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昆蟲的生殖和發育》學習任務單 【學習目標】 1.舉例說出昆蟲的生殖和發育過程。 2.舉例說出完全變態發育和不完全變態發育的異同點。 3.運用比較的方法形成完全變態和不完全變態的概念。 4.關注昆蟲在自然界和人類的生活、生產中的作用,辯證地看待昆蟲與人類的關系。 5.運用進化與適應觀解決實際問題。 【課前預習任務】 搜集并觀看有關“沙漠蝗災”的新聞報道,初步了解蝗災的現狀及危害。 1.為什么沙漠蝗災能快速波及非洲和亞洲的20多個國家? 2.列出1~2個你感興趣的問題或疑惑。 【課上學習任務】 任務一:沙漠蝗資料分析 資料一: 沙漠蝗產卵需要土壤含水量低至10%到20%,在較為干旱的氣候情況下,產卵密度可達每平方米20萬~40萬粒。沙漠蝗產卵量極大,每只雌性蝗蟲一次可產約300顆卵。在理想的自然條件下,蝗蟲一年可繁殖多代,每一代蝗蟲的數量都將呈現大約20倍的指數級增長。 蝗蟲在若蟲狀態下尚不能起飛,若想存活,需要天氣轉向濕潤,植株生長,滿足若蟲對于食物的需求。當前沙漠蝗成蟲已遷飛至東非和南亞的多個國家。 資料二: 沙漠蝗獨居時晝伏夜出,喜好分散而生,不會形成災害。但一旦數量爆發性增長,即會聚集形成龐大又緊密的群居型,個體外形也會出現相應變化。蝗蟲的信息素中有一種重要物質——苯乙腈,其可進一步合成有毒的氫氰酸,蝗蟲以此來防御天敵。 蝗群在吞噬完出生地少有的植物后,就會隨風而起,向周邊蔓延。大型沙漠蝗群可日行150公里。 沙漠蝗的生殖方式為哪種類型? 沙漠蝗的發育包括哪些階段? 沙漠蝗具有哪些適應性特征,使得蝗災爆發且蔓延至亞非多國? 任務二:回顧你的養蠶經歷 家蠶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有哪些變化? 家蠶的一生會經歷哪些階段? 任務三:觀察標本,列表比較昆蟲的生殖方式和發育類型 昆蟲種類 相同點 不同點 家蠶 生殖 發育 發育經過 、 、 、和 四個時期,為 發育。 蝗蟲 發育經過 、 、和 三個 時期,為 發育。 任務四:嘗試飼養家蠶或其他昆蟲并觀察其生殖發育過程 附:果蠅招引及飼養方法 【材料準備】礦泉水瓶、紙巾、皮筋、香蕉 【招引流程】 將熟透的香蕉搗成香蕉泥,放入干凈的礦泉水瓶中。敞口放置在陽臺,吸引果蠅前來產卵。 觀察到有果蠅前來,并確保其成功產卵、出現幼蟲(蛆)后,用紙巾封住礦泉水瓶口,用皮筋固定扎緊。 【觀察記錄】 透過透明的礦泉水瓶可以觀察并記錄果蠅發育的不同階段。 觀察日期 室溫 觀察到的現象 照片 【課后作業】 1. “一帶一路”倡議是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對我國古絲綢之路的拓展和延續,該倡議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和熱烈響應。很早以前我國先民就把養蠶技術傳到了沿線國家,下列家蠶發育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A.②④③① B.②③①④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2.赤眼蜂可以將卵產在玉米螟、棉鈴蟲等害蟲的卵內,起到防治害蟲的作用。其原理如圖所示。據圖分析,赤眼蜂的營養類型和發育類型分別是( ) A.寄生、不完全變態發育 B.腐生、不完全變態發育 C.寄生、完全變態發育 D.腐生、完全變態發育 3.蝗蟲與家蠶生殖和發育過程的相同點是( ) A.幼蟲的形態和生活習性與成蟲相似 B.能通過有性生殖方式繁殖后代 C.發育過程為不完全變態 D.都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 4.實驗探究: 蠶在結繭時,一般會結出厚薄均勻的繭,但是有時也會結出厚薄不均的“薄頭繭”,影響蠶絲的出絲率。某同學為了尋找“薄頭繭”的原因,5月份進行了一次探究實驗,9月份又進行了重復實驗。兩次實驗均選擇五齡期老熟蠶,將它們放入方格蔟,7天后統計“薄頭繭”的發生率。實驗分為三組,三組的光線處理不同,實驗結果見下表: 組別 第一組 第二組 第三組 實驗條件 光線明亮而不均勻 光線明亮而均勻 光線暗而均勻 實驗1(5月份) 15.48 7.50 4.92 實驗2(9月份) 17.17 8.85 4.50 總平均發生率 16.33 8.18 4.71 請根據上述情況回答: (1)與蝗蟲相比,家蠶的發育過程多了________期,若要提高蠶繭產量,應在家蠶發育的_________期滿足食物供應。 (2)該同學設計并實施這一實驗時,提出的問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出的假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這一實驗中,除要控制蠶的齡期和大小、實驗時間相同外,還要控制其他實驗條件相同,請你舉出其中一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課后作業參考答案】 1.A 2.C 3.B 4.(1)蛹 幼蟲 (2)提出問題:光照條件能影響蠶結繭的均勻程度嗎? 作出假設:光照條件能影響蠶結繭的均勻程度。 (3)溫度、濕度(合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