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八課 法治中國建設 第三框 法治社會 導學案 學習目標 必備知識 1.法治社會的內涵;2.建設法治社會的重大意義;3.如何推進法治政府建設。 建設法治社會的舉措 素養目標 政治認同 通過學習,認同黨對依法治國的領導。 科學精神 通過案例和老師講授、學習,理解法治社會的內涵和特征;建設法治中國是一個系統工程,既需要黨和國家的統籌與規劃,更需要公民和全社會的參與與推動。 法治意識 通過學習,能夠深刻認識到在法治社會中,法律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人人尊法守法,全體人民、社會組織對于法律發自內心地認可和接受,普遍認可法律是社會生活中所有人都應遵守的基本規范。 公共參與 通過學習,能夠認識到要從自身做起,參與法治社會建設 學習重點 建設法治社會的重要意義,如何推進建設法治社會。 學習難點 如何推進建設法治社會。 【課前預習 自主探究】 預習任務: 一、法治社會的內涵 1.法治社會的內涵:法治社會是指法律得到___和遵從、社會治理____、公共生活___的社會。 2.法治社會的具體表現: (1)從法治意識看:全社會對法治__________,實施法治成為全社會的一致追求; (2)從法律實施看:憲法和法律得到________和普遍遵守,社會各個領域依法運行; (3)從實施效果看:社會糾紛依法得到解決,__________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 二、建設法治社會 措施: 深入開展_____________,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法治社會建設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必須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法治觀念,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 提高社會治理___________。深化基層組織和部門、行業依法治理,支持各類社會主體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 建設完備的____________。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擴大援助范圍,健全司法救助體系,保證人民群眾在遇到法律問題或者權利受到侵害時獲得及時有效的法律幫助。 健全社會矛盾糾紛_________機制。強化法律在維護群眾權益、化解社會矛盾中的權威地位,引導和支持人們理性表達訴求、依法維護權益。完善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訴訟等有機銜接、相互協調的多元糾紛解決機制。 重大意義:(1)通過建設法治社會,能夠更好地形成全社會______、_____、______的氛圍,增進社會共識,維護社會秩序;(2)能夠更好地協調各方利益關系,有效化解__________,實現社會和諧。 【課堂活動】 情景分析: 在法治社會,要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法治社會建設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必須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法制觀念,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 探究一:結合材料,談談你對法治社會內涵及其意義的認識。 情景分析: 中國的“全國法制宣傳日”是每年的12月4日。2001年12月04日是第一屆全國法制宣傳日。同時該日期也是國家憲法日,國家將通過多種形式開展憲法宣傳教育活動。 2001年4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轉發的《中央宣傳部、司法部關于在公民中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的第四個五年規劃》確定:“將我國現行憲法實施日即12月4日,作為每年一次的全國法制宣傳日。“目的是要通過開展系列的宣傳活動,進一步在廣大干部群眾中牢固樹立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的觀念、國家一切權利屬于人民的觀念、公民權力和義務對等的觀念、依法治國的觀念和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觀念。 關于基層社會治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諸多措施。 發揮群團組織、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良性互動。注重發揮家庭、家教、家風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探究二:結合材料,談談應怎樣建設法治社會? 總結: 歸納總結、串聯整合 【易混易錯】 1、建設法治社會,只要樹立一個目標,就是指日可待,共享和諧。( ) 2、深化基層組織和部門、行業依法治理,支持各類社會主體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有利于健全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 ) 【檢測鞏固】 1.在第三個“國家憲法日”到來之際,某校開展了“憲法在我心中”宣傳活動。在活動現場,發現多數同學對憲法的知識懵懵懂懂,還僅僅停留在單薄的教科書話語上,憲法觀念也十分淡薄。如果你也存在類似情況,今后的打算是( ) ①認真學習憲法,深入領會憲法知識 ②把憲法作為主要學習任務 ③自覺參與憲法的普及教育活動 ④把憲法作為自己的唯一行為準則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2. 我國要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維護憲法權威。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為此,國家宣傳部門要( ) ①堅持不懈培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法治德治結合中推進憲法實施 ②積極參加各種文化活動,為人們崇尚憲法創造良好氛圍 ③強化法治對道德的支撐作用,以法治滋養道德精神 ④會同有關部門廣泛開展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使憲法、法律走進千家萬戶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 石景山區本著“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的原則,將信訪代理與多元調解相融合,集咨詢、評估、調解、訴訟于一體,建設起全市首家在線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臺,讓百姓足不出戶、動動手指便可調解糾紛。這有利于( ) ①提高訴訟服務水平,有效懲治犯罪活動 ②降低矛盾化解成本,提高糾紛調解效率 ③創新百姓維權渠道,提高服務群眾水平 ④完善基層社會治理,消除人民內部矛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 青少年在憲法的實施過程中,要做到崇尚憲法,維護憲法權威。下列做法恰當的是( ) ①認真學習宣傳憲法,樹立憲法觀念,增強憲法意識 ②為修改憲法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③積極行使監督權,提出對社會管理的建議 ④在日常生活中自覺遵守憲法,按照憲法的規定辦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5. 2021年春節期間,張某違反本市全面禁放煙花爆竹的規定,在家門口燃放煙花,被所在區的公安分局處以200元罰款。這表明( ) ①普遍認可法律法律是社會生活中所有人都應遵守的基本規范 ②應完善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用法制度 ③無論在私人生活領域,還是在公共生活領域,法律法規的要求都應得到普遍遵守 ④要健全日常學法制度,創新學法形式,拓寬學法渠道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6.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的法治建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全民法治素養明顯提高,但仍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一些違法犯罪案件時有發生,“黑、毒、黃、賭”尚未徹底清除,生產不健康食品、污染環境、毀壞資源等行為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信權不信法”“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自力報復、暴力維權等現象還時有發生。這就需要( ) ①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 ②各級黨組織和領導干部要帶頭模范的遵守憲法和法律 ③引導群眾學會和習慣在理性和法治軌道內規范自身行為 ④執法者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嚴格執法依法行政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7.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據了解,海西州全州在州縣兩級成立了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建立健全保障機制,建設集法律咨詢、法律援助、普法服務、人民調解等法律服務功能為一體的“海西州掌上公共法律服務平臺”,構建了立體式、多層次的法律服務體系。積極探索“村(社區)法律會診站”建設,圍繞居民群眾法律服務需求、基層社會矛盾糾紛特點、村(社區)民主法治建設實際,在為居民群眾提供專業化法律服務、預防和化解矛盾糾紛過程中,有力促進了村(社區)治理法治化進程。引導推進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矛盾糾紛多元解決機制。德令哈市實行了“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為全市42個村、18個社區聘請了法律顧問,從調解委員會選聘60名人民調解員兼任“三員”,促進了矛盾糾紛調解法治化。 運用依法治國相關知識并結合材料,從政府、公民以及社會組織的角度如何通過依法治理,實現善治。 答案:1.A 2.D 3.C 4.B 5.C 6.D 7. 參與社會治理的主體要遵循法律的邊界,政府要在法律的授權下依法決策,依法行政,不能超越法律允許的范圍,公民社會組織要在法律的保護下參與社會活動,行使自己的合法權益,強化社會的法治意識,法治觀念,培養全社會的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環境,才能實現社會善治。 學習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