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2張PPT)民族大團結民族區域自治制度1、依據:2、含義:3、提出:4、地位:5、實施:建立5個民族自治區6、意義:共同繁榮發展1、背景2、措施(1)在少數民族地區因地制宜,進行了一系列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2)采取許多優惠政策,加強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3)重視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4)進行西部大開發,在少數民族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區域大小,設立不同級別的民族自治區域和自治機關。在自治區域內,由當地民族當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內部事務,。是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內蒙古自治區(1947年、第一個省級)新疆自治區、廣西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1)體現了國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權利的精神,(2)對維護民族團結、鞏固祖國統一、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3)為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1、創制自己的文字2、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3、保護少數民族的文化遺產4、搜集和整理少數民族的古籍文獻措施意義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006年,青藏鐵路全線通車,大大加強了祖國內地與邊疆地區的聯系,促進了青海、西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在國家統一領導下聚居行使自治權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頒布實施(1)、中英、中葡關于香港澳門問題的談判(2)、中英、中葡《聯合聲明》的內容香港和澳門的回歸(制度)一、“一國兩制”的構想“一國兩制”二、“一國兩制”的實現---1.背景:2.提出:3.目的:4.含義:5.地位:港澳臺問題的由來鄧小平(改革開放后)維護祖國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在祖國統一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同時在臺灣、香港、澳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為香港和澳門的回歸,開辟了一條新途徑。香港澳門回歸祖國1.談判之路2.交接儀式“一國兩制”構想的實現(1)(時間),中國恢復對行使香港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區正式成立(2)(時間),中國正式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3.香港、澳門回歸的歷史意義:香港、澳門回歸祖國,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第四單元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第14課海峽兩岸的交往一、推進祖國統一大業二、日益密切的交往臺省灣臺峽海灣東海南海美麗、富饒的寶島臺灣,位于祖國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面積約36000平方公里(2300萬人口),是我國最大的島嶼,是我國大陸架的自然延伸。三國時期孫權派衛溫到達夷洲隋唐時隋煬帝三次派人去流求。元朝時設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清朝初年(1662年)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清康熙年間1683年清軍進駐臺灣。1684年清政府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清末(1895年)《馬關條約》中把臺灣割讓給日本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臺灣回歸祖國《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1950年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命令美國第七艦隊侵入了臺灣海峽,美國第十三航空隊進駐了臺灣。1949年,蔣介石在內戰失利中退守臺灣。敗走臺灣后,他把臺灣作為國民黨“反攻大陸、復興黨國”的基地。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國第七艦隊阻止祖國大陸解放臺灣,美國政府插手干預中國內政、阻撓中國統一,造成了臺灣海峽地區的長期緊張對峙局勢。1954年12月,美國又與臺灣當局簽訂了所謂《共同防御條約》,將中國的臺灣省置于美國的“保護”之下。一、推進祖國統一大業1.臺灣問題的形成:2.黨和政府對臺灣問題的政策(1)新中國成立初:(2)50年代中期:(3)改革開放以后:武力統一臺灣和平解放、“和為上計”“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對臺基本方針---“中國政府已經命令人民解放軍從今天起停止對金門等島嶼的炮擊。臺灣海峽目前仍然存在著雙方的軍事對峙,這只能制造人為的緊張。我們認為首先應當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臺灣當局之間的商談結束這種軍事對峙狀態,以便為雙方的任何一種范圍的交往接觸創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環境。”確立了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2)1987年,臺灣當局開始被迫政策。海峽兩岸同胞近40年的隔絕狀態終于被打破,兩岸關系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1)197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奉命停止對金門和馬祖的炮擊,,海峽兩岸局勢逐步走向緩和;3.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通郵、通航、通商倡議“三通”調整“三不”(2)1987年,臺灣當局開始被迫調整“三不”政策。海峽兩岸同胞近40年的隔絕狀態終于被打破,兩岸關系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1)197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奉命停止對金門和馬祖的炮擊,倡議“三通”,海峽兩岸局勢逐步走向緩和;3.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3)1990年臺灣成立了海峽交流基金會,次年祖國大陸成立了海峽兩岸關系協會(4)1992年兩會達成“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3.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大陸“你不獨立我不打你”“你不打我我不獨立”灣灣“九二共識”3.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5)1995年1月,江澤民提出了發展兩岸關系、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1、堅持一個中國原則;2、對于臺灣同外國發展民間性經濟文化關系不持異議;3、進行海峽兩岸和平統一談判;4、努力實現和平統一;5、大力發展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6、共同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7、臺灣同胞是我們的手足兄弟;8、歡迎臺灣當局的領導人以適當身份前來訪問,我們也愿意接受臺灣方面的邀請前往臺灣。八項主張3.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6)2005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率“和平之旅”訪問團訪問中國大陸。國共兩黨最高領導人的會見。3.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7)2015年11月,習近平同臺灣方面領導人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這次會面是1949年以來兩岸最高領導人的首次會面,翻開了兩岸關系歷史性的一頁。2013.3,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記者會,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妙談兩岸關系—“兩岸同胞打斷骨頭連著筋,沒有解不開的結?!?br/>(8)2008年11月,兩岸達成空運直航、海運直航、郵政合作等協議。隨后,兩岸同時舉行“三通”啟動儀式,兩岸關系取得重大進展。二、日益密切的交往1.原因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的指引下,經過海峽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2.表現“團團”“圓圓”經濟合作1992年至1995年達560多億美元,截至2005年底4957億祖國統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我們要同一切“臺獨”分子,同一切阻擾、破壞祖國統一的海內外反動勢力作斗爭,為早日實現祖國的統一,貢獻自己的力量。二、日益密切的交往1.原因:2.表現:3、要求臺灣各界反對“主獨”活動兩岸反分裂、反“臺獨”的斗爭5˙12地震后臺灣紅十字救援隊進入四川綿竹市漢旺鎮展開搜救對臺灣問題政策的轉變A、新中國成立后——武力解放臺灣B、20世紀50年代——和平解放臺灣C、改革開放以后——“和平統一、一國兩制”D、1995年——和平統一進程“八項主張”打破兩岸僵局兩岸交往日益密切臺胞來大陸探親人數,大陸赴臺探親旅游人數不斷增加海峽兩岸經濟上相互促進、互補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海峽兩岸的交往阻礙兩岸統一因素臺獨勢力的分裂活動國際反華勢力的破壞干涉黨和政府對臺灣問題政策的轉變A、1987年,臺當局被迫調整“三不”政策B、1992年,達成“九二共識”。C、1993年,汪辜會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鄉愁.mp4 第14課 海峽兩岸的交往.ppt 鄧小平談臺灣問題.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