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5張PPT)第1課隋朝的統一與滅亡第一單元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一、隋朝的統一二、開通大運河三、開創科舉取士制度四、隋朝的滅亡一、隋的統一1、隋朝的建立(1)時間:(2)人物:(3)都城:2、隋朝的統一(1)時間:(2)意義(影響):3、隋朝鞏固統一的措施:581年隋文帝楊堅長安隋的統一,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大趨勢589年隋統一后,發展經濟,編訂戶籍,統一南北幣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強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鄴長安建康隋文帝(581─604在位),周武帝時,楊堅為大將軍長女為太子妃。后宣帝死,子靜帝年幼,由楊堅輔政。堅自為左大丞相,總攬軍政大權。為了奪取帝位,楊堅先后平定了尉遲迥等人的反楊武裝力量,又大殺周室諸王。581年2月,楊堅代周稱帝,建立隋朝,改年號為開皇,建都長安。隋文帝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楊堅世襲爵位,即位后立國號為"隨",但其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為"隋"。隋朝是五胡亂華后漢族重新建立的大一統朝代。由于皇室姓楊又稱隋楊,尊稱大隋。4589年,隋朝大軍南下,進攻南方陳國。陳朝后主陳叔寶奢侈腐化,宴游無度,當他聽說建康城已陷落時,慌忙帶著他的兩個嬪妃,躲入宮廷內的一口枯井里。隋軍呼喊他們不出來,揚言要往井里投石頭,陳后主才和兩個妃嬪出來投降。陳后主攜二妃躲入的枯井,被后人嘲笑為“胭脂井”。據說這口井就在今天南京雞鳴寺的山坡下。“古來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趙翼(清)鄴長安建康胭脂井時期夏商周時期時期隋唐時期遼宋夏金元時期明清時期史前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新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周東周()西周春秋戰國夏商時期秦漢西漢東漢魏蜀吳西晉東晉五胡十六國北魏南朝:宋—齊——東魏—北齊西魏—隋朝581前秦北朝589梁陳北周這一系列措施,促進了社會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展,使人口數量和墾田面積大幅度增長,隋朝成為疆域遼闊、國力強盛的王朝。4、隋朝鞏固統一措施的作用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貞觀政要》含嘉倉是隋朝在洛陽修建的最大的國家糧庫。經考古發掘,遺址面積40多萬平方米,有數百個糧窖,藏窖口徑最大的達18米,最深的達12米。隋文帝末年,國家儲備的物資和糧食可以供應五六十年。開皇之治1、目的:2、人物:3、大運河以為中心,北達,南至,它分為、、、四段,連接五大河流4、地位:5、作用:洛陽涿郡余杭隋煬帝楊廣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流二、開通大運河605年隋煬帝(楊廣)(604—618年在位)604年七月,隋文帝病危,楊廣派人入宮將父文帝殺死,又假稱文帝詔賜兄楊勇死,縊殺之;遂即位,為隋煬帝。“煬”字是屬于惡到不能再惡的謚號,“煬”字的《謚法》解釋:“煬”字所代表的意思有三種:好內遠禮(貪戀女色不遵禮法),去禮遠眾(破壞禮制背棄大眾),逆天虐民(違背天理虐待人民),前兩個是昏,后一個是暴,楊廣昏暴皆有,能比得上隋煬的只有夏桀和商紂這兩位君主。和“煬”字并肩的是“桀”(賊人多殺曰桀),“紂”(殘義損善曰紂),這三種都是屬于十惡不赦的謚號。濟永渠邗濟通溝江南河渠608年605年610年涿郡長安洛陽余杭江都隋朝大運河345++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余杭,全長兩千多公里。它分為四段,連接五大河流(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是世界上最長的古代運河。“天下轉漕,仰此一渠。”——元《宋史》評價大運河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唐皮日休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哉!——唐皮日休京杭大運河始建于春秋時期,是歷經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與長城、坎兒井并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中國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大運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經今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主要水源為南四湖(山東省微山縣微山湖),大運河全長約1794公里。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起了巨大作用。春秋吳國為伐齊國而開鑿邗溝,隋朝大幅度擴修并貫通至都城洛陽且連涿郡,元朝翻修時棄洛陽而取直至北京。開鑿到現在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2002年,大運河被納入了"南水北調"東線工程。2014年6月22日,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宣布,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三、開創科舉取士制度(1)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2)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3)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4)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5)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6)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7)此后,科舉制成為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維持了1300多年。1、原因:2、過程:隋文帝:隋煬帝:3、影響:初步建立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正式創立進士科-----科舉制正式確立標志考核內容明經主要測試記誦儒家經典的能力。進士包括策問,重在考察治理政事的能力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據統計,唐玄宗開元年間,科舉出身的宰相,占有三分之二。鼓而升講筵者,八千余人,濟濟洋洋焉。國學之盛,古昔未之有也。——《舊唐書.儒學傳》四、隋朝的滅亡1、根本原因:2、表現:3、時間、標志:隋煬帝的暴政618年隋煬帝挽舟者歌我兄征遼東,餓死青山下。我今挽龍舟,又困隋堤道。方今天下饑,路糧無些少。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寒骨枕黃沙,幽魂棄荒草。悲損門內妻,望斷吾家老。安得義男兒,焚此無主尸。引其孤魂回,負其白骨歸。磬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入郭登橋出郭船,紅樓日日柳年年。君王忍把平陳業,只博雷塘數畝田。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宇文述的兒子宇文化及,發動兵變,逼縊隋煬帝。這個雄心勃勃的帝王,死后連個像樣的棺材也沒有用上,由蕭后和宮人拆床板做了一個小棺材,偷偷地葬在江都宮的流珠堂下。后陳棱集眾縞素,為煬帝發喪,備儀衛,改葬于吳公臺下,衰杖送喪,慟感行路。唐朝平定江南后,于貞觀五年(631年),以帝禮改葬于雷塘(今江蘇揚州市北15公里雷塘南平岡上,南距吳公臺10里)。隋的統一開通大運河開創科舉取士制度隋朝的滅亡1、隋朝的建立(1)時間:(2)人物:(3)都城:2、隋朝的統一(1)時間:(2)意義(影響):3、隋朝鞏固統一的措施:1、目的:2、人物/時間:3、中心:北達:南至:四段:五大河流:4、地位:5、作用:1、原因:2、過程(1)文帝(2)煬帝(標志):3、影響:1、原因:2、表現:3、時間、標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歷史人物:隋煬帝楊廣.mp4 朝代歌.mp4 第1課 隋朝的統一與滅亡(課件).pptx 陳后主.mp4 隋煬帝(隋朝第二代皇帝).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