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四節 鳥的生殖和發育 課程標準: 概述人類的起源和進化。 設計思路: 雞蛋是怎樣變成小雞的呢?學生非常感興趣,要弄清這個問題就要先了解雞卵的結構。看似非常熟悉的雞卵,學生對其結構的認知卻很模糊,往往忽略了很多重要結構如胚盤、氣室等。在教學中,教師先引導學生通過正確的觀察方法,觀察和認識雞卵的各部分結構;再結合雞卵發育過程的模式圖,引導學生分析雞卵的各部分結構的作用;通過教師演示實驗,比較觀察鵪鶉卵的結構,得出其他鳥卵雖然大小各異、外表差異較大,但基本結構都與雞卵一樣;最后通過比較蛙卵和鳥卵的差異,理解鳥卵的孵化為什么能完全擺脫水環境的限制。 有關鳥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通過觀察圖片,再結合教材文字,學生小組討論,歸納并描述鳥類生殖和發育的一般過程, 理解鳥類的繁殖行為對適應環境的意義,形成愛鳥護鳥的意識。 教材分析: 《鳥的生殖和發育》是人教版八年級生物下冊第七單元第一章的第四節。在剛剛學習完昆蟲的生殖發育和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的基礎上,主要讓學生了解更高一等動物在生殖發育方面的特點,并能與其他動物生殖發育做比較,找出生殖發育高等的原因,分析其對環境的適應,所以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在整個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本節涉及到探究實踐的活動好操作,與學生平時的生活息息相關,可以極大的提高學生的興趣。 學情分析: 本節面對的是初二的學生,已經初步具備探究能力和探究的方法,并能對鑷子、放大鏡使用熟練,有一定的動手能力。他們對生殖發育方面的知識也有一定的了解,日常生活中對鳥類也比較熟悉,但對鳥卵是如何適于陸地上發育的結構特點還比較模糊。因此在知識內容的設計與安排上,盡可能貼進生活實際。學生對雞卵雖然熟悉但是還不夠了解,有強烈的探究愿望。教師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逐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讓學生自主地解決問題,掌握知識。 教學目標: 目標1:通過實驗觀察和小組討論,能夠說出鳥卵的結構及其功能。 目標2:通過小組討論,能夠描述鳥類生殖和發育的一般過程。 教學目標(二): 目標一:描述鳥的生殖和發育過程。 目標二:說出鳥卵適于在陸地上發育的結構特點。(科學思維) 目標三:通過參觀或參與家禽養殖活動,關注鳥類與人類生活的關系。(社會責任) 教學 重難點 用正確的觀察方法認識鳥卵的復雜結構,分析鳥卵各部分功能,自主建構“鳥卵的復雜結構增強了鳥類對陸地環境的適應”的概念。 教學準備 (一)教師準備 1.分組實驗和演示實驗的材料: 新鮮雞卵,新鮮鵪鶉卵,放大鏡,剪刀,鑷子,培養皿。 2.手機關于鳥的生殖和發育的視頻和圖片,制作課件。 (二)學生準備 收集教材中出現的各種鳥類的背景知識。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1.播放魔術《雞蛋變小雞》 2.過渡: 從剛剛的魔術中我們看到,一枚小小的雞蛋竟然會變成小雞,這是多少神奇呀!這可不僅僅是魔術中的現象,現實生活當中也是如此。雞蛋到底是怎樣變成小雞的呢?我們今天就來揭開這個謎,來學習第四節——鳥的生殖和發育。 3.展示學習目標 觀看視頻,領略魔術的神奇與精彩。 思考老師的問題,明確學習主題。 來門見山,引入主題。通過魔術《雞蛋變小雞》創設問題情境,開啟學生思維,激發學習興趣 鳥卵的結構 1.提問 雞蛋,又稱雞卵,是鳥卵的一種,產卵是鳥類的重要特征之一。鳥卵都具有哪些結構?究竟卵的哪一部分將來發育成可愛的雛鳥呢?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先來觀察鳥卵的結構,下面我們就以雞卵為例進行探究。 2.探究雞卵的結構 (1)明確生物學觀察的基本方法:從外向內,從整體到局部。 (2)觀察鳥卵的外部形態 小組合作探究: ①觀察雞卵的外形; ②用力握住雞卵,感受卵殼對外力的承受; ③用放大鏡觀察卵殼表面是否光滑,并思考可能的原因; (3)觀察雞卵的內部結構 播放:《觀察鳥卵的結構》實驗視頻,講解示范具體操作步驟和方法。 提出實驗要求: 小組參考教材實驗步驟,按照從外向內的順序觀察,并對照教材18頁圖示,嘗試辨認各部分結構。 (4)指導:胚盤的發現 在觀察方法上給予學生適當提示: 胚盤是卵黃上的小白點,但也有可能在卵黃朝下的一面。 如果卵已受精,胚盤色濃而較大,未受精,胚盤色淺而較小。如果發現,可全班傳看,比較差別,為講述胚盤功能埋下伏筆。 過渡:雞卵的結構我們已經知道了,雞卵要想變成小雞,它的各部分結構分別要承擔什么功能呢? 3.組織交流與討論 展示雞卵胚胎發育過程的系列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卵的哪一部分將來發育成雛雞?新生命的產生和維持需要哪些條件?雞卵是如何滿足這些條件呢? 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小組討論: (1)卵的哪一部分將來可以發育成雛雞? (2)卵殼、卵殼膜、卵白和卵黃各有什么功能? (3)卵黃能夠在卵白中懸浮,根據系帶在卵中的位置你能推測出系帶的作用嗎? (4)為什么市場上買回來的雞蛋大多不能孵化成小雞? 4.演示實驗:觀察鵪鶉卵的結構 展示象鳥、鴕鳥、鵪鶉、蜂鳥等卵的圖片,提問:其他鳥卵具有什么結構呢?和雞卵一樣不一樣呢? 教師演示實驗:觀察鵪鶉卵的結構。 提問:通過比較雞卵和鵪鶉卵,你能發現什么? 5. 歸納小結 想一想:鳥卵為什么具有這么復雜的結構呢?這對它們適應環境有什么好處? 展示蛙卵和鳥卵的圖片,引導學生比較分析。 思考問題,明確目標。 明確觀察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鳥卵的外部形態。 小組匯報交流。 觀看視頻,聽老師示范講解。 學生小組合作,從雞卵的鈍端開始,解剖觀察雞卵的內部結構,并對照教材圖示嘗試辨認各部分結構。 小組匯報交流,認識雞卵的結構。 學生觀察圖片,思考,回答(氧氣,水,營養物質和適宜的溫度等)。 學生小組討論,在觀察、分析和交流中,認識雞卵各部分結構的功能。 學生觀察演示實驗,得出結論: 其他鳥卵雖然大小各異、外表差異較大,但基本結構都與雞卵一樣。 自主構建“鳥卵的復雜結構增強了鳥類對陸地環境的適應”的概念。 教師設問,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并解決問題。 給與學生實驗觀察的正確方法指導,學生合作探究雞卵的結構,在動手解剖觀察中掌握知識,同時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讓學生結合雞卵胚胎發育過程圖討論雞卵各部分結構的功能,構建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通過演示實驗,給學生提供視覺沖擊,易于比較得出結論。 通過比較蛙卵與鳥卵,易于學生分析。 鳥的生殖和發育過程 1.過渡: 鳥卵的結構和功能我們都知道了,到底雞蛋是怎樣變成小雞的?這個過程是怎樣的?大家想不想親眼看一看?好,我們來欣賞一段視頻,共同見證這一偉大的過程。 播放視頻:《鳥卵的發育》 2.組織自學和小組討論 視頻欣賞完了,小鳥從此踏上了嶄新的生命旅途,旅途中都要經歷哪些階段呢? 觀察圖片,思考,討論: 1.鳥的生殖和發育一般包括哪幾個階段? 2.復雜的繁殖行為對鳥類適應環境有什么意義? 觀看視頻,解開心中的疑惑。 小組討論,匯報交流。 通過視頻的逼真呈現,解開了學生課前的疑惑,激發學生興趣,承上啟下。 激勵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真正理解鳥類對環境的適應特點。 暢談收獲 再次出示本節課學習目標,提問: 學過本節課,你都有哪些收獲? 學生暢談收獲。 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 學以致用 出示習題,檢測學習目標。 思考,回答。 學習目標檢測。 感悟升華 不打春日三月鳥,鳥在巢中待母歸。 鳥類是我們的朋友,愛鳥護鳥,人人有責,我們也應該行動起來。 思考,感悟。 培養學生愛鳥護鳥的意識。 板書設計 第四節 鳥的生殖和發育 一、鳥卵的結構 卵殼、卵殼膜:保護胚胎,減少水分丟失 氣室:提供氧氣 卵白:提供營養、水分 卵黃:主要營養部位 卵黃膜:包裹卵黃 胚盤:含細胞核,胚胎發育的部位 系帶:固定卵黃,減震 二、鳥的生殖和發育過程 求偶、交配、筑巢、產卵、孵卵、育雛 教后反思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先引導學生通過正確的觀察方法,觀察和認識雞卵的各部分結構;再結合雞卵發育過程的模式圖,引導學生分析雞卵的各部分結構的作用;通過教師演示實驗,比較觀察鵪鶉卵的結構,得出其他鳥卵雖然大小各異、外表差異較大,但基本結構都與雞卵一樣;最后通過比較蛙卵和鳥卵的差異,理解鳥卵的孵化為什么能完全擺脫水環境的限制。 有關鳥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通過觀察圖片,再結合教材文字,學生小組討論,歸納并描述鳥類生殖和發育的一般過程, 理解鳥類的繁殖行為對適應環境的意義,形成愛鳥護鳥的意識。 本節課成功的地方: 1. 探究雞卵的結構時,先給與學生正確的方法指導,再讓學生親自動手,能讓學生感悟到平時自己熟悉的事物原來還有這么多的知識,用雞卵做為實驗材料,與生活聯系緊密,突破了重難點。 2. 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增設很多背景材料,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知識,如為學生提供鳥卵胚胎發育過程圖幫助學生掌握鳥卵各部分結構的功能;增加演示實驗“觀察鵪鶉卵”,幫助學生歸納得出“其他鳥卵雖然大小各異、外表差異較大,但基本結構都與雞卵一樣”;提供蛙卵和鳥卵的比較圖,幫助學生自主構建“鳥卵的復雜結構增強了鳥類對陸地環境的適應”的概念。 不足的地方: 1.學生在探究卵的結構時,實驗時間不夠充分。 2.在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時,有時給的時間不夠富余,有的問題啟發性還存在差距。在今后的教學中應加強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本節課我感觸最深的是:要想上好一節課,必須花費一定的功夫去備課,比如準備探究的材料、查閱資料、收集資料、研究教材,并能預見課上可能出現的問題等,做到心中有數,課堂上才能游刃有余。 _21?????????è?????(www.21cnjy.com)_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