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孝南區車站中學 七 年級 思品 科課堂教學設計活頁上課時間: 2011 年 月 日 教研組長簽字: 審定:課題: 第七課 第一框 走近法律 主備人: Chdz 主講人: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知道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法律是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能力目標:逐步形成自覺按照社會要求規范自己活動的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樹立尊重規則、尊重法律的觀念。教學重點:讓學生了解規則的重要性,引導學生懂得什么是法律。引導學生了解法律的規范作用和對人們的保護作用。教學難點:法律的特殊性。讓學生從行動上學法、用法、愛法、護法。教學過程:一、導入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85頁第七課的引言并分析:有一位父親因為離婚把怨氣發泄在了兒子身上,他經常打罵兒子,有時還不讓孩子上學, 可他卻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已經觸犯了法律;有一位中學生,酷愛計算機編程,一天,他正在為自己的黑客行為沾沾自喜時,警察卻把他帶走了。這兩個案例中的主人為什么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呢 這給我們什么啟示 這兩個案例中的主人所以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是因為他們的行為違反了我國法律的有關規定,給國家、社會、集體或他人造成了一定的損失和危害。所以,他們受到了法律的追究與制裁。在日常生活中,這類的事例并不少見。現代社會是一個法治的社會,法律面前是人人平等的。我們大家都應該自覺地學法、用法、護法、愛法,依法律己,依法辦事。違反法律法規的行為必然要受到法律的追究與制裁。自覺地學法、用法、護法,維護法律的尊嚴和權威,是一個現代公民成熟的標志,也是每一個公民應盡的職責和義務。那么,什么是法律呢 法律與道德、紀律有些什么不同呢 我們的生活能不能沒有法律呢 我們為什么必須遵守而不能違反法律法規呢 我們又應該怎樣預防自己走向違法犯罪呢 這就是我們第七課《感受法律的尊嚴》將要學習和討論的主要內容。 二、新授 《走近法律》(一)《我們身邊的規則》1、閱讀討論 ① 撐桿跳比賽剛剛設立時,有一次國際比賽,一位日本運動員拿著長桿,跑到橫桿前,突然將長桿插在地上,并兩手抓住桿子爬了上去,到了橫桿高度時跳了過去,全場都一下子目瞪口呆,因為在當時的撐桿跳比賽規則中,沒有規定是否允許爬桿,只是說用桿。討論:這樣的比賽成績算還是不算 ……假如體育比賽當中都是這種場景,那會是一種什么樣子。 歸納:體育比賽要有體育比賽的規則,體育比賽才能正常進行。要是在要道或十字路口,人們都不遵守交通規則,那又會是怎樣的一番情景呢 ②學生閱讀教材第86頁的"交通秩序對比插圖"并討論:同樣是十字路口為什么出現不一樣的現象 交通規則起了什么作用 這個現象對你有什么啟示 左圖交通秩序井然,盡管人多車雜,可是由于行人車輛各行其道,紅燈停綠燈行,穿梭有序,結果是道路暢通無阻,交通井然有序;右圖則剛好相反,沒有交通規則或者人們不遵守交通規則,南來的北往的,東行的西去的,行人車輛各不相讓,爭搶阻塞,其結果是誰都不能順利地通過。交通規則在這兒起到了維護道路暢通的作用。這幅插圖說明,社會生活要有規矩,懂規矩,守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社會生活中,如果沒有行為的規矩,人們各行其是,社會生活就會混亂不堪,就會陷入毫無秩序的彼此沖突之中。所以,有規矩,懂規矩,守規矩十分重要。2、什么是社會生活中的規矩呢 社會生活為什么必須要有規矩呢 社會生活中的規矩就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說話、做事所依據的標準,也就是所有社會成員都應當遵守的行為準則。社會生活必須要有規矩,懂規矩,守規矩。因為,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是由形形色色的人組成的,社會活動是人的活動。人們在社會中活動的目的、動機往往各不相同,如果沒有行為的規矩,人們各行其是,社會生活就會混亂不堪,就會陷入毫無秩序的彼此沖突之中。所以,有規矩,懂規矩,守規矩十分重要。社會生活離不開規矩、規則。3、社會生活中的規矩有幾種類型呢 其含義是什么 ⑴學生活動:讓學生列舉自己所熟悉的自己生活中的各種規矩:① 乘車得遵守乘客須知;② 看電影得遵守觀眾須知;③ 看病得遵守病人須知;④ 到商場購物得遵守顧客須知;⑤ 在餐廳就餐得講個先后秩序;⑥ 來學校讀書得遵守班規校紀;⑦ 參加文體活動得遵守為體活動的各種規則;⑧ 尊敬師長,關心同學,熱心助人;⑨ 違法要受到制裁,殺人償命;……⑵學生活動:"我的一天",描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或感受到的規則。一天中,你曾經歷或直接感受到哪些有關衣、食、住、行、學習、文體活動等方面的規則 如果要你對這些規則進行分類,你怎么分 學生描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或感受到的規則:① 早晨,起床鈴響了,我們就得按時起床,否則就違反了班規校紀和中學生守則;② 起床后,我們就得穿衣、洗臉、漱口、梳頭,要是都沒有穿好衣服,或者沒有洗干凈臉,或者沒有梳好頭發,就沖進教室,別的人會笑話我們,我們自己也覺得不好意思;③ 上早自習的鈴聲響了,我們就得在教室里朗讀、記憶老師要求我們必須記住的那些內容;④ 課堂上,我們得認真聽講,專心記筆記,積極回答老師的提問,這既是班規校紀的要求,也是我們健康成長的必然需要;⑤ 課后,我們得認真做作業,及時鞏固復習當天所學的內容;⑥ 放學后,我們得去買點食品來填填肚子, 當然,買食品吃得付錢,而且還得注意所買食品的色、鮮、味和質量;⑦ 下晚自習后,我們必須按時就寢;…… 教師歸納:同學們,在校園內生活學習,我們必須自覺遵守班規校紀:尊敬師長,關心同學,愛護公物,保護校園環境衛生……;有事外出,我們必須各種社會規章、社會道德和國家法律……⑶教師歸納分析:同學們,在社會生活中,調節我們行為的規矩、規則有很多種,歸納起來,大致有道德、紀律、規章和法律。①道德是在社會生活中自然形成的,依靠輿論、習慣和人們的信念來維持和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它力求在人們心中定出準則;②紀律規章是社會的各種組織和團體,根據本單位本團體本組織的利益的需要而制定出來的,要求本單位本團體本組織的成員或者進入一定場合的人們必須遵守的,在局部范圍內適用的準則。③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依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對全體社會成員普遍具有約束力的行為規范。⑷學生活動: 學生填寫課本88頁中的表格:…… 教師歸納過渡:同學們,通過這一表格的填寫,我們可以看出來,社會道德、紀律規章(學生守則)和國家法律都是人們必須遵守的社會行為規范。但是,它們又各有各的特征。那么,法律與道德、紀律規章有些什么不同呢 4、法律與道德、紀律規章有些什么不同呢 第一,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而道德則是在社會生活中自然形成的,紀律規章則是由一定的社會組織或團體制定的。第二,法律是依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具有強制性;而道德則是依靠輿論、習慣和人們的信念來維持和維護的,紀律規章則是依靠一定的社會組織或團體來維持和維護的。第三,法律是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范;而紀律規章則只要求本單位本團體本組織的成員或者進入一定場合的人們必須遵守;而道德則會是因為人們的階級立場不同而異。(二)《生活離不開法律》 1、學生閱讀教材第88頁“小鄭的煩惱”小鄭家樓上住著一對舞迷夫婦,近段時間每晚都邀同伴跳舞到深夜。那咚嚓嚓的跺腳聲震得頂燈直晃,更令人心煩的,是搖滾樂每晚都吵到深夜,擾得四鄰不安,也嚴重妨礙了小鄭的學習及鄰居的休息,鄰居們已經多次與舞迷夫婦交涉,可他們就是不聽……最后,法律維護了小鄭的什么權利,要求其鄰里承擔了什么義務 如果沒有"環境噪音污染防治法",小鄭的生活將會怎樣 你在生活中碰到過類似的事情嗎 你會怎么辦 假如沒有法律,我們的生活會是怎樣的 假如我是小鄭,我會先與這對舞迷婦夫交涉。如果無效,再請求有關執法部門干預此事,讓這對夫婦不再噪音擾民。在這兒,法律維護了小鄭的環境權益,如果沒有“環境噪音污染防治法”小鄭的生活、學習、休息是很難正常地進行的,鄰居們也很難正常的生活、學習、工作、休息。假如沒有法律,現代社會生活是無法想象的。2、現代社會生活能不能沒有法律 為什么 現代社會生活中,沒有法律是難以想象的。我國法律作為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體現,它通過規定人們的權利和義務來規范人們的行為。法律的規范作用突出的表現為,它規定人們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必須做什么,應當做什么,不應當做什么。如果人們違反了法律,就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和處理,法律既為人們的提供了一個模式,一個標準或方向,有時評價人們的行為是否合法的有效準繩。法律具有保護作用。我們生活離不開法律,法律是我們生活的"衛士";國家的治理離不開法律,法律是國家生活的保障。法律通過解決糾紛和制裁違法犯罪,維護人們的合法權益我們要享受權益,需要法律的保護,學法、用法、護法是我們應盡的責任,愛法是我們應取的態度。3、學生閱讀課本第89頁"法律伴隨我們的一生" 找一找:我們從出生到死亡涉及的最基本的權利和義務有哪些 4、學生閱讀課本89頁漫畫。回答問題:①你能說出兩幅漫畫涉及的相關法律嗎 ②如果沒有這相關的法律規定,情況將會怎樣 三、課堂小結同學們,通過前邊的探討和學習,我們知道,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員,每個人的行為都不可能是隨心所欲的。人的行為如果不 加以約束,那將會給別人、給社會、最終會給自己帶來不利,造成危害。所以,有規矩,懂規矩,守規矩十分重要,沒有行為規則是不行的。法律是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生活需要各種規則,更需要法律的規范和保護;我們生活離不開法律,學法、用法、護法是我們應盡的責任,愛法是我們應取的態度。那么,我們可不可以違法呢 違法行為又會受到怎樣的制裁和處罰呢 這就是第二框題《法不可違》將要學習和討論的內容。四、當堂訓練(見學案)單項選擇C B D A B B A C多項選擇ACD ACD BCD孝南區車站中學 七 年級 思品 科課堂教學設計活頁上課時間: 2011 年 月 日 教研組長簽字: 審定:課題: 第七課 第二框 法不可違 主備人: Chdz 主講人: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知道違法行為的類別、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罰的種類。能力目標: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約束自己不良行為的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感受法律的尊嚴,做知法守法的人。教學重點:使學生能夠認清合法與非法行為,初步具有守法觀念。教學難點:行政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刑事違法行為三者的區別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 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法律是一種特殊的行為規則,它規范著全體社會成員的行為,我們必須遵守,如果一個人違反了法律,不但會給社會和他人造成危害,而且自己也要承擔法律責任,受到法律的制裁。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二框的內容。二、新授《法不可違》(一)、誰都不能違法 1、學生閱讀P91“小勤的故事”,思考書中的問題。教師歸納:從小勤拾荒可以看出,不只是成人要守法,我們青少年同樣要學法、知法、守法。小勤由于不懂法律作了違法的事,不作違法的事這是我們行為的底線,也是對我們最起碼的要求,我們維護自尊,培養自信,實現自立,力求自強,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要遵守規則,尤其不能違反法律。那么什么是違法呢?2、案例展示:⑴、李某等三人在電影院觀看電影時,起哄、打鬧、吹口哨。影院工作人員多次勸阻,他們就是不聽。他們該由誰來處理?⑵、朱某在工廠浴室拾到蘇某的進口名牌手表,先說第二天還,后來又說自己把手表弄丟了。蘇某怎么辦? ⑶、17歲的中學生趙某,多次手持三棱刮刀,強奪9名小學生的財物,得贓款400多元。2、犯罪的基本特征 第一、犯罪是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行為。(最本質特征)第二、犯罪是一種觸犯刑法的行為。(法律標志)第三、犯罪是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必然后果)3、刑罰的含義、種類 刑罰又叫刑事處罰、刑事處分,是人民法院對犯罪分子實行懲罰的一種強制手段。我國的刑罰種類可分為主刑和附加刑兩大類。主刑是對犯罪分子使用的主要刑罰,包括管制、拘役(不是拘留)、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五種。附加刑是補充主刑適用的刑罰方法,包括罰金(不是罰款)、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三種。4、活動“我是小法官”:請結合所學知識判定下列行為分別屬于什么違法行為?應承擔什么責任?案例一:吳某的小賣店被盜,便到派出所報案稱系鄰居王某所為,吳某還對許多人說:“王某偷了我店里的東西,派出所正在偵察,沒幾天王某就會被逮捕。”經派出所調查,排除了王某作案的可能性,但吳某仍堅持說是王某作的案。請問吳某的行為屬于什么違法行為,應該承擔什么責任?案例二:學生小創因多次未完成作業,且還撒謊,被其母用笤帚打成重傷,其母親的行為屬于什么違法行為,應當承擔什么責任?案例三:中學生王某無心學習,和社會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合伙綁架一名幼兒園的小朋友,并電話威脅其家人不給三十萬元錢就撕票。王某的行為屬于什么違法行為,應當承擔什么責任?三、課堂小結:通過學習我們了解哪些行為是違法的,懂得那些行為是合法的,什么行為是違法犯罪的,懂得什么樣的行為會給社會和他人帶來什么樣的法律后果,以及相應地要受到怎樣的法律制裁。因此我們要從小養成遵紀守法的習慣,做一個知法、守法的好公民。四、當堂訓練(見學案)單項選擇C D D C B D C B C B多項選擇ABD BC ABD BCD課外知識:剝奪政治權利是我國《刑法》中的附加刑,雖然是一種附加刑,但卻是一種比較嚴厲的刑罰。因為依照《刑法》附加剝奪政治權利“應當”適用于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和被判處死刑(緩期兩年執行)、無期徒刑的犯罪,還“可以”適用于殺人﹑搶劫﹑強奸﹑防火﹑爆炸﹑投毒等嚴重危害社會管理秩序的犯罪。剝奪政治權利的內容包括:①選舉權和被選舉權;②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權利;③擔任國家機關職務的權利;④擔任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和人民團體領導職務權利。剝奪政治權利期限①判處管制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剝奪政治權利的期限與管制的期限相同②判處拘役﹑有期徒刑附加剝奪政治權利,剝奪政治權利的期限為1年以上5年以下;③判處無期徒刑和死刑(緩期兩年執行)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其剝奪政治權利的期限為終生;判處死緩減為有期徒刑或者被判處無期徒刑減為有期徒刑的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期限為3年以上10年以下法。剝奪政治權利期限的計算:①被判處管制的,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期限和執行管制的期限同時起算同時執行;②被判處拘役﹑無期徒刑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從拘役或者有期徒刑執行完畢之日或者從假釋之日起算,剝奪政治權利的效力當然施用于主刑執行期間;③被判處死刑﹑無期徒刑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刑期從判決發生效力之日起計算。④被單處剝奪政治權利的刑期從判決生效之日起計算法。 公安局抓獲他后會怎么處理?學生分組討論并填寫P93頁表格。教師歸納:上述材料中的幾位主人公沒有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做了法律所禁止的事,給社會和他人造成了危害,自己也受到法律的制裁,我們要引以為鑒。在我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觸犯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懲罰。3、違法行為的含義凡不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為,都是違法行為。4、違法行為的種類違反的法律社會危害程度行政違法行為行政管理法律法規情節輕微,社會危害性較小一般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民事法律法規刑事違法行為刑法嚴重社會危害性嚴重違法行為三類違法行為相比較,前兩種情節比較輕微,對社會危害小,我們把它們稱為一般違法行為,而刑事違法行為就是我們要講的犯罪行為。任何違法行為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二)《犯罪必受懲罰》 1、犯罪、刑法 刑法是以國家名義規定什么行為是犯罪和對犯罪分子處以何種刑罰的法律。犯罪是指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觸犯刑法并依法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刑罰內容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緩期兩年執行期限3個月以上2年以下,數罪并罰不得超過3年1個月以上6個月以下數罪并罰不得超過1年6個月以上15年以下,數罪并罰不得超過20年終生,減為有期徒刑后,根據實際情況獲得假釋或者減刑終生,兩年考驗期滿后改為無期徒刑,再減為有期徒刑,根據實際情況獲得假釋或者減刑執行機關公安機關公安機關監獄,低于一年的可以在公安看守所執行監獄監獄是否在押否在押,每個月可以回家1—2天在押在押在押待遇同工同酬參加勞動的,酌量發給報酬強迫勞動,按規定量實行供給強迫勞動,按規定量實行供給強迫勞動,按規定量實行供給執行前羈押隊刑期的折抵一日折抵兩日一日折抵一日一日折抵一日無折抵無折抵對構成累犯是否有影響否否有有有能否適用緩刑不適用適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適用不適用不適用能否假釋不能假釋不能假釋能假釋 (有例外)能假釋 (有例外)能假釋(有例外)最低實際執行原判執行刑罰刑期(減刑后)不低于原判刑罰的二分之一(減刑后)不低于原判刑罰的二分之一(減刑后)不低于原判刑罰的二分之一(減刑后)不少于10年死刑緩期兩年執行后改為無期徒刑,再減刑后,不少于十二年法。孝南區車站中學 七 年級 思品 科課堂教學設計活頁上課時間: 2011 年 月 日 教研組長簽字: 審定:課題: 第七課 第三框 防患于未然 主備人: Chdz 主講人: 教學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加強自身修養,增強法制觀念,防微杜漸。 能力目標:逐步形成分辨是非、辨別善惡的能力。知識目標: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可能發展為違法犯罪。教學重點:道德品質的高低與違法犯罪的關系;犯罪的危害教學難點:道德品質的高低與違法犯罪的關系教學過程一、導入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什么是違法犯罪,我們明白了無論什么人只要觸犯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一個人走上犯罪道路,不是一天兩天的事,都有一個逐漸變化的過程,有些不良習慣會害了我們,我們要提高警惕,防微杜漸,拒絕不良誘惑。今天我們學習第三框的內容《防范于未然》。二、新授《防范于未然》(一)《認清犯罪危害》1、閱讀教材第97頁案例,以陳某滑向犯罪深淵的案例引導學生分析:①陳某由違紀再走向違法,最后滑向犯罪深淵的原因是什么 導致人們走向犯罪道路的原因主要有:道德水平低;法制觀念淡薄;為獲得某種滿足;貪圖便宜;……②結合陳某的經歷,大家說說違紀、違法和犯罪這三者之間有何聯系 (他曾有過知恥心理,為什么還是滑向了犯罪的深淵?)……③用“違紀、違法、犯罪”三個詞談談這一事例給我們的啟示有哪些 (道德水平高低與違法犯罪有什么樣的關系?)……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歸納小結:通過分析思考我們認識到:道德水平高低與違法犯罪有密切的關系。人的行為是思想觀念支配的。對自己要求不嚴格,道德水平低,法紀觀念淡薄,就難免會違紀,可能違法,甚至于犯罪。我們要意識到應該增強法紀觀念,嚴格要求自己,使自己不犯錯誤或少犯錯誤。因此,我們要提高道德水平,增強法制觀念,積極追求上進,這樣才能不犯或少犯錯誤,不會做出違法犯罪的事。(二)《加強自我防范》1、我們應該怎樣加強自我防范、預防自己違法犯罪?⑴ 要樹立法律意識,從小事做起,預防違法犯罪。學生閱讀教材第99頁的材料“小張改掉了占小便宜的習慣”,思考其中的問題:你如何看待這個孩子的行為?他的轉變給我們什么啟示? 教師小結:老人們常說:“小時偷針,大時偷銀”、“小洞不補,大洞吃苦”,俗話也講:“善不積不足已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任何大事都是從小事開始的,大錯也是從小錯開始的。我們要做一個有道德的合格的公民,就要自覺樹立法律意識,從小事做起,預防違法犯罪。防微杜漸是十分必要的。⑵ 要劃清是非美丑和行為界限簡單地說也就是要弄清什么事是我們應該做的,什么事是我們不應該做的,哪些行為是不良行為,我們應該怎樣矯治自己的不良行為。我國有一部《預防為成年人犯罪法》,這部法律就設專章規定了對未成年人不良行為的預防,對嚴重不良行為的矯治,為我們劃清了是非界限。我們來了解一下有關內容。請你找出我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對未成年人的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作了怎樣的界定?學生閱讀P99“相關連接”的內容,填寫教材第100頁的表格。尋找校園中,身邊的同學或自己身上有哪些不良的行為,并分析這些行為對個人、家庭及社會的危害。 對他人的危害對行為人的危害對家庭的危害對社會的危害打架斗毆夜不歸宿攜帶管制刀具傳播淫穢讀物其他(學生舉例) 2、閱讀教材第98頁“小迪的案例”,討論:①犯罪最本質的特征是什么? 嚴重的社會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質的特征,犯罪不但對社會造成危害,它對家庭、他人以及行為人自己都會造成傷害,②犯罪對自己、對他人、對家庭、對社會都有些什么危害? 對他人的危害:侵占他人財物、造成他人的身體和心理受到傷害對自己的危害:坐牢、自毀前程對家庭的危害:媽媽精神失常、爸爸出車禍、姥姥死亡;對社會的危害:影響社會安定通過上面這個案件我們可以看到:犯罪對自己、對他人、對家庭、對社會都有百害而無一利。我們正處于未成年階段,受國家司法保護。我們一定要約束自己的行為,心中要有道德和法律的準繩,不能只顧自己不顧他人,不能圖一時痛快、占小便宜,。要在心靈深處憎惡違法犯罪,行為上遠離違法犯罪。3、學生閱讀教材第98頁“相關連接”的內容,討論:那種認為年齡小于犯罪無關,年齡小犯罪不受處罰的想法對不對?為什么?那種認為年齡小于犯罪無關,年齡小犯罪不受處罰的想法是十分錯誤的。因為,我國刑法第十七條規定,已滿十六歲犯罪應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歲未滿十六歲的人,犯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罪、搶劫罪、販賣毒品罪、放火罪、投毒罪、爆炸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4、教師歸納過渡:通過前邊的學習和探究,我們知道,犯罪行為的代價極大,對自己、對他人、對家庭、對社會都有百害而無一利。因此,青少年應當憎惡違法犯罪,遠離違法犯罪。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加強自我防范、預防自己違法犯罪呢?⑶要防微杜漸,糾正不良行為,防患于未然社會是復雜的,人是社會的人,社會上的人是形形色色的,人們在社會中生活、學習、工作必然會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老人們常說:“近朱則赤,近墨則黑”,“小時偷針,大時偷金”,“小洞不補,大洞吃苦”,俗話也講:“善不積不足已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無數事實都證明,任何大事都是從小事開始的,大錯也是從小錯開始的。許多的人違法犯罪都是從交上了不良朋友或沾染了不良習氣開始的,我們要自覺樹立法律意識,自覺遵守法律,謹慎交友,要從小事做起,防微杜漸,糾正不良行為,預防違法犯罪,防患于未然。學生閱讀教材第100頁的“父親給兒子信”,以兒子的名義寫封回信。三、課堂小結違法犯罪的危害是極大的,而違法犯罪與每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是緊密聯系的,我們青少年要遠離違法犯罪,加強自我防范,從小事做起,預防違法犯罪,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四、當堂訓練(見學案)單項選擇D A A C B A A A多項選擇BCD AB BCD第七課 第一框 走近法律 學案 主備人: Chdz 審查人:班級: 姓名:【學習目標】知道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法律是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學習重點】讓學生了解規則的重要性,引導學生懂得什么是法律。引導學生了解法律的規范作用和對人們的保護作用。【學習難點】法律的特殊性。讓學生從行動上學法、用法、愛法、護法。【學習過程】一、揭示學習目標二、自主探究(一)、閱讀教材第85頁第七課的引言并分析:有一位父親因為離婚把怨氣發泄在了兒子身上,他經常打罵兒子,有時還不讓孩子上學, 可他卻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已經觸犯了法律;有一位中學生,酷愛計算機編程,一天,他正在為自己的黑客行為沾沾自喜時,警察卻把他帶走了。這兩個案例中的主人為什么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呢 這給我們什么啟示 (二)閱讀《我們身邊的規則》一目,討論思考下列問題:1、閱讀討論①撐桿跳比賽剛剛設立時,有一次國際比賽,一位日本運動員拿著長桿,跑到橫桿前,突然將長桿插在地上,并兩手抓住桿子爬了上去,到了橫桿高度時跳了過去,全場都一下子目瞪口呆,因為在當時的撐桿跳比賽規則中,沒有規定是否允許爬桿,只是說用桿。討論:這樣的比賽成績算還是不算 ……假如體育比賽當中都是這種場景,那會是一種什么樣子。②閱讀教材第86頁的"交通秩序對比插圖"并討論: 同樣是十字路口為什么出現不一樣的現象 交通規則起了什么作用 這個現象對你有什么啟示 2、什么是社會生活中的規矩呢 社會生活為什么必須要有規矩呢 3、社會生活中的規矩有幾種類型呢 其含義是什么 ⑴學生活動: 列舉自己所熟悉的自己生活中的各種規矩:① 乘車……;② 看電影……;③ 看病……;④ 到商場購物……;⑤ 在餐廳就餐……;⑥ 來學校讀書……;⑦ 參加文體活動……⑵學生活動:“我的一天”,描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或感受到的規則。一天中,你曾經歷或直接感受到哪些有關衣、食、住、行、學習、文體活動等方面的規則 如果要你對這些規則進行分類,你怎么分 學生描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或感受到的規則:① 早晨,起床鈴響了……;② 起床后……;③ 上早自習的鈴聲響了……;④ 課堂上……;⑤ 課后……;⑥ 下晚自習后……⑶社會生活中的規則有哪些?⑷學生活動: 填寫課本88頁中的表格:……4、法律與道德、紀律規章有些什么不同呢 (法律的三個特征)(二)閱讀《生活離不開法律》一目,討論思考下列問題:1、閱讀教材第88頁"小鄭的煩惱":小鄭家樓上住著一對舞迷夫婦,近段時間每晚都邀同伴跳舞到深夜。那冬嚓嚓的跺腳聲震得頂燈直晃,更令人心煩的,是搖滾樂每晚都吵到深夜,擾得四鄰不安,也嚴重妨礙了小鄭的學習及鄰居的休息,鄰居們已經多次與舞迷夫婦交涉,可他們就是不聽。最后法律維護了小鄭的什么權利,要求其鄰里承擔了什么義務 如果沒有"環境噪音污染防治法",小鄭的生活將會怎樣 你在生活中碰到過類似的事情嗎 你會怎么辦 假如沒有法律,我們的生活會是怎樣的 2、現代社會生活能不能沒有法律 為什么 3、閱讀課本第89頁“法律伴隨我們的一生”找一找:我們從出生到死亡涉及的最基本的權利和義務有哪些 4、閱讀課本89頁漫畫。回答問題:①你能說出兩幅漫畫涉及的相關法律嗎 ②如果沒有這相關的法律規定,情況將會怎樣 三、當堂訓練(一)單項選擇題1.近幾年來,我國在反腐敗斗爭中取得了顯著成績。一些高級領導干部,因貪污受賄觸犯法律,都依法受到了制裁。這說明 ( )①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②法律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 ③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④法律由國家制定或認可⑤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A.①②③④ B.①③⑤ C.①②③⑤ D.②③⑤2.法律之所以是特殊的行為規范,是因為 ( )①法律的制定不同于其他行為規范②法律的實施不同于其他行為規范③法律的約束力不同于其他行為規范④法律之對違法犯罪分子有制裁作用,對其他公民則不起作用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3.“由來天網恢恢,何曾漏過阿誰?”這句話表明的觀點是 ( )①法律具有普遍的約束力②法律由國家制定或認可③法律的嚴肅性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4、法律是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與道德、紀律等規則相比較,具有三個最為顯著的特點①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②法律是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③法律是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的④法律是靠社會輿論、習慣和信念來維持的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5.人們把法律稱之為“國法”,因為它是 ( )A.統治階級意志的反映 B.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C.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 D.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的約束力6.法律最主要的特征是 ( )A.由國家制定或認可 B.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C.反映統治階級的意志 D.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的約束力7.國家創制法律的兩種方式是 ( )A.制定或認可 B.制定或實施 C.廣義或狹義 D.習慣與執行8.法律體現的是 ( )A.少數人的意志 B.剝削階級的意志C.統治階級的意志 D.廣大人民的意志(二)、多項選擇題1.法律和道德的區別是 ( )A.道德譴責的行為不一定是違反法律的行為 B.二者都是人們的行為規則C.二者的實現方式不同 D.二者的調整范圍不同1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道德存在于人們的意識和社會輿論之中B.法律體現的是統治階級上層人物的意志C.無論國家制定法律,還是國家認可法律,一般都以文字的形式出現D.提高社會成員的道德水平,有助于人們自覺守法2.道德作為一種行為規則,是 ( )A.由國家制定和認可的B.在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的C.存在于人們的意識和社會輿論中D.主要靠社會輿論、習俗和人們信念予以維護的第七課 第二框 法不可違 學案 主備人: Chdz 審查人:班級: 姓名:【學習目標】知道違法行為的類別、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罰的種類。【學習重點】使學生能夠認清合法與非法行為,初步具有守法觀念。【學習難點】行政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刑事違法行為三者的區別【學習過程】一、揭示學習目標二、自主探究(一)、閱讀《誰都不能違法》一目,討論思考下列問題:1、閱讀P91“小勤的故事”,思考書中的問題。2、案例展示:⑴、李某等三人在電影院觀看電影時,起哄、打鬧、吹口哨。影院工作人員多次勸阻,他們就是不聽。他們該由誰來處理?⑵、朱某在工廠浴室拾到蘇某的進口名牌手表,先說第二天還,后來又說自己把手表弄丟了。蘇某怎么辦?⑶、17歲的中學生趙某,多次手持三棱刮刀,強奪9名小學生的財物,得贓款400多元。公安局抓獲他后會怎么處理?分組討論并填寫P93頁表格。3、違法行為的含義4、違法行為的種類違反的法律 社會危害程度行政違法行為 一般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刑事違法行為 嚴重違法行為(二)閱讀《犯罪必受懲罰》一目,討論思考下列問題:1 、犯罪、刑法的含義2、犯罪的基本特征3、刑罰的含義、種類4、活動“我是小法官”:請結合所學知識判定下列行為分別屬于什么違法行為?應承擔什么責任?案例一:吳某的小賣店被盜,便到派出所報案稱系鄰居王某所為,吳某還對許多人說:“王某偷了我店里的東西,派出所正在偵察,沒幾天王某就會被逮捕。”經派出所調查,排除了王某作案的可能性,但吳某仍堅持說是王某作的案。請問吳某的行為屬于什么違法行為,應該承擔什么責任?案例二:學生小創因多次未完成作業,且還撒謊,被其母用笤帚打成重傷,其母親的行為屬于什么違法行為,應當承擔什么責任?案例三:中學生王某無心學習,和社會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合伙綁架一名幼兒園的小朋友,并電話威脅其家人不給三十萬元錢就撕票。王某的行為屬于什么違法行為,應當承擔什么責任?三、當堂訓練(一)單項選擇題1、違法行為包括 ( )①違反憲法行為②違反《中學生守則》③刑事違法行為④民事違法行為和行政違法行為А、①②③ В、②③④ С、①③④ D、①②③④2.胡某為防小偷在自家的圍墻上架設電網,對此事,人們有不同的看法,其中正確的是 ( )①胡某私設電網是一種犯罪行為,應由公安機關處以刑罰②胡某私設電網是他的權利,別人無權干涉③胡某私設電網是一種違法行為,如果沒有造成嚴重后果,應承擔行政責任④胡某私設電網如果造成嚴重后果,構成犯罪,則應當承擔刑事責任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3.中學生小強在踢足球是將自己的一個“隨身聽”放在球場邊上,踢完球忘記帶走,被同學小羅拾得。小強得知后去找小羅索還,但小羅卻以自己拾得為由拒絕返還。小羅的行為 ( )①觸犯了我國刑法的規定,是犯罪行為②是違法行為,因為他拒絕履行我國民法規定的義務③是應受到行政處罰的行為④是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據《法制日報》報道:浙江省金華市一名中學生,因承受不了學業競爭和家長的壓力,用榔頭打死了自己的母親。溫州市有兩名中學生為勒索錢財將自己的同學亂刀砍死。這些惡性事件的發生,引起了社會的強烈關注。依據材料回答4—6題4、材料中的中學生的行為均為 ( )A、違憲行為 B、民事違法行為C、刑事違法行為 D、行政違法行為5、下列選項中不屬于此類違法行為的是 ( )A、嚴重的社會危害性 B、破壞公安機關執法C、觸犯刑法的行為 D、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6、上述案件中的中學生最后被判處 ( )A、對學生家長處以罰金 B、由學生家長領回家進行教育C、剝奪學生的政治權利 D、最高可判處死刑7、我國公安機關開展聲勢浩大的“打黑除惡”專項斗爭以來,在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和人民群眾支持下,一批帶有黑社會性質的犯罪團伙被打掉。社會治安狀況進一步好轉。本材料鮮明的反映了( )①“打黑除惡”維護了社會秩序 ②公安機關是我國的治安保衛機關 ③人民法院是我國的審判機關 ④我國刑法是懲治犯罪、保護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8、根據刑法的規定,我國刑罰的兩大類是 ( )A、管制和拘役 B、主刑和附加刑C、罰金和沒收財產 D、有期徒刑和無期徒刑9、刑罰只適用于犯罪分子,只有 才有權依法判處刑罰。 ( )A、公安機關 B、人民檢察院C、人民法院 D、人民政府10、某市中級人民法院以受賄罪依法判處王某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以沒收個人全部財產。其中“剝奪政治權利”和“沒收財產” ( )A、屬于主刑 B、屬于附加刑C、不可獨立適用 D、屬于行政處罰(二)多項選擇題1、人民法院對于搶劫犯劉某出判決,判處劉某死刑,立即執行。這—案例表明 ( )A.犯罪是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行為 B.犯罪是一種觸犯刑法的行為C.犯罪是一種一般違法行為 D.犯罪是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2.張某于2008年3月29日深夜潛入一公司內盜竊價值1萬余元的筆記本電腦,事發后被追回。對張某應當 ( )A.不追究刑事責任 B.追究刑事責任C.處以刑罰處罰 D.從重處罰3、中學生小李拒絕將拾到的5000元錢交還給失主,小李的這種行為屬于 ( )A、不道德行為 B、違法行為C、刑事違法行為 D、民事違法行為4、下列對犯罪的基本特征的表述正確的是 ( )A.犯罪是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B.犯罪是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行為C.犯罪是一種觸犯刑法的行為D.犯罪是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第七課 第三框 防患于未然 學案 主備人: Chdz 審查人:班級: 姓名:【學習目標】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可能發展為違法犯罪【學習重點】道德品質的高低與違法犯罪的關系;犯罪的危害【學習難點】道德品質的高低與違法犯罪的關系【學習過程】一、揭示學習目標二、自主探究(一)閱讀《認清犯罪危害》一目,討論思考下列問題:1、閱讀教材第97頁案例,以陳某滑向犯罪深淵的案例分析:①陳某由違紀再走向違法,最后滑向犯罪深淵的原因是什么 ②結合陳某的經歷,大家說說違紀、違法和犯罪這三者之間有何聯系 (他曾有過知恥心理,為什么還是滑向了犯罪的深淵?)……③用“違紀、違法、犯罪”三個詞談談這一事例給我們的啟示有哪些 (道德水平高低與違法犯罪有什么樣的關系?)……2、閱讀教材第98頁“小迪的案例”,討論:①犯罪最本質的特征是什么?②犯罪對自己、對他人、對家庭、對社會都有些什么危害?對他人的危害:對自己的危害:對家庭的危害:對社會的危害:3、閱讀教材第98頁“相關連接”的內容,討論:那種認為年齡小于犯罪無關,年齡小犯罪不受處罰的想法對不對?為什么?(二)閱讀《加強自我防范》一目,討論思考下列問題:1、我們應該怎樣加強自我防范、預防自己違法犯罪?⑴ 要樹立法律意識,從小事做起,預防違法犯罪。閱讀教材第99頁的材料“小張改掉了占小便宜的習慣”,思考其中的問題:你如何看待這個孩子的行為?他的轉變給我們什么啟示?⑵ 要劃清是非美丑和行為界限簡單地說也就是要弄清什么事是我們應該做的,什么事是我們不應該做的,哪些行為是不良行為,我們應該怎樣矯治自己的不良行為。我國有一部《預防為成年人犯罪法》,這部法律就設專章規定了對未成年人不良行為的預防,對嚴重不良行為的矯治,為我們劃清了是非界限。我們來了解一下有關內容。請你找出我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對未成年人的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作了怎樣的界定?閱讀P99“相關連接”的內容,填寫教材第100頁的表格。尋找校園中,身邊的同學或自己身上有哪些不良的行為,并分析這些行為對個人、家庭及社會的危害。對他人的危害 對行為人的危害 對家庭的危害 對社會的危害打架斗毆夜不歸宿攜帶管制刀具傳播淫穢讀物其他(學生舉例)⑶要防微杜漸,糾正不良行為,防患于未然社會是復雜的,人是社會的人,社會上的人是形形色色的,人們在社會中生活、學習、工作必然會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老人們常說:“近朱則赤,近墨則黑”,“小時偷針,大時偷金”,“小洞不補,大洞吃苦”,俗話也講:“善不積不足已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無數事實都證明,任何大事都是從小事開始的,大錯也是從小錯開始的。許多的人違法犯罪都是從交上了不良朋友或沾染了不良習氣開始的,我們要自覺樹立法律意識,自覺遵守法律,謹慎交友,要從小事做起,防微杜漸,糾正不良行為,預防違法犯罪,防患于未然。閱讀教材第100頁的“父親給兒子信”,以兒子的名義寫封回信。一、當堂訓練(一)單項選擇題1.要做到預防違法犯罪,就必須 ( )①提高道德水平,增強法制觀念②在心靈深處憎惡違法犯罪,行為上遠離違法犯罪③從杜絕不良行為做起④認清違法犯罪的危害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2.汪某等四位中學生在體育場觀看足球比賽,看到興奮之處,大叫大鬧;為發泄不滿又多次用汽水瓶投擲場上的裁判員。經警察教育后,仍不改正錯誤,最終被公安機關處以治安拘留4日。對此你認為 ( )A.道德水平低、法紀觀念淡薄,就會追求低級趣味,行為上就容易做出違法犯罪的事B.裁判員吹“黑哨”該受懲罰,汪某等人的行為是在為法律伸張正義C.因為汪某等人年齡尚小,故而沒有受到刑事處罰D.杜絕不良習氣就不會做出違法犯罪的事3.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都有可能發展為違法犯罪。在我們身邊(上)存在的不良行為或嚴重不良行為有 ( )①曠課②打架斗毆、辱罵他人③強行向他人索要財物④觀看、收聽色情、淫穢的音像制品、讀物等A.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4.許多違法犯罪行為都是從沾染不良習氣開始的,一下俗語中與其他不相近(不同)的是 (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小洞不補,大洞吃苦C.蓬生麻中,不扶自立 D.小時偷針,大時偷金5.“罪孽本身微未始,陷身囹圄悔方遲”的詩句給我們的啟示是 ( )A.犯了錯誤就會有牢獄之災 B.有錯不改,就可能跌入犯罪的深淵C.小錯可不斷,大錯可不犯 D.犯罪不一定違法,違法一定是犯罪.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中學生陳某,原本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自從結識了社會上一幫游手好閑的“朋友”后,逐漸無心學習,經常曠課。開始時,他還有些自責,覺得對不起父母,后來便放縱自己,曾因偷學校的東西、打罵同學等受到學校紀律處分。輟學后不思悔改,經常在社會上偷竊財物、參加賭博等,因此受到公安機關的拘留。后來為了搞到錢,他和另外兩個“朋友”經攔路搶劫,在短短的幾天內作案三起,最終因搶劫罪被判刑。據此回答6—8題:6、你覺得陳某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是 ( )①交友不慎 ②自制力差 ③道德水平低 ④法制觀念淡薄 ⑤交了許多好朋友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7、陳某有過知恥的心理,最終還是滑向了犯罪的深淵,給你的啟示是 ( )①謹慎交友 ②提高自制力 ③提高道德水平 ④提高法制觀念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8、作為一個合格的現代公民,我們應該 ( )①自覺樹立法律意識 ②維護法律的尊嚴 ③自覺依法自律 ④加強自身法律修養⑤要從小事做起,預防違法犯罪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二)多項選擇題1.在法律活動課模擬表演中,“德先生”對“法博士”說:“沒有你的幫助,治理國家有時我有心無力。”“法博士”回答:“沒有你的支持,我有時也鞭長莫及”這段話表明 ( )A法律即道德,道德即法律 B法律體現并維護道德C道德和法律聯系密切,相輔相成 D道德補充法律的不足,支持促進法律的貫徹實施2.孫中山先生說:“法律之有效力,全持民眾的擁護。”這句話說明 ( )A必須增強全民的法律意識 B實施法律必須依靠人民群眾C當前群眾法律意識淡薄 D法律缺乏應有的效力3.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設專章規定了對未成年人嚴重不良行為的矯治。這些“嚴重不良行為”包括 ( )A學習成績差 B糾集他人尋釁滋事 C曠課、夜不歸宿 D吸食毒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七課學案.doc 第七課教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