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七單元第三章第二節生物進化的歷程 學習目標1、能學會研究生物進化的方法。 2、能說出生物進化的主要歷程。 3、通過比較法,培養對比分析能力;通過資料分析活動,培養分析判斷能力。 學習重點 生物進化的主要歷程 學習難點 各種生物在生物進化歷程中的地位 學習過程(教師寄語: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一、自主學習、合作交流 1、化石是生物的_______、________或生活痕跡,由于種種原因,被埋藏在地層中,經過若干萬年的________形成的。 2、科學家通過化石的研究發現魚類的化石出現在較古老的地層中,而___ ___,____ _和______ 則依次在越來越晚的地層中才出現。 3、在生物學研究中,常用到______方法,如對不同生物種類的形態結構進行________,可推斷它們之間_________。 4、在研究生物進化過程中,_______是非常重要的證據,地球上現在的生物都是_______的結果。 5、科學家通過對不同年代化石的______ 比較和對現存生物種類的_____比較等方法,推斷出了生物進化論的大致歷程。 6、古生物學家對生物化石的研究發現,在越古老的地層里成為化石的生物越__ _、越__ _,__ __生物也越多。越晚近的地層里,成為化石的生物越__ ___,越___ __,__ ___生物也越多。這一現象說明,生物是由___ __到__ __,由_ ____到__ ___,由__ ___到__ ___逐漸進化而來的. 2、閱讀教材第57頁想一想,議一議,思考回答下列問題: ①始祖鳥與現代鳥有什么異同? ②始祖鳥的身體結構既和爬行動物有相同之處,又和鳥類有相同之處,這說明了什么? 3、閱讀教材第54頁資料分析3,思考回答下列問題: 生物名稱 黑猩猩 獼猴 馬 果蠅 328295-63500 小麥 6902451841500向日葵 酵母菌 與組成人的細胞色素C的氨基酸 0 1 12 27 35 38 44 (1)、從表中數據可發現生物的細胞色素C的氨基酸組成和生物的親緣關系是:親 緣關系越近,細胞色素C的氨基酸組成差異越___________。 (2)、從上表看,人和__________的親緣關系最遠,因為兩者的細胞色素C的差異最_____ (3)、上述對生物細胞色素C的氨基酸的組成比較,是從分子生物學方面為生物的______提供了證據。 (4)、研究生物的進化時,用到的最常見的方法是_________法。 學習任務二: 了解生物進化的大致歷程 閱讀教材第55頁圖Ⅶ--22生物進化的大致歷程,完成下列題目: 1、生物進化的總趨勢是什么? 2、請完成圖中空缺,并將圖中所列動物或植物按照從低等到高等的順序排列,并說明你這樣排列的理由。 二、嘗試應用 1、雞生蛋,蛋生雞。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似乎很難回答。你能綜合運用遺傳、變異和進化的知識作出合理的解釋嗎? 2、生物進化的許多環節還缺少化石證據,你認為化石證據不夠全面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3、現存的生物中,有許多非常簡單、低等的生物并沒有在進化過程中滅絕,而且分布還非常廣泛,為什么? 三、診斷評價 1、下列關于化石的敘述,錯誤的是( ) A.早期形成的地層中,成為化石的生物都很低等 B.晚期形成的地層中,成為化石的生物多數低等,少數高等 C.化石可看作是記錄生物進化歷程的無字書 D.化石在地層中的出現具有一定的順序性 2、始祖鳥化石證明下列哪兩類生物之間有較近的親緣關系( ) A、魚類和兩棲類 B、兩棲類和爬行類 C、爬行類和鳥類 D、鳥類和哺乳類 3、下列哪種植物最簡單最低等( ) A、苔蘚植物 B、裸子植物 C、被子植物 D、蕨類植物 4、地球上出現最早的脊椎動物是 ( ) A、古代兩棲類 B、古代魚類 C、恐龍類 D、始祖鳥 5、揭示生物進化最重要和最直接的證據是( ) A、通過對生物化石的研究 B、通過對生物體結構的比較 C、通過大量的觀察和分析現存的各種生物 D、通過對生物遺傳物質的研究 6、化石證據不夠全面的原因可能是( ) A、有的化石未被發現 B、有的生物沒有留下化石 C、地殼或環境變化導致一些化石毀滅 D、以上都有可能 7、古生物學對各種生物化石的研究可以證實 ( ) ①地球上的各種生物之間有一定的親緣關系 ②地球上的各種生物是一次出現的 ③現在的各種生物是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變化而來的 ④生物的進化呈現從低等到高等的規律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8、人的胚胎在發育初期出現鰓裂,由此可以推測( ) A、人胚胎早期用鰓呼吸 B、人的肺由鰓發育而類 C、人與魚類的親緣關系最接近 D、人的原始祖先生活在水中 36004501714500 9、關于脊椎動物的進化歷程,正確的是( ) A.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魚類 35401253048000508635508000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