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世界近代史(下)由于《課標》要求以及對學習內容和課時安排的需要,世界近代史部分教學內容在本冊只有兩個學習主題,即承接上冊的第五學習主題和第六學習主題及一個主題活動(兩次世界大戰史綜合學習)。第五學習主題講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包括大戰爆發的原因、大戰進程中的重大戰役、大戰的后果及其影響。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它們之間的實力對比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爭奪世界市場和世界霸權的斗爭日益加劇,最終形成了兩大軍事集團的對峙局面。1914年發生的“薩拉熱窩”事件引爆了巴爾干半島這個火藥桶,開始了長達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戰最終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結束,但卻給人類社會帶來了空前的災難,同時也對人類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主題共安排2課。第1課主要講由于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衡性,使得各資本主義國家的實力對比發生變化而導致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的形成以及這兩大軍事集團形成的嚴重后果。其中第一子目“主要資本國家實力的變化”是《課標》未作要求的,本子目雖安排為閱讀內容,但實際上它是兩大軍事對抗集團形成的根本原因,同時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而兩大軍事對抗集團的形成又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具體原因,所以我們認為應該要求學生了解這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課標》要求簡述“三國同盟” 、“三國協約”的組成國及相關條約的主要史實,在“三國同盟”子目下教材較為詳細地講述了這個同盟形成的過程。在這個子目下,教材還簡略地指出了三國同盟各組成國之間的關系:主角是德國,奧匈是依附德國的伙伴,而意大利則是暫時的和動搖的同盟者,這也為后來意大利參加協約國作戰埋下了伏筆。此外,教材安排了兩段“小字”,分別介紹了《德奧同盟條約》和《德奧意同盟條約》的主要內容,以便學生理解三國同盟形成過程中各組成國之間的矛盾與利益沖突。在“三國協約”子目下,主要敘述了三國協約的形成過程及其兩大軍事對抗集團的形成對世界局勢的影響。為了講清楚三國協約的形成,教材也安排了兩段“小字”,分別介紹了《英法協約》和《英俄協約》的主要內容,以便于學生理解三國協約形成過程中各組成國之間微妙的關系變化及條約的性質。在此基礎上,教師就能使學生通過教材正文、結合“輔欄釋義”等對兩大軍事集團所形成的嚴重后果有所理解,以達到《課標》對這一課的基本要求。第2課緊承第1課內容,在前文講述兩大軍事對抗集團形成的基礎上,繼續講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進程、結果及其影響,其中大戰的進程重點講述凡爾登戰役。在第一子目“薩拉熱窩事件”下,教材圖文并茂地介紹了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導火線的薩拉熱窩事件的過程和影響,使學生按照《課標》的要求認識到突發事件對人類和平的威脅。限于篇幅,教材對該事件的相關背景未作交待,這里作一補充:20世紀初,奧匈帝國吞并了巴爾干半島的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兩地,而這兩個地方的人民希望擺脫奧匈的統治,并與塞爾維亞合并。奧匈帝國不僅反對塞爾維亞的擴大,還蓄意消滅它。俄國則把塞爾維亞作為自己爭霸巴爾干半島的前哨。所以在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沖突的背后實則醞釀著奧匈和俄國的沖突,即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的斗爭。巴爾干地區成為帝國主義矛盾的焦點和歐洲的火藥庫。薩拉熱窩是波斯尼亞的首府。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在其吞并不久的波斯尼亞鄰近塞爾維亞的邊境地區,進行了以塞爾維亞為假想敵的軍事演習。軍事演習選定在6月28日是具有挑釁性的,因為6月28日是塞爾維亞和波斯尼亞聯軍在1389年被土耳其軍擊敗的日子,被定為塞爾維亞人的“全國哀悼日”。 但關于對薩拉熱窩事件和普林西波的認識,教材給師生提供了交流與溝通的留白。對薩拉熱窩事件的看法和認識,這是本課的一個難點。關于薩拉熱窩事件,目前仍是一個在不斷加深認識和深入探討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過去我們站在被侵略者一方的立場上,對薩拉熱窩刺殺事件、對普林西波的行為持一種同情、肯定、支持和贊賞的態度。但目前全世界正在進行的反恐斗爭卻對這一評價原則提出了挑戰:即以國家名義、在戰爭狀態下進行的針對交戰國領導人的捕殺行動(如美國在伊拉克進行的“斬首行動”),同秘密組織或個人在非戰爭狀態下對敵對國領導人進行的暗殺行動是否應具有不同的評價標準?這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既然我們己旗幟鮮明地提出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活動,那么我們就不應陷入其悖論之中。考慮到這樣一個時代背景,教材在講述薩拉熱窩事件時,把這樣一個目前仍在探討中的問題,留給教學實踐中的師生進行討論。在學生討論發言的過程中,教師既要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也要注意正確引導。教師可視教學實際而暫停討論,將更深入的討論延續到“主題活動三:我看薩拉熱窩事件”中進行。此外在這個子目下還涉及到主要參戰國的宣戰、一戰的全面爆發和歐洲戰場的三條戰線以及戰爭的三個階段。緊接著,教材以“凡爾登戰役”為例,再現了戰爭的殘酷性,突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災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后果”這個子目下對戰爭結束的時間和戰爭的性質作了說明,盡管塞爾維亞反對奧匈帝國的戰爭具有民族解放的性質,但是在整個戰爭中只有從屬的意義。從戰爭的全局來看,這次大戰是兩個帝國主義集團重新瓜分世界的戰爭,對于戰爭雙方來說,都是非正義的戰爭。但重點在于一戰帶來的巨大損失和重要影響,而這兩方面教材都有具體介紹。本主題安排了一次“辯論會:我看薩拉熱窩事件”的主題活動,活動時間為1課時。通過本主題活動鞏固和拓展有關“薩拉熱窩事件”的歷史知識,并引發學生思考突發事件對國際關系的影響以及對人類和平的威脅。通過辯論會的方式,寓教育于辯論之中,活躍課堂氣氛,形成和諧民主的話語環境,使學生初步學會收集、整理相關歷史信息的方法,培養學生運用材料說明觀點的能力。讓學生通過主體參與去感知歷史、體驗歷史,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第六學習主題主要講述近代科學與思想文化,這是人類進步與發展的集中體現。人類進步與發展的過程,也是科學技術和人類精神的進步與升華的過程。其中精神的進步與升華主要表現在文化的發展與進步上,它包括思想理論、文學和藝術等各個方面。自文藝復興以來,歐洲涌現出了一大批可以稱之為“巨人”的科學家、思想家、文學家和藝術家,他們同那些叱咤風云的政治人物一樣,是那個時代留給我們的一筆最珍貴的歷史遺產。本主題共安排2課。按照《課標》的要求,第1課主要是簡述牛頓、達爾文和愛因斯坦等人的主要成就,認識科學家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在本課的導語中實際上已首先分析了近代科學發展的原因。而在“近代自然科學的奠基者牛頓和達爾文”這個子目中,重點是讓學生了解牛頓是近代自然科學的集大成者,他最主要的成就是寫出《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提出運動三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建立了經典力學基本體系。而達爾文是近代生物科學的奠基者,他杰出的貢獻是寫出了《物種起源》一書,提出“自然選擇,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基本規律,是生物學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教材小字部分對兩人從事科學研究的執著精神有相應的介紹,可以用于啟迪學生。在“相對論的創立者愛因斯坦”這個子目中,教材在正文部分、小字部分和“史海拾貝”中對愛因斯坦的生平和成就等相關情況作了比較詳盡的介紹。在這一子目中,編者所要強調的是,相對論的提出,遠遠超出了物理學研究的范圍,對整個自然科學和人類社會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就使愛因斯坦一舉成為近代自然科學的終結者和現代自然科學的開創者。第2課主要涉及近代思想和文學藝術成就。17-18世紀歐洲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反封建的啟蒙運動。教材用大小字結合說明了啟蒙運動的時間地點、主要內容、影響和意義。教材沒有交代啟蒙運動的背景,對此可以稍作補充。讓學生在了解了伏爾泰等人的基本主張后,初步認識思想解放與社會進步的關系,這也是《課標》的要求。近代文學藝術作品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奇葩,對于初中學生,重在了解與賞析。在文學方面,教材主要介紹了兩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莎士比亞和伏爾泰以及他們的主要作品。在近代同樣取得輝煌成就得還有繪畫和音樂。在繪畫方面重要選取了達芬奇和凡·高這兩位各自代表他們那個時代繪畫最高成就的巨匠。在教材的彩圖部分就有反映兩人風格的各自代表作《最后的晚餐》和《向日葵》。在音樂方面,貝多芬的創作對近代西方音樂的發展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教師可結合“史海拾貝”來介紹貝多芬和他的《英雄交響曲》,有條件的學校可使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欣賞這個交響曲,條件不具備的可以講解的方式介紹此交響曲產生的背景與經過。二、世界現代史世界現代史主要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以來世界歷史發展的基本進程(中學階段一般未作現當代史的劃分)。按照《課標》的要求,共安排了七個學習主題,目標是引導學生把握世界歷史發展的大勢,增強學生的國際意識,用寬廣的世界眼光比較中外現代化的異同。世界現代史主要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革命以來世界歷史發展的基本進程(中學階段一般未作現當代史的劃分)。但長期以來,史學界在世界近現代史的分期問題上一直存在分歧與爭論,至今仍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由于正確劃分世界近現代史的開端問題是構筑一個學科世界史體系的重要基礎,因此有必要先就這一大家關心的問題作一個簡單的介紹和說明。就世界近代史的開端而言,史學界以齊世榮先生為代表的多數學者認為以1500年左右為開端是比較合理的,因為在1500年左右,世界已經具備了近代社會賴以存在的兩大基礎,即科學基礎和哲學基礎,科學革命奠定了近代社會的物質基礎,而哲學革命奠定了近代社會的意識形態基礎。如果一定要選擇一個具體的年份,以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也未嘗不可。中國學者事實上承認這“比較符合和接近事實”, 但又容易被斥之為“歐洲中心論”, 這種簡單的批評當然無法令人信服。在批判“歐洲中心論”時,也不應抹殺歐洲在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作用。事物的辯證法就是如此。如果說以1500年左右為世界近代史的開端能較好地體現近代史的內容和發展規律的話,那么以20世紀初為標志,則比較能夠清晰地反映世界現代新時期的到來。在世界現代史的開端問題上,中國史學界也一直存在分歧與爭論,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是以十月革命為開端還是以19世紀末20世紀初為開端的兩種觀點上。以十月革命為開端強調了社會主義文明的誕生,而沒有反映出世界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的重大史實,因而也沒有反映出一個完整的歷史時期的開始。而以19世紀末20世紀初為開端的提法則太籠統,缺乏一個明確的歷史座標。現在看來,以20世紀初為標志是比較恰當的,因為有幾件大事合起來可以構成新時代的開始:如帝國主義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革命、亞洲革命風暴以及美國和日本的崛起等,應該說這種分期是科學的,但若能以一個引人注目的比較確切的年代作為開始的標志那就更好了。有人認為,事實上存在這樣一個年代,那就是1905年。因為標志帝國主義誕生的三次初期戰爭中的兩次(英布戰爭和日俄戰爭)是在1905年結束的;1905年左右,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工人已經放棄了暴力革命,走上了議會斗爭的通道路;1905年俄國革命是1917年十月革命的總演習,同時結束了1871年以來資本主義相對和平發展的時期;1905年俄國革命喚醒了整個亞洲,被視為亞洲覺醒的標志;1905年在科學發展史上是一個劃時代的年份,愛因斯坦相對論的發表奠定了現代自然科學的基礎。以上學術界的爭鳴僅供大家參考,希望有助于各位開闊思路,加強思考。其實,我個人認為還有與分期相聯系但比分期更重要的問題需要大家集思廣益,如按照什么樣的總體思路理清世界近現代史的發展規律?是全球化的思路?還是現代化、整體化的思路?任何劃分都是人為的、相對的,也并不一定要與世紀一致,取決于哪種劃分更接近于歷史的實際,更能反映歷史的內在聯系和演變規律。本教材依據課標編寫,未采用新說,但回避了十月革命成為世界現代史開端這樣的定論,這是需要各位老師加以注意的。第一學習主題是關于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1917年發生于俄國的偉大的十月革命,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作為世界上第一次獲得成功的社會主義革命,十月革命的勝利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蘇聯在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過程中充滿了艱辛和曲折,既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也同時產生了嚴重的體制弊端,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模式的探索與實踐提供了深刻的歷史經驗和教訓。本主題共安排2課。第1課為我們展現了十月革命建立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偉大畫卷。《課標》要求簡述俄國1917年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的概況,據此,教材大小字結合說明了起義的原因,并用“揭開了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序幕,蘇維埃政權在各地紛紛建立起來”這簡要的兩句話概括了這次起義的重大意義。在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勝利的基礎上,俄國“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在這個子目中,教材大字小字以及“史海拾貝”主要介紹了以下六個方面的內容:蘇維埃政府的建立、鞏固政權的措施、新政權面臨的危機、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政權的鞏固和十月革命的歷史意義。其中新政權的危機主要表現為外國武裝干涉和國內反革命叛亂。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對于解決新政權的危機以及捍衛十月革命的勝利起了重大作用。在這個子目下重點需要掌握的便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及其重大意義。第2課主要敘述在人類社會的現代化進程中,蘇聯首創了社會主義發展模式,然而這條全新的道路沒有任何經驗可資借鑒,所以“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成就”和“經濟政治體制的嚴重弊端”三個子目便構成了第2課的主線“探索——成就——弊端”。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子目中,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在面臨嚴重的經濟困難并導致嚴重的政治危機,因此需要對社會主義道路進行探索,列寧對此做出了重大貢獻,《課標》要求了解他在社會主義建設方面所做的探索。教材從農業、工業、商業流通以及分配制度的改革四個方面介紹了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同時對新經濟政策的作用和歷史意義也作了說明。在這個子目下正文和小字部分還敘述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即蘇聯的成立。對于“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成就”這個子目,教材突出了對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成就的介紹,而對工業化建設和農業集體化的具體措施、過程等內容則未展開敘述,這是符合初中生認知水平的,而且能為老師教學留下更多的空間。然而到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蘇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出現了重大的曲折和失誤,這主要是由于“經濟政治體制的嚴重弊端”所引起的。根據新的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主要介紹了斯大林創建的經濟政治體制的時代背景、特點和危害。當然對這一政治經濟體制的講述,要提醒學生一分為二地看待,培養學生客觀公正分析問題的能力。第二學習主題的視野則從蘇聯轉到了西方世界。兩次大戰之間的世界,是一個由戰后動蕩轉為相對穩定并再次走向戰爭危機的特殊歷史時期。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確立了資本主義世界的新秩序,但這種所謂的“新秩序”是不穩固的,因而也是不長久的。在世界性經濟危機打擊下,它很快就瓦解了。面對經濟危機,資本主義國家采取了不同的解決危機的辦法,這也最終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歐亞兩個戰爭策源地的形成。本主題共安排3課。第1課主要從“巴黎和會與《凡爾賽和約》”以及“華盛頓會議與《九國公約》”這兩個子目來介紹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教材首先概述了會議的時間、性質、地點、操縱者和會議的中心議題。其中關于《凡爾賽和約》對中國主權的損害,教師可以在教材的基礎上作深入的講解,讓學生進一步結合所學的中國史了解中國在解放以前在國際上所處的不公平地位,進一步理解“弱國無外交和落后就要挨打”的基本道理。巴黎和會之后,由于美國參議院拒絕批準《凡爾賽和約》,因此戰勝國企圖通過對戰敗國締結和約的方式建立戰后全球新秩序的努力并未獲得完全的成功,列強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矛盾不但沒有解決,反而更加尖銳,對此可以結合“史海拾貝”加以說明,在這個背景下華盛頓會議召開。教材介紹了召開會議的目的、發起者、開會的時間和與會國。小字部分介紹了《四國條約》、《五國海軍條約》。而正文部分重點介紹了關于中國問題的《九國公約》,因為對中國的爭斗是華盛頓會議上遠東霸權之爭的核心內容。華盛頓會議是巴黎和會的繼續,會議簽訂的一系列條約,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列強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特別是在中國的利益沖突,構成了“華盛頓體系”。至此,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建立。教師在本課的歸納總結中結合課堂上“輔欄釋義”的開展情況可以向學生傳達以下信息:通過這個體系看帝國主義的掠奪性、侵略性和強權政治的不公正性;通過對體系內隱含的各種矛盾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帝國主義戰后國際關系的新格局依然存在著各種矛盾和沖突,是極不穩固的。這種矛盾的發展必將導致體系的崩潰和新的戰爭。第2課主要講述經濟危機和羅斯福新政。教材首先講述了2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高速發展,但也孕育著經濟危機因素的增長。教材的潛臺詞就是在于解釋經濟危機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制之間的矛盾。它是資本主義所固有的矛盾,當這個矛盾達到尖銳激化程度時,就引起經濟危機的爆發。書上“想想”“記記”“議議”能讓學生沿著所要求的內容把握住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是資本世界自它建立后遭遇的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讓學生看教材上面的圖畫能讓學生有個直觀的印象。從美國首先發生的經濟危機對美國的打擊是空前的,為了盡快擺脫危機,1933年就任美國總統的羅斯福宣布實行“新政”:財政方面,整頓銀行業;工業方面,政府加強對工業的計劃指導;農業方面主要是限制農業生產,防止農產品過剩。《課標》要求以“產業復興法”為例,評價羅斯福新政在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作用,這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要注意強調羅斯福新政也只是資本主義在自身范圍內的一種調整,并不能解決資本主義固有的矛盾。結合教材課后“史海拾貝”中“羅斯福總統的首次就職演說”和羅斯福本人的生平事跡,告訴學生羅斯福也因此成為自林肯以來最受美國和世界公眾歡迎的總統而永載史冊,擴大學生的知識面。第3課主要講述德意日的法西斯化,實際上就是講第二次世界大戰歐亞兩大戰爭策源地的形成。本來就相對貧弱的意大利在一戰的打擊下經濟衰退、政治混亂,在壟斷資產階級的扶植下墨索里尼控制的法西斯勢力首先上臺。世界性經濟危機使德國遭受的打擊僅次于美國,教材的大小字相結合分析了希特勒領導下的法西斯政權建立的原因和法西斯的內外政策,并且充分運用“輔欄釋義”和“史海拾貝”等欄目,使學生“通過國會縱火案和反猶暴行等事例揭露出法西斯的暴行”,以達到《課標》的要求。在對外政策上德國積極準備侵略戰爭,世界大戰的歐洲戰爭策源地終于在法西斯德國形成了。日本法西斯勢力的建立是與其軍部勢力的壯大分不開的,經濟危機使得日本對外擴張的野心更加明顯。教材交代了日本法西斯專政建立的過程,主要是通過發動侵略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發動“二·二六”兵變、發動“七七”事變而建立的,世界大戰的亞洲策源地也隨之形成。在講述這三個法西斯政權的建立過程中,老師可適當分析德、意、日在建立法西斯政權的方式上的差異,培養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能力。總之,德、意、日的法西斯獨裁統治,是人類歷史上最反動、最黑暗的統治,它們相互勾結、狼狽為奸成為世界和平的嚴重威脅,新的世界大戰一觸即發。第三學習主題向學生全面展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場景。歐亞戰爭策源地形成以后,世界局勢日益緊張。面對法西斯的侵略擴張,英、法、美推行綏靖政策,使法西斯的侵略氣焰更加囂張,慕尼黑陰謀則把綏靖政策推向頂峰。1939年9月1日,德軍突襲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二戰是世界上規模空前的一次戰爭,最終正義又一次戰勝了邪惡,二戰的勝利,深刻地影響了戰后世界格局,迎來了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新時期。本主題共安排3課,每課分階段說明二戰的進程。第1課主要講述戰爭的爆發和初期階段。《課標》要求“以慕尼黑會議為例說明綏靖政策的實質和惡劣影響”,這也是教材的難點所在。圍繞著“慕尼黑會議”這一子目,教材通過正文和“輔欄釋義”,力圖讓學生了解英法的綏靖政策產生的背景、什么是慕尼黑陰謀、以及綏靖政策的實質和惡劣影響,最終讓學生認識到慕尼黑會議是英、法為茍安一時,不惜犧牲弱小國家利益、縱容侵略的大陰謀,英、法長期實行綏靖政策,最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英法的綏靖加速了法西斯發動世界大戰的步伐,德國于1939年9月1日發動對波蘭的進攻,英法被迫對德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但是死守著綏靖主義的英法卻“宣而不戰”,于是有了二戰初期這一場“奇怪戰爭”。老師要回答這個“奇怪戰爭”,重在說明英、法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們還希望德國下一步去進攻蘇聯,將“禍水東引”。于是希特勒更加有恃無恐地擴大戰爭,1940年春夏之交,德軍開始在西線大舉進攻,西歐淪陷,德軍節節進逼,英法盟軍從敦刻爾克大撤退,1940年6月法國淪陷。繼而德國把槍口調轉指向英國,“不列顛之戰”爆發。第2課主要講述二戰的擴大和轉折。從正文和小字部分我們可以看出“德國東侵蘇聯”是希特勒的既定目標,也是其妄圖稱霸歐洲和世界的決定性步驟之一。蘇德戰爭爆發初期的蘇聯準備不充分,以致于德國對蘇聯突然襲擊和全面進攻時有措手不及之勢。但是蘇聯人民奮起抵抗,尤其是在1941年12月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更是極大地鼓舞了蘇聯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爭。而德國法西斯占領西歐,大大刺激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野心。日本的政策與美國在東南亞的利益發生嚴重沖突,美國對日本的貿易禁運。日本軍方深知美國經濟、軍事實力強大,無法與之打持久戰,因此決定實行先發制人的突襲,力求開戰之初就一舉全殲或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以確立起日本的軍事優勢。作為美國太平洋艦隊活動中心的珍珠港,成為日本偷襲的目標,于是便有了1941年12月7日的“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美國不甘受辱,一改過去的“中立”政策,對日宣戰,德意也對美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二戰達到最大規模。德、意、日法西斯瘋狂的侵略擴張,給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人民帶來了災難,1942年1月,美英中蘇等26個國家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宣言的簽署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對加速戰勝法西斯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第四個子目通過文字、圖片以及地形圖展現了德軍發動斯大林格勒戰役的目的,戰爭的經過。同時老師可以借助相關的影像資料來了解這場以它的勝利鼓舞了全世界人民的,作為蘇德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轉折點的戰役,這也是《課標》對這一內容提出的要求。第3課是講述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發生根本轉折的形勢下,為加速法西斯的滅亡,召開了開羅會議和德黑蘭會議。《課標》對開羅會議和德黑蘭會議未作要求,但考慮到歷史學科時序性的特點,為把歷史的來龍去脈講清楚,教材增加了“開羅會議和德黑蘭會議”一目,對于這兩次會議應該分析其召開的背景,掌握其主要內容和影響。德黑蘭會議決定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而這一目標的實現反映在第二子目“諾曼底登陸”中,這個子目圖文并茂地向學生展現了英美盟軍橫渡波濤洶涌的英吉利海峽,成功登陸的壯闊畫面。諾曼底登陸開辟了打擊德國法西斯的第二戰場,法國得以光復。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為重要的一次會議便是第三子目“雅爾塔會議”。作為本課的重點和難點,雅爾塔會議召開的背景和內容自然需要掌握,但是關鍵是要掌握雅爾塔會議的作用和影響,雅爾塔會議的重大影響不僅表現在加速了戰勝德、日法西斯的步伐,更表現在對戰后世界秩序的深遠影響。為了講清楚這個重難點,建議老師可以采取啟發式提問的方式便于學生掌握。第四個子目是“德國和日本投降”,應充分利用“輔欄釋義”引導學生討論希特勒為什么會落得自殺的可悲下場,將德國投降的過程融入討論中。同時教師還應指導學生觀察教材中有關的兩幅照片(《希特勒自殺的消息成為報紙的頭條新聞》、《歐洲人民歡呼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感受當時人們歡慶的場面,體會和平的來之不易。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來學習日本的投降這一史實。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同時也留給世人很多思考,可以讓學生自己總結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意義,老師歸納,使學生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體會“和平與發展”這一時代主旋律。鑒于這課的內容比較多,老師在講課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詳略得當,突出重點。本主題結合第一次世界大戰安排了一次主題活動——“兩次世界大戰史綜合學習”,展示有關兩次世界大戰的系列圖片和圖書資料音像資料,如《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辛德勒名單》等。通過對兩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原因、性質和后果的比較,重在提高學生比較分析的能力;通過對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災難的反思,培養學生熱愛和平、保衛和平的觀念,并引導學生關注當今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問題;通過歷史小論文的寫作,使學生掌握小論文寫作的有關技巧,培養書面表達能力。第四學習主題講述的是二戰結束后初期的世界歷史發展大勢。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國際關系最大的變化,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對峙局面的形成,兩極格局導致長期“冷戰”,給當時和以后的國際社會帶來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戰后初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歷了大約20年左右的經濟高速增長時期,有所謂 “黃金時代” 之稱。與此同時,社會主義陣營里的許多國家也進行了改革,然而,改革成少敗多,并最終導致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兩極格局不復存在。本主題共安排3課。第1課主要講述冷戰局面的形成。《課標》雖對這一課的內容未作規定,但是只有通過這課的學習才能理解兩極和“冷戰”格局的形成。蘇聯在二戰中聲望大大提高,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形勢的鼓舞下,戰后歐亞各國人民民主力量迅速壯大,一大批國家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歐亞人民民主國家建立”,社會主義由一國發展到多國。面對所謂共產主義的威脅和社會主義國家實力的增強,西方國家大為恐慌,美國采取了以“遏制”蘇聯為中心的冷戰政策,教師可以向學生解釋說明何謂“冷戰”。首先發出冷戰信號的卻是英國首相丘吉爾,結合“想想”和教材正文以及小字的內容了解丘吉爾的反蘇反共演說、理解什么是“鐵幕”。冷戰開始卻是以“杜魯門主義”為標志的,它是美國正式對蘇聯發動冷戰的宣言書。教材還非常明確地指出了“杜魯門主義的實質”。歐洲是美國全球戰略中的重點,針對戰后初期歐洲國家普遍出現的經濟困難,美國提出了“歐洲復興計劃” ,即“馬歇爾計劃”,結合“輔欄釋義”中提出的問題,讓學生在老師的講解下理解馬歇爾計劃不僅僅是一項“復興”計劃,它有更深層次的目的,是美國實施“冷戰”的一個重要步驟,是對杜魯門主義的一次大規模運用。當然它在復興歐洲方面的積極作用是不可忽視的。而分別建于1949和1955年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華沙條約組織則標志著以美蘇為首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的兩級格局形成,“冷戰”被推向高潮,同時還應結合史實使學生初步認識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對人類進步與安全的威脅。第2課主要講西方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的景象。《課標》要求從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變化來看待這一發展現象,對各國經濟的發展也提出了不同的能力要求。在“戰后美國經濟的發展”這個子目中,教材圖文并茂介紹了美國經濟發展的有利因素、美國經濟空前繁榮局面的具體表現,在此基礎上概括出戰后美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而這一時期重要資本主義國家,如西歐、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日本等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在資本主義發展史上也是罕見的,因此這一時期(主要指20世紀50—60年代,但可以放寬至70年代初,如日本到1973年)被稱為西方經濟的“黃金時代”。而在“西歐的振興與歐共體”的建立這一子目中應結合“輔欄釋義”和反映戰后初期西歐的殘破景象的照片《戰后德國一片廢墟》以及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的照片《德國現代化的汽車生產線》對比學習,體會西歐戰后振興的原因和表現。隨著戰后西歐經濟的強大,它們不愿再為美國馬首是瞻,為重振西歐雄風和提高國際地位而走上聯合自強的道路,于是歐洲共同體應運而生。二戰把日本推向經濟崩潰的邊緣,但是戰后日本利用國內外各種有利因素恢復發展經濟,到20世紀80年代后期而一躍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創造了戰后的東亞經濟奇跡。在這個子目的學習中,老師可以引導學生掌握對經濟原因的分析。當然在整課的學習中,可以結合“史海拾貝”這一欄目的相關內容讓學生體會美國經濟霸主地位的動搖。第3課主要講述在社會主義建設這項前無古人的事業面前,蘇聯和東歐各國都實行改革,但先后失敗,整個國家發生了質變。本課內容主要就是探索蘇聯、東歐各國改革的軌跡,分析它們改革失敗的原因,總結其歷史的經驗教訓。在“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一目中,主要介紹了赫魯曉夫的改革,需要了解其改革的主要內容。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起,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為擺脫蘇聯模式的束縛,相繼進行了改革,教材選取了最有代表性的匈牙利亞改革(所謂“匈牙利模式”),并且配以圖片和小字詳細加以說明,但是匈牙利改革最終并沒有達到預期目的。中國在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走出了一條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創造了“世界經濟的奇跡”。編者不囿于課標而寫入的這段話具有深刻的用意,既然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就不能只論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的實際情況是有得有失、有成有敗,中國與蘇東的情況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和鮮明的對比,它表明對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的探索仍在繼續。對這個子目的學習可以結合中國史的相關內容合理安排。從初中學生的理解力和認知結構來看,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學習是個難點,教材對這兩個子目的處理是配以較多的小字、照片、地圖來幫助學生形成一個直觀印象。根據《課標》要求讓學生了解東歐各國發生了什么變化,為什么叫“劇變”,“劇變”的原因何在?同時學生也需掌握蘇聯解體的原因、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失敗。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無疑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重大挫折,但是中國仍然將在吸取這些國家教訓的基礎上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直走下去;同時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也標志著二戰后由美蘇主導的世界兩極格局的崩潰,世界向多極化方向發展。第五學習主題把注意力轉向了廣大第三世界國家,主要講述“亞非拉國家的獨立和振興”。二戰后,亞、非、拉美地區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勢不可擋,并最終導致帝國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土崩瓦解。此后,亞、非、拉美新興民族國家為維護民族獨立、實現民族振興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和堅持不懈的努力,既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又面臨著諸多的困難。隨著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地位和影響的不斷增強,它們已經成為一支重要的國際政治力量。本主題共安排2課。第1課主要是關于亞洲民族國家的興起和發展,二戰后亞洲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發上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許多國家以其經濟上的顯著成就而引起世界的關注。但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旋律的今天,亞洲一些地方的人們還在飽受著戰爭、暴力沖突之苦。教材未對戰后民族解放運動廣泛興起的背景作專門說明,需要老師適當加以補充。第一目“亞洲民族國家的獨立”,主要講述了除中國、越南、朝鮮之外的其它亞洲國家——印度、印度尼西亞、緬甸、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重點介紹了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獨立,還配以各國重要領導人的照片。“亞洲地區的經濟發展”是本課講述的重點,因為戰后這一地區的發展速度之快、取得的成績之大令世人刮目相看。在這一目中需要掌握亞洲有代表性的各國經濟發展的情況,如印度、韓國和新加坡等,老師可以比照上個學習主題中對歐洲和日本經濟發展原因的分析引導學生適當歸納這些亞洲國家經濟發展的原因。巴勒斯坦戰略位置重要,二戰后,聯合國的分治決議決定在巴勒斯坦地區分別建立猶太國家和阿拉伯國家,但是由于此分治決議不公平,阿拉伯人的國家長期沒有建立起來,阿以矛盾尖銳并相繼爆發了五次戰爭,不僅嚴重影響了中東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進程,而且對地區和世界和平構成了巨大威脅。因為中東問題一直都是世界熱點之一,在新聞報道中出現的時間最長、頻率最高,對此,教師在實際講授時可稍作拓展,適當介紹一些有關中東和平進程的最新進展情況(如沙龍病倒、巴勒斯坦選舉激進派哈馬斯上臺)等,指出解決巴以沖突的最明智的辦法只有通過政治途徑和和平方式,“以暴易暴” (或“以暴制暴” )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只會激化矛盾,長期陷入僵局并惡性循環。老師可稍作拓展,介紹一些中東和平進程的最新進展情況,指出解決巴以沖突的最明智的辦法只有通過政治途徑和和平方式,以暴易暴解決不了問題,只會激化矛盾,惡性循環。第2課“非洲獨立浪潮和拉丁美洲國家維護主權的斗爭”。《課標》對這課的內容也沒有做具體的規定,但是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獨立斗爭同樣具用重要作用,因此教材這一課的內容相當豐富。第一目“非洲獨立浪潮”,教材概要敘述了從20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非洲的獨立浪潮,其中擇要介紹了埃及“七月革命”、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的勝利、“非洲獨立年”和納米比亞獨立等重大事件。教材最后明確指出:到20世紀90年代初,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殖民體系徹底瓦解。教師可以結合教材中編者特意選取的關于這個子目的地圖分階段分國家進行講解。在“拉丁美洲國家維護主權的斗爭”中古巴革命具有重大的意義,因此古巴革命應作為這一目的重點。“亞非會議和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雖非《課標》要求(屬閱讀內容),但編者特意將其放在此處作為本學習主題的小結,它標志著第三世界的崛起,從此,第三世界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增強。第一次亞非會議召開于印尼萬隆并形成了需要學生了解的“萬隆精神”;同時,還要了解在美蘇兩極格局的背景下掀起不結盟運動,已表明了廣大亞非拉國家獨立后不甘屈服美蘇的意志以及“不結盟”本身的深刻涵義。第六學習主題進入世界當代史的學習。本主題講述兩極格局崩潰、冷戰結束以后世界的兩大突出變化: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向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重點講述經濟全球化的表現和影響、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的出現和曲折發展。本主題共安排2課。第1課以“世界經濟的全球化”為主題,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敘述。首先,教材明確指出冷戰結束后,世界出現了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有學者認為更早,但《課標》只要求概述世界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趨向),即20世紀90年代以后更加明顯。其次,介紹了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具體表現。最后,教材指出了當今世界經濟格局的特征,并分析了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在第一子目“經濟全球化趨向的形成”中指出冷戰結束后世界經濟出現全球化的趨勢,結合“輔欄釋義”和小字部分繼而說明出現這個趨勢的原因以及表現形式。在介紹國際和區域性經濟組織的時候可以結合“史海拾貝”中關于世界貿易組織的介紹。至于為什么稱經濟全球化為“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則需要老師作出講解而便于學生理解。第二個子目是“全球化的影響”,結合“寫寫”對全球化景象的“十六”字“強國主導、受益不均、相互依存、相互競爭”,讓學生自我闡發對這十六字的理解(需要給大家說明的是,本來編者歸納的前兩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現在更形象一些,如過渡版教材,但考慮到初中學生的認知局限以及突出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不公平的一面,才作了如上的修改)。教材的正文和小字部分都力圖說明全球化影響的兩面性,同時全球化對廣大發展中國際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這些對于初中學生來說都屬于有點抽象的概念,所以在正文后又配有大量的照片來說明這一切,尤其是全球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理解全球化的“雙刃劍”作用。需要說明的是,在面對這一極其復雜的情況下(世界上至今仍有許多發展中國家和社會主義政黨明確反對全球化,包括不理解中國的做法),中國仍然選擇加入世貿組織,主動投身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讓中國更好地融入世界,這是我黨新時期大智慧的表現,也是我們國家深思熟慮的戰略考量。兩極格局崩潰后,世界政治發展有什么特點?教材第2課從兩個方面回答了這一問題。一方面,國際力量對比發生了深刻變化,世界處于新舊格局交替的過渡時期,世界格局呈現出多極化的發展趨勢;另一方面,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時代潮流,但是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民族、地區沖突以及國際恐怖主義勢力也造成世界的緊張與動蕩。應當指出,多極化是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大多數國家的一種追求和愿望,目前只是處在演進的過程之中,不可能一蹴而就;何況美國的單極構想和單邊主義從未放棄,甚至不排除有強化的可能。有學者認為,從目前的態勢來看,美國至少還要“獨領風騷五十年”,單極和多極的斗爭加劇并長期化,我們對此必須保持清醒認識。教材圖文結合,大字部分線索清晰、論述簡明扼要,小字部分補充了不少史料。對于“一超”與“多強”這些概念的理解都可以由學生根據書上的內容自己加以概括,而且可以利用教材讓學生自主地體會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以及它的演進過程。第二個子目還以翔實的史料表現了美國憑借其強大的綜合國力在世界為所欲為、企圖控制世界的野心。同時也指出地區沖突、民族矛盾、宗教糾紛等也成為威脅當今世界安全的因素,尤其是“9.11”事件以后全球反恐斗爭面臨嚴峻的局面,但是反恐斗爭是需要國際社會共同參與合作的,美國已不可能憑一己力量完成。世界現代史教學不同于古代和近代史,它具有極強的現實性,不可能不聯系當前正在發生的重大國際事件,教師不聯系,學生也會自己去聯系。因此,這里附帶說一下大家十分關注的大國關系以及我外交政策的調整,這對把握世界現代史教學的分寸十分有益。首先是中美關系。中美關系近年來風波不斷,時陰時晴,去年上半年比較緊張,下半年又有所緩和,總體上并未失控,這是我外交斗爭的核心所在。在新一代中央集體登臺后,我外交政策和方略有明顯調整,除堅持韜光養晦外,更強調靈活務實,爭取有所作為,如反恐合作、朝核問題的斡旋等。我外交政策的調整一般可概括為三句話:“大國是首要,周邊是基礎,多邊是舞臺”。其實質就是抓住中美關系這一重點,減少麻煩,避免對抗,以維護我重要的戰略機遇期。美國是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中國不可能不將其作為重中之重;而面對中國的崛起,美國也從未像今天這樣重視中國,“中國威脅論”甚囂塵上,其遏制、防范中國的政策不可能改變。其次是中日關系,目前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局面,處于自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最困難的時期。小泉政府及其右翼勢力的所作所為;一再參拜靖國神社問題;挑起有爭議的領海問題(釣魚島和東海權益劃分);日本朝野對臺獨勢力的同情和支持;美日軍事同盟的實質性強化及其針對性;對我崛起的夸大、不安和恐懼以及心態上的失衡等,都是雙方關系惡化的原因。此外,中日民間雙方的不信任以及某些過激行為也加劇了關系的持續惡化,但起因和根本原因不在中方。中日政治關系的持續低迷與僵硬,已經造成若干負面影響,這不利于中日兩國的世代友好,也不利于東亞的和平與穩定,是對我外交斗爭的一個考驗。改善中日政治關系,既需要兩國政治家超乎尋常的大智慧,也需要兩國民間心態的調適和國際社會的持續推動。最新信息顯示,我方對小泉內閣已不報希望,更關注后小泉時代的動向以及多做日本在野政治家和民間友好人士的工作。本主題安排的主題活動是“演講會:我與世貿組織”。通過展示世貿組織的系列照片和錄像片,和學生在因特網上查閱關于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的系列報道,人人動手,撰寫“我與世貿組織”的演講稿來了解世界貿易組織(WTO)以及與中國經濟發展的關系;結合所學知識認識當代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從而培養國際意識、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這對學生口頭表達能力也是一個很好的鍛煉。第七學習主題主要講述現代科技與文化。現代科技主要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來的科學技術,其影響極其巨大。新技術革命不僅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推動了經濟發展,而且促進了社會和人的全面進步。同時,現代文學藝術也得到空前發展,一大批進步的有代表性的文學藝術作品流傳于世,給人以美的啟迪和享受,先進文化和優秀的文藝作品已經成為人們精神食糧的一部分。本主題共安排2課。第1課全文貫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全面展示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領域和成就。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來是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突破為標志的,圍繞著這一點,教材圖文并茂從以上三個方面進行敘述;而計算機網絡技術、生物工程技術則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似驚雷閃電,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社會和生活的面貌,同時還引起了對人類道德準則等方面的重新思考。從以上的論述中又能體現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諸多特點,這也是《課標》對本課所提出的要求。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和人類進入信息時代,什么叫“知識經濟”,它有何表征,它又帶來了什么影響,這需要形象化的理解,在教材中也都能找到答案。這樣的編寫既突出了重點又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真正讓學生體會到了“知識經濟” 社會的到來。第2課為學生呈現了一個百花齊放、異彩紛呈的現代文學藝術世界,讓學生徜徉于現代文學藝術的殿堂里陶冶自身的情操。在“著名文學作品” 一目中,教材分別以英國、蘇聯、和美國的一些著名作家和他們的代表作為例,讓學生了解如美國作家德萊塞以及他的《美國的悲劇》這樣的名篇,也能讓學生養成課后閱讀世界名著的好習慣。現代繪畫同樣名聞遐邇,震人心魄,在這個子目中按照《課標》的要求讓學生通過文字以及圖畫了解畢加索等美術家在人類藝術史上的不朽貢獻。二戰前后,爵士樂、搖滾樂以及好萊塢影片這些通俗音樂和電影盛極一時,給世界文藝舞臺增添了一抹亮色。而隨著戰后各國、各民族電影業的興起,世界電影藝術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趨勢,電影也開始面臨網絡和電視等媒體的沖擊,這又在另一層面反映出當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和多元化發展。教學中就可以充分利用音像資料,增加教學手段的多樣性和教學內容的豐富性。本主題安排了“走進網絡,史海泛舟”這一主題活動,在現今網絡技術時代,這一嶄新的信息技術快捷而準確地為人們交流、學習、娛樂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方式。不具備條件的學校主要以文字閱讀和圖像欣賞為主,有條件的學校進行這一主題活動就在于,讓學生走進網絡,去親身感受新技術和信息的神奇之處,去體會它們帶給人類生活的巨大變化,同時也為學生課下的歷史學習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手段(《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各冊后的《附錄》提供了國內已開通的有關歷史網站的網址),培養運用各種科技手段獲取知識的興趣。以上是根據《課標》精神,作為《世界歷史》的編者對教材內容要點的一些看法和分析,只是個人見解,僅供老師們在教學中參考。若老師們在使用此教材中有什么詢問、疑問或探討的問題,請與重慶市教科院歷史教材辦公室或歷史教研組聯系,也可與四川教育出版社歷史教材編輯室聯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