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九課 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 第四框 全民守法 導學案 學習目標 必備知識 1.全民守法的內涵;2.全民守法的具體要求和措施;3. 理解全民守法對依法治國的意義。 素養目標 政治認同 認同全面依法治國必須推進全民守法 科學精神 正確理解全民守法的內涵、原因、要求。 法治意識 通過學習,深刻認識依法治國的重要性,確信社會主義法治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保障,對法治擁有強烈的認同感,從而使社會成員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權力和履行義務。 公共參與 通過學習加強依法維護自己正當權益,提高參與實踐的能力。 學習重點 全民守法的內涵,全民守法的具體要求和措施。 學習難點 全民守法的具體要求和措施。 【課前預習 自主探究】 預習任務: 一、全民守法的內涵 1.內涵:所有社會成員普遍__________法律、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的狀態。 2.原因:建設法治中國,必須推動全民守法,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_________、自覺遵守者、___________。 3.要求: (1)全民守法要求_____________。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 (2)全民守法要求_____________。 ①在享有權利的同時,公民也負有相應的_______。 ②只有所有的人都依法履行自己的義務,才能維護________和________。 (3)全民守法意味著依法維護自己的_________。當自己的合法權益遭受侵害時,應通過______的手段,________維權。 二、推進全民守法 1.要著力增強全民____觀念,堅持把全民________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引導全民自覺守法、________、解決問題靠法。 2.要調動人民群眾投身依法治國實踐的積極性和______,使______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 3.要不斷加強公民________,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法治的_____底蘊,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 【課堂活動】 情景分析: 亞里士多德說過:“雖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都遵守,仍不能實現法治”。亞里士多德的良法之治思想有著豐富的內涵。其中,良法之治思想的當代意義在于:重點要確保“良法”生成,同時應注重培養全社會的守法情感。 探究一:根據材料,結合國情,談談在中國應怎樣理解全民守法? 情景分析: 推動全民守法,維護人民利益。論語有之曰:“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判斷一個干部是不是好干部,不是領導說了算,而是人民群眾說了算。”孔子曰:“民為本,社稷次之,君為輕。”這些都證明人民群眾的利益是最重要的。但是目前我國很多公民的權益無法得到保障,例如公職人員貪污民生工程的款項、對人民群眾的訴求視而不見,甚至為了個人私利而做出不公平的違法違規行為……這些舉動損害了人民群眾的利益,同時也均暴露出公職人員法律意識的缺失,對法律法規的漠視。因此,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需要推動包括領導干部在內的所有人知法、懂法、守法。 探究二:結合材料,談談如何推進全民守法? 總結: 歸納總結、串聯整合 【易混易錯】 1、推進全民守法,要提高全民的法治意識和德治意識。 ( ) 2、憲法和法律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相統一的體現,是公民根本的行為準則。( ) 3、法安天下,德潤民心。德治比法治更加重要。 ( ) 4、全民守法意味著可以隨意行使自由和權利,維護自己的權益。 ( ) 5、全民守法要求依法履行義務。在享有權利的同時,公民 也負有各種義務,義務都必須作為。 ( ) 【檢測鞏固】 1.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求全民守法,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這意味著( ) ①公民要增強法律意識,自覺尊法守法 ②公民的任何權利都受到法律的保護 ③公民要堅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則 ④法律要代表公民的意志,體現民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 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只有讓公民有效地參與到法治政府建設中去,法治政府建設的力度和深度才會更實。這表明 ①依法治國需要增強公民的公民意識 ②保障人民民主需要加強政府的專政職能 ③法律是公民意志的直接反映 ④發揚人民民主能有效加強依法治國的建設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 國家發改委,民航局等部門聯合發布了限制特定嚴重失信人乘坐火車、民用航空器的意見,對旅客違法失信行為和其他領域的嚴重違法失信行為責任人進行限制。此舉對于全民守法的意義在于( ) ①促使社會成員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 ②實現社會信用信息共享,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務效能 ③促使嚴重違法失信人依法履行自己的義務 ④完善失信懲戒制度,提升政府履職的公信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 2020年5月28日通過的立足我國國情和實際的民法典,反映了國家需求和人民意愿,適應了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要求,相信通過廣泛的普法和解讀,民法典必然走進群眾心里。民法典的頒布與普及有利于 ①形成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②做好全民普法和守法這一依法治國的基礎性工作 ③為執法部門提供法律依據,促進政府部門公正司法 ④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建設法治社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 廣東省印發《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的實施辦法(試行)》規定,學校對于屢教不改或者情節惡劣的嚴重欺凌事件中的欺凌者,在進行批評的同時給予懲戒,其中非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對于嚴重欺凌者,可以給予留校察看、勒令退學,開除學籍的處分。治理校園欺凌要求 ①學生自覺加強思想道德修養,樹立規則意識,法律觀念 ②公民行使決策權,制定相應法律 ③教育行政部門公正司法,對實施欺凌的學生予以必要懲戒 ④學校依法依規加強管理,切實保護未成年人平安健康成長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6. 我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印發的《關于工傷保險待遇調整和確定機制的指導意見》指出,工傷保險待遇的調整和確定要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綜合考慮職工工資增長、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變化、工傷保險基金支付能力等因素,兼顧不同地區待遇差別,適度、穩步提升,實現待遇平衡。這一規定( ) ①堅持了公民權利至上的原則 ②擴大了對公民權利的保護范圍 ③體現了人民民主具有物質保障 ④表明了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7.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法律,是人們維護權利、解決問題、表達訴求的有效制度路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民守法,就是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任何公民、社會組織和國家機關都要以憲法和法律為行為準則,依照憲法和法律行使權利或權力、履行義務或職責。”目前,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維權意識日益增強,“民告官”案件也不斷增多,但是在維權過程中不同程度存在一些有違法治精神的非法治文化現象,公民要想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時,必須要做到全民守法。 結合材料,運用政治與法治的知識,說明全民守法對公民政治參與的要求。 答案:1.C 2.B 3.B 4.D 5.C 6.D 7. ①全民守法要求依法行使權利。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 ②全民守法要求依法履行義務。在享有權利的同時,公民也負有相應的義務。 ③全民守法意味著依法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當自己的合法權益遭受侵害時,應通過合法的手段,理性維權。 學習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