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課:把握思維的奧妙 【核心素養】 科學精神:樹立辯證唯物主義意識觀,培養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培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相結合、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相結合的能力 【考情分析】 考試大綱要求 課標全國卷地區 考題 考查點 物質和意識 2020新課標全國Ⅱ卷.22 結合2020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5)會標的設計理念,考查意識的相關知識 2016新課標II卷·23 結合“老馬識途”的哲理故事,考查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實踐 2016新課標III卷·23 結合中國舊體詩內容的發展變化,考查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 【思維導圖】 【核心整合】 一 物質決定意識 1.意識的起源 (1)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2)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一切物質都具有的反應特性是人類意識產生的物質基礎,生物的反應形式(刺激感應、感覺和心理)是人類意識產生的前提。 (3)意識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意識一開始就是勞動的產物、社會的產物。 2.意識的生理基礎 (1)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2)人腦是高度發達的物質系統,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它具有產生意識的生理基礎。 (3)意識活動是通過人腦對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動實現的。意識是在第一和第二信號系統基礎上產生的反映。 正確理解意識與人腦的關系 ①沒有人腦,就沒有意識;但有了人腦,不一定就會產生意識。要產生意識,除了人腦,還必須要在社會實踐中,通過實踐使客觀存在作用于人腦。 ②意識只是人腦的特有機能,動物的大腦不會產生意識。 ③電腦不會產生意識,也不能代替人腦。電腦是人類意識活動的產物,接受人的指令進行工作,沒有主動性和創造性。 3.意識的內容 (1)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 (2)不管什么樣的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觀存在通過生活和實踐的環節進入人腦,并在人腦中加工改造的結果。離開了客觀存在,意識就不能產生。 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并不意味著意識是對物質的被動反映;意識并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正確反映客觀事物。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并不意味著意識與客觀事物會完全一致,客觀世界中沒有的東西,意識能反映出來,恰恰說明了意識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是一種能動的反映,不是照鏡子式的機械反映。 (3)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意識的反映形式是主觀的。 正確理解意識內容的客觀性和形式的主觀性 內容的 客觀性 無論正確的意識還是錯誤的意識,無論深刻的意識還是膚淺的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觀存在通過生活和實踐的環節進入人腦,并在人腦中加工改造的結果 形式的 主觀性 ①從意識的主觀形式上看:意識是由知識、情感、意志等各種反映形式共同組成的完整體系 ②從意識的主觀差別上看:對于同一對象或同一客觀過程,不同的人由于社會地位、知識水平等差異,會產生不同的反映 ③從意識的主觀特征上看:意識作為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不僅可能是對客觀對象的近似真實的摹寫,還可能是對現實的歪曲的、虛幻的反映 4.物質決定意識 原理內容 (是什么) 物質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識而存在的,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物質決定意識 方法論 (怎么做) 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 正確理解物質決定意識。從時間上看: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從性質上看:物質是第一性、意識是第二性;從地位上看: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依賴于物質。 二 意識的能動作用 1.意識活動的特點 (1)目的性:人們在反映客觀世界的時候,總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在行動之前還要確定目標、行動方式和行動步驟等。 (2)自覺選擇性:意識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是主動的、有選擇的,并不限于客觀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 (3)主動創造性:①意識不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夠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它不僅能夠“復制”當前的對象,而且能夠追溯過去、推測未來,能夠創造一個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②意識活動的主動創造性,是人能夠認識世界的重要條件。 2.意識的能動作用 (1)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之物,沒有不可認識之物。 認識是有限性與無限性的統一。從每一個具體的認識、單個人的認識來看,認識是有限的;從人類認識能力來看,認識是無限的。認識受各種條件的限制,并不意味著人類沒有徹底認識世界的能力。 (2)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 ①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人們在意識的指導下能動地改造世界,即通過實踐把觀念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創造出沒有人的參與永遠也不可能出現的東西。②意識對于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奮進;萎靡的精神則會使人悲觀、消沉,喪失斗志。 (3)意識具有能動性,它是對物質的能動的反映,又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認清意識的反作用、意識的能動作用、主觀能動性的區別和聯系 關系 意識的反作用 意識的能動作用 主觀能動性 區別 內涵 在實踐活動中意識總是指揮著人們使用一種物質的東西作用于另一種物質的東西,引起物質具體形態的變化 人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具有的積極主動、自覺的反映 是人類特有的能力和活動 表現 正確的意識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 能動的反映和能動的反作用 “想”“做”“精神狀態” 聯系 意識的反作用包含于意識的能動作用,是能動作用的第二方面。意識的能動作用、意識的反作用都包含于主觀能動性,是主觀能動性的表現 3.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 原理 方法論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意識具有能動作用,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發展起促進作用,錯誤的意識對事物發展起阻礙作用 重視意識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 物質的決定作用和意識的能動作用,這是兩種不同性質和地位的作用,前者是第一位的,后者受前者的制約;兩種作用不能割裂開來,更不能顛倒,否則會導致形而上學或唯心主義錯誤。 三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1.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 (1)原理: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辯證統一的,尊重客觀規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認識和利用客觀規律的必要條件。 (2)方法論:既要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 把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要反對兩種錯誤傾向。一是“宿命論”,夸大規律的客觀性,認為人在規律面前無能為力;二是“唯意志論”,夸大人的主觀能動性,忽視規律的客觀性。 2.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含義 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經過調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 哲學 依據 ①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 ②物質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具有客觀性、普遍性 怎樣 做到 ①做事情要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尊重客觀規律 ②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 ③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 ④既要反對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又要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于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 (1)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要做到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而不是要做到客觀與主觀的統一;從實際出發≠從事實出發,因為實際往往是多個事實的有機統一;從實際出發中的實際,不是凝固不變的,而是要在動態中把握。 (2)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辯證法要求:認識聯系的普遍性、客觀性、多樣性,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把握變化的客觀實際;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堅持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一分為二地對待客觀實際。 1.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關系 一切從實際出發 實事求是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區別 含義 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把客觀存在的實際事物作為根本出發點 從客觀實際出發,從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做到按客觀規律辦事 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 原理 物質決定意識 客觀規律與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 矛盾的特殊性 側重 主觀與客觀相符合,反對主觀主義 按客觀規律辦事,反對違背規律 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反對“一刀切” 角度 唯物論角度 辯證法角度 聯系 ①都突出強調了想問題、辦事情必須堅持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根據不同的時間、地點和條件,去認識事物的不同性質 ②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前提和基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表現 2.從唯物論和辯證法角度全面把握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要求 (1)唯物論角度:①要堅持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②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堅持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③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④既要反對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又要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于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 (2)從辯證法角度:①承認聯系的普遍性、客觀性、多樣性,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②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把握變化的客觀實際。③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④堅持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一分為二地對待客觀實際。 【答題模板】 如何運用意識能動作用、唯物論的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 1.如何運用意識能動作用的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 (1)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自覺選擇性和主動創造性。 (2)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正確的意識能夠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起阻礙作用。要求我們自覺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3)意識對于人體的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 (4)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把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 2.如何運用唯物論的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 (1)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2)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正確的意識能夠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起阻礙作用。要求我們自覺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3)規律具有客觀性,它的存在和發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要求我們必須遵循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認識和利用客觀規律的條件,要求我們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 【易混易錯】 1.生物的反應形式是人類意識產生的物質基礎。( ) 剖析:錯誤。一切物質都具有的反應特性是人類意識產生的物質基礎。 2.意識是大腦特有的機能。( ) 剖析:錯誤。意識是人腦特有的機能,其他動物也有大腦,但其他動物沒有意識。 3.意識是人腦特有的機能,意識來源于人腦。( ) 剖析:錯誤。意識的產生離不開人腦,但意識不是來源于人腦,而是來源于客觀存在。人腦是意識的“加工廠”,但不是意識的“原材料”。 4.人工智能的發展使機器人也和人一樣,具有了意識。( ) 剖析:錯誤。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機器人沒有人腦,不具有意識。 5.意識是主觀的,也是不真實的。( ) 剖析:錯誤。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 6.意識是移入人腦的客觀存在,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正確反映。( ) 剖析:錯誤。意識是客觀存在通過生活實踐進入人腦,加工改造的結果,正確的意識才是對客觀存在的正確反映。 7.錯誤意識不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 剖析:錯誤。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錯誤的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歪曲反映。 8.意識能夠直接改造客觀世界,具有直接現實性。( ) 剖析:錯誤。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的指導作用必須通過實踐,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觀事物,不具有直接現實性。 9.意識對客觀事物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 剖析:錯誤。意識有正確和錯誤之分,正確意識對客觀事物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錯誤意識對客觀事物的發展具有阻礙作用。 10.物質與意識相互依賴、不可分割。( ) 剖析:錯誤。意識離不開物質,意識依賴于物質,但物質不依賴于意識,物質是獨立于意識之外的客觀實在。 11.物質和意識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 剖析:錯誤。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物質和意識相互影響。但物質的決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意識的能動作用是第二位的,意識的能動作用受物質決定作用的制約,物質的決定作用不受意識能動作用的制約,因此并非相互制約。 12.是否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辦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決定性因素。( ) 剖析:錯誤。是否符合客觀規律是能否取得成功的決定性因素。是否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辦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13.客觀規律和主觀能動性相互制約。( ) 剖析:錯誤。客觀規律制約人的主觀能動性,人的主觀能動性不能制約客觀規律。 14.正確的思想意識、科學理論和真理可以作為我們想問題辦事情的出發點。( ) 剖析:錯誤。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反面是從主觀出發,從經驗、科學理論、真理出發的說法都是錯誤的,是主觀主義的表現,其實質是主觀唯心主義。 【主干整合】 理解1個本質——意識的本質 把握2個原理——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與意識的能動作用原理及其方法論要求 明確3個特點——意識活動的目的性、自覺選擇性和主動創造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