五、教學方法:演示法、觀察法、指導自學、課堂討論、講授法等六、教具準備:一杯動物血液(豬血)、血液循環的課件、錄像、視頻資料。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情景導入1、屏幕顯示醫院輸液室的場景(結合近日氣候冷暖多變,感冒咳嗽的人多,醫院的輸液室更是人滿為患)2、屏示一急性腸炎病人輸液的圖片問:點滴的是什么血管?藥物經過怎樣的途徑由手臂靜脈流到患處發揮治療作用呢?---帶著這個問題探索血液循環的途徑。學生傾聽、觀察并思考?“血液循環的途徑”創設問題情境,用輸液這一生活現象來引出課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學會關注生活,同時引出本節課題----血液循環的途徑。??血液循環的概念1、屏示課件“心臟的動力泵作用推動血液在全身的循環流動”引出血液循環概念:2、血液循環:血液在心臟和血管組成的封閉管道內按一定方向的循環流動過渡:血液循環的動力器官---心臟,學生觀察血液循環的動態課件,感受并理解人體內的血液循環從整體上觀察人體內血液循環的流動狀態心臟處的血液流動途徑1、屏示“心臟結構解剖圖”2、展示以“心臟”為核心概念的概念圖,根據不同的概念和知識點引導學生回答問題來復習心臟、血管有關知識。3、問題:血液在心臟處流動的方向?(引導學生歸納)(靜脈→心房→心室→動脈)過渡:那么血液從心臟出發經過怎樣的途徑在流回心臟呢?1、復習回顧心臟的結構,聯想有關的知識、概念,很好的復習舊知識。2、填寫屏示的“心臟結構概念圖”中各部分名稱3、學生歸納血流途徑:靜脈→心房→心室→動脈利用概念圖復習心臟的相關內容,促使學生更好地整合知識,以便進一步探究在心臟的動力作用下血液從心臟出發在回到心臟的途徑推測全身血液循環途徑的規律引導學生由心臟的結構概念圖進一步推測血液從心室被壓入動脈后可能經過的途徑學生思考討論,推測血液循環的可能途徑“心室→動脈→身體各部的毛細血管→靜脈→心房?”血液在血管和心臟流動的方向,與新授課血液循環聯系密切,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進行推測,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興趣探究活動:動脈血與靜脈血1、課件:人體全身血液循環示意圖(解釋圖中的藍色代表暗紅色即人體中血液有鮮紅與暗紅色之分)由圖中的兩種顏色引出以下探究活動:2、展示一杯豬血樣品,請學生探究原本同樣的血液為何在杯中出現色差?引出“動脈血”“靜脈血”的定義學生觀察血液表層鮮紅與內層暗紅的原因,分小組思考討論,探究血液出現色差的原因小組代表回答色差的原因,理解動脈血與靜脈血的含義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分析與探究能力體循環的途徑1、展示體循環動態圖(標注各部分名稱)布置學生自閱課本相應內容并完成學案的相關要求2、教師提示:體循環開始于哪個腔?先后經過哪些血管?終點是哪兒?3、選出具有代表性的概念圖實物投影講評,優秀者給予中肯的表揚。請同桌合作,在學案上完成體循環的概念圖,學生觀察、思考、閱讀,同桌討論體循環途徑并在學案上完成體循環的概念圖,。找1~2名同學口頭描述體循環途徑。學生帶著學案的問題,有目的自學、討論,觀察動態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對照圖來描述體循環途徑。加強學生的觀察和識圖能力體循環中血液成分變化引導思考:體循環中血液成分的變化?展示血液流經組織細胞間的毛細血管網時,血液與組織細胞發生物質交換過程。提問:血液與組織細胞在何處進行物質和氣體交換?為什么?怎樣交換?經過體循環血液成分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較容易回答出毛細血管的特點,從而揭示出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同桌討論后,把物質交換過程補充到學案的體循環途徑中,形成一個以“體循環”為中心概念的小概念圖。學生通過理性的思考、討論、整理體循環的概念圖使知識系統化。肺循環途徑及血液成分的變化問:經過體循環的血液成了含氧少的靜脈血,如何更新呢?展示課件:肺循環的途徑及在肺部毛細血管處血液與肺泡發生的氣體交換過程。點撥提問:在肺部毛細血管處血液與肺泡發生了怎樣的氣體交換?經過肺循環,血液成分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展示選出具有代表性的概念圖講評,優秀者給予中肯的表揚。學生自閱課本內容,按照體循環的推理方式完成學案中的肺循環概念圖。由1~2名同學來口頭描述。通過體循環的學習,學生掌握了基本學習方法:識圖-----尋找路線----總結共性,肺循環的學習進行就很快,學生自主學習感覺很有成就感。培養學生推理與舉一反三的能力血液循環的意義血液循環的意義。教師給予補充。讓學生發表意見,由他們自己歸納出血液循環的意義。學生有能力自己作出歸納,提高教學的針對性。歸納:兩條血液循環途徑的匯合利用課件及視頻引導學生觀察、歸納,總結出血液循環途徑概念圖學生觀察、歸納總結血液循環途徑概念圖將體循環和肺循環的知識進行整合,構建新的完整的知識框架。同時也糾正了學生一些思維誤區總結提高學生思考討論后回答:1、血液循環的兩條途徑是一先一后進行的嗎?兩條循環途徑的交匯點在哪里?2、體循環和肺循環哪個路線長?與心臟左右心室壁的厚薄有關嗎?3、血液循環的意義?學生思考、討論、回答理解左心室最厚,射血最有力,所以體循環路線比較長及時小結,通過問題的思考解決使學生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拓展延伸冠脈循環的概念及意義設問:心臟本身所需要的營養及氧由哪里提供?代謝廢物如何運離?屏示冠脈循環課件學生自閱相關內容,了解冠脈循環的概念及意義,并認同體育鍛煉對心臟的作用讓學生理解心臟的重要性,進行健康教育,培養珍愛生命的意識課堂小結:1、體循環和肺循環是同時進行的,他們的起止點都是心臟,二者在心臟處匯合,組成一條完整的循環途徑,血液循環的原動力來自心臟。????????????2、血液循環的意義:為全身各部分的細胞帶來氧氣和養料,帶走細胞在代謝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廢物,完成物質運輸的功能。學生對自己所學的知識的內省、整合學生對自己所學的知識進行深度思考,提高學生識圖、歸納與總結能力,同時知識也再次鞏固、升華。學以致用屏示靜脈輸液圖片問題:因飲食不注意衛生引起急性腸炎的病人,在手背上靜脈輸液,輸液中的抗生素是如何到達腸道炎癥部位的?學生思考、回答通過“解疑釋惑”,回應導入時提出的生活在線問題;鞏固本節課知識,并活學活用,解決身邊實際問題。健康教育播放“新聞1+1視頻”觀看新聞視頻:理解世界衛生組織用藥原則“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通過權威、科學的新聞視頻的呈現,給學生以強烈震撼。加強科學健康教育,使學生理解用藥原則。課堂練習1、人體的血液循環可以分為__循環和___循環兩部分。這兩部分血液循環是____進行的,它們在______內匯合,組成一條完整的循環途徑。2、體循環與肺循環的共同點是都從?→????→身體各部的毛細血管→?????→?知識的鞏固、升華。窗體頂端板書:血液循環的途徑血液循環的途徑:體循環:左心室→主動脈→各級動脈→身體的毛細血管→各級靜脈→上下腔靜脈→右心房↑↑肺循環:左心房←肺靜脈←肺部毛細血管←肺動脈←右心室二、血液循環的意義:為全身各部分的細胞帶來氧氣和養料,帶走細胞在代謝過程中產生二氧化碳等廢物,完成物質運輸的功能。?教學反思:《血液循環的途徑》“血液循環的途徑”是人體物質運輸部分的重要內容,也是本章的難點,內容比較抽象難理解,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為提高學生生物學素養,促進學生對內容的理解掌握,我在教學中注重以下的幾點做法:整個教學設計注重教給學生規律和方法,尤其是“問題設計”始終貫徹教學的各個環節,循序漸進地引導,理論聯系實際的講解,讓學生發現生活處處有科學,采用探究式、啟發式、直觀式等多種教學手段,以學生為主體,為他們創設思維的空間與時間,并適時穿插形象生動的多媒體課件,有效促進了學生的學習,提高學習效率。?注意核心概念的知識點引入。以生活中常見的輸液現象,提問從手背注射藥物怎樣才能到達患處,引入血液循環的概念,再通過課件復習血液循環的動力器官,引導學生填寫心臟的結構概念圖及血流方向將知識整合,以便進一步探究血液循環的途徑;通過實物(一杯豬血)的展示,讓學生觀察其顏色差異,進行思考探究活動,進而理解動脈血與靜脈血的概念等。突破重難點。(1)“血液循環的途徑”是本節的難點,教學中我先復習循環的動力器官心臟,引導學生填寫心臟結構概念圖,理清心臟處的血流方向,進而讓學生推測血液流經身體各處的循環途徑:即心室→動脈→毛細血管→靜脈→心房↑在此規律下進一步學習血液循環的具體途徑,有效降低了學習難度,便于學生理解并掌握血液循環的途徑。在具體學習循環途徑時,先提出相關問題,要求學生帶著疑問去自學,觀看課件視頻,減少盲目性,并引導學生“悟”新知識與頭腦中已有知識間的聯系,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2)對于重難點“血液循環中成分的變化及循環的意義”,通過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的動態效果使學生獲得直觀感性認識來理解其意義。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滲透。通過“為什么物質交換發生在毛細血管處?”“體循環和肺循環哪個路線長?與心臟左右心室壁的厚薄有關嗎?”等問題的思考解決使學生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通過“冠脈循環與心臟健康”的學習及“靜脈輸液的危害”新聞視頻播放,對學生進行科學健康教育,培養珍愛生命的意識。5、時間分配方面。本節內容難度較大,教學過程中落實觀察、思考、分析、比較、歸納等活動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在教學中,需注意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與活動時間的合理分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